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9篇

本文已影響 3.57W人 

我們有一些啓發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9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1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所讀的哲學書中最通俗易懂,最易操作實用的一本哲學書。全文作者岸見一郎參照《理想國》裏面的“對話式”寫法,通過一位“得道”哲人與一位“失意”青年的對話,像剝洋蔥一樣,讓真理越辯越明,讀來給人一種“如師在側、如友在臨”的感覺。

1.人最終都生活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我們都是生活在客觀的世界裏,初中的政治課上,老師就是這麼教我。但作者認爲:世界是怎樣,取決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人最終都生活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裏。井水的長年恆溫是18度左右,但是冬天喝夏天喝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井水冷暖不容否定,但我們無法擺脫自己的主觀。世界之所以灰暗,是因爲我們帶着墨鏡在看這個世界,摘掉墨鏡看世界,就會有刺眼的陽光,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戴上眼鏡,所以改變自己需要“勇氣”。

2.決定我們自己的並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過去經歷的意義。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常常認爲人是很難改變的,遺傳基因、成長環境等就在潛移默化中決定了他的性格。我是一個有諸多缺點且極不自信的一個人,此前一直認爲這與我的成長環境有關,是“過去”決定了我的“現在”。但作者考慮的卻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如一個閉門不出的人並不是因爲不安的情緒導致他不敢外出,而是他先有了“不想外出”的目的而後才製造出了各種不安的情緒。這個結論就好像一個大棒給了我當頭一棒,以前爲自己不能夠更加優秀而找的千萬種藉口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其實關鍵之一就在於此刻的自己沒有“改變”的勇氣,自己想達到“目的”的動力不夠。阿德勒說過這麼一段話“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爲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3.一切煩惱皆來源於人際關係,而解決煩惱的關鍵就是進行課題分離。我總是拼命尋求認可,希望自己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斷要求別人活成我們期待中的樣子,無論是工作、交友、戀愛還是育兒,我們都在這個煩惱叢生的死衚衕旋轉,找不到出口在哪裏。但作者卻針對這個情況提出了“課題分離”的設想,“希望自己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其實就是對自己不負責,沒有活出“本真”的自我。“倘若自己都不爲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爲自己活呢”。“課題分離”提倡的是我“怎麼活”是我的課題,人家對我活法的評價或指點那是人家的課題,我們無需在意,只有這樣我們纔會體察到“自由”。相對應的,我們期待別人活成我們想要的樣子,這是對別人課題的干涉,會引發一系列的不良後果。如爲人父母老是希望孩子們活成我們想要的樣子,我們逼迫他看書寫字學特長,其實就是對孩子們自己課題的干涉,孩子們一旦沒有符合我們的期待,我們就會煩躁、鬱悶,孩子們也會反抗、叛逆。孩子們活成什麼樣,這是他們的課題,爲人父母只是給孩子們提供幫助和引導,而不是無限制的干涉。“課題分離”同樣可以適用在“婚戀”“工作”當中,我愛某個人,怎麼去表達愛那是我的課題,而要不要接受我們的愛,那是別人的課題。工作怎麼做,那是我的課題,對我工作如何評價,那是領導的課題。總之一句話“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花”。

我相信,如果這個社會每個人都能把“課題分離”做好,那麼“烏托邦式”的美好社會也就離我們不遠了。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2

這本書以一個自卑青年的困惑和一位哲人的對方方式,講述了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跟隨他們的辯論進入阿德勒式的心靈成長世界,書中的案例樸實易懂,讓我們學會思考“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裏?”“如何面對自己的缺陷?”“如何處理自己的人生課題?”等一些似乎每個人都會到的生活議題,甚至在閱讀的時候會強烈的感覺到我就是那個不斷髮問的年輕人,仔細分析了哲人所說的道理,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平時自己很多的疑問都遊刃而解。阿德勒講究的是目的論,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會關注過去的因果關係,認爲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是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的,並且根本沒法改變。然而阿德勒推崇的目的論不會考慮過去的因果關係,而在意現在的目的,也就是很多時候我們經常需要考慮做事的目的是什麼,雖然看似這是個很功利的思維邏輯,或許很多人並不認爲做任何事都是有目的性的,但事實就是如此,沒有目的性根本無法完成任務,甚至在過程中迷失方向而導致任務失敗或放棄任務。

被討厭的勇氣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僅存活於自己的世界,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說辭,不要爲別人而活,就像一句俗話“我不是人民幣,不可能人見人愛,但要體現自己的價值”。書中反覆提出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因爲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人不可能孤獨的生活在世界上,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沒有理由讓全世界都聽命於你圍繞這你轉,也沒必要爲了迎合他人。世界就好比是個共同體,我們要需要做的就是積極主動的融入進去,爲他人服務而不是以我爲中心。

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就是處理好自己的人生課題,因爲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的改變。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突然自己發覺很多時候爲什麼會在工作上和別人產生矛盾或者誤解,其實就是源於自己干涉了別人的課題,所以今後當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要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後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的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就拿跟吳佩麗的爭吵來分析,很多時候就是自己干涉了她的工作職責,看似目的是爲了她好,其實質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並非被她所接受,或者被她干涉了自己的工作職責,把她視爲敵人而並非夥伴,從而產生了矛盾。

另外做爲共同體的概念裏一個很關鍵的因素,你是把你周圍的人作爲“夥伴”還是“敵人”?無論在哪裏都可以有平等的關係,如何建立起橫向和縱向的關係取決於在行爲方面的目標是否達到自立、與社會和諧共處。而支撐這種行爲的心理方面的目標則是要具備“我有能力”的意識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的意識。也就是說“自立”對應“我有能力的意識”是書中提到的自我接納的話題。另一方面,所說的“與社會和諧共處”和“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的意識”則與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有關。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但真正要理解並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並非容易。書中提到需要的時間相當於自身歲數的一半。也就是說,如果40歲開始學的話,需要20年也就是到60歲才能學會。20歲開始學的話,加上10年,得到30歲才能學會。趁你還年輕,學的越早就越有可能早日改變,要有勇氣面對大家討厭你的目光,真正體現自己的價值,爲了自己的目的去做好每一件事,不要在意別人,不要在意過去,活在當下。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3

當第一次看到被討厭的勇氣這個名字的時候,自己真的是不能夠理解其含義,難道說被人討厭還需要勇氣嗎?

看完之後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相比於廣爲大家熟知的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思想,阿德勒的思想是目的論。第二,分離課題,不妄加干涉他人的課題,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第三,我覺得就是四個字,活在當下。

1、原因論和目的論

原因論從我們小的`時候已經不知不覺的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它是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也給了我們一定的束縛。因爲所以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就瞭解這樣的因果關係。

比方說因爲小時候的經常被欺負所以自己現在性格比較自閉害怕與人相處,站在原因論的立場上那就是小時候經常被欺負導致了你現在害怕與人相處,小時候被人欺負已經是事實,這個事實造成了你害怕見人的另一個事實。

站在目的論的角度應該是這樣的,你的目的是你害怕見人,所以你需要尋找可以讓你實現害怕見人目的行爲、方式。你自卑、小時候被欺負導致你性格內向這些都是你害怕見人給自己提供的辦法。

或許你會說這都是事實,如果說這是事實,是否一個事實造就了另一個你害怕見人的事實。但是難道所有小時候被欺負的小孩子都害怕見人嗎?當然不是。去和別人接觸溝通會讓你感覺害怕,而不和別人溝通會讓你感覺舒服,根本原因是因爲你不願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如果你的目的是去和別人交流、溝通,是爲了這個目的而爲,我想你所有的想法也會爲這個目的而做。改變自己的目的,改變自己對既定事實的看法。

2、分離課題,分清主次

爲什麼要分離課題呢?分離課題就是爲了分清主次關係,不要妄加干涉他人的課題。比如說你有一個畫畫的興趣愛好,你給自己定了每天畫一個小時的畫,這肯定是你的課題了,因爲這個畫畫是你的事情。比方說有一天你因爲有事沒有畫畫,你的朋友看到了你沒有畫畫讓你趕緊畫畫去。我想你當時肯定不會特別開心,因爲他干涉了你的課題。

我們都不希望被他人所幹涉,反之亦然,他人也不希望自己被幹涉。當你去幹涉他人的課題的時候主觀意識裏是想要別人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做事情的,怎麼能讓人開心呢。可以去引導但是不能無視他人的意願去強加干涉。就好比帶着馬兒到河邊喝水,你可以把馬兒帶到河邊但是不能強迫它喝水。

3、人生只存在於剎那之間,我們的生活只是此時此刻

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人生是由每一個剎那的點組成的。因爲我們不可能知道下個瞬間會發生什麼事情,需要怎麼做。所以說盡可能的做好當下瞬間應該做的事情。

最後,不管是目的論、分離課題還是強調人們的生活是由每一個剎那組成這樣的思想,最終實際上還是想要讓我們儘可能的能夠放下包袱,活得輕鬆。只有放下了包袱,我們才能夠活的簡單輕鬆,只有活的簡單輕鬆了才能夠體會到幸福感。我想負重累累的你肯定不會有時間去體會到幸福吧。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此書中有所收穫,還記得這本書的結尾的一句話,“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幸福與否只在我們的意念之間,當你改變了這個世界都會跟着改變,你只是需要有能夠改變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4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關注的一位穿搭博主推薦的,最開始看到書名你會覺得它應該是一本心靈雞湯,於是我只是把它加入了購物車遲遲沒有付款,後來陸續看到很多人說這本書不錯,於是決定入手看看。

這是一本心理學書,是日本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整理阿德勒的心理學思想編撰的心理學書。它是通過青年與哲人對話的形式來逐漸解答青年對人生的種種疑惑,從中闡釋阿德勒的思想。與弗洛伊德等傳統心理學的觀點不同,阿德勒心理學提出“目的論”,即人們所考慮的不應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原生家庭”這個詞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有聽過,曾經跟朋友也一直探討過這個問題,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究竟是不是終其一生的,前幾天微博熱搜也出現過類似話題“原生家庭能不能決定一生”,20多萬人的投票有15萬人認爲能決定一生。按照阿德勒的觀點,一定不是,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的存在。他認爲任何經歷本身並不一定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過去的經歷的確會對我們的人格形成有一定影響,但經歷本身不會決定什麼,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也就是說,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

衆所周知,今年贛榆有一名城頭中學的高考生薑同學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他考了368分本可以選擇一所更好的本一院校,但他卻毅然選擇了鹽城師範學院定向培養鄉村教師的英語專業,選擇四年後回到贛榆做一名鄉村教師。說實話,剛開始看到新聞我也不是很能理解他的做法,但後來想想,他的行爲似乎可以理解。他父母年邁,從小家境貧困,母親患有精神智力障礙,父親患有肝病,按照原因論的觀點,生在這樣的家庭,他應該是抱怨父母,抱怨命運不公,墮落度日,覺得自己這輩子毫無出路。尤其在這樣一個拼爹的時代,可是他沒有。我不能肯定他私下裏沒有抱怨過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事實證明他並沒有自暴自棄,自怨自艾,即便在僅有的一盞不知道幾十瓦暗黃的燈光下依然努力奮鬥,並最終取得了368的高分。他不僅成績優異,還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他說他喜愛英語,希望做一個鄉村教師,可以幫助更多像他一樣的農村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說實話,我不相信他那樣的家庭環境及患病的父母能帶給他什麼樣優質的甚至正常的家庭教育,但他很棒,他雖滿臉成熟,沒有看上去像18歲的同齡少年,但他沒有被生活打垮,他有自己的追求和選擇,我相信他的未來不會差。

書中還談到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他認爲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課題分離不是人際關係的出口而是入口。

其實我覺得不太能苟同。我認可學習是孩子的課題。但不認可父母及老師應該將課題分離出來,放任孩子的學習。我現在任教一年級,我們班有些孩子已經展現出不愛學習,不聽課這一面。接照阿德勒的課題應該分離理論,此時的父母老師都不該干涉,任由孩子自行發展,告訴他你需要我幫助的時候你告訴我,我會伸出援手。我不認爲是這樣,這個年紀的孩子說實話還沒有形成自己相對成熟理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現。他們還沒有明確判斷是非的能力,甚至可以說許多孩子尤其是農村娃還沒有從幼兒園那種自由自在的環境中清醒過來,還沒有“我是一名小學生”了的概念,沒有我要“學習”的意識,如果此時老師和父母任由他發展,不進行干涉、放任自流。孩子可能就此毀掉,難道家長、老師這時候不該及時主動參與孩子的課題,與他進行有效溝通,幫助他樹立學習的意識嗎?我所謂的干涉不是要打要罵,只是因爲孩子還不懂甚至不清楚“學習“這一行爲的重要性,作爲成人的我們有義務和責任讓其瞭解。

書中還有許多現點讓人讀來醒醐灌,阿德勒心理學是個人的心理學,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好自己,把握此時此刻,獲得人生之自由與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5

法國哲學家薩特說過一句話:“他人即地獄。”我們生活在社會環境當中,免不了受到家庭和社會關係的影響。他人的思想和觀點會塑造我們的人格。而本書《被討厭的勇氣》,不僅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入門書籍,也告訴了我們如何奪回自我塑造的權利。

心理學兩大巨擘,阿德勒和佛洛依德的心理學是迥然不同。瞭解過弗洛伊德心理學的人們知道,弗洛伊德強調小時候的'創傷會影響以後的性格。網上也有許多人控訴自己原生家庭的信息,認爲原生家庭毀了自己的人生,更不用說還要孩子組成了“父母皆禍害”的討論組發泄情緒。然而事物是一體兩面的,有壞處必有好處,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主觀改造世界的一面。比如說盲人在觸覺和聽覺上的敏銳程度要高於普通人。這樣來看“上帝爲你關上一座門,就會爲你打開一扇窗。”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古人也說過禍福相依。如果能用積極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禍事,心靈也能回覆平靜。原生家庭貧困的人固然沒有享受生活,可鍛鍊了自己吃苦耐勞的能力。但如果一直抱着怪罪他人的念頭,認爲自己的失敗都是由他人造成的。這種自怨自艾又怨天尤人的觀念,將導致人不斷墮落。不要認爲處於低谷就是壞事,能從地獄中爬出來的人,一定比常人更容易登上高峯。

其實回過來思考佛洛依德這個人,他研究得最多的是精神病人。用研究精神病人的理論爲自己的墮落找藉口實在不是一件理智的事情。在心理學上,阿德勒支持目的論,佛洛依德支持原因論。佛洛依德的“原因論”,認爲現在的結果是童年時種下的因,是過去時。而阿德勒的“目的論”則是現在時,他認爲現在出現的問題只不過是你自己爲自己找的藉口。比如找女朋友這件事,如果是弗洛伊德來分析,他會認爲你找不到女朋友是因爲你從小缺少母愛,不擅長與女人交往。而阿德勒則認爲,你找不到女朋友是因爲,你內心的目的是爲了逃避失敗而不斷找藉口不去嘗試。

在人際交往方面,阿德勒的啓發更令人發省。中國人總是擅長鄙視別人的,大學老師鄙視高中,高中鄙視初中,初中鄙視小學,小學鄙視幼兒園。更不用說省份之間的鄙視,性別歧視和學歷歧視。阿德勒認爲個人要通過對社會的奉獻來成長,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爲了奉獻社會,而不是壓過別人。所有人都是與我平等的生命體,縱然有差別,也無高下之分。對待他人要尊重和接納,但是不要讓他人的觀點來影響自己的成長。例如學車過程中,有些人總是學不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爲他太在意教練的看法了,尊重教練固然必要,但是沒必要把教練的意志強加到自己身上。你的目的是練好車,犯錯是正常,如果因爲教練一兩句話你就不敢犯錯了,那你永遠練不好車。重要的是你在練車過程中的成長,而不是達到教練的目的。從這裏看,阿德勒心理學既是集體性的,也是講究自我的。他將他人和自我的關係擺的明明白白,不要想着操控別人,但是絕對不要被別人操控。我認爲,歧視別人的人內心是自卑的,歧視得越厲害,內心越自卑。結合社會經歷思考,也是如此。去政府部門辦事,就能深刻體會到什麼叫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如果你厭惡被他人歧視,那就不要歧視他人。只要不加入鄙視鏈這場遊戲,他人的看法於我何有哉?

最後,也是前面所說,要注重過程而不是目的。我再補充一點,注重現在,而不是寄希望於未來。知乎有個問題是說:到底是現在去追喜歡的人,還是努力致富後再追。我認爲的是,什麼年齡段就做什麼事情。如果你青春年少,就盡情去試錯、去愛、去奮鬥。如果年老,就思考如何造福後人。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任務,且不說財富自由的難度多大。重要的是你在追求女生的過程中,對自我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現在網上有種思潮,不戀愛,不交友,不結婚,不生子。我認爲是不對的。他人即地獄,反過來他人亦是天堂。沒有人能夠脫離社會而生存,我們要在人羣中尋找自我價值和存在感。雖然我們的教育在交際能力方面缺失,可我們自己要不斷完善自我的交際能力。這可能很難,對於內向者來說。可是這是一場必須得玩,而且要玩的贏的遊戲。社會的鐵則就是,善於抱團的人總是贏。而家庭和友人,是團體的最小單位。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這是廣爲流傳的尼布爾祈禱文。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認清自我,接納自我,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升自我,改善自我。每個人都應該成爲更好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6

終於看完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是以一個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討對話的形式書寫,其實還蠻創新的。看到後來才發現,原來當初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這樣跟人討論哲學書寫文章的,不過也讓我們讀者更清晰的看到問題並找到答案,因爲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這個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雖然不完全贊同哲人的觀點,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觀點的人,又有幾個呢。而且韓寒的那句話我一直很同意,學過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我特別同意哲人說的關於人際關係的觀點,就是關於課題的觀點。

很多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係的牽絆,這個真的是深有感觸。我們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別人的要求,就算有時候並不是我們願意做的事情也是。這個倒是跟我之前參加面試的時候的觀點很相似。

當初面試的時候,老闆問我:你覺得什麼是社會責任感?確實當時我也蒙了一下,我是來應聘做客服的,需要懂這些嗎?所以當時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影響他人。不知道老闆對我的回答印象怎麼樣,不過他倒是一直強調要幫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幫助。這個在團體中是必然的,因爲一個團體一定要相互幫助才能進步的。但是作爲團體裏面的個人,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一個人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的話,那他再去怎麼幫助別人也是一個不合格的員工。所以各司其職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各司其職就是我們各人的課題。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纔有精力和時間去幫別人,要不然的話還要求別人來幫你,那你就是給團體拖了後腿了。

而另一個比較深刻的觀點就是目的論了。我們現在的樣子行爲,並不是歸咎於過去的影響,而是我們潛意識裏有某種目的纔會做出這樣的行爲。比如說我現在在熬夜寫文章,並不是我白天沒時間,而是我本身就覺得晚上寫文章思路會更清晰。過去的影響其實在於我們怎麼總結經驗,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追究過去的錯誤,並不會使時間倒退來消除這件事的發生,但是總結反省過去的錯誤,卻可以使人變得聰明。所以我們之所以是我們,並不是因爲過去的影響,而是對於現在所作出的反應。

人的一生都是有無數個瞬間組成的,跟物理學中的概念說物體都是有無數個離子原子分子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間和時間的差別吧。哲人主張我們不需要考慮過去,也不需要張望將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現在的瞬間,那麼這一生就可以無愧於心了。

我們過得這麼苦惱迷茫,埋怨這個埋怨那個,從來的不是因爲缺失機會,而是缺失勇氣。人都是因爲總結改善才有進步,那麼從現在開始,給自己勇氣去過好每一個瞬間吧。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7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團隊老大說我在看《被討厭的勇氣》,老大又看過了,還和我說有電視劇,但是和書不太一樣。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電視劇。

對於劇中開頭年輕女士毫不客氣地買走小女孩極度想要的最後一個草莓蛋糕的行爲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這個人怎麼這麼沒道德和一個小孩搶東西”這樣的想法。

現在終於理解了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勇敢地說“Yes!”而面對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大膽說“No!”,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權利,並不存在誰應該因爲年齡差距、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讓着誰,這纔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奧義。

而我自己正是因爲缺乏“被討厭的勇氣”纔會出現有人和我借了錢長時間不還,而我擔心提醒對方還錢這個動作會影響到我們的關係而遲遲不說,導致自己需要用錢的時候又沒有的情況發生。

實際上大膽的說出來自己需要用錢了,請他把欠的錢還一下,並沒有影響我們的關係,反而不會因爲自己不說而產生這樣那樣的猜忌,以至於兩個人的關係因爲猜忌而慢慢疏遠。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們需要並且一定要學會的一項技能。這本書通過對話的方式讓生澀難懂的心理哲學變得通俗易懂。對我來說受益匪淺。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8

這本書有多紅,應該不用我多說。周邊很多人都做了推薦,2年前我應該聽過曉書童講過這本書,當時也覺得有一些道理頗爲精彩,能講到我心裏。這次重新閱讀,也對於其中的一些點很有共鳴。

所有的“不幸”都是自找的,與他人無關。

我們一直常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是多麼的巨大,家庭的不幸給這個人畫上了悲劇色彩,先天的不幸似乎爲後天的悲劇打下了可以被理解的伏筆。但是阿德勒認爲:過去不重要,怎麼看待過去纔是重要。因爲過去是死的,而我們是活的,我們不能被過去所束縛。過去不一定能決定現在,能決定的是當下最真實的想法和對於當下想改變的勇氣課題分離。

爲什麼現在有很多人都不快樂?很多煩惱?因爲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擔心不被喜歡,擔心被討厭,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但是阿德勒認爲:我們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你才能真正獲得自由。怎麼做到這個,用課題分離去實踐。舉個例子:你去追求一個人,但別人不喜歡你,所以你很痛苦。如果使用課題分離就是,你喜歡別人是一個課題,跟別人願不願意喜歡你是另外的課題。你喜歡別人是你的課題,她願不願意接受你,是她的課題。每個人做好自己的課題就好了。這點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工作上,仔細想想真的有很多案例,有時候我也經常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花時間花精力投入,最終還沒人說你好,事後自己想想心裏窩死。終於現在在哲學層面,我給自己找了條道路,首先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找好邊界感,儘量不要讓自己因爲人際關係讓自己難過,然後做好自己認爲應該做的,將自己和別人的課題分離,只解決自己的課題,同時尊重別人的課題。因爲別人如何對待你、要怎麼做,那是別人的課題。自力更生於自己的課題,同時尊重和有邊界的處理別人的課題。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9

上個月有幸拜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直接將它列爲我在20_年上半年最值得讀得幾本書之一。這是一本有關阿德勒心理學方面的書,正如標題一樣,是一本給人勇氣的書。它採用對話體的寫作格式。我們正如書中的青年一般,20多歲的年紀,有一大堆困惑。書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一步步循循善誘,給人改變,做自己的勇氣。全書的內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討,一步一步由外入內深入人的內心世界,給人以啓發,直面自己內心世界的勇氣。第一夜是探討過去,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討煩惱的根源—人際關係;第三夜是理清人際關係,課題分離。第四夜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終點是共同體感覺。第五夜是活在當下,賦予自己人生意義。

我最喜歡書中第三夜裏的一段話:“在人際關係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纔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於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這本書與我而言,最大的感觸是: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對別人的干涉,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涌流勇進,找尋屬於自己對人生意義的定義。另一方面,也給我想要改變的勇氣,不能因爲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滯不前,堅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別拖延,凡事都更堅定一些、自信樂觀一些。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