語文基礎成語

關於完璧歸趙的意思及故事

本文已影響 2.64W人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故事都是莫名的感興趣,都想聽聽故事最後的結局。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完璧歸趙的意思及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完璧歸趙的意思及故事

成語】:

完璧歸趙

【拼音】:

[wán bì guī zhào]

【近義詞】

物歸原主、物歸舊主。

反義詞

久假不歸、巧取豪奪、橫徵暴斂。

【解釋】:

發生於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邯鄲(現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出處】:

《廉頗藺相如列傳》

【舉例造句】:

我借了別人的東西,如今完璧歸趙了。

【成語典故】: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帶着國書去邯鄲城(今河北省邯鄲市)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讓出十五座城來換邯鄲城收藏的一塊珍貴的“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趙惠文王就跟大臣們商量,要不要答應。要想答應,怕上秦國的當,丟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應,又怕得罪秦國。議論了半天,還不能決定該怎麼辦。當時有人推薦藺(音lìn)相如,說他是個挺有見識的人。趙惠文王就把藺相如召來,要他出個主意。藺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答應不行。”趙惠文王說:“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國取了璧,不給城,怎麼辦呢?”藺相如說:“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璧玉,這個價值是夠高的了。要是趙國不答應,錯在趙國。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國不交出城來,那麼錯在秦國。寧可答應,叫秦國擔這個錯兒。”趙惠文王說:“那麼就請先生上秦國去一趟吧。可是萬一秦國不守信用,怎麼辦呢?”藺相如說:“秦國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國;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邯鄲。”(原文是 “完璧歸趙”。)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到了咸陽。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別宮裏接見他。藺相如把和氏壁獻上去。秦昭襄王接過璧,看了看,挺高興。他把璧遞給美人和左右侍臣,讓大夥兒傳着看。大臣們都向秦昭襄王慶賀。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見秦王提換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來換璧。可是璧已落到別人手裏,怎麼才能拿回來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昭襄王說:“這塊璧雖說挺名貴,可是也有點小毛病,不容易瞧出來,讓我來指給大王看。”秦昭襄王信以爲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藺相如。藺相如一拿到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宮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氣衝衝地說:“大王派使者到邯鄲來,說是情願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璧。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可是,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裏。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璧在這柱子上一同砸碎!”

說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對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樣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壞了璧,連忙向他賠不是,說:“先生別誤會,我哪兒能說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並且把準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想,可別再上他的當,就說:“趙王送璧到秦國來之前,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堂上舉行了一個很隆重的儀式。大王如果誠意換璧,也應當齋戒五天,然後再舉行一個接受璧的儀式,我纔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說:“好,就這麼辦吧。”

他吩咐人把藺相如送到賓館去歇息。

藺相如回到客棧,叫一個隨從的人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把璧貼身藏着,偷偷地從小道跑回邯鄲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別國在咸陽的使臣,在朝堂舉行接受和氏璧的儀式,叫藺相如上朝。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禮。

秦昭襄王說:“我已經齋戒五天,現在你把璧拿出來吧。”

藺相如說:“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義的。我怕受欺騙,丟了璧,對不起趙王,所以把璧送回邯鄲去了。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聽到這裏,大發雷霆。說:“是你欺騙了我,還是我欺騙你?”

藺相如鎮靜地說:“請大王別發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強國欺負弱國,決沒有弱國欺壓強國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塊璧的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後打發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壁。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後,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秦昭襄王聽藺相如說得振振有辭,不好翻臉,只得說:“一塊璧不過是一塊璧,不應該爲這件事傷了兩家的和氣。”

結果,還是讓藺相如回邯鄲去了。

藺相如回到趙國,趙惠文王認爲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爲上大夫。秦昭襄王本來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換和氏璧,不過想借這件事試探一下趙國的態度和力量。藺相如完璧歸趙後,他也沒再提交換的事。

完璧歸趙成語,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缺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完璧歸趙後,秦昭襄王惱羞成怒,起兵攻趙。後因爲要攻楚,於是主動交好,纔有澠池之會。澠池之會上,藺相如於國有功,獲得封賞,廉頗一時妒忌,纔有了負荊請罪的典故。

成語故事翻譯】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覆秦國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您根據什麼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有罪過,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lsquo;您憑什麼知道燕王(會收留您)?rsquo;我告訴他,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說lsquo;願意交個朋友rsquo;,憑這個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裏。藺相如對我說:lsquo;如今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結交。現在您竟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質上請罪,就能僥倖得到趙王赦免rsquo;。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爲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趙王說:拿走我的璧,不給我城,怎麼辦?藺相

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願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趙王就派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

秦王坐在章臺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羣臣都歡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於是,藺相如捧着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發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他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lsquo;秦國貪婪,依仗它強大,想用空話來求和氏璧,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rsquo;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爲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爲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了國書。這是爲什麼?爲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現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裏接見我,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視着柱子,快要撞擊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並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着說要把從這裏到那裏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纔敢獻上和氏璧。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裏。 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他的隨從穿着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藺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着璧送來。現在憑藉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秦王就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關係。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難道趙王會因爲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於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完成接見的禮節,送他回趙國去了。

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爲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後秦國沒有給趙國城池,趙國也到底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