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古詩

關於古詩三首

本文已影響 1.65W人 

關於古詩三首1

送別

關於古詩三首

青藤依古樹,遊子別荊楚。

寒食沉玉鏡,馬蹄染白露。

路轉山回處,燕子喃喃語。

折柳送君去。新柳年年綠。

故園春如何,花開百鳥啼。

一夜風雨後,落英滿長堤。

桂花吟

奴家自釀桂花酒,酒香三飄桂花爐。

神鳥偷進桂花榭,青碗盛來桂花色。

陳泥封起桂花露,奴家埋酒桂花樹。

樹上桂花開仍舊,樹下荒草過人頭。

關於古詩三首2

《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詩詞要求“感受語言的優美”。同時《新課標》在“課程性質與地位”裏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語文素養的形成離不開古詩詞教育。古詩詞當中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古詩詞教學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薰陶、感染作用。

該組教材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古詩詞三首》是生動的鄉村風光、田園意趣圖,洋溢着泥土氣息、自然質樸,是陶冶情操的很好教材。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感知、領略和欣賞美的情愫。通過學生自主誦讀、想象吟誦、入情吟唱、拓展閱讀等過程,感悟詩文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意境美、思想美,讓學生熱愛富有情趣的鄉村,感受到鄉村田園風光的美麗。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

2、藉助教材註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三首古詩詞的大意。

3、在反覆誦讀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體悟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4、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文的基本方法。

5、積累其它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

6、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耘田、箬笠”等詞語。

教學重點

1.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傳授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難點 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傳授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

一、圍繞單元主題導入新詩:

1、我們走進了自然和諧的鄉村人家,遊覽了遼闊的牧場之國,今天我們一起到詩詞中感受別樣的田園風光。首先學習第一首《鄉村四月》。(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可以在回憶本單元主題的基礎上來理解這首古詩。

2、題目就是詩的眼睛,看到題目,你知道了哪些?

就讓我們隨着詩人一起走進田園,去感受江南水鄉初夏的氣息吧。

二、初讀課文,感音韻

1、交流方法:在朗讀之前,老師想請同學們聯繫以前誦讀古詩的經驗,說說古詩怎樣讀比較好?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等)

2、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文。

1)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詩文),教師巡視指導,相機正音

正音:多音字:卷、了 生字: 蠶 、桑

2)指名朗讀,同學評價,教師根據時機進行指導。

3、指名學生再讀,試着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4、全班齊讀。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充分的朗讀爲正確地理解古詩做好鋪墊。

三、潛心會文──明詩意

1、交流遇到不理解的詞語處理方法:(查工具書、看註釋、聯繫上下文、問同學或老師)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爲學習其他古詩打下基礎。

2、下面請同學們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字詞,瞭解詩意,如果不懂的地方請作上記號。

1)學生自學古詩,教師巡視指導:

請我們同桌兩位同學互相交流,先說自己讀懂的句子,再向對方請教不清楚的地方。

2)同桌交流,我能自己讀懂那些句子?還有那些不理解的。

3)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導歸納1、2句寫景,3、4句寫人。

3、整體理解古詩:誰來完整地說一說你從詩中看到的畫面?

設計意圖: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古詩的內容,同時訓練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

4、帶着我們的理解再次走進古詩,自由朗讀。

四、別出心裁──悟意境

1、四月的鄉村,是詩的世界,如果請你們給本詩1、2句配一副畫,請你說一說你準備用上那些色彩畫什麼?並說出你的理由。引導學生從“綠原、白川、子規煙雨”等感悟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生機勃勃,平展的稻田裏波光粼粼,農家生活多姿多彩。由主要的綠和白體會到鄉村四月的清新明麗。

2、綠原、白川、子規、煙雨,作者寥寥幾筆就把江南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四月的鄉村,還是童話的故鄉,如果你用心聽,它還是一首田園交響樂,你能聽到那些呢?(出示句式:我彷彿聽到的聲音)學生從詩中找對聲音描述的意象來回答。

(布穀鳥的叫聲、下雨的滴答聲:聯想到四月的播種最佳時節;採摘桑葉的唰唰聲、蠶吃桑葉簌簌聲,水田插秧嘩嘩聲用“才”和“又”交織在一起,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採桑養蠶又是插秧,“鄉村四月”勞動的確實緊張、繁忙)⑴ 他們的忙的爲了什麼呢?

⑵ 此時他們的心情又是怎樣呢?(高興、喜悅)可見人民生活是怎樣呢?(幸福)人民喜歡勞動,對生活充滿希望可見農家人勤勞(隨機板書:幸福勤勞)

⑶ 作者這樣寫,他此時的心情會這樣呢?他主要是想表達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設計意圖:由意及境,逐步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當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感受鄉村與衆不同的生活美。

五、濃縮鄉村四月圖,提升情感

一幅田園畫,一曲交響樂,把我們帶進世外桃源,閉上你的眼睛,張開你想象的翅膀,我們再一次欣賞這鄉村四月的美景吧!

1、配上優美、舒緩的樂曲,渲染氣氛,(教師誦讀)引領學生在想象中進一步加深體會。

2、多麼秀麗的田園風光,多麼和諧、幸福的農家生活,睜開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麼?你能讀出一份嚮往與感動嗎?學生看畫面一起朗誦(生讀)

3、瞧,同學們被田園風光迷住了,此時此刻,你能看着畫面,把《鄉村四月》背誦出來嗎?(學生看畫面,背誦古詩)

設計意圖:古詩詞的教學重在日積月累,學生在深入理解古詩之後再積累更易於加深學生的印象。

六、總結

四月的田園是美麗的,農家的生活無論是繁忙、緊張,還是恬靜幽雅的,都寫滿了農家兒女的幸福與追求,本課下一首的詩《四時田園雜興》和詞《漁歌子》也是與田園生活有關的,請你用今天的學習方法自學,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更深的感悟農家生活。

七、板書設計:

關於古詩三首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唐代詩人呂岩的詩《牧童》。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教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5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爲專題展開,《牧童》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達了牧童那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

2.學情分析:

那麼,五年級學生對這首詩是一個怎樣的認知情況?這首詩對他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麼呢?他們又想以怎樣的方式來學習這首詩呢?

爲了瞭解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在課前對學生做了這樣的調查:

1.你會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麼?

2.你認爲學習這首詩的時候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嗎?

3.你會背這首詩麼?

4.你能大概說出這首詩的意思嗎?

5.你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嗎?

調查中我發現:80%的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95%的學生認爲不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70%的學生會背這首詩,能大概說出這首詩意思的佔30%,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情感的只有極少數。

根據學生的實際,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二、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生活狀態的嚮往。

3.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

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生活狀態的嚮往。 。

三、說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所以教學本首詩,我準備採用“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法”、“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 來展開教學。同時藉助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情境,體現“快樂讀美文,輕鬆學古詩”的教學理念,並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具體教學過程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一)欣賞音樂,走進《牧童》。

課前,我先播放一首歡快的《田園之歌》讓學生欣賞,並這樣引導:是呀,美妙的音樂能帶給人愉快的心情。其實,能帶給人快樂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學習我就感到很快樂,看到同學們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樂。說說看,什麼事使你感到快樂?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學生情趣高漲時,我順勢導入:現在,就讓我們帶着這份快樂的心情走進唐代詩人呂岩的詩——《牧童》。並板書課題:牧童

這樣,讓教學在師生對話中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爲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品讀古詩,讀出味道。

詩詞的美妙在於誦讀。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我分這樣三個層次進行:

1.讀正確。

首先,我讓學生初讀整首詩,重點認讀:“鋪”、“蓑”、“臥”並指導寫法。

2.讀出節奏。

初讀後,我告訴學生詩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3.讀出內涵。

在學生讀出節奏的基礎上,我這樣引導: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詩詞很多時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畫。我想知道,你從這首詩中讀出了什麼?

(1)讀出詩中所蘊含的畫面。

學生可能會說:我讀出了詩中所蘊含的畫面。我彷彿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着我引導學生想象景物的顏色和姿態,學生可能會說:

( )的草 ( )的笛聲 ( )的牧童 ( )地躺着 ( )的草場 ( )的月光

( )的晚風 ( )的月夜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詩中的景、人、物變得鮮明生動起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連詞成句,說出整首詩的意思,體現了學習的梯級,爲下面的古詩理解降低了難度。

(2)讀出詩人愉快的心情

爲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我追問,這是一個怎樣的牧童?你能讀出詩人什麼心情?學生都能說出這是一個快樂,悠閒的小牧童。(板書:快樂 悠閒)那麼,你是怎麼體會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牧童的快樂與悠閒呢?讓學生品讀詩句,從而發現景物描寫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來,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我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高興地誦讀這首詩。

這個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爲出發點,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三)走進詩境,感悟詩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以“你從詩的什麼地方看到了這樣快樂悠閒的牧童?”一問,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並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引導。

預設一:抓住“鋪”想象畫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當學生說:從“笛弄晚風三四聲”中看到了一個快樂的牧童時,我追問:是誰在吹笛子?在什麼地方吹?此時,我適時播放音樂《牧笛笛子》,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從而真切地體會到了一個“弄”字所蘊含的情趣。

接着,我運用畫面再現情境,讓學生感受牧場的遼闊,並對學生進行語言概括能力的訓練:同學們,此刻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詩中的哪一個詞給了你這種平緩舒服的感覺?以此引領學生感受“鋪”字用詞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運用畫面與音樂再現情境,爲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美的畫面,美的音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使他們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

預設二:想象“臥月明”,感悟詩中情。

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從“不脫蓑衣臥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樂與悠閒。我先出示課件:《牧童休憩圖》給學生以感官上的體驗,再引領學生回到詩句中,讓學生找一找哪個詞更能體現牧童的無拘無束?

學生很快找到:“不脫、臥”這兩個詞。接着我引導學生體會:他爲什麼不脫蓑衣?他躺在一個怎樣的地方?怎樣躺?把“臥”換成“坐”或者“立”,行嗎?這樣,學生在交流中、反覆品讀中感悟到了牧童的無憂無慮與天真爛漫。

這樣,抓住重點字詞品讀品味,避免了古詩教學逐字逐句的串講串問,突出了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從而真正學有所獲。

接着,我挖掘教材的留白處,開啓學生想象的閘門:(音樂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聞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風的撫摸。此時此刻,假如你是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在美妙的遐想中,學生融入詩境,走進牧童的內心世界,由此抒發情懷,發表見解。此時,學生化牧童爲自己,化自己爲牧童,與詩中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四)探作者心,窺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這對學生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爲了很好地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這樣引導:同學們,快樂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僅令牧童陶醉,令我們大家陶醉,也令詩人呂岩陶醉。其實,呂岩喜歡牧童,還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時我出示詩人呂岩的資料。

讓學生了解到了詩人嚮往遠離喧囂、悠閒自樂生活的原因後,我創設意境,學生配樂吟誦古詩。與詩人展開心靈的對話。

這不僅是教學回歸到古詩的本體,更是學生情感的迴歸與昇華。進而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拓展延伸,背誦積累。

學習古詩,就是要讓學生在欣賞古詩的同時愛上古詩,所以在學生“意猶未盡情猶未止”時,我出示了一組以“兒童生活”爲體裁的詩句讓學生賞析。

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桑茶坑道中

宋 楊萬里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蔭眠正着,一牛吃過柳陰西。

詩句賞析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高鼎)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胡令能)

將本課的古詩輻射到其餘相關詩句,真正做到課內外學習的有機融合。

至此,我順利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教學中,我努力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通過各種形式的閱讀訓練,將學生帶到情境中去感悟、去體驗、去探究。使學生在輕鬆快樂的語文課堂中進行學習,體現了我創建“和諧課堂”的教學思想。

五、說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這節課我設計的板書力求簡潔明快,一目瞭然。“快樂、悠閒”二字彰顯了詩人的內心情感。是教學內容的精華體現,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點睛之筆。

附板書:

牧童

呂岩

快樂 悠閒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您的聆聽,歡迎批評指正。

關於古詩三首4

1、學生應該是積累了一些表達思鄉懷親的詩詞,要善於利用學生的積累,引入新課的學習。

2、三首古詩詞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的方法各異,《泊船瓜洲》是寫景抒情,《秋思》則是敘事抒情,《長相思》則融寫景與敘事於一體,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於這個特點,可以在初讀課文,理解內容之後,把三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在體會相同感情的同時,感受語言的各自特點,揣摩表達方法的不同。

當然,也可以按順序一首一首地進行教學,要有導有放,以第一首詩爲例,學習理解詩的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二、三首詩則放手讓學生自學,通過交流來理解詩意,通過討論和教師的點撥來比較寫法,通過誦讀來積累語言。

3、引導學生學習詩詞的時候,要體現自學爲主的原則,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詩,結合註釋和上下文來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理解的盲點,適當點撥,使學生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

比如,對《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個地名,學生可能只是機械地理解爲“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卻不明白作者心裏真正的想法。教師可以這樣點撥:“作者這兩句詩提到了三個地方之間的距離,他到底要說的是什麼意思呢?”“京口和鐘山離得很近,這與作者有什麼關係呢?”在學生心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時,教師適當地介紹背景,幫學生體會文字裏面蘊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陽城裏見秋風”,僅僅是要說秋天到了嗎?也要在學生不留意之時,引導其思考“秋風”帶給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長相思》中的“故園無此聲”中的“故園”,不僅要讓學生聯繫前文,明白“故園”是什麼地方,還要點撥學生想象:爲什麼他想到了“故園”?他可能想到故園的什麼呢?從而使學生體會“故園”二字所承載的無窮的韻味。

4、要重視詩詞的朗讀指導:

採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聯繫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實提高古詩詞背誦積累的.質量。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讓學生認真保質地默寫下來。

6、可以引導學生課外蒐集誦讀積累有關鄉思的詩詞或詩詞名句,並啓發學生在說話和習作時加以引用,提高語言表達的品位。當然,也可以讓學生蒐集表達思鄉情感的歌曲,唱一唱。

7、教學本課生字,要引導學生自學,利用掌握的學習方法記憶字形,通過形近字對比或形聲字的方法,紮實地寫好生字。本課出現了幾個多音字,要在初讀時幫助學生讀準字音,熟讀時體會它們的意思。本課的多音字有:“間”讀jiàn;“萬重山”和“意萬重”的“重”讀сhóng;“還”讀huán;“風一更”的“更”讀gèng。

關於古詩三首5

【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着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裏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際在於春”的啓示,整首詩就像一幅鈀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寫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着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熱烈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尤其是後兩句寫的意趣橫生,意味深遠,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卻在茂盛成陰的桑樹下學種瓜。這些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有趣,也頗有特色,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詩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年的讚揚。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張志和,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看,初春的遠山剛蒙上幾分綠色,從水田裏飛來的白色鷺鷥在山前低徊,粉紅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黃色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漁翁頭載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於春波之上,色彩多麼明麗,畫面多麼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爲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要求】

瞭解詩詞內容,感受古詩詞中描繪的鄉村風光,體會詩人在詩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詩。

3、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

【重點難點】

理解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前兩首古詩,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2、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兩首詩。

〖教具準備

學生準備有關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資料,老師準備相應的音樂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老師:同學們,本單元我們隨作者領略了中外的田園風光,體會到了自然、質樸、和諧、靜謐的鄉情,今天,我們再來走進古代詩人爲我們描繪的田園美景,學習《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你也一定會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務

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前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

三、學習第一首詩《鄉村四月》

1、作者簡介,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詩人,一生沒有做官,他的詩大多講求技巧,詩風清苦。

2、閱讀詩文:

⑴ 自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結合註解,理解詩意。

⑶ 想象畫面,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3、彙報交流:

⑴ 指名讀詩文,糾正字音。

⑵ 理解詩詞的意思: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滿川:指稻田裏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輝。子規:杜鵑鳥。

句意: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滿是綠色,稻田裏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輝。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都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採桑養蠶,又是插秧種田。

4、讀詩文,想畫面,說感受:

(播放音樂帶,有感情的朗讀)。詩文展示四月的鄉間充滿生機,一派繁榮的景象,同時勾畫了農民在四月裏緊張、繁忙的勞動場景,表達出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讚美之情。

四、學習第二首詩《四時田園雜興》

1、作者簡介:

範大成:蘇州吳縣人(今江蘇)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南宋詩人,他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合稱“南寧四大家”。他的詩憂國憂民,多有佳作,晚年隱居,寫了《四時田園雜興》60首,是他一生田園詩的代表作,反映農民的勞動生活和民生疾苦。這裏選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學習,瞭解詩意。

3、彙報交流,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⑴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耘田:除去田裏的雜草。績麻:把麻搓成線。

句意:夏季農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間鋤地,晚上要在燈下搓麻成線,農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未解:不懂。供:從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雖然他們不懂的耕種與織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樹陰下學着種瓜。

5、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說說你的感受:

(配樂朗讀)

詩文描繪了鄉村大人耕織,孩子也學耕種的情景,展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勤勞,是一副具有濃濃生活氣息的農家耕織的圖畫。

五、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課堂作業設計

1、把詩句補完整:

⑴ 綠遍山原( ),⑵ 童孫未解( )

子規聲裏( )也傍桑陰( )

2、請你說說“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的景象,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3、我會背其他描寫田園的古詩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漁歌子》理解詞意,想象畫面,體會詞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這首詞。

〖教具準備

1、學生準備張志和的生平資料。

2、準備優美輕柔的曲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領略了兩位宋代詩人爲我們展現的田園風光,使我們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質樸,誰能想象畫面,再來背誦一下這兩首詩。

二、回顧詞的特點

1、誰還記的我們第一節課學的一首詞,你們還能背誦嗎?《憶江南》

2、詞有什麼特點:

詞有詞牌名,是詞的調子的名稱,詞調是寫詞時依據的樂譜。有的詞牌原來就是詞的題目,如《憶江南》《漁歌子》但後人寫的《漁歌子》《憶江南》就與詞牌無關了。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故又稱長短句。

三、學習第三首詞《漁歌子》

作者簡介。張志和,唐代詩人,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被貶官後,不再復仕,放浪江湖間,自稱煙波釣徒,著有《玄真子》。

1、自讀課文:

⑴ 輕聲讀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對照註釋,結合畫面,瞭解詩意。

⑶ 有感情的朗讀,體會詩情。

2、彙報交流:

⑴ 指名讀詞《漁歌子》糾正字音。

⑵ 說詩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鷺展翅飛,桃花夾岸的溪水中,鱖魚肥美。(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句意: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悠閒自得,溢於其中)

3、想象畫面,有感情的朗讀,談談你的感受:

⑴ 配樂朗讀。

⑵ 談談你的感受:

作者將山前高飛的白鷺、岸邊盛開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鱖魚及斜風細雨中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漁翁,融爲一體,構成了一幅清新、優美、充滿情趣的漁翁垂釣圖。展現了詩人悠閒自得的心境,也表達了他對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

4、練習背誦。

四、總結拓展

1、學習了三首古詩詞後,你對鄉村生活又有了什麼新的感受?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田園風光的詩詞,背給大家聽聽。

〖板書設計

23 古詩詞三首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

翁卷(宋) 範大成(宋)朝張志和(唐)

綠白

鳥雨 生機 耘績 山鷺

閒人少 繁忙 各當家 勞動場景 花水魚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風細雨 情趣盎然

學種瓜 漁翁不歸

〖課堂作業設計

1、把下面詩句補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鱖魚肥。

( )箬笠,( )蓑衣,( )不須歸。

2、用自己的話把《漁歌子》第一句的畫面描繪出來

3、快來讀讀下面的古詩,想想描繪怎樣的畫面。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關於古詩三首6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四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3、感受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

1、瞭解王安石的生平。

2、瞭解唐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鄉的古詩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

2、是呀,從古到今,月亮總是讓人情不自禁思念家鄉,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於月亮的詩。

3、揭示課題: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書課題,瞭解“泊”字字義,選擇正確讀音。)

二、交流資料,瞭解詩人

課前,你收集了詩人的哪些資料,請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

三、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讀詩,全班讀,注意讀準字音。

2、自己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詩句的意思,並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並說說你最欣賞詩中哪一句。

四、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剛纔同學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出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2、請說說你爲什麼喜歡?

3、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的樣子。現在請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在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景色呢?暢所欲言。

4、同桌互讀,練說。

5、指數名學生說。

6、小結:

你們的回答真精彩!詩的魅力就在於能用簡短的同一個語句在不同的人的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畫面。

7、請你用朗讀把你腦海中勾勒的畫面讀出來,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8、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草長鶯飛、滿目新綠的春天,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還能讓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說,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10、關於“綠”字還有一個故事,引導閱讀“資料袋”。瞭解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1、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觸呢?

12、小結:

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爲一個字修改十多次,我們在習作中難道不該反覆修改嗎?記住:文章是改出來的。

五、品評詩句,昇華情感

1、這麼美的春色,誰不流連忘返呢?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其間了嗎?

2、詩人想幹什麼?家鄉在哪兒?引導學生從課題和詩句一、二行處理解。

3、請你在教室的地圖上找找它們的位置吧。再好好讀古詩。

4、學生上臺指地名,然後簡介王安石把南京稱爲故鄉的原因。

5、你從哪裏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家鄉呢?

6、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

7、感情朗讀。

六、迴歸整體,深化體驗

1、漂泊在異鄉的遊子對家鄉是多麼的眷戀啊!讓我們一起來感情朗讀這首詩吧。

2、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一、回顧內容,談話入題

古詩《泊船瓜洲》讓我們體會到了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的千般惆悵?那麼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思鄉之情的呢?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受

1、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正確、流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詞。

2、指幾名學生讀,正音。

3、看看詩詞題目,你發現了什麼?

4、同樣的思鄉之情,但表達卻不相同。和你的夥伴好好讀詩,看看詩人們是怎麼表達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任選一首讀。

三、品讀詩句,領悟感情

1、詩人那濃濃的鄉情,藏在哪些詩句中呢:讀,勾畫。

2、指名答。

3、“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4、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5、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惆悵滿懷的感覺。

6、詩中詩人借什麼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

7、小組內交流:說說下面那句詩的意思。

8、引讀“意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提示:頭腦中想象情景)

9、這一次又一次的想寫信、封信、拆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的掛念。

10、感情朗讀。

11、王安石見月惆悵,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那麼,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藏於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12、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13、全班交流,師引導體會“風一更……無此聲”。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誦

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也就不同。我們在朗讀這些詩詞時,一定要想象畫面,要用心體會他們的感情。讓我們再一起朗誦這感人的詩詞吧。

五、找尋規律,識記生字

1、找出本課四個生字,讀讀相關句子。

2、用你認爲可行的辦法去記憶。

3、學生練寫。

【點評】

重慶九龍坡區是我社第一批參加實驗的實驗區,它們從2001年參加課改以來,通過抓集體備課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該區在暑假期間組織教師備課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後,我有一些話要說:

一、感動

這些教案是九龍坡區教師在區教研室的帶領的幫助下,經過一個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來的,是冒着重慶的酷暑做出來的,這種團結、協作、奮鬥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更令人感動的人,他們願意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無私地奉獻出來,給全國的實驗老師提供備課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師們在看到這些教案時,不應該竊喜又有了應付檢查的材料,不應該產生偷懶的想法,因爲這是彼時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適合你。老師們要感謝他們的最好方式是,對他們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這樣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圍。

二、感想

九龍坡區探索出來的集體備課、網絡備課曾經在天津的經驗交流會上介紹過,當時我就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教研形式。它發動集體智慧、羣策羣力,準備出一份水準較高的教案,同時還省去了老師大量的無謂勞動,老師完全可以把這個時間用在學習提高上。面對這樣一份相對“標準化”的教案,老師需要做什麼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調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記好“教學反思”,看看自己在實施教案的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大到整個的設計思路,小到某一個問題的提問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雖然本課時不能重複,但長期經過這樣反思,將對自己教學水平的提高很有幫助。

三、感慨

小學語文課改已經進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參加課改的老師和學生也用到了五年級上冊教材。課程改革對老師觀念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師生在此過程中的收穫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綜觀近一年多的課程改革的進展,使人不禁有“慢”下來,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覺。箇中原因自然是很複雜的,但我以爲大致有三:第一是經過課改初期的“激情燃燒”,這時已經有些疲塌了;第二越來越到小學畢業之時了,對如何考評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專家的影響,加之一些瓶頸問題無法突破。而重慶九龍坡區的這些教案給我強烈感受是,老師的探索熱情並沒有衰減,改革的動力並沒有消失,他們爲自己前幾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爲自己以後將取得的成果而充滿信心。所以,參考、學習這些教案的老師,不光得到了某些備課上的便利,更應該爲他們的精神而感動。

關於古詩三首7

1.三首古詩詞可以按先後順序分別進行教學,也可以把三首詩詞進行比較教學。教學的程序可按照運用插圖和教師的導語帶入詩的意境理解詞句、想象畫面吟誦詩詞、體驗詩情來進行。

2.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時,可先放手讓學生憑藉課文中的註釋,聯繫上下文進行嘗試學習,讓學生說說詞語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難點,教學時可要求學生把初步理解的詞語放進句子去試着講講句子的意思。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要作如下點撥:

《獨坐敬亭山》中的閒,是悠閒的意思,在說句子的意思時,要作詞序的調整。即一片白雲悠閒地飄去。厭的註釋是滿足。在說句的時候要進行適當的變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夠。《望洞庭》中的鏡未磨。要讓學生知道古代的鏡子是用銅製做的,鏡表面需要經過打磨。《憶江南》中的舊曾諳要交待詩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導學生查字詞典幫助理解。

在理解詞句意思時,應鼓勵學生質疑,形成師生之間互相對話的氛圍。

3.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情境,說說全詩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稱來說,用角色對話的形式說,根據提供的畫面來說,形成寬鬆的、相互交流環境。在學生說的過程中,要關注他們的語言質量,看是否把詩意理解正確,語言是不是連貫等。

4.重視詩詞的朗讀指導。採用多種形式訓練學生誦讀。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指導,要緊密聯繫詩詞的內容和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啓發學生思考。把握每首詩的感情基調。如《獨坐敬亭山》,圍繞着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輕緩,節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鬆感。《憶江南》,以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朗誦。

5.在理解詩意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形象思維,根據詩句的意思,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和以往學過的有關課文,開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或通過畫畫等活動方式,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簡單的意譯層面上。

6.鼓勵學生在課外蒐集有關山水風光的古詩詞或名句,並啓發學生在說話和習作時加以引用,提高語言表達的品位。

7.如採用三首詩詞比較教學,可以在基本疏通詞句意思的基礎上,抓住詩人不同時間所見景物和景物的特點,以及詩人當時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較;對詩和詞的形式上作些對比。還可以運用不同的音樂作配音朗誦,藉以體會詩人當時的不同心境。

8.教學本組生字,要引導學生自學生字,通過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後教師在班上檢查。注意諳讀ān,不要讀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寫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橫要短。

關於古詩三首8

《泊船瓜洲》

【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段】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秋思》

【句】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段】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長相思》

【句】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段】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