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宋代詩詞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賞析

本文已影響 2.17W人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是宋代詞人蘇軾寫的一首詞。“鵲橋仙”本常用來寫男女情愛之事,然此詞卻以詞牌點寫作時間,而反其意寫友人之離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賞析,歡迎閱讀。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賞析

  【原文】

鵲橋仙⑴·七夕送陳令舉⑵

緱山仙子⑶,高清雲渺⑷,不學癡牛騃女⑸。鳳簫聲⑹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⑺欲去。

客槎⑻曾犯,銀河⑼波浪,尚⑽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⑾,風雨散、飄然何處?

  【註釋】

⑴鵲橋仙:詞牌名,又名《鵲橋仙令》、《金風玉露相逢曲》、《廣寒秋》等。

⑵陳令舉:名舜俞,自號白牛居士,是宋宗時朝野名士。

⑶緱(gōu)山:在今河南偃師縣。緱山仙子指在緱山成仙的王子喬。

⑷雲渺(miǎo):高遠貌。

⑸癡(chī)牛騃(ái)女:指牛郎織女。

⑹鳳簫聲:王子喬吹笙時喜歡模仿鳳的叫聲。

⑺時人:當時看到王子喬登仙而去的人們。

⑻槎(chá):竹筏。

⑼銀河:天河。

⑽尚(shàng):還。

⑾前緣:前世的因緣。

  【白話譯文】

緱山仙子王子喬性情高遠,不像牛郎織女要下凡人間。皎潔的月光中停下吹鳳簫,擺一擺手告別人間去成仙。

聽說黃河竹筏能直上銀河,一路上還挾帶着天風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緣分,分別後誰知道各自向何方?

  【創作背景】

熙寧七年(1074年),詞人與陳令舉泛舟遊常、把酒言歡,然而歡聚日少,詞人與陳令舉依依惜別,便寫下這首詞送與他。

  【賞析】

“緱山仙子,高清雲渺,不學癡牛騃女”贊王子喬仙心超遠,縹緲雲天,不學牛郎織女身陷情網,作繭自縛。“緱山仙子”取西漢《列仙傳》中關於王子喬的典故。傳說周靈王太子王子喬喜好吹笙,若鳳凰嗚叫,常遊於伊、洛,後來被道士浮丘功引上嵩山。三十餘年之後,他見到桓良,日:“告我家,七月七日候我於緱氏山頭。”到了那一天,果然乘一白鶴佇立在山頂,數天後方纔離去。“癡牛駿女”不僅限於指牛郎織女,作者將其意大而化之,代指癡迷於俗世的芸芸衆生。“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承接前文,進一步刻畫王子喬超凡脫俗的形象。王子喬吹簫奏鳳凰之鳴,揮手告別時人,乘鶴而去,令人欣羨。王子喬放浪形骸、超凡成仙的形象,和放棄仙位陷於情網的織女形成強烈的對比,其表現詞人渴望像王子喬一樣能夠遺世獨立、羽化成仙的情志,也是詞人對陳令舉離別情思的開導之語。

“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借用晉人遇仙的神話故事,比況幾位友人曾衝破澄澈的銀浪泛舟而行。“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寫歡甚少,轉瞬即面臨離別,“相逢一醉是前緣”寫六客之會,“風雨散、飄然何處”寫朋友分袂,各自西東,“一醉是前緣”含慰藉之意,“飄然何處”蘊含感慨無限。

上闋緊貼詞牌原意,寫七夕爲友人送別。下闕用晉人遇仙的.典故入詞,寫與友人歡聚的快樂及離別的感慨。全詞不但擺脫了兒女豔情的舊套,藉以抒寫送別的友情,而且緊扣七夕,用灑脫自然、高遠曠達的情感來取代內心痛苦,令人感到詞人瀟灑飄逸的情懷脫離世俗之外。

  名家點評

南宋詩人陸游《渭南文集》:昔人作七夕詩,率不免有珠櫳綺梳惜別之意,唯東坡此篇,居然是星漢上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

現代文學家姜書閣《論蘇軾詞的源和流》:這裏沒有兒女惜別之意,飄然高舉,高情連雲,用星漢上語放懷歌唱,真有“天風海雨逼人”之勢。

  【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爲豔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爲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