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中心九年級課件

有關人教版九年級化學課件

本文已影響 1.4W人 

化學是一門學科,要學好化學不簡單,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人教版九年級化學課件,歡迎參考!

有關人教版九年級化學課件

九年級化學課件 篇1

《九年級化學》(下人教版)是2006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鼎常。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提供的關於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的課件,內容如下:

一、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目標:

a常識性介紹化學研究的對象。

b初步理解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別;並能運用概念會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c初步瞭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的能力,啓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知覺性和積極性。

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永恆運動的,是不可消滅的,只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應用科學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教育。

4.美育滲透點:以化學實驗爲載體,向學生展示化學實驗中的儀器美,化學實驗現象美,從而激發學生對化學科學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區別)及其應用。

難點:如何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疑點:物質變化與物質性質的區別。

解決辦法: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列表記錄實驗現象,由學生討論而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別。

(2)通過學生討論而歸納出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的變化的區別。

三、實驗及教具準備:

試管,帶彎管的單空橡皮塞,酒精燈,玻璃片,燒杯,坩堝鉗,石棉網,鐵架臺(帶鐵夾),研鉢,火柴,藥匙,膽礬,鹼式碳酸銅,鎂帶,澄清石灰水,水。

四、學法引導

1.學會概念辨別,注意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繫。

如,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就可以從概念、特徵、伴隨的現象等方面加以區別;從變化發生過程中兩者的相互關係尋找它們的聯繫。

2.學會觀察化學實驗。

首先要觀察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再注意觀察變化中的現象,如變色、發光、放熱、放出氣體、發出聲音……等;反應停止後,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等。學會觀察實驗,將有助於我們思考變化的原因,推測變化的原理,總結變化的規律。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看錄像“走向化學世界”、“漫遊化學世界”(北京西城電教館,17分鐘),也可利用幻燈片引入新課,或由學生自己蒐集資料,如:化學史、元素的發現史、化學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學、化學與生活等,由學生的發言引入新課。

九年級化學課件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原子的組成及核電荷數、質子數和核外電子數的關係。

2、瞭解原子、分子和離子的異同點和相互關係,會用原子和分子的觀點說明化學反應的發生過程。

3、進一步認識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養學生樹立物質的變度能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抽象綜合能力。

重點和難點

重點:原子的組成

難點:原子、分子和離子的異同點和相互關係。

教學方法

自學研究法、講述法、談話法、討論法。

教學媒體選擇

多媒體系統

教學內容分析

“認識原子”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認識原子的結構和相對原子質量,第一課時主要是原子的結構和電子的知識。小結時重點應放在原子、分子的主要區別上,也就是看兩種微粒在化學反應裏能否再分,可以採取總結、對比、討論的方法促進理解。

在上一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有關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的概念,這是引導學生從分子認識原子的十分有效的基礎知識。通過物質的分解反應可以從宏觀上觀察到一種物質分解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其他物質,再從“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來分析,能推斷出分子是可分的,從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問題。

教學對象分析

在“原子能不能再分”教學中,就目前的實驗手段來說,還難以讓人們直接看到原子的內部結構,在此化學啓蒙階段,學生又缺乏分析推斷原子結構的知識基礎,比較理想的方法是用描述原子結構的動畫片,使學生對原子結構有一個比較形象的瞭解。

在節課教學之前,學生頭腦中已形成了一系列有關分子的'形象,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過分析反應導出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生清楚的對原子和分子加以對比,瞭解二者的相似、相異和相關之處。

在教學中,對於電子的運動,既不能套用宏觀物體的運動規律去體會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又不能不以宏觀物體的運動狀態爲例來描述原子核和電子的行爲,否則學生將無法建立起有關的形象,應該向學生指出電子在覈外作高速運動,與汽車在公路上奔馳、人造衛星按一定軌道繞地旋轉是不同的,它沒有固定的線性軌道。

教學流程設計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分子可以再分,原子能否再分?

引出課題原子的結構

提出問題,共同探究

1、爲什麼只有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回來?

2、原子核能把轟擊它的α粒子反彈回來,說明什麼?

3、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討論交流結合教師的講解對原子的結構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提出問題,學生閱讀對電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教師總結,學生練習檢查對本節課內容是否全面掌握

教學過程

[教師]

1、舉例說明分子是真實存在的;

2、分子具有哪些性質?一一舉例說明;

3、寫出水通電分解的符號表達式。

[學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回答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物質的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麼呢?分成了原子。原子是一種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個原子跟一個乒乓球的體積之比,相當於乒乓球跟地球的體積之比。在化學反應裏分子可以分爲原子,而原子在化學反應裏卻不能再分,是不是說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實心球體?

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森在原子中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人類才揭開原子內部結構的祕密——在一定的條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板書】一、原子的結構

【講述】湯姆森的西瓜模型、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

【提出問題】爲什麼絕大多數的α粒子能夠順利穿過金箔,而只有極少數被反彈回來?

[學生]探究活動:對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的思考和討論

[教師]點評:對盧瑟福的實驗現象進行解釋,提出原子核的概念,並進一步提出問題:原子核的體積非常小,只佔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卻能把轟擊它的α粒子反彈回來,說明什麼?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並全班交流

[教師]點評

科學實驗證明,原子是由居於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徑僅爲原子半徑的幾萬分之一。但是,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電子質量非常小,與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計。電子在原子內很大的空間內做高速運動。

【設問】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導入】現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彈的爆炸,證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結合動畫指出】科學實驗證明,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每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而中子不帶電。因此,原子核所帶正電荷數目等於原子核內質子的數目。

即:核電荷數=質子數。

【板書】核電荷數=質子數。

[學生]觀察、領悟。

[學生]閱讀教材第45頁最後一段。

【設問】原子核帶正電,核外電子帶負電,而原子爲什麼不帶電?

【討論】小組活動,回答:核外電子數=原子核所帶正電荷數

【板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設問】不同種原子之間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學生]思考。

[教師]科學證明,不同類的原子,其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同。同種原子的質子數、中子數

都相同,同類原子的質子數相同。

解說氫、氧、碳等原子。

【動畫展示】原子結構圖(教材P46)。

【設問】在原子中,電子的體積和質量非常小,它有什麼用途?

【板書】二、原子中的電子

[學生]閱讀教材第46頁,對電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學生]填寫下表,對分子和原子、離子進行比較。

分子

原子

離子

微觀粒子的共性

本質區別

聯繫

【設問】電子非常小,可是它所“佔據”的空間卻非常大,它在原子核周圍空間中怎樣運動?

[教師]電子在覈外作高速運動,與汽車在公路上奔馳、人造衛星按一定軌道繞地球旋轉是不同的,它沒有固定的軌道。我們無法知道它在某一時刻所處的位置,只能想像,電子在覈外運動時就像一團雲霧籠罩在原子核周圍,所以形象地把它稱爲“電子雲”。

【小結】原子的結構

[學生]記憶

[教師]佈置課堂學習

[學生]練習,檢查鞏固

[教師]佈置課後作業: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對原子有哪些印象?把你的收穫和體會告訴你的同學。

(2)以“我相像中的原子結構”爲題,寫一篇科普學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