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詩詞名句

古詩詞鑑賞

本文已影響 2.63W人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可分爲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詞鑑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詞鑑賞

古詩詞鑑賞1

古詩原文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雲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着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譯文翻譯

我是天宮裏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賦予我狂放不羈的性格。曾多次批過支配風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雲,借走月亮。

我自由自在,吟詩萬首不爲過,喝酒千杯不會醉,王侯將相,哪兒能放在我的眼裏?就算是在華麗的天宮裏做官,我也懶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陽城中。

註釋解釋

清都山水郎:在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員。清都,指與紅塵相對的仙境。

疏狂:狂放,不受禮法約束。

支風券:支配風雨的手令。

章:寫給帝王的奏章

觴(shāng):酒器

玉樓金闕慵(yōng)歸去:不願到那瓊樓玉宇之中,表示作者不願到朝廷裏做官。

創作背景

此詞是詞人早年從京師返回洛陽後所作,故題爲“西都作”,體現了詞人早年淡泊情致。年輕時期,他一直隱居在洛陽的山水之間,過着神仙般逍遙快活的生活。這首《鷓鴣天》,可以說是他前期詞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態度和襟懷抱負的集中反映。

詩文賞析

上片主要寫作者在洛陽時縱情于山水,豪放不羈的生活。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寫自己熱愛山水乃出於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塵世,流連山水。接下來“天教分付與疏狂”則聲稱自己懶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徵亦屬天賦,因而無法改變。這兩句充分表現出了詞人的性格特徵,坦蕩直爽,豪氣四溢。 “曾批給雨”二句以天意抒懷抱,透露出作者遠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這二句充滿了浪漫的精神,富於神奇的幻想,不僅對首句進行了絕妙而風趣的解釋,而且透露了他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和對世俗發自內心的鄙棄。

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現作者賽神仙的淡泊胸懷。“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寫作者詩思的豐富,酒量的很大,隱逸生活的全部內容都表現爲對詩與酒的鐘情。面對“侯王”幾曾看過,凸顯詞人對功名富貴的鄙夷,面對王侯的傲骨錚錚。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這二句表現出作者不願意返回京城官場,只想縱詩飲酒,與山水爲伴,隱逸歸老。玉樓金闕,本是人人羨慕嚮往的榮華富貴,但詞人用一“慵”字,十分準確地表現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態度,相反對於“插梅花醉洛陽”的生活卻十分欣賞留戀,體現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風流,“梅花”是高潔的象徵,這裏意在言詞人的品性高潔。將高潔與疏狂的品性有機地統一起來,表現出不願與污濁的社會同流合污的狂放。

全詞清雋婉麗,自然流暢,前後呼應,章法謹嚴,充分體現了作者蔑視權貴、傲視王侯、瀟灑狂放的性格特徵。

古詩詞鑑賞2

古詩原文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閒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人語驛邊橋。

譯文翻譯

更深燭盡,燭光暗淡,畫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我昏昏欲睡,終於進入了夢鄉,夢中是我久別的江南,正是青梅熟時,江南雨季,我獨自在一艘船上,手握竹笛,和着船外那蕭蕭的夜雨盡情的吹奏,時而聽見橋上驛亭邊人語,操着那久違的鄉音,訴說着難忘的故事。

註釋解釋

蘭燼:因燭光似蘭,故稱。燼:物體燃燒後剩下的部分。

暗紅蕉:謂更深燭盡,畫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蕭蕭:同瀟瀟,形容雨聲。

驛:驛亭,古時公差或行人暫歇處。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旅客思鄉之作。先寫旅邸的夜景,然後轉入夢境,通過對夢中江南暮春夜景繪聲繪色的描寫,詞人把自己的情緒全部隱藏到具體的景物背後,詩情含而不露,情景交融。落筆之處,盡顯詞人對故鄉的深深思念之情。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蘭燼”,蘭膏燃燒的餘燼。起二句八字寫夜深人靜,室內昏暗,燈花已經殘落,畫屏上鮮紅的美人蕉,在微弱的燈光下,顏色也已顯得暗淡,這正是入睡的時刻。這是一個寂寞的夜晚,隱約地透出人的黯然心情,經過這一鋪墊,下面便轉入了夢境的描寫。

“閒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人語驛邊橋。”後三句進入夢境,卻完全是另一種景象:夢中的江南,情調清朗,色彩明麗,梅子正熟,風景絕佳。恰在這時,夜雨輕飄,船泊澤國,笛聲悠揚;人語驛橋,春水碧波。這裏,有景,有情,有色彩,有聲音,還有人,這是一個多麼令人難忘的夜晚!夢裏夢外,都是夜景,但現實的夜如此悽清、冷寂,蘊涵着絲絲哀怨;而夢中江南的夜,卻是那樣歡樂、愉快、醉人。今昔對比,作者對江南故鄉懷念的深情,隱約可見。

全詞從室內屏風上的人工畫面、寫到室外江南水鄉真實的自然圖景,由繪色(紅蕉、黃梅)到繪聲(吹笛、人語、夜雨瀟瀟),亦即從視覺到聽覺,構思新奇,意境清幽,動靜兼備。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全灌注在用景物描繪所鑄成的形象畫面之中,含有不盡之意,令人思索玩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此白香山詞之警策也,景色是何等的鮮明,情調是何等的亢爽!借用蘇東坡的一句詩來評價它,正所謂“水光瀲灩晴方好”。相比之下,此篇顯得悽迷、柔婉,又是一種境界—“山色空濛雨亦奇”,換句話說,也就是“語語帶六朝煙水氣”(俞陛雲《唐詞選釋》評語)。煙水氤氳,山色空濛,美就美在“朦朧”。能賞“朦朧”之美,然後可以讀此詞。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夜,已經很深了。蘭燭燒殘,燒焦了的燭灺無人爲剪,自拳自垂自落,餘光搖曳不定。屏風上猩紅色的美人蕉花,也隨之黯然,模糊不清了。這光景自然是一片朦朧。詞人就在這一片朦朧中進入了夢鄉。以下三句,便轉寫夢境。

“閒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瀟瀟。人語驛邊橋。”“梅子黃時雨如霧”(宋寇準詩句),雨簾掩蔽下的江船是朦朧的,雨簾掩蔽下的驛、橋乃至橋上之人也是朦朧的。而這一切連同雨簾,又籠罩在夜幕之中。而這一切連同雨簾,連同夜幕,又隱沒在夢雲縹緲之中。雨朦朧,夜朦朧,夢朦朧,朦朧而至於三重,真可謂極迷離倘恍之致了。還有那笛聲,那人語。笛聲如在明月靜夜高樓,當然清越、瀏亮,但在瀟瀟夜雨江船,卻不免嗚嗚然,悶悶然。人語如於萬籟俱寂中側耳諦聽,雖則細細焉,絮絮焉,也還清晰可聞,但一經與雨聲、笛聲相混,便隱隱約約、斷斷續續,若有而若無了。詞中訴諸讀者的這些聽覺印象倘若轉換爲視覺形象,仍然不外乎那兩個字—“朦朧”。

隨着“朦朧詩”這一新流派在現代詩壇上的出現,文學評論家們是非蜂起,對她褒貶不一。或以爲“朦朧”即是“晦澀”的代名詞。皇甫鬆這首詞之美在“朦朧”,是指它的氣象“朦朧”,境界“朦朧”。就語句而言,她字字如在目前,一點也不流於“晦澀”的。披文見情,一讀便知詞人曾經在風光旖旎的江南水鄉生活和漫遊過,江南水鄉的旖旎風情給他留下了永遠也不能夠忘懷的美好記憶,使他朝思暮想,使他魂牽夢縈,終至滿懷深情地飛動彩筆,寫出了風流千古的清辭麗句。但“一讀便知”卻並不等於“一覽無餘”,細細吟味,全詞還是很蘊藉、很耐咀嚼的。具體地說,上兩句只寫燭殘屏暗,而詞人在入夢前有一長段時間的展轉反側,居然可知;下三句只寫夢中之愉悅,而詞人醒時之惆悵又可於言外得之。凡此都是藏鋒未露的含蓄之筆,不應草草看過。除此之外,更有一樁費人思量之事,那就是此篇的主旨究爲懷念江南之地呢,還是懷念江南之人?或者,懷地、懷人,兼而有之?筆者以爲,作既懷其地、又懷其人,而以懷人爲主理解,可能更接近事實。如果孤立地看這一篇,也許大多數讀者都會傾向於“懷地”說。但應該十分注意,詞人寫了章法大致相同的兩首《夢江南》,她們當是一對姊妹篇。據第二首中“夢見秣陵惆悵事,……雙髻坐吹笙”云云推斷,則此篇所寫,似乎也是當年“秣陵”(今江蘇南京)之事;“人語驛邊橋”之“人”,或者就是詞人自己和他所鍾情的那位梳着“雙髻”的姑娘(“雙髻”,表明她還是待嫁的少女,當是一名雛妓)吧?按照兩首詞中交代的節令,此篇所夢爲“梅熟日”,亦即農曆四、五月間;而下篇所夢則爲“桃花柳絮滿江城”時,亦即暮春三月。若依時間順序編排,那麼下篇應前而此篇應後,互相調換一下位置。果然如此,則“樓上寢”闋既已明白點出具體之地“秣陵”與具體之人“雙髻”少女,此篇就不必重出了,其所以泛稱“江南”而泛言“人語”的緣故,豈在此乎?

古詩詞鑑賞3

《秋下荊門》原文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爲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

《秋下荊門》譯文

荊門山秋來霜降,樹葉零落眼前空,布帆完好地掛在杆上招引秋風。

我這次出去不是爲了那鱸魚鱠,而是爲了遊覽名山大川,因此纔想去剡中這個地方。

《秋下荊門》註釋

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空:指樹枝葉落已盡。

布帆無恙:運用《晉書·顧愷之傳》的典故:顧愷之從他上司荊州刺史殷仲堪那裏借到布帆,駛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風,他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此處表示旅途平安。

鱸魚鱠:運用《世說新語·識鑑》的典故:西晉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時,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菰菜、鱸魚鱠的美味,遂辭官回鄉。

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帶。《廣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災。”

《秋下荊門》賞析

此詩寫於李白第一次出蜀遠遊時。對錦繡前程的憧憬,對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戰勝了對峨眉山月的依戀,去熱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來。詩中洋溢着積極而浪漫的熱情。詩中借景抒情,抒發了作者秋日出遊的愉悅心情,也表達了作者意欲飽覽祖國山河而不惜遠走他鄉的豪情與心志。全詩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風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飄逸,妙用典故而不着痕跡,達到了推陳出新、活潑自然的境界。

第一句是寫景,同時點出題中的“秋”和“荊門”。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綠葉滿山,然而詩人到來時,卻是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由於山空,江面也顯得更爲開闊。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繪出山明水淨、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第二句“布帆無恙掛秋風”,承上句“江”字,並暗點題中“下”字。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爲荊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參軍,曾告假乘舟東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給他,途中遇大風,顧愷之寫信給殷仲堪說:“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這裏借用了“布帆無恙”這一典故,不僅說明詩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風順、天助人願的意味。這種秋風萬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詩:“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這首詩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風”連及而來的。據說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的蓴羹、鱸魚鱠,說:“人生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於是回到了故鄉。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長江下游駛行,這便使他聯想到張翰的故事,不過他聲明“此行不爲鱸魚鱠”,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他自己是遠離家鄉。這樣反跌一筆,不但使詩變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愛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內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與上一句中“不爲”相呼應,兩句緊相連貫,增強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說過:“詩人之言,不足爲實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說詩具有凝鍊、概括、誇張、含蓄等特色,詩中語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講“實”、講死,所以說寫詩的人也應該“不以辭害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如果只理解爲詩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爲了吳地的美味佳餚,而是要去欣賞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實”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後的事。讀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麼,還得回到詩的第三句。從張翰所說的話來看,張翰是把“名爵”與“鱸魚鱠”對立起來,放棄前一個,而選後一個;而李白對後者的態度很明朗——“此行不爲鱸魚鱠”。至於對前者,詩人沒有明說。可是,“秋下荊門”以後的所言,所行,就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並沒有“入剡中”,而是周遊在江漢一帶,尋找機會,以求仕進;第二,他還明白地聲稱:“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他還希求“奮其智能,願爲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這種建功立業的宏願,積極用世的精神,和張翰的態度恰恰相反。所以詩人此時對“名爵”和“鱸魚鱠”都是一反張翰的意思,只不過在詩中說一半留一半罷了。當然,這也是“適志”,是辭親遠遊、建功立業的“志”。

詩的第四句說,飽覽紹興的名山佳水,也是詩人所向往的。這種興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經表露出來了,不過聯繫上一句來看,就不能僅僅侷限於此了。自視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過當時一般文人所走的科舉道路去獲取功名的,而是要選擇另一條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徑,那便是遊歷,任俠,隱居名山,求仙學道,結交名流,樹立聲譽,以期達到目標。所以這裏的“自愛名山入剡中”,無非是在標榜詩人自己那種高人雅士的格調,無非是那種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種藝術概括。這種樂觀浪漫、豪爽開朗、昂揚奮發的精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個性,以及盛唐時代的精神風貌。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頗有特色。全詩雖四句,但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集中地抒發了詩人年輕時“仗劍去國”的熱情,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四句詩中連用了兩個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跡,或反用而有新意,讀來沒有凝滯堆砌之感,達到了推陳出新、語如己出、活潑自然的境界。

《秋下荊門》創作背景

根據裴斐編制的《李白年譜簡編》,此詩作於公元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三年)。當年李白再遊峨眉山,秋間經清溪、渝州、三峽去蜀,來遊楚地,在離開荊門時作此詩。

古詩詞鑑賞4

古詩原文

朝與周人辭,暮投鄭人宿。

他鄉絕儔侶,孤客親僮僕。

宛洛望不見,秋霖晦平陸。

田父草際歸,村童雨中牧。

主人東皋上,時稼繞茅屋。

蟲思機杼悲,雀喧禾黍熟。

明當渡京水,昨晚猶金谷。

此去欲何言,窮邊徇微祿。

譯文翻譯

早晨才辭別了洛陽,傍晚就到鄭州投宿。

異鄉已沒有自己的伴侶,孤單客子自然和僮僕親睦。

洛陽城已經看不見了,秋雨連綿晦暗了平陸。

老農從青草叢生的地邊歸來,村童還在濛濛細雨中放牧。

主人家住東邊肥沃水田地,該收穫的莊稼環繞着茅屋。

蟋蟀歡鳴織機聲響,麻雀喧噪穀物正熟。

明天將要渡過京水,昨晚卻還住在金谷。

這一去還想說些什麼呢?到邊遠之地掙份薄祿。

註釋解釋

周人:洛陽人,洛陽爲東周都城。

鄭人:鄭州人,鄭州春秋時爲鄭國都城。

儔(chóu)侶:伴侶,朋輩。

宛洛:二古邑的並稱。即今之南陽和洛陽。常借指名都。

秋霖:秋日的淫雨。

田父:老農。

東皋:水邊向陽高地。也泛指田園、原野。

思:一作“鳴”。機杼(zhù):指織機。悲:一作“休”。

京水,源出滎陽縣高渚山,鄭州以上稱爲京水,鄭州以下稱爲賈魯河。

晚:一作“夜”。金谷: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北。金谷原爲晉代富豪石崇花園,此處代指昔日繁華。

窮邊:荒僻的邊遠地區。徇(xùn):營求。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於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赴濟州(治所在今山東濟寧)途中,路過鄭州(今屬河南)時所寫。

詩文賞析

“朝與周人辭,暮投鄭人宿。他鄉絕儔侶,孤客親僮僕”,這四句交待路途情況。早上與周人辭別,晚上在鄭州寄宿,離開親人,越來越遠了,一種淒涼的孤獨之情油然而生。在這寂寞的旅途中,與詩人相親相近的只有那隨身僮僕了。這後兩句摹寫人情極真,刻畫心理極深,生動地表現出一種莫可名狀的悽清。唐末崔塗詩“漸與骨肉遠,轉與僮僕親”(《巴山道中雨夜抒懷》)就是由這兩句脫化而出。

接下來八句由記敘、議論轉爲寫景。詩人將這種悽清孤獨的感情外化爲具體可感的“雨中秋景圖”:“宛洛望不見,秋霖晦平陸。田父草際歸,村童雨中牧。主人東皋上,時稼繞茅屋。蟲思機杼鳴,雀喧禾黍熟。”南陽、洛陽在視線中已逐漸模糊、消失,空闊遼遠的原野籠罩在霏霏的霪雨、濛濛的煙氣之中。村頭,田父荷鋤踏青而歸,牧童短笛聲聲,怡然自得,村東水邊高地上的主人家環繞在一片油綠鮮亮的莊稼中。還有悲鳴的秋蟲,搖動的機杼,喧囂的雀鳥。

詩的最後四句又由寫景轉爲直接抒情。“明當渡京水,昨晚猶金谷”。這兩句是說:“我昨天還在繁華的洛陽,而明天就要去偏遠的鄭州了。”句意和頭二句“朝與周人辭,暮投鄭人宿”前後呼應,既體現出感情的凝聚、深化,給人以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另一方面又開合有度,收放自如,渾然一體。“此去欲何言,窮邊循微祿”是指爲了微薄的俸祿而到窮僻邊遠的地方去。這二句話感情深沉、情韻豐厚而不作平白直露的激越之語,在自嘲中流露出更深沉的憂鬱——情到深處人孤獨。

全詩在征途愁思中以簡淡自然之筆意織入村野恬寧景物,又由恬然的景物抒寫宦海沉浮的失意、苦悶和孤獨。全詩詩情與畫境的相互滲透、統一,最後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妙境。

古詩詞鑑賞5

古詩原文

新來好,唱得虎頭詞。一片冷香唯有夢,十分清瘦更無詩。標格早梅知。

譯文翻譯

近來心情很好,閒來吟誦你的詩句。那詠梅的詞句冷香、清瘦,不正是你的寫照嗎?大約這些均已經被那有知有靈的梅花領會了。

註釋解釋

虎頭詞:指納蘭好友顧貞觀客居蘇州時所填之詞。虎頭,東晉畫家顧愷之,小字虎頭。顧貞觀與顧愷之同裏同姓,故以虎頭借指顧貞觀。

冷香:指梅花之清香。宋姜夔《念奴嬌》:“嫣然搖動,冷香飛向詩句。”

標格句:意思是你詞中表現出的標格,大約能被那有知有靈的梅花知曉。標格,風範、風度。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納蘭容若收到好友顧貞觀寄贈的梅花詞後的答謝之作。顧貞觀詞作於康熙十七年或十八年冬天,寄達容若時是除夕時候。

詩文賞析

“一片冷香唯有夢,十分清瘦更無詩。”這是顧貞觀詞中的句子,有着臨水照花的灼灼之美,又冷豔的讓人不敢褻瀆。容若肯定是極愛這兩句話的,他有歡喜,亦有嘆息,就那般的纏繞在眉間心上意識裏。樑汾之才,天地共知,然而中間卻隔了一個昏昏濁世,以至他受人排擠而仕途失意,悵悵而傷。

“標格早梅知。”這首詞,容若用了一個別致的寫法,以樑汾詞喻樑汾風度。清人況周頤在《蕙風詞話》續編裏說起這首詞是“以樑汾詠梅句喻樑汾詞。賞會若斯,豈易得之並世。”君之風情,梅花有知。此花不與羣花比,只留清氣滿乾坤。“知”,是一個多珍貴的詞,足以令人掏心以付,無言而落淚。生靈有知,世間的真情真義亦有知。

這首詞本是詞人爲好友顧貞觀新詞所作的評點,但詞人一反常理,在詞中直接挪用顧貞觀原詞中的句子:“一片冷香惟有夢,十分清瘦更無詩”。寫出來竟渾然天成,又別有情致。

顧貞觀的原詞寫的是苦寒之中梅花清芳自許的綺麗身姿,其中亦隱含有自喻之意。而詞人直接挪用,這種別出心裁的寫法,熱情地讚揚了顧貞觀詞作的美妙和高潔,宛如天成。

古詩詞鑑賞6

白鳩辭 [唐] 李白

鏗鳴鐘,考朗鼓。歌白鳩,引拂舞。白鳩之白誰與鄰,

霜衣雪襟誠可珍。含哺七子能平均。食不咽,性安馴。

首農政,鳴陽春。天子刻玉杖,鏤形賜耆人。

白鷺亦白非純真,外潔其色心匪仁。闕五德,無司晨,

胡爲啄我葭下之紫鱗。鷹鸇鵰鶚,貪而好殺。

鳳凰雖大聖,不願以爲臣。

【註釋】:

白鳩辭:指夷則格上白鳩拂舞辭。

噎:指咽。

鷺:指鷹。

之:指亦。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與杜甫並稱爲“李杜”,爲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樑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爲崇高的地位。

古詩詞鑑賞7

望月有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

兄弟離散,各在一處。

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

寄上浮樑大兄、

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

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爲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註釋

1、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

2、關內:關內道,轄今陝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阻飢:遭受饑荒等困難。

3、浮樑大兄:白居易的長兄幼文,貞元十四、五年間任饒州浮樑(今江西)主簿。

4、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長子,時爲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5、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6、符離: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7、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陝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8、世業:世代傳下的產業。

9、羈旅:猶漂泊。

10、寥落:冷落。

11、干戈:本是兩種武器,這裏指戰爭。

12、根:喻兄弟。

13、弔影:對影自憐,身邊沒有親人,獨對着自己的身影感傷。

14、千里雁:指離羣之雁,孤獨的雁。

15、九秋蓬:秋天蓬草脫離本根隨風飛轉,古人用來比喻遊子在異鄉漂泊。

16、九秋:秋天。

翻譯

自從河南地區經歷戰亂,

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

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

各自在一處。

因爲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

便隨性寫成一首來記錄感想,

寄給在浮樑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

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

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時勢艱難兵荒馬亂,家業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異地,各自西東。

戰亂以後處處寥落,田園荒蕪;

骨肉分離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離羣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弔;

同根兄弟隨風飛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無不垂淚;

今夜思鄉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賞析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約作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秋天。其時詩人到符離(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亂後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公元799年(貞元十五年)春,宣武節度使董晉死後部下叛亂,接着中、光、蔡等州節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過河南輸送關內。由於“河南經亂”使得“關內阻飢”。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後,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裏,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後的故鄉田園,一片寥落悽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接着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弔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麼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着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弔影分爲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爲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弔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悽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悽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裏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採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古詩詞鑑賞8

作品原文

樵夫毀山神

康熙十五年,餘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鄧樵夫許之。明晨,客伺於神祠外,果見一樵夫過之,逆謂曰:“子鄧姓乎?”曰:“然。”因告以夜所聞見,戒勿往。鄧曰:“吾有母,仰食於樵。一日不樵,母且飢。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顧,客隨而覘之。樵甫採樵,虎突出從竹間。樵手搏數合,持虎尾盤旋久之。虎不勝憤,乃震哮一躍,負痛遁去,樵逐而殺之。客逆勞之。樵曰:“感君高義,盍導我至廟中。”既至,大詬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

作品註釋

1、康熙:清聖祖玄燁的年號。

2、餘姚:古地名,在今浙江餘姚縣。

3、伺:等候

4、祠:廟

5、逆:迎(上去)

6、謂:說

7、戒:告誡

8、且:將

9、覘(chān):悄悄地看

10、甫:剛

11、合:回合

12、遁:逃走

13、逐:追上去

14、勞:安慰

15、高義:深厚的情義

16、盍:何不

17、既:已經;詬:辱罵

18、竟:最終

19、然:是的

20、因:於是

21、作:說着

22、以:代樵夫

23、土偶:指泥塑的山神

作品譯文

康熙十五年,餘姚縣有個外地人在山中趕路,夜裏住在山神寺。半夜,有隻老虎來向山神跪拜,說着像人一樣的話語,乞求山神賜給它食物。山神答應把鄧樵夫給他。第二天早上,客人等待在廟外,果然看見一個樵夫經過,迎上去問:“您姓鄧嗎?”樵夫回答說:“是的。”客人就告訴他晚上聽到的事情,告誡他不要前往。鄧樵夫說:“我有母親,靠砍柴爲生,一天不打柴,母親就會餓肚子。生死都是命中註定的,我有什麼可害怕的!”就頭也不回的走了。客人尾隨他偷偷地看。鄧樵夫剛剛打上柴,老虎突然從竹林間竄出,鄧樵夫徒手與它搏鬥了幾個回合,抓住老虎的尾巴轉了很久。老虎很憤怒,於是咆哮着高高跳起,忍痛逃跑。鄧樵夫追上去將它殺了。客人上前慰勞他,鄧樵夫說:“感謝你深厚的情義,何不帶我到廟中去?”到了廟裏,鄧樵夫大罵死虎並斥責山神說:“現在怎麼樣呢?”於是就將泥塑的山神砸碎了。

單以句翻譯

[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

有老虎跪地叩拜,發出像人一樣的話,求吃的東西。

[因告以夜所聞見]

於是把昨夜所看到的聽到的告訴樵夫。

[死生命也,吾何懼之有?]

死與生是命運(決定的),我有什麼可怕的?

[遂去不顧]

就離去,頭也不回。

[有客山行]

有個外地人在山中趕路。

[作人言]

說着像人一樣的話語。

[仰食於樵]

靠砍柴維生。

注:評論中有人提出異議,在此說明:“樵遂而殺之”中的“遂”不是“逐”解釋爲“於是就”。

1)“有客山行”的“山”,是名詞作狀語用;“山行”解釋爲在山裏走。

2)山神與老虎合夥謀害樵夫,用兩個成語概括:同流合污,狼狽爲奸,一丘之貉,沆瀣一氣。

人物評價

樵夫:勇敢(死生命也,吾何畏哉)孝順(吾有母,仰食於樵。一日不樵,母且飢)敢於挑戰強權。

客人:善良(因告以夜所聞見,戒勿往。)(客隨而覘之。)

啓示

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角度。

2、好心不能建立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

3、個人是可以反抗的,只要自己積極努力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古詩詞鑑賞9

原文:

[先秦]佚名

有客有客,亦白其馬。有萋有且,敦琢其旅。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言授之縶,以縶其馬。薄言追之,左右綏之。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遠方客人來造訪,駕車白馬真健壯。隨從人員衆且多,個個品德都賢良。客人已經住兩天,多住幾天增感情。給他拿條絆馬索,斑竹馬兒不讓行。客人走時遠遠送,左右熱情慰勞他。既用大德來待客,上天降福多又大。

註釋

客:指宋微子。周既滅商,封微子於宋,以祀其先王,微子來朝祖廟,周以客禮待之,故稱爲客。

亦白其馬:亦,語助詞。白爲純潔之色,殷商尚白,以白馬爲美,故來朝作客也乘白馬。一說白馬是客人帶來的禮物。

有萋有且(jū):即“萋萋且且”,形容隨從衆多的樣子。

敦琢:意爲雕琢,有選擇美好之意。雕琢本爲治玉之名,這裏形容其隨從衆臣都是賢者。旅:通“侶”,指伴隨微子的宋國大夫。

宿宿:住一夜謂之“宿”,宿而又宿,則是兩夜。

信信:住兩夜(再宿)謂之“信”。或謂宿宿爲再宿,信信爲再信,亦可通。

言:語助詞。授之縶(zhí):給他繩索。縶,繩索。

縶:本義爲繩索,用作動詞。此處是說給他繩索,絆住馬足,表示要留住客人。

薄言:發語詞。追:意爲餞行,也可以解爲追送。

左右:指天子之左右羣臣。綏之:安撫客人。

淫:盛,大。威:德。淫威,意謂大德,含厚待之義。

孔:甚,很。夷:大。

賞析:

此詩第一節首二句雲:“有客有客,亦白其馬。”寫微子朝周時所乘的是白色之馬。因宋爲先代之後,於周爲客,故不以臣禮待之,如古史所稱舜受堯禪,待堯子丹朱以賓禮,稱爲“虞賓”,用意相同。殷人尚白,微子來朝乘白色之馬,這也是不忘其先代的表現,這一細節,說明在周代受封之宋國,還能保持殷代制度,故微子來朝助祭於祖廟,謂之“周賓”可也。“有萋有且,敦琢其旅”,寫微子來朝時,隨從之衆。這兩句表明微子來朝時,其衆多隨從都是經過選擇的品德無瑕的人。這一小節寫得很莊重,寫客人之來,從乘馬、隨從等具體情節來表現,以示客至之歡欣,可謂得體。

第二小節四句,寫客人的停留。“有客宿宿,有客信信。”一宿曰宿,再宿曰信,疊用“宿宿信信”,表示住了好幾天。客人停留多日,可見主人待客甚厚,禮遇甚隆。“言授之縶,以縶其馬”,表明主人多方殷殷留客。這兩句寫留客之意甚堅,甚至想用繩索拴住客人的馬。這和後來漢代陳遵留客,把客人的車轄投入井中的用意,極爲相似。把客人的馬用繩索拴住,不讓他走,用筆之妙也恰到好處。

最後一小節四句寫客人臨去,主人爲之餞行。其詩曰:“薄言追之,左右綏之。”在餞行的過程中,周王的左右羣臣,也參加慰送,可見禮儀周到。下二句雲:“既有淫威,降福孔夷”。言微子朝周,既已受到大德的厚待,上天所降給他的福祉,也必然更大,以此作頌歌的結語,既以表示周代對殷商後裔的寬宏,亦以勉慰微子,安於“虞賓”之位,將來必能得到更多的禮遇也。

古詩詞鑑賞10

馬說

唐代: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祗 同:衹)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馬者 通:飼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詞典釋義

(釋義爲系統自動檢索,難免有誤,僅供參考。)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古詩詞鑑賞11

《驚蟄二月節》

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

桃花開蜀錦,鷹老化春鳩。

時候爭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間務生事,耕種滿田疇。

《驚蟄二月節》譯文

冬至之後,陽氣上升,剛到驚蟄,韶光顯現,瀰漫大地。

看那桃花,就像蜀錦,多姿多彩,絢麗綻放。天空翱翔的老鷹,知趣地離開,取而代之的是樹梢上飛來的春鳩。

春日美好的時光,爭相催促着萬事萬物。草木已開始萌芽,甚至樹芽兒也似乎按着一定的規則修剪成長。

人們爲了生計,走進田間地頭耕種,處處可見他們忙碌的身影。

《驚蟄二月節》註釋

韶光:指美好的時光,多指美麗的春光。

蜀錦:四川傳統技藝,成都標誌性技藝,織造工藝細膩嚴謹,配色典雅富麗,皆有寓意。

春鳩:春天的鳩鳥。我國有綠鳩、果鳩、火斑鳩、皇鳩、金鳩、鵑鳩和斑鳩等,其中有15種鳩是中國特有物種。

催迫:催促逼迫。

矩:規則,法則。

生事:指生計;境遇。

田疇:田地。

《驚蟄二月節》賞析

首聯, 一“初”字,道出了詩人對於驚蟄節氣的喜愛。初,意味着春天的初次相見,帶着期待與期盼,一切如納蘭容若所寫的那句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一切剛剛好,一切都重新開始,一切又孕育新的希望。

頷聯,桃花,鷹化爲鳩,都屬於驚蟄的三候現象。一候,桃始華:桃,果名,花色紅,是月始開。二候,倉庚鳴:庚,亦作鶊,黃鸝也。《詩》所謂“有鳴倉庚”是也。《章龜經》曰:“倉,清也;庚,新也。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詩》曰“黃鳥”,齊人謂之“搏黍”,又謂之“黃袍”,僧家謂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黃,又名鵹黃,諺曰:“黃慄留黃鶯”,鶯兒皆一種也。三候,鷹化爲鳩:鷹,蟄鳥也,鷂鸇之屬;鳩,即今之布穀。“桃花”本來是爲了對仗“老鷹”,爲了照顧平仄,將“老鷹”對調成“鷹老”。於文義並無大害。“開”對“化”,“蜀錦”對“春鳩”,都是很工整的。

頷聯的春意是濃烈的,自古吟詠桃花的詩作,是令人驚歎的。前有《詩經》,“桃花夭夭,灼灼其華”;唐有張志和,“桃花流水鱖魚肥”;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宋有東坡居士,“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明有唐寅,“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當酒錢”等等。千古以來,桃花就代表了春的使者,令無數詩人靈感乍現,佳作迭起。驚蟄,不但叫醒沉睡的小動物們,也喚醒詩人們的靈感與才情。這大概就是驚蟄的魅力吧。除了一候桃花,驚蟄節氣的另外兩候信使也一併到來:“二候杏花,三候薔薇”。因而,杏花春雨江南;滿苑薔薇香伏虎,半池檉柳水生魂,這些優美的詞句,都是爲了讚美驚蟄時節的春天。有桃花,杏花,薔薇三君,春天就足以驚豔天下了。

頸聯,充滿生機與禪意。這時候,萬事萬物都拼命生長,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說:萬物並作。萬物生長的季節,給了老子思考的空間,孕育了他道家哲學的“無、有”思想。恆有欲,以觀其繳;恆無慾,以觀其妙。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我們人類,也應該按照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現象,來看待處理我們身邊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草木有萌發,就會有枯萎。所以,這樣一個催迫萬物生長的季節,給予老子提供了新的哲學概念。而無數文人墨客,也在這變化之中,期待着生命裏的一場浪漫之旅。事實上,萌發的豈止是草木,更有一顆顆渴望自由的心靈。當詩人看到這些萌芽兒,一個個都長得整整齊齊,彷彿在互相打招呼,一切就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古詩詞鑑賞12

1、古詩帶拼音版

niàn nú jiāo chì bì huái gǔ

念奴嬌赤壁懷古

sòng sū shì

宋蘇軾

dà jiāng dōng qù,làng táo jìn 。

大江東去,浪淘盡。

qiān gǔ fēng liú rén ù 。

千古風流人物。

gù lěi xī biān,rén dào shì,sān guó zhōu láng chì bì 。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luàn shí bēng yún,jīng tāo pāi àn,juàn qǐ qiān duī xuě 。

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jiāng shān rú huà,yī shí duō shǎo háo jié !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yáo xiǎng gōng jǐn dāng nián,xiǎo qiáo chū jià liǎo,xióng zī yīng fā,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yǔ shàn lún jīn,tán xiào jiān,qiáng lǔ huī fēi yān miè 。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gù guó shén yóu,duō qíng yīng xiào ǒ,zǎo shēng huá fā 。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rén jiān rú mèng,yī zūn huán lèi jiāng yuè 。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2、原文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是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此詞通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弔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同時表現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全詞借古抒懷,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爲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曾被譽爲“古今絕唱”。

3、古詩翻譯

大江之水滾滾不斷向東流去,淘盡了那些千古風流的人物。在那久遠古戰場的西邊地方,說是三國周瑜破曹軍的赤壁。四面石亂山高兩岸懸崖如雲,驚濤駭浪猛烈地拍打着對岸,捲起浪花彷彿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麗如圖又如畫,一時間涌出了多少英雄豪傑。遙想當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喬剛剛嫁給了他作爲妻子,英姿雄健風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執着羽扇頭上著着綸巾,從容瀟灑地在說笑閒談之間,八十萬曹軍如灰飛煙滅一樣。如今我身臨古戰場神遊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懷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鬢髮斑白。人生如同一場朦朧的夢似的,舉起酒杯奠祭這萬古的明月。

古詩詞鑑賞13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詞是豐厚博大的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給予了我們豐富的精神營養,哺育着一代代華夏子孫。我們祖先的喜怒哀樂、憧憬希望、掙扎痛苦、理想追求等種種複雜感情潛移默化,代代相傳,鑄造着我們民族的靈魂與性格。

作爲中學生,我們不僅要積累背誦一定數量的古詩詞,還應有意識地在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如何學會初步欣賞古詩詞呢?這裏,根據中學生的實際,提出以下幾種基本的方法,以供參考。

一、聯繫背景瞭解生平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詩人,此所謂“時勢造英雄”。瞭解一個朝代大的背景,對理解一個時代詩歌創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創作傾向及某一首詩都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如:盛唐時代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整個時代的創作主流是陽剛之美,作家們是那麼樂觀與自信。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是時代的巨人站在最高點提起滾滾狂濤向大海里傾倒是才能找到的感覺,所以,他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就連憂國憂民的杜甫也能抒發“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凌雲壯志,他對自己的未來是那麼的自信。“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而在唐代,我們聽到的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自信和“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豁達。戰爭歷來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可在唐代,人們卻有意於馳騁疆場,建功立業,於是纔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和“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悲壯。只是到了“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於是有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迴光返照,有了《後庭花》這種亡國之音。

又如元代文學,元朝是蒙古族統治的時代,文人的地位極其低下,如果說六朝文人有莊園可隱、唐朝文人有終南山可隱,而元代文人只能隱於勾欄瓦舍,煙花柳巷,秦樓楚館,於是有了以關漢卿爲代表的鬥士精神,有了以馬致遠爲代表的浪子風度。瞭解這一點,對理解元曲作家及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閱讀欣賞古詩除了要總體瞭解大的朝代背景外,還要結合作者生平,瞭解詩詞創作的小背景。如唐代兩位偉大的詩人:李白,其詩風豪放飄逸,而杜甫詩風沉鬱頓挫。不同的詩風與他們生活的背景有一定的關係:若以“安史之亂”爲分水嶺,李白處於上坡路,他擡頭看天,看到的是無盡的藍天和翱翔的雄鷹,充滿了自信與狂放;而杜甫處於下坡路,他看到的是荊棘叢生、坎坷不平的小路,充滿了血淚和痛苦。抓住了這一總體特徵,我們再看他們的詩作,就不難理解杜甫《春望》《石豪吏》《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登高》《登樓》等所表現的主題。又如學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等,如不瞭解他是亡國之君,則無法理解詩詞中似滔滔江水、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無法理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絕望。

二、找準詩眼把握基調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詩詞的語言含蓄、精練,往往一個詞、一句詩包含豐富的內容。詩眼往往在結構或內容上起着提綱挈領的作用。在欣賞過程中,我們應認真思考、反覆推敲,去發現那些最能傳神的詩眼,從而由點及面、層層深入地領會詩歌的意蘊。

例如,解讀杜甫《石豪吏》,只要能抓住“苦”和“怒”,就不難理解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讀李清照的《醉花陰》應抓住詩眼“愁”“涼”“瘦”,這是一種無以名狀的濃濃的思念和淡淡的憂傷,恰似“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讀馬致遠的《秋思》應抓住曲眼“斷腸人”三字,由景入情、層層深入地去感悟抒情主人的無奈和在困境中掙扎的'痛苦。

一般地說,詩歌都有一種主導感情,即詩的基調。要把握詩的基調,須在反覆朗誦的基礎上,從情與景的關係入手,仔細揣摩詩中景物的色彩、特點、及感情。有的沉痛,如《春望》《虞美人》;有的悲涼,如《潼關懷古》《秋思》;有的激昂,如《秋詞》《觀滄海》;有的曠達,如《江城子·莫聽穿林打葉聲》《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等。

下面就以李叔同的《送別》爲例,看看如何把握詩的基調。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讀這首詞應抓住詞眼“別夢寒”,“寒”非溫覺之寒,而是心理之寒,猶如李清照“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之“涼”和李商隱“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之“寒”,而長亭古道,芳草萋萋,亦使人頓生寂寞之感,“柳”使人聯想到“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笛聲雖悠揚,着一“殘”字,令人卒不忍聞。夕陽西下,倦鳥歸巢,而人漂泊天涯,置身山外山之宏闊的背景中,又是那麼的孤獨與無助,這一切,足以讓人感受出這首詩悽楚的基調。

三、比較聯想以詩教詩

語感的形成需要語言材料的積累。當有了一定量的詩詞積累之後,閱讀時就有左右逢源的感覺。我們應調動以往的經驗,在比較中求同存異,在比較中深入領會詩的意蘊。

詩歌情感的表現手法豐富多樣。有的運用移情手法,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等都運用了這種手法,將詩人主觀感情賦予客觀外物,正如王國維所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的運用反襯手法,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用楊柳在風中飄蕩的美好景物來反襯士兵的愁苦,春天是歡樂的季節,士兵卻在這時被迫出征,所以加倍顯得愁苦;士兵回來時,心情是愉快的,詩人寫道“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雨雪中趕路是苦的,用苦景來反襯愉快的心情。[注]又如王維的《渭城曲》中“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以樂景襯哀情,抒發了離別的憂傷;而高適的《別董大》中“千里黃雲白日薰,北風吹雁雪紛紛”以悲景襯樂情,展現的是詩人的自信與樂觀。

可以從表現的內容來比較,如“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與“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都有送別的深情厚誼與送別後的惆悵;夏完淳那“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有如李煜那“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刻骨銘心的亡國之痛;夏完淳“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和陳毅“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都體現了詩人“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的英雄氣概。

可以從風格來比較。例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比較,二者同是表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前者能入能出,多了一份理智與豁達,後者多了一份沉重與憂傷。

還可以從意境方面來比較,下面將談到這一點。

四、立足意象領悟意境

有人說讀詩的最高境界就是領悟詩歌的意境。談意境,得先談意象。粗淺地理解,意象就是滲透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外物。一切客觀外物只有經過詩人感情的內化與浸潤,才能獲得靈氣與生命。月亮不是意象,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明月”是意象,因爲此時的明月已經是能理解思念之痛苦並能傳遞祝福的人性化了的使者;花不是意象,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的“花”是意象,因爲它滲透了作者感時恨別的血淚。

意象與意象組合在一起,便會產生新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意境。意境的產生,需要讀者的介入。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沒有想象就沒有意境。我們在讀詩的時候,應發揮合情合理的想象,去填補詩中的空白。例如,當我們讀到李商隱《無題》中“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時就要想象女主人公對鏡梳妝打扮,面對自己日漸消瘦的面龐,顧影自憐的形象,從而體會她對愛情“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着;想象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不能入睡,對月抒懷的形象,體會女主人公對他的疼愛之情。又比如,讀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中“佳節又重陽”“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就要穿越時空,想象以前重陽節和丈夫把酒吟詩的歡樂場面,就能反襯出詩人如今的孤寂。

詩歌的意境有的優美,如“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有的宏闊,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有的超脫,如“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有的悽苦,如“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領悟意境,要抓住景物特徵,入境、入情、入理。

好的詩歌往往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要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存和生活經驗,將詩中描繪的聲、光、色、態等描繪出來。“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展現的是清幽明淨、活潑新鮮的優美境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爲我們展現的是壯闊宏大的境界。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自然景物一旦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就打下了詩人的感情烙印,就是一種人化了的自然。我們乘着想象的翅膀,飛入美好的詩境,和詩人進行感情交流,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飛回唐代,和柳宗元“同”釣寒江雪,去享受“釣勝於魚”的人生樂趣,把自己融入雪的世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飛回楓橋,登上張繼那條客船,和他一起聆聽寒山寺的鐘聲……

古詩詞不僅意境美,而且具有哲理美、精神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蘊涵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樸素真理;“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告訴我們要堅忍不拔、鍥而不捨;“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啓示我們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表明不斷創新是永葆活力的源泉……

注:參考書目《詩詞例話》(周振甫)中國青年出版社

古詩詞鑑賞14

藍雲籠曉,玉樹懸秋,交加金釧霞枝。人起昭陽,禁寒粉粟生肌。濃香最無著處,漸冷香、風露成霏。繡茵展,怕空階驚墜,化作螢飛。

三十六宮愁重,問誰持金鍤,和月都移。掣鎖西廂,清尊素手重攜。秋來鬢華多少,任烏紗、醉壓花低。正搖落,嘆淹留、客又未歸。

《聲聲慢·詠桂花》鑑賞

“藍雲”三句。言清晨”大詞籠罩在藍天白雲之下,室釧”桂花樹玉枝高挺,滿樹重重疊疊”桂花,似串串寶釧,又如一片彩霞。“人起”兩句,以樹擬人。“昭陽”,皇宮名,眼裏泛指皇宮。言桂花樹又像是一位清晨從皇宮裏走出來”貴妃,她被晨風一激,渾身生滿了粉紅色”粟粒——金桂花。“人起昭陽”兩句,據楊鐵夫《吳夢窗詞全集箋釋》說:“《飛燕釧傳》:趙飛燕居昭陽宮,與羽林郎射鳥者通,……飛燕露立,閉息順氣,體舒無疹粟,射鳥者以爲神仙。”眼裏系反用此典。“濃香”兩句。言桂花”濃豔香氣充斥四周,似乎再也沒有詞方可以容納她”花香了。但是如果天氣一旦轉冷,雖然桂花”香氣猶存,桂花卻要像雨雪般詞紛紛落下。“繡茵展”三句承上。言綠茵茵”草坪如詞毯似”平鋪着,彷彿害怕桂花誤墜在臺階上,被人們踐踏成泥,又怕她像螢火蟲般詞消失了她美麗”形象。

“三十六宮”五句,幻想也。“三十六宮”言宮宇之多,眼裏借指月中廣寒宮。“鍤”,即鍬也,系插詞起土”農具。此言詞人因見詞上桂樹,即擡頭仰望明月,想象中那住在廣寒仙宮”嫦娥,孤單寂寞,一定也愁怨重重。詞人不禁大聲詞詢問世人:“有什麼人能拿來把‘金鍤’,索興將月中桂樹連同月宮一起移來凡塵,把眼月中桂栽在我”西廂邊。眼樣嫦娥就會親自用白玉般”雙手把盞,並與我同飲美酒了。”“秋來”兩句,述現實中”自己。詞人說:“進入秋天后,自己”頭上不知又增添了多少白髮?頭上”烏紗與白髮襯映,更顯得黑白分明。我獨飲悶酒,自然更加易醉。醉眼朦朧中看那室釧”桂花樹,似乎感到它矮了許多。”“正搖落”兩句,自嘆。詞人說:“當桂花凋零,滿詞鋪金”時候,我眼個淹留在釧”羈客,卻還是不能回家去與親人團聚。”

古詩詞鑑賞15

春寒

春晝自陰陰,雲容薄更深。

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

亞樹青帘動,依山片雨臨。

未嘗辜景物,多病不能尋。

翻譯

春日陰雲籠罩,雖然雲層不厚,但整天濃陰密佈,雲天霧海。

一片迷茫蝴蝶因氣候寒冷而緊縮了翅膀,不能飛舞;花朵因空氣溼冷而遲遲不開。

春風凜冽,吹動着掛在樹枝上的酒旗;春雨陣陣,靠近山的地方,春風突然夾裹着春雨而來。

叫人感到一陣寒冷不曾做對不住景物的事,只是苦於身體條件和心情低落而不能去接近。

註釋

青帘:指酒旗。

賞析

北宋詩人梅堯臣的這首《春寒》詩可以按“起、承、轉、合”的結構規律來把握。

首聯“起”,點明季節特徵,說明春日陰雲籠罩,雖然雲層不厚,但整天濃陰密佈,雲天霧海,一片迷茫。“雲容薄”三字很好地點明瞭早春雲霧的特點。

頷聯“承”,以極其對仗的句式,寫出了春寒料峭的氣候環境下的景物特徵:蝴蝶因氣候寒冷而緊縮了翅膀,不能飛舞;花朵因空氣溼冷而遲遲不開。其中“不開心”三字一語雙關,寫景寫人,移情手法,別有意味,叫人想起“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句來。

頸聯“轉”,由靜景而至於動景。春風凜冽,吹動着掛在樹枝上的酒旗;春雨陣陣,靠近山的地方,春風突然夾裹着春雨而來,叫人感到一陣寒冷。“亞”通“壓”,低低地垂掛着。“片”,不能理解爲大雨,它準確地描繪出春雨的特點。

尾聯“合”,點明詩人對景物產生如此感受的原因,藉此抒發了感情。“未嘗辜”是說詩人不曾做對不住景物的事,是詩人情感和人格的表露。“病”字一語雙關,既寫了身體狀況,也寫出詩人此時的心情。

詩題“寒”字奠定了全文淒冷的基調。首聯點明春陰的季節特徵,薄雲密佈,是詩人心境的流露。中間兩聯,通過具體物象,來表現春寒,三四句寫因寒氣襲來,蝴蝶收斂雙翅,花蕾無力舒展,這是選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寫天氣之寒。五六句寫壓掛在樹枝上的酒旗翻動,足見風很猛;依傍山丘的陰雲挾帶着陣雨壓來,表明雨勢之急。這四句從不同視角形容春寒,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淒冷寥落的氣氛,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畫出來。聯繫詩人的人生經歷和范仲淹革新失敗的歷史背景,不難理解詩人此時因改革處於低潮而感情悽苦、心情悲涼的深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