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教育

小學教育專業教育見習問題分析

本文已影響 1.48W人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所述,“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養信念執着、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加強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課程教材等教學基本建設……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這對師範教師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見習是師範生實踐類課程裏重要的一部分,是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爲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的中間環節。對於偏向於應用型的高校來說,實踐環節尤爲重要。安康學院屬於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學校的辦學定位在“立足秦巴,服務基礎教育、服務三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以我院(安康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爲例來探討地方院校小學教育專業教育見習現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小學教育專業教育見習問題分析

一、目前小學教育專業教育見習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根據我院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育見習屬於實踐環節,分別在第三和第五學期開設。兩次見習的任務不同,第一次見習爲宏觀見習,是從整體上了解小學教育教學各個環節,如校園文化、小學課堂管理、班級設置、課程安排、課外活動等等;第二次見習爲課堂觀摩,即微觀見習,通過對小學課堂教學活動現場的觀摩體驗,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小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類型、目標、組織形式並掌握課堂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的方法,爲以後進行小學教學設計和組織小學課堂教學活動打下基礎。每次見習時間爲一週,兩次見習都採取全程跟班形式進行,各班同學以小組爲單位分別分配到小學各年級各班(每小組4~6人),全程體驗小學教學工作。這種見習方式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已經慢慢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這種見習模式雖然便於統一管理,安排也相對簡單,但存在的問題也逐漸凸顯。

(一)教育見習的目的、任務不明確,見習前的準備不足

目前我係教育見習的動員方式主要是:舉行見習動員大會和發放見習手冊。見習動員大會在思想上對學生進行鼓勵,是一種口號式的動員,缺少專業性指導。教育見習不僅僅是熟悉教學工作情況、積累間接或直接教學經驗的過程,更是感受教師生活,提升教育問題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據問卷調查,筆者發現:在回答“見習之前學校爲您做了哪些前期工作”時,有50%的學生選擇了“召開見習動員大會”,20%的師範生選擇“課堂教學視頻觀摩”,只有一小部分學生選擇“教育見習專題講座”。雖然,多數見習之前都召開了動員大會,但大會上並未對見習期間的任務進行明確。學生不瞭解見習的任務,將見習狹隘地理解爲“聽幾節課、寫課後感受”,大大降低了見習的效果。同時,當被問及“每次見習之前,您會主動了解見習學校哪些情況”的時候,多數學生選擇的項目是“學校地理位置”,選擇比例高達90%。除了地理位置之外,只有18%的學生主動了解學校的發展歷史,20%的學生選擇瞭解現任學校領導。僅有2%的學生選擇主動去查閱見習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因而從總體上看,學生在見習之前並沒有對見習學校有深入的瞭解,僅僅一週的見習時間無法讓他們在見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理論建構和實踐教學之前是否存在差異,見習的效果大大降低。

(二)見習時間較短,建立的實踐基地學校過少

見習應該讓學生了解體驗到小學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如:校園文化、班級設置、課外活動、班主任工作、第二課堂、教學設計與組織等等,而在實際見習活動中,由於時間只有一週,所以通常都只是學生在課堂上聽聽課,幫小學教師批閱作業,同時,據部分學生反映,由於見習時間過短,有的班主任教師怕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將一週時間縮短爲三天,集中聽幾次公開課,這樣導致學生沒有機會了解小學階段整個學科設置,更不能參與體驗班主任工作、第二課堂、集體備課等等活動。

(三)見習過程中,學生表現被動,指導教師也未發揮應有作用

雖然教育見習活動中都安排了教師帶隊指導,但指導的效果並不佳。一方面,大部分教師一般都是以組織者身份,將學生安全帶到所在見習學校,然後在安排的班級裏聽夠所要求的課時數,再將學生安全帶回學校,就算完成了見習指導任務。同時,由於見習指導教師本身有教學任務也不能時時跟班檢查指導。所以,對於指導見習生如何觀課、議課、如何與小學生接觸並召集學生及時反思總結見習心得等具體工作做得很少;另一方面,筆者觀察發現見習過程中,見習生比較傾向於和同伴交流,不願意直接主動地與在職小學教師進行交流互動,他們既沒有在見習聽課中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沒有積極主動地發起互動。在訪談中,見習生告訴筆者,“老師們的工作任務都繁重,每天的工作一環接一環很緊密,哪有時間和我們交流。”“我怕自己說的內容太幼稚,讓人家笑話。”“我們見習生一批一批地來,估計老師們都煩了吧,不搭理我們。”“我們到了見習學校,感覺自己和老師們完全沒有共同語言,不好意思向他們提問。”

(四)見習結束後,缺乏總結反思

多數學生認爲聽課結束也就意味着見習結束。在訪談中,筆者發現,當被問及“聽完課後是否會積極反思”時,大部分見習生回答:“聽課時,我記錄老師課件上的內容,教師提問後我常常在思考該問題的答案,並不會主動思考教師的教學行爲背後的用意。一節課結束我記完聽課記錄應該算完成任務。”可見,學生在見習期間仍然只注重教學內容而非教學過程,不會主動記錄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師生互動效果等,無法理論知識與現實的教育現場聯繫起來,在聽課時表現出思維定勢。常常是“帶個本子去,帶個本子回來”,沒有對問題的預設和思考,見習過程完全是“隨波逐流”。此外,多數學校都是見習生在見習結束後,將自己寫的見習心得體會及見習手冊填完交給帶隊教師,然後,帶隊指導教師根據學生上交的材料以及自己的主觀印象打一個分數。見習心得體會應該算是學生的反思性作業,是反映學生見習效果的重要參考,但由於見習前學生沒有得到專門的指導,見習心得體會大多是一般性的感受,專題報告和研究很少。由於一般作業是由帶隊教師負責批閱,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老師很難從學生教育見習中存在的問題來改進自己的教學,這使得教育見習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進小學教育專業教育見習的幾點建議

(一)確立教育見習課程地位,明確教育見習目標

教育見習除了作爲教育實習和某些課程教學的一個環節之外,還應當作爲課程計劃中不缺少的、獨立的重要教學實踐性課程加以實施,應當把它放在與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性課程同等地位予以重視。對於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需要在實踐中掌握的技能主要有:教學技能(包括備課和教案編寫能力、課堂教學能力、評課能力、課後答疑和作業批改能力等)、管理技能(包括班主任工作能力、課外活動組織能力和學校工作協調管理能力等)和教育教學調研技能。根據理論教學的進度和學生知識水平,把三大技能的觀摩學習進行規劃,合理分解到不同批次的見習中去。各批次見習目標規劃好後,應寫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這樣才能使見習活動目的性更強,更好地達到教育實踐效果。具體來說,應當在每次見習之前明確向學生告知見習的性質、任務、要求、紀律和安排,並說明見習之間的遞進關係,讓其有所準備,有所提升。具體而言,第一階段的分段目標是初步體驗,學生初次走進實踐基地學校,探索教學實踐過程,以體驗、觀察爲主,要求學生聽課10節以上,做好聽課筆記和觀察記錄;第二階段目標是在第一階段基礎之上,進一步進行觀察,要求學生至少自己撰寫2份教案,與指導教師進行更爲深入的交流,探討教學實踐問題;第三階段目標是要求學生能夠進行一次講課,或者由小組代表進行講課,全體組員評課,從而直接獲得實踐經驗。

(二)準備充分,合理安排

見習前,應當對見習生進行培訓,使其明白此次見習的目的、任務、要求,使他們提前做好見習的充分準備。帶着任務去見習,學生就知道自己在見習中應做好那些事。充分準備還包括提前與見習小學取得聯繫並告知他們見習目的及應提供何種幫助,對於接納不了或無法提供幫助的小學應及時更換。合理安排體現在以下方面:合理安排時間,根據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課程安排調整見習的時間,使其能與相關課程保持一致,同時,考慮實踐基地小學承擔的大量接待見習生的任務,可適當擴大見習學校而不是縮短見習時間。

(三)優化指導教師隊伍,使教育見習的指導專業化

學生見習過程中離不開指導教師的指導,見習指導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帶領學生安全進入見習學校,管理學生見習紀律等,還應該對學生在見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這就要求見習指導教師不僅要有大學課堂教學水平,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擁有小學一線教學經驗並掌握最新小學教育理念。爲使教育見習高質量地完成,首先要對指導教師進行培訓,比如:派青年教師進小學掛職鍛鍊;與小學教師結對子,搞研究;聘請業內專家或小學名師進行講座等。通過這些措施提高指導教師的素質,對於學生在見習中出現的問題能給出專業的解答,並幫助他們發現問題,提高其教育科研能力。

(四)及時總結,做好見習評價

見習總結是對見習工作的整個過程以及效果進行綜合的、客觀的評價,也是一個消化、吸收、提高的過程。及時有效的見習總結是見習工作取得重要成效的保證。見習中所獲得的感性經驗,只有經過認真深入的總結才能轉變爲理性認識。在每一次見習結束之時,指導教師都必須及時召集學生進行見習總結。

(五)建立高校與教育實踐基地合作共贏的關係

教育見習的成功實施離不開見習學校的幫助和支持。因而,建立高校與教育實踐基地的關係尤爲重要。首先,作爲高校一方可以向實踐基地學校開放部分課程,可邀請一線小學教師參加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高校專家適時爲實踐基地學校開講座,結科研對子協作申報課題項目,提高一線小學教師的科研能力;其次,作爲實踐基地一方爲高校見習、實習提供幫助,協助高校教師指導見習生完成見習任務,此過程也是自身提高的過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