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模式的探討

本文已影響 3.59W人 

一、心理健康的涵義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模式的探討

心理健康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綜合概念, 它涉及醫學現象、心理現象和社會現象等。 不同學科的學者有不同的理解。 心理學家柯洛什尼克(snik)認爲心理健康是“一個人情緒上的安寧或他的個人適應和社會適應。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是:“心理健康不僅指沒有心理疾病或變態,不僅指個體社會適應良好,還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潛能的充分發揮,亦指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將個人心境發揮到最佳狀態。 ” 我國學者唐柏林(2004)在他的文章“科學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內容體系”中闡明瞭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容體系包括心理和心理健康概述、積極適應教育、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情緒情感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堅強意志教育、人際交往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擇業心理教育、心理潛能和創造力的開發教育、心理潛能和創造力的開發教育。 由上可以看出,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內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趨於一致,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識、學習心理、個性心理、人際交往心理、戀愛與性心理、擇業心理,隨着社會的發展,又融入了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方面的內容。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的背景與意義

在高度開放、價值觀念多元化的國際文化環境以及高競爭的社會生活中,大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更好的實現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是推動高等教育改革、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心理健康的有效教育與管理對於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各地高等學校在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一些明顯的成效,得到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經驗。 但也必須認識到,我國關於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管理工作起步較晚,重視程度仍需加強,很多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和途徑都不明確,缺少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挑戰正日趨複雜。 大學生心理健康已引起政府和社會高度重視,2003 年《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廳【2003】2 號)中要求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重要議事日程,2011 年,教育部下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硬指標”,從原來“及時發現和解決有關情況和問題”提高到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制機制”,“高校應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 爲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開展指明瞭方向。

三、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和產生原因

(一)大學生常見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心理健康問題不同於生理疾病, 它是由人內在精神因素,準確的說是大腦中樞神經控制系統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它會間接的改變人的性格、世界觀及情緒等,也稱心理失衡,是正常心理活動中的局部異常狀態,不存在心理狀態的病理性變化,具有明顯的偶發性和和暫時性,常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繫,常有一定的情景誘發,脫離該情景,個體的心理活動則完全正常。

通過對大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瞭解,可以得出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爲: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學習壓力過重;對環境和周圍同學適應困難,人際關係處理不佳;戀愛心理困惑;就業心理困惑;心理抑鬱;意志不堅定,對困難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較弱等。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與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等諸多方面的因素有關,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環境的變遷

對剛入大學的學生來講, 他們所面對的是一個非常新奇,但又非常陌生的環境。這種環境的變遷決定了新入學學生的適應和高調整問題。 一是學習環境的變化會增加他們適應新環境的困難;二是生活環境上的變化也很大,這種變化需要他們獨立生活應付一切生活瑣事;三是地位變化帶來很大的影響。 進入大學以後,各方面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勢必使大部分同學失去原來的拔尖地位,這種地位的變化越強烈,他們適應起來就越困難。

2.人際關係失調

如果大學生善於與周圍的人保持良好關係,維持一種融洽的正常的感情交流,就能很快適應新的環境,得到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 這種交往將有助於身心健康。 但是大學生由於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標準以及生活方式、生活習慣都存在着明顯差異;而且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與他人交往中以我爲中心,在大學生裏對豐富多彩的集體生活和多種多樣的人際關係難以適應。

3.情感受挫

大學校園愛情歷來是被別人稱頌和羨慕的, 因爲它真誠、單純、美好。但是由於一部分大學生在處理感情問題上還不成熟,往往在兩人關係和未來發展問題上陷入困境, 而又難以自我調適。

輕者情感的漩渦難以自拔,茶飯不思;重者則會痛苦不堪,甚至導致精神失常、自殺等後果。資料表明,大學生中自殺的原因中很大部分是由於失戀或情感受挫。

4.學習壓力過大

爲適應當前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力,爲了在將來的擇業中更勝人一籌,學生在完成課堂上所規定的各種學業要求之外,又在課餘拼命地自學,考各種證件和等級證書,好爲自己的素質和競爭力得以最大程度提高。 升學讀研、出國、工作等等就業問題,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學習壓力。

5.自身缺陷

有少數大學生因爲自身在容貌、體形、身材、智力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在自身個性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如孤僻封閉、急躁衝動、固執多疑等。這些缺陷很容易使大學生產生深深的自卑,進而導致過度的自尊、敏感、多疑、敵視的性格,從而導致心理問題的發生。

6.家庭因素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的身上,這種超負荷的希望往往使許多大學生背上沉重的心理壓力。一些學生家庭困難,在大學裏需要靠社會或學校提供資助,這樣的身份使他們在學習上不敢有絲毫的放鬆,只有取得優異的成績才能回報社會和學校的關愛。 同時他們在言行、穿着打扮方面也會格外小心謹慎,生怕遭到周圍同學的非議。 長此以往有這種境遇的大學生就會感到苦悶、孤獨、自卑、迷惘,內心充滿壓抑感。

7.學校及社會觀念因素

目前,在國內無論是高校還是社會對心理問題方面的認知教育和宣傳還不到位,心理救治體系尚不完善,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大學生即使意識到自己心理出現問題,也不敢或不願意去心理輔導中心尋求幫助,認爲見不得人,往往通過壓制和堵截來對待積於心中的心理煩惱和心理問題,這樣只能使心理問題愈來愈加劇。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總結來講應是內外因綜合所致,概括來講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學生是個承載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羣體,自我成才慾望非常強烈;低,其心理髮展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驗,適應能力較差。 正是這欲與不能之間的矛盾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頻頻出現,且人數呈上升趨勢。

爲了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在社會、家庭重視的同時,高等學校應從學校管理體制和大學生自我教育兩個主要方面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教育與管理。

(一) 學校要站在爲社會培養優秀人才的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學作爲學生學習、生活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階段,大學文化和教育對其一生的影響都至關重要。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同樣對大學生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潛能的充分發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學校需高度重視、積極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設。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學校要深刻認識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學校整體教育規劃,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在人、財、物等方面切實給予支持。比如,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諮詢機構,引進師資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或者建立高校教學資源共同體,把心理健康教學優質課共享,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課程教育;從新生一入校就開始做心理測試、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難以給予及時的心理諮詢與輔導。

2.注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鍼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高校應根據各自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況,採取不同水平、 不同層次、校內師資和校外專家輔導報告相結合的教育形式,建立完善的心理教育網絡,開展“心理講座”、“現場心理諮詢”、“網上心理論壇和在線交流解答”、“心理視頻放映”等多種活動形式宣傳與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全員覆蓋。 培養學生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在發展學生智力的同時真正使他們的心靈和性格同樣強大起來。

3.做好心理健康諮詢與輔導

學校應成立心理諮詢相關的機構專門負責學生心理健康諮1導,把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產生的適應問題、交往問題、情緒問題等,運用心理學及相關的科學知識和技能,開展心理健康諮詢輔導活動。條件不成熟的,可以先成立心理協會等學生組織,發揮同伴教育的功能,開展心靈驛站、健康快車等活動讓學生願意接受、樂於接受心理交流與輔導。 從目前的情況看,很多學生還是不願意接受心理諮詢,或者是感覺進入心理諮詢場所都難爲情。因此,我們需要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化的心理輔導老師,並不斷摸索出學生樂意接受的方式,通過多種形式的諮詢活動幫助學生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完善和發展自我。

4.營造良好氛圍

學校一方面應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注入心理健康文化的元素,讓“心理健康”就像“吃飯、上課、運動”一樣在校園中成爲一個習以爲常的字眼,爲師生接受而不受排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網絡、手機微信等學生已經“愛不釋手”的平臺加大宣傳和常識性知識的普及教育,注入正能量,積極營造團結向上、和諧共進的人文環境,加強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建設,滿足大學生精神需要和心理需求,同時採取多種途徑鍛鍊大學生的意志品質,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5.建立心理危機反應機制

學校應設立校、院、班三級心理危機預警和突發事件反應機制,發現問題及時反饋並及時實施心理輔導,遇到突發事件能迅速反應並做好妥善處理。 學校、學院成立突發事件應急小組應把心理危機包含進去,同時班級設立心理健康聯絡員,使學校和學生實現無縫銜接,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儘量避免問題發生或減小問題影響。

6.積極推進聯動機制建設

大學生心理健康受到社會、家庭、個人等多層面多方位因素影響,單靠學校教育引導還不夠,需要全社會關注但又不能重視到引起恐慌。 高校作爲主要教育管理陣營,需積極利用各種有利資源,建立起學生家長、學生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導師、學生幹部等互通有無、網狀聯絡的聯動機制,運用團體的力量,努力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二) 大學生要從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時代要求加強自我教育與心理調節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擔負着祖國和人民的希望。 大學生在自我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要站在時代的前沿來審視自己、塑造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這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就有了方向和動力。

1.正確認知自我

對自己的評價偏低,容易產生自卑、膽小、拘謹、敏感、自暴自棄等心理問題;對自己的評價偏高,容易產生以自高自大、孤芳自賞等心理問題。 所以大學生在對自己進行認知的時候,要全面綜合地把握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 這是大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2.提高適應能力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是身體上、 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 ” 社會適應狀態良好,意味着個體與環境處於協調、平衡的狀態。 這樣便會情緒樂觀穩定,學習、工作遊刃有餘。 在適應外界環境時,大學生應擺正心態,降低期望值。

3.積極轉變觀念

觀念的保守、認知上的無知是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很好解決的首要原因。 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方面的宣傳教育,讓學生意識到人人都可能在不同時期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這樣有心理問題的人才會積極、大膽、 坦然地去求助。

4.學會與人相處

和諧的人際關係會使人獲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大學生應通過心理學的學習懂得與人交往的方法,欣賞別人,真誠地讚美別人。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人格魅力並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欣賞與接納別人與自己的不同之處。

5.樹立正確目標

大學生成功的慾望非常強,都想達到自己設定的或者家庭賦予的目標,但這些目標並不都是合理的。 如果能對自己的能力和設定的目標做出客觀的評價,那麼就少受挫折,並能充分發揮才能。 反之,則會受挫,進而影響對自己的認知,造成心理問題。 因此,大學生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把自己奮鬥目標確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實現或接近目標,這樣有助於身心健康發展。

6.參加團體活動

很多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大學生往往是性格孤僻、 沉默寡言、有自閉傾向。 而這些人最需要的就是打開心扉,看到外界。 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活動,能使人打開自己的心靈,增強人際交流,發揮自己的專長,緩解內心的壓力。 出現心理問題,越是封閉自己、壓抑自己,越是易進入了惡性循環。 正視心理問題,投身於各種活動,能使注意力很自然地轉移到外部有趣的活動中,從而更好的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跟着大學生的思維和心理狀態變化與時俱進,不斷探索、總結和完善,並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學的、有效的機制來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化建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