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五年級科學《測量力的大小》說課稿(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3.6W人 

五年級科學《測量力的大小》說課稿(精選5篇)

五年級科學《測量力的大小》說課稿(精選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五年級科學《測量力的大小》說課稿(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科學《測量力的大小》說課稿1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四課《測量力的大小》,希望各位同仁能與我交流,提出寶貴建議,謝謝!

今天的說課我將打破常規,僅就本節課的教學談一下如何上好技能課,如何體現小學科學的模塊教學思想。

剛纔爲大家呈現的《測量力的大小》屬於小學科學教學多種課型中的“技能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以形成技能爲目標,即彈簧測力計如何使用的問題。像這樣的技能課,在3—6年級小學科學教學中還有很多,比如: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中放大鏡的使用;三年級下冊《測量水的溫度》一課中溫度計的使用;四年級上冊《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中酒精燈的使用;《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中天平的使用;六年級下冊《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中顯微鏡的使用等等,幾乎涵蓋每冊科學教材。

那麼,什麼是科學技能課: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技能的核心是形成技能並學會應用。小學科學技能課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學生在觀察、認識某類工具或材料的基礎上經過規範性的再認識或指導最終形成使用技能和操作技能爲目標的教學活動。

縱觀科學技能課這一課型,總的來講它的結構可以概括爲:觀察結構、瞭解特點——規範使用、避免出錯——反覆操作、形成技能。本課教學就是在學生認識、觀察彈簧測力計、瞭解其結構特點的基礎上,教師再引領規範其使用中注意的事項,經過反覆操作、反覆強化最終達到熟練的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的一節技能課。

整個教學過程同時又遵循了模塊教學的思想,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都着力突出了模塊教學的思想。

李主任在《三談模塊教學思想》中再次提出模塊教學的五個具體模塊。根據小學科學學科特點,我將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確定爲四個模塊:

提出問題,聚焦問題;

問題引領,分佈落實;

整體收穫,收穫整體;

拓展鏈接,遷移應用。

其中,“問題引領,分佈落實”模塊中可穿插“自主學習、解決問題、交流表達、彙報收穫”的過程。“整體收穫,收穫整體”模塊也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和“拓展鏈接,遷移應用”模塊調換位置。

總的來講,小學科學的四大模塊教學是在李主任提出的模塊教學思想的基礎上的靈活應用,其思想與模塊教學所倡導的思想完全一致,屬於我區大力倡導的模塊教學的一部分。

下面我僅就今天我教學的《測量力的大小》說一下我的教學過程是如何用模塊教學思想體現技能課的教學特點的。

  一、提出問題,聚焦問題。

科學探究始於問題。問題的提出與聚焦不僅能激起學習注意力,更能拉住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教學一開始,通過談話:“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的更快就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除此之外,關於運動和力你還有哪些問題想要進一步探究和了解?”在回顧舊知的同時引出要探究和聚焦的問題:“能讓物體運動的力有多大?如何(知道)測量力的大小?”從而實現問題的聚焦,也引出了課題——《測量力的大小》。問題來源於學生,探究纔有動力。

  二、問題引領,分步落實。

(一)、認識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學生經歷了自主觀察彈簧秤、在認識彈簧的過程中感知其工作原理的這樣一個過程。這部分是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第一步,也是形成技能的基礎。

(二)、規範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的注意事項。

1、教師演示如何正確測量物體重力的方法,提示如何提拉提環,如何讀出數據。

2、以小組爲單位測一個鉤碼的重力是多少。

在測量這一塊,我事先準備好兩組彈簧測力計的指針沒有指在0的位置。這樣讓學生去測量,最後得出測量同一物體數值不一樣的結果,出現疑問,並讓學生帶着疑問觀察,課堂上學生積極思考並能說出使用彈簧測力計應該注意的事項。而對於學生自己得出來的結論總比老師直接灌輸給他們效果會來得好。這也是一個小的“交流表達、彙報收穫”的過程。

(三)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重力並彙報測量數據。此部分是最終的“交流表達、彙報收穫”的過程。

  三、整體收穫、收穫整體。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既可以是知識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方面的,還可以是情感態度方面的。

  四、拓展鏈接,遷移應用。

親手製作簡易的橡皮筋彈簧測力計,學生對此充滿了興趣。

用此部分作爲本節課的拓展,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拓展,起到了遷移應用的良好效果。

  五年級科學《測量力的大小》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運動和力”的第四課《測量力的大小》。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準備、教學流程和板書設計等方面進行說課,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分析和學生情分析:

《測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四單元“運動和力”的第四課。教材從研究小車的運動開始,轉到力的概念認識、;然後進入本課的學習。本課的知識是學習第五課“運動與摩擦力”的基礎。本單元的學習內容與初中的力學單元聯繫緊密,爲初中學生學習力學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課的探究活動可分爲三個部分:第一、認識彈簧測力計。第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第三、製作簡易測力計。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能力的要求及本課特點,本人確定的本課教學目標是:

科學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徵製成的;力的單位是“牛”。

過程與方法: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製作簡易的橡皮筋測力計。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細緻、有步驟工作的態度。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本課的難點; 製作簡易測力計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在教學中主要採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通過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猜想、設計實驗,通過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同時充分利用各小組的相互合作,使學生之間有更好交流,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重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

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時間給學生實驗,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教師只作適當點撥,真正做到“以探究爲核心,以學生爲主體”。

  五、說教學準備:彈簧測力計、鉤碼、橡皮筋、回形針、長條形硬紙板、小塑料袋(裝稱量物體用)、文具盒等各種待測物體、實驗記錄單、相關課件及視頻資料等。

  六、說教學流程

1、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導入不僅能激起學習注意力,更能拉住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教學一開始,通過談話:“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的更快就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所以說力是有大小的,那麼怎樣來測量力的大小呢?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新的一課《測量力的大小》。”

導入新課強調指出“力是有大小的”。通過這一引入教學,爲學生理解“怎樣測量力的大小作好鋪墊。

2、認識彈簧測力計

(1)提問:彈簧測力計你見過嗎?讓我們一起來見見它。

(2)出示彈簧測力計。引導:請你仔細觀察,你能從彈簧測力計上獲得哪些信息? 學生觀察各小組的彈簧測力計:提環、指針、彈簧、刻度板、掛鉤

(3)力的單位:牛頓、千克、克 1牛≈100克力

課件出示彈簧秤的幾種刻度,學生認讀,並感受1N、2N的力有多大。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應注意:

(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在“0”位置。

(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

(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量,因此要先估計重力大小。

3、設計實驗、推測猜想

用彈簧測力計測量身邊物體的重力,並做好記錄

學生交流彙報 並進行實驗。

再次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拉動文具袋的力。

這樣,通過學生親身實踐來體會怎樣 使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力的大小。

4、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學生們能使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力的大小後,引導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工作原理。

學生活動:用不同的力拉伸一個彈簧,觀察彈簧受拉伸的長度感受所用力的大小。

提問:你能用橡皮筋製作一個測力計嗎?學生討論交流實驗方案並製作,用自制的測力計測量身邊物體的力的大小。

5、課堂小結:學生交流談收穫,教師總結。

6、佈置作業:自制橡皮筋測力計,完成練習冊上的作業。

四、說板書設計: 4、測量力的大小

認識彈簧測力計:提環、指針、刻度板、掛鉤、彈簧等。

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N) 1N≈100克力

使用方法:1、2、3

本課板書具有簡潔明瞭,概括性強的特點。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五年級科學《測量力的大小》說課稿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徵製成的;力的單位是“牛”。

過程與方法: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製作簡易的橡皮筋測力計。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細緻、有步驟工作的態度。

  【教學重點】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彈簧測力計、鉤碼、橡皮筋、回形針、長條形硬紙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出示一個螺帽),老師這裏有一個螺帽,掂一掂有多重?

我們可以準確地測出它有多重嗎?

2、揭示課題:測量力的大小

(略講:重量—一般指該物對懸持或水平支承物所施的力;重力—通常指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一般情況下,它們兩者在數值上是相等的。今天,我們測的是物體的重力。)

  二、認識彈簧測力計

過渡:要測量力的大小,有很多工具。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種非常重要的測量力的工具——彈簧測力計。

1、師:(出示彈簧測力計)仔細觀察:彈簧測力計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2、學生觀察活動。

3、彙報、整理:彈簧測力計的構造:提環、指針、刻度板、掛鉤

再看看刻度板,力的單位是什麼? 1(牛) = 100(克力)

看一看:每一大格表示幾牛?每一小格表示幾牛?最大能測量多大的力?

4、用力慢慢拉彈簧測力計,觀察彈簧的形狀有什麼變化?

思考:彈簧測力計爲什麼能測量力的大小?

(彈簧在外力作用下,發生形變,從而產生彈力。)

  三、使用彈簧測力計

1、教師出示彈簧測力計

引導語:剛纔我們通過觀察認識了彈簧測力計,那你用過彈簧測力計嗎?你會用它來物體的重力大小嗎?

2、課件——強調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的注意事項:

(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在“0”位置。

(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

(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量,因此要先估計重力大小。

3、學生嘗試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一個鉤碼的重力大小。

4、用彈簧測力計測量身邊物體的重力,並記錄在78頁表格。

5、交流彙報

6、用彈簧測力計測量螺母的重力。

思考:5牛的彈簧測力計爲什麼測不出螺母的重力?我們可以怎麼辦?

7、用彈簧測力計測量螺母的水平拉力。

  四、製作彈簧測力計

1、討論製作方法

2、如何畫出測力計的刻度

  五、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彈簧測力計的構造、原理,以及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

  五年級科學《測量力的大小》說課稿4

  教材分析

1、《測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級上冊第四章《運動和力》單元的第四課,本單元的安排是先讓學生認識感受幾種常見在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然後深入研究力與運動的關係。而本課是讓學生學習測量力的大小,既是對力的概念更深入瞭解,同時也是爲深入研究力做準備,是一節承上啓下的課。本節課讓學生認識彈簧測力計,瞭解測量力的大小是適時的。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還能進一步加深他們對彈力的認識。

2、本課的學習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實際上是讓學生學會使用工具來解決接下來要碰到的問題。這節課的價值在於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並且在這個能力培養在過程中讓學生知道很多未知的事情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究學習去解決,這也是培養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和信心。

學情分析

學生們對力和彈簧測力計其實並不陌生,他們有着自己的感性經驗。學生很容易說出生活中常用物理量的多少,比如1釐米有多長、1秒鐘有多長等問題的答案,但很少有學生知道力的大小是如何測量的,力的單位是什麼,甚至不清楚力的大小應該怎樣表示。

在前面的科學學習中,學生已經學會使用尺子、溫度計、量筒、天平、鐘錶等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定量觀察。基於此在《測量力的大小》一課中學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是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技能發展需要的,對各種測量工具的回顧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繫,初步建構有關“測量”的知識框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性質製成的;力的單位是“牛頓”。知道測量不同的物理量可以使用相應的測量工具。

過程與方法目標:

動手操作,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同時學會製作簡單的橡皮筋測力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樂於統計梳理已有知識,將新舊知識建立聯繫。樹立細緻、有步驟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工作原理,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自己製作簡單的橡皮筋測力計。

  五年級科學《測量力的大小》說課稿5

  教材與學情分析

《測量力的大小》是全國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運動和力》第四課時的內容。本課處於單元的中間階段,在此之前,教材安排學生感受幾種生活中常見的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而本課是讓學生學習測量力的大小,爲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準備,由此對力和運動展開深入的研究,在本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本課的教學設計分爲三個部分:一、製作橡皮筋測力計,像科學家一樣經歷製作過程,初步認識測力計的原理。二、認識彈簧測力計,這是使用測力計的前提。三、在認識的基礎上學會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這是本課的重點內容,學生需要通過實際操作掌握測量技能。教材設計是把“製作橡皮筋測力計”放在課後拓展部分,而本課設計時把這部分提至第一部分,是爲了讓學生先知道原理,後學會使用,而且學生在使用過橡皮筋測力計後會發現,這樣的測力計存在很多缺陷,我們需要更精確的測量工具,此時再引出彈簧測力計將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生獲得的體驗也是不同的。

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知道力有大有小,並且可以使用工具來測量。彈簧測力計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新的測量工具,學生在使用前是感到新奇的,雖然學生具備閱讀圖片和文字的能力,可以按照文字圖片的示意及溫馨提示進行實驗,但對於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還是偏向於更直觀的指導。五年級的學生經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已經具備比較強的合作意識,但組內仍然存在部分“不敢說”“怕說錯”的學生,這些學生會依賴於老師或優生的指導,如何引導這些學生勇敢積極地參與合作,體驗探究的過程,是本課設計需要關注的點。另外,學生在選擇合適的量程測量不同的物體時會存在困難,因此本課對這個難點的教學要有所涉及。

  目標與重難點

科學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徵製成的,力的單位是“牛”。

過程與方法:製作簡易的橡皮筋測力計,通過對比與彈簧測力計的不同來認識彈簧測力計並學會使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像科學家一樣經歷探究和製作測力計的過程,得到成就感,發展持續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製作測力計並測量物體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

不同量程的彈簧測力計若干,被測量的物體,拉力器,橡皮筋,刻度紙板,鉤碼若干。

過程設計

一、激趣導入——建立初步概念

分別請兩位學生上臺演示拉力器的使用

提問:

1、剛剛兩位同學誰的力氣更大一點?你是憑什麼來判斷的?

2、如果想把彈簧撐的更長,要怎麼做?——用更大的力。

3、如果我想知道使用的力有多大,有什麼辦法?

引導學生說出做標記、刻度,思考能否用被拉長的距離來表示力的大小。

板書:受力大,伸長長。

二、體驗製作——提供探究的載體

1、展示材料:橡皮筋,刻度紙,回形針,鉤碼

提問:你能否用這些材料來製作一個測力計,用來測量力的大小?

2、小組研討兩分鐘,教師指定由組內2號位置同學彙報小組討論結果,其他組員補充。

預設:在橡皮筋上一個一個掛上鉤碼,用尺子量出刻度,並標記在刻度板上。

活動一:製作橡皮筋測力計和使用

用所給材料完成刻度標記,並用自己製作的橡皮筋測力計測量小車,記錄下小車重力的大小。

3、彙報交流,根據數據進行分析。

(1)爲什麼大家測得的數據不太一樣,甚至有很大偏差?

預設:刻度不夠精確;橡皮筋鬆緊程度不同;人爲操作誤差……

(2)科學家爲了測量更精確,設計了彈簧測力計,也叫彈簧秤,用來測量力的大小。

三、實踐運用——發展核心概念

活動二:觀察彈簧測力計

1、這個測力計與我們自制的測力計有什麼不同?這樣設計的好處是什麼?

2、重點引導研討以下問題:

(1)測力計的單位是什麼?

(2)測力計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3)測力計的測量範圍是多少?

3、出示微視頻,講解如何使用測力計

活動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每個小組分別有1牛、2。5牛、5牛的測力計,請選擇合適的測力計測量物品力的大小。

展示幾個小組的數據,集體研討。

預設:

(1)原珠筆會出現0牛的現象,追問這是怎麼回事?

(2)3種測力計都可以測量電池盒的重力,哪一種最合適?

四、課後拓展——概念的延伸

1、檢驗自制測力計的準確性,並嘗試改進。

2、如果換成兩根橡皮筋,刻度有什麼不同?

  設計意圖

用拉力器引出本課主題,用直觀的現象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概念。

先讓學生體驗製作橡皮筋測力計的過程,對學生理解本課核心概念,突破教學重難點大有裨益,這也是本課對教材的優化處理。

指定人員彙報能促進學生參與組內研討,平時不敢說和不會說的學生會主動尋求他人幫助,一人彙報完再由組員補充,實現小組合作。

學生在經歷了製作橡皮筋測力計的過程後,會明白這樣測量的方法存在較大誤差,我們需要更精確的測量工具,由此引出彈簧測力計則水到渠成,學生的認知過程也是一步步發展的過程,這樣的設計也是立足於教學目標的。

用微視頻講解測力計的使用方法,簡潔明瞭,解決學生使用上的困難。

學生對於選擇合適的測力計測量物品存在困難,該記錄單的設計旨在希望學生能關注到不同的量程對測量結果的影響。以往學生拿到新的測量工具,往往忽略估測,直接使用,而這樣的記錄單能讓學生做到按順序先估測再選擇最後測量,不會盲目地使用。

課外是學生探究的大天地,不要讓學生的探究活動侷限於課內。

作業設計

1、檢驗自制測力計的準確性,並嘗試改進。

2、如果換成兩根橡皮筋,刻度有什麼不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