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教育

探討針對英語專業教育出現的問題

本文已影響 2.04W人 

針對當前大學英語專業教育出現的一些問題,如課程設置相對不合理、實習培訓不足等等,文章擬從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入手,提出英語專業教育職業化和素質化的目標。以工作狀態的標準化、規範化、制度化來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個體的學科素質、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探討針對英語專業教育出現的問題

一、改革原有的課程設置

雖然英語專業開設了相關專業課程,但人文知識、中外文學、中西方經典思想、國際文化等方面的課程偏少;沒有或較少職業培訓課程。在這種環境下,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顯然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外語通識教育,是指以外語尤其是國際通用語英語爲媒介語言開展的通識教育(GEEMI),以區別於以中文爲媒介語言的通識教育。大學低年級可實行通識教育,專門開設英語專業基礎課程。學生在打好基礎、掌握語言規律的同時,也開拓了視野、陶冶了情操、拓寬了知識面,爲高年級專業方向課程的學習培養興趣。高年級方向課程主要包括:學術型方向、師範型方向、商務外貿應用型方向、翻譯實務型方向等。在畢業實習之前開設職業培訓課程,提升專業能力之後,再對學生進行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了解專業發展的情況,更快地適應實習單位的要求和工作環境。

低年級的通識教育課程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調整英語專業技能課程的設置

從整體上看,英語專業技能課程佔總課時的三分之二左右,所佔比例較大,而訓練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專業知識課程和培養人文知識的通識課程的空間則相對較小。在總課時被限定的情況下,適當地壓縮技能課程,增加一些含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專業知識課程和人文通識課程,是英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

有些英語專業技能課程內容相對比較陳舊,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可以嘗試融入一些能夠確實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內容,把語言學習與訓練思維能力結合起來。學生不僅在語言能力方面會有很大長進,而且能對英美國家的文化有所瞭解。例如可以把精讀課改爲專題閱讀課,將語言習得和知識積累與思辨訓練結合起來。通過學習,學生不僅能在詞彙、閱讀理解、寫作上有所進步,而且對西方的多元文化、民族特性等進行深入的反思,思辨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適當開設人文以及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課程

增設相關的人文課程,加強人文教育。在原有的英美文學、語言學和英語語法等課程的基礎上,在必修課模塊中,適當增加中、西方思想經典選讀、英美經典散文選讀等;在專業選修課模塊中設置英語經典短篇小說、英美名詩鑑賞、莎士比亞戲劇、歐洲文化入門和英語國家概況等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對英美國家的文化認識更深,對其歷史、政治經濟、思維方式等方面的瞭解更深透、更廣博,擁有更多的異國文化體驗和更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所開設的物流、金融和商務等課程,要與英語專業知識相融合。這些課程儘可能採用英文教材,儘量使用英語授課,把英語專業技能的培養與其他專業知識的傳授融爲一體。並且,課程的教學不應該侷限於專業知識的傳授,還應聯繫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等,以加深學生對於英語國家的瞭解。只有這樣,英美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才能更深刻地滲透於課程教學中。

(三)注重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有效對接

在英語專業教育職業化實施進程中,可以借鑑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理念。“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指學生在校外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學校所學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它不同於學校制形式,可以稱爲部分學校制職業教育形式。我國許多高校已經開始借鑑並實施。學校和社會用人單位可以在通過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共同制定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

培訓課程可採用職業教育中的項目課程模式。這是指學生圍繞某一特定的主題項目,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該項目實施自主學習的一種課程形式。課程是以知識爲參照而設置的,劃分的依據是學科的邊界;而項目課程是以工作任務爲參照而設置的,劃分的依據是任務的邊界。以工作任務爲參照點設置課程,確保了項目課程以工作任務爲核心選擇課程內容,作爲項目課程內容的知識和技能應當是完全職業化的,是與工作任務密切相關的。培訓課程的內容指向的是職業“能力”,而不是職業“資格”。內容的選擇應該立足於工作過程,以過程性知識爲主,陳述性知識爲輔,幫助學生獲取工作過程中的相關經驗和策略,包括理論課程、實踐課程以及職業道德教育課程。

理論課程必須始終圍繞專業實訓這個核心活動,打破傳統課程的模式,做到精當、淺顯、實用,重在培養學生對各種場景的熟練程度。可以在實踐操作之前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培訓,並且強調內容的實用性。例如在師範教育、翻譯和商務貿易課程方面,突出重點技能和展現相關實戰情景。實踐課程在內容上實施 “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它以學習領域爲單元,是一種行動體系課程的內容編排,是針對行動順序的每一個過程環節來傳授相關的課程內容。把整個實踐活動分成若干單元,以實踐活動的順序和環節依次排列。例如在商務貿易課程中,依照商務貿易活動的流程進行模塊切分,作爲課程設置的依據;對於師範教育教學課程,可以按照課堂教學的基本流程設置相關專題的課程。這是以職業任務和行爲過程爲導向的目標,從而集中體現職業化的特色。職業道德教育課程以“價值觀”培養爲核心,強調個性的發展、自尊、權利與平等,倡導價值觀的多元化,通過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兩種途徑來實現:顯性課程的目標主要集中於道德、推理技能和調解能力;隱性課程則是使學生能正確地評價自己的態度和行爲所帶來的後果,並負起更多的個人責任。例如,所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中的職業道德教育部分,屬於顯性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而職業能力評估部分,屬於隱性課程,幫助學生樹立嚴格的紀律觀念、培養良好的敬業精神以及正確評價自己的態度和行爲。整套課程模式注重的不僅是知識本位和課程本位,還有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培養學生的開拓性、創造性,在掌握普通教育知識、專業技術知識的基礎上,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與人交往和合作,從而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爲將來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

二、強化實習培訓

傳統的實習工作,一般沒有正規的前期培訓,學生依照學校分配或自主選擇用人單位參加實習;沒有相關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指導和培訓,學生只能在工作中習得經驗,缺乏知識和技能的系統性和條理性。因此,在學生參加實習工作之前,學校應該給學生提供相關的專業培訓,與實習單位建立合作關係,建立模擬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有效指導,實現相互支持、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合作雙贏。在實習之前的培訓課程中,要注重運用項目式教學和行動導向式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項目教學法的理論認爲,知識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自主建構獲得;學習是信息與知識、技能與行爲、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長進;教育是滿足長進需要的有意識、有系統、有組織的持續交流活動。行動導向的教學強調,學生作爲學習的行動主體,教學要以職業情境中的行動能力爲目標,以基於職業情境的學習情境中的行動過程爲途徑,以獨立的計劃、獨立的實施與獨立的評估即自我調節的行動爲方法,以師生及學生之間互動的合作行動爲方式,以強調學習中學生自我構建的行動過程爲學習過程,以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整合後形成的行動能力爲評價標準。

在理論課程中,實施項目式教學,需要以項目、任務爲載體,把新知識點融匯在其中。教師授課時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安排的章節順序進行,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需要作適當的調整。教學過程中要營造真實的學習、生活、工作的場景,使學生在模擬環境中真實地運用語言,獲得語言應用能力。在參與解決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拓展知識、開拓視野,讓知識觸類旁通。在實踐課程中,則採用行動導向式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教師應該遵循“資訊、計劃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並且在教學中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學會獨立獲取信息、獨立制定計劃、實施計劃、評估計劃,在實踐中掌握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實現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有效對接。在實習階段,借鑑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學校和實習單位合作,提高實習和就業質量。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上崗實習”培養模式

“上崗實習”培養模式將實習學生與用人單位聯繫在一起,學生直接學習用人單位所需的知識,提高學校的就業率,同時,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根據學生自身需求和用人單位實際情況採用 “上崗實習”培養模式,學生在實習培訓結束後,進入用人單位實習,用人單位根據學生意向進行定向培養,設立定向委培班、訂單班。這樣,學生畢業後即可就業,並且能很快適應崗位

(二)“頂崗”培養模式

依照用人單位的需求和條件,對在校的本、專科學生進行考覈,並組織學生進行集中上崗培訓,選拔優秀學生到用人單位頂崗實習待就業,爲將來的就業鋪好道路。這是目前許多地方本科高校新興的一種嘗試。頂崗期間,學生要完成用人單位分派的工作任務,還需獨立完成頂崗工作調查報告。學校還可以根據自身專業設置和學生實習需求,與有合作意向的用人單位建立校外實習基地,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動手能力。學校給參加頂崗工作的學生配備指導老師,一方面增加了教師接觸專業實踐的機會,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較好地幫助畢業生實現職前與職後、理論課程與基礎技能課程、以及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有效對接。

(三)“工學交替”培養模式

“工學交替”培養模式就是頂崗工作和課堂學習交替進行的過程,是把整個學習過程分爲在校學習和單位工作之間交替進行的過程。這種模式,既是校企雙方深度合作的具體體現,也是工學融合的表現。它要求學生分階段在學校學習理論課程,在用人單位接受職業技能的訓練。這樣,有利於緩解培訓壓力,優化資源的配置。

三、結束語

語言教育就像三套車:語言教學、中外文化對比以及人文知識的傳授,三者缺一不可。在全球化進程的今天,我們沒有理由把外語僅僅當作一種工具:看重其運載功能,而對其中裝載的貨物—人文性和思想性,不屑一顧。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教育,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教學團隊建設,都需要科學的理論以及經驗豐富的專家參與和指導。英語專業教育要以職業化和素質化爲目標,進行有效的改革。只有通過改革,才能使學生與時俱進,滿足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爲社會提供高素質的優秀畢業生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優秀人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