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5W人 

一開始讀這本書時,邊讀邊思考,感覺阿德勒心理學真的很有新意,視角很獨特。

討厭的勇氣讀後感

比如他否定心理創傷,說“決定我們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是啊,總去尋找原因,認爲正因爲之前如何現在纔會怎樣,對於人的成長真的少了些積極的因素而多了宿命的色彩。過去發生的一切,肯定會有影響,可是自己如何去看待,賦予它什麼意義,卻可以成爲由此改變的巨大動力,我覺得非常有積極意義。尤其我們回顧過去,既然已經發生不能改變,就要賦予它積極的意義,作爲珍惜現在、改變現在的動力。

再接着讀,就受到巨大的衝擊,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認爲我們沒有必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我是學社會學的,人是社會人,是鏡中我,是通過別人對我們的反應來調整、規範和完善自己的。可是現在要我們不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是不是矯枉過正,走入另一個極端了呢?我和書中的青年一樣覺得不顧別人的感受而我行我素是絕對不可能的。可是再往下讀,讀到人生課題這一章節,我慢慢覺得被說中了自己的要害。

我就是那個很容易課題混淆的人,我是如此在乎別人的感受,別人的一句輕描淡寫的評價都讓我深感不安,爲了讓別人滿意,爲了維持一派和諧,甚至會委屈求全。我把本屬於別人的課題強加在自己身上,給自己揹負了沉重的壓力,不是犧牲,而是對自己的執着。

如書中所說“一味追求別人的認可,哪怕竭盡全力迎合別人也還是以自我爲中心,是對自己的執着。”另一方面,我也不自覺地對別人的課題從所謂的“爲你着想”的角度去橫加干涉,引發了權力之爭。

所以,當我知道了課題分離這個命題之後,當我不開心,爲一些關係糾結痛苦的時候,我願意冷靜下來劃一劃界限,是不是太期待別人的認可了?那可是別人的課題。是不是對他人進行了干預?那可不是我的課題。

這樣去想,心緒會平和很多,當不那麼執着於自己,更關心他人之後,我發現分離的效果並沒有使得人際距離拉遠,反而多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正如書中所說:“課題分離不是爲了疏遠他人,而是爲了解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之線。”“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入口”。課題分離、劃界限真的需要好好思考和實踐。

阿德勒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價值體現在對他人有貢獻,我覺得非常積極。一開始我覺得阿德勒的心理學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安慰,是精神勝利法,但是讀到自我接納、信賴他人、他者貢獻時,我看到他實際上非常積極地指向了外部,不是尋求自我的回報。幸福就是貢獻感,人生就是連續的剎那,在於每一個此時此刻,過好每一個當下,走着走着自然而然就走到了自己人生的高處。

最後,以書裏的句子作爲結束。“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