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古詩《春暮》原文賞析

本文已影響 2.45W人 

 朝代:宋代

古詩《春暮》原文賞析

作者:曹豳

  原文: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

林鶯啼到無聲處,青草池塘獨聽蛙。

  譯文

暮春時節,已沒有人過問路上的落花,只見濃郁的樹蔭,無邊無際,遍及天涯。林間的黃鶯早已不再啼叫了,只能獨自一人邁向長滿青草的池塘畔,去聆聽青蛙的叫聲。

  註釋

①綠陰:綠樹濃蔭。

②冉冉:慢慢地,或柔軟下垂。

③天涯:天邊。此指廣闊大地。

④獨聽蛙:只聽見蛙鳴聲。

  賞析

這首絕句寫的是暮春三月的景象。繁花凋謝,樹陰綠濃,鶯啼聲漸漸消歇,春草池塘的蛙聲開始熱鬧起來。詩人選擇的幾個物象,花落、綠陰、鶯老、蛙鳴,無一不是暮春典型景況,通過這些,組成了一幅豐富多彩、熱鬧非凡的暮春全景。

大凡寫暮春的詩詞,總是由惜春而充滿着愁怨,尤其是對落花,沒有不帶有傷感的,如杜甫詩“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更愁人”(《曲江》)就是如此。黃鶯是一種季節性很強的鳥,它到了春暮,叫聲便遂漸稀少,詩人往往借鶯啼停息前的鳴聲,感嘆春天的逝去。如王安國《清平樂》雲:“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雨。”秦觀《八六子》詞,則將飛花、黃鸝(即黃鶯)合成一片淒涼世界,表示對春天逝去的黯然銷魂,詞有句雲:“那堪千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正銷凝,黃鸝又啼數聲。”曹豳這首詩,卻一改悲悽情調,把暮春景色寫得分外地開朗。詩人對逝去的春光不存在傷感,而對將來的初夏,充滿喜悅。於是,詩說對落花不去過問,對鶯聲的消失也不放在心上,因爲繁花有綠陰來代替,鶯啼有蛙鳴來代替。這四種景象,在暮春是同時存在的,詩人不是把它們簡單地並列,而是兩兩對映,在情感上側重於對後者的鑑賞,着重對後者的描繪。所以花落、鶯老,詩對這類衰退的現象只是一筆帶過,而說綠陰冉冉,似乎是一支畫筆,把整個世界塗抹得蒼翠欲滴;春草池塘,處處蛙鳴,詩人獨立凝聽,格外賞心。詩把這些新生的、充滿活力的景物渲染得有聲有色,使暮春別有一番情趣,詩人的心情便和盤托出,情趣橫溢。

秦觀《三月晦日偶題》雲:“節物相催各自新,癡心兒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通過議論,表現對節物轉換所採取的豁達;曹豳這首詩與秦觀的看法相同,但把自己的感情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表達,各有長處。宋詩的理趣,也正是從這兩種藝術手法中得到充分體現。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