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黑鷹墜落》的觀後感(通用13篇)

本文已影響 3.26W人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啓示,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黑鷹墜落》的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黑鷹墜落》的觀後感(通用13篇)

《黑鷹墜落》的觀後感 篇1

今天又是星期六,一早就起來打掃了一下衛生,然後就習慣性的坐到電腦面前,看了一下新聞後就想看一下前段時間下載的《蜘蛛俠3》可看了一會覺的沒意思,就上SHOOTER網上看一下,現在最熱門的電影是什麼,看了一下排行榜單《生死狙擊》是最熱門的接下去是《熱血警探》和《黑鷹墜落》,好奇之下先下了《黑鷹墜落》,用BT下載真的很快,沒到半小時就下載好了,然後泡了杯咖啡,就開始欣賞了。片子全長兩小時多,看的中間我竟然留了淚,徹底被戰爭的殘酷所震撼,當美國大兵把戰友被炸飛的手放到自己行包裏,當飛機被火箭筒擊落士兵被炸的只剩上半身,當索馬里的民兵兒子用機槍誤射自己的父親的時候,當槍戰陷入僵持階段廢墟中傳來嬰兒的哭聲的時候,當被困的美國大兵被無知的激進民兵亂拳打死的時候,太多太多的場面讓我震撼的窒息。直到現在這些場面還在我的大腦中縈繞浮現。戰爭真的是太無情了,而這個片子是根據真實的事件所改編的,大致的內容是1993年的索馬里戰亂不斷,軍閥之間爲了爭奪底盤進行了無休止的戰爭使索馬里的百姓苦不堪言,這時又遭到了一場大旱災2年之內30萬人死於飢餓!聯合國派出了大量的救援物資到索馬里以減緩災情,但是軍閥們只想着養活自己的軍隊根本不管百姓死活,他們甚至縱兵搶糧還向救援人員和百姓們開槍,這一行徑激怒了美國所以美國派出了特種部隊——三角洲部隊和75遊騎兵部隊來執行雙重任務,一是執行維和任務,二是執行抓捕索馬里最大的軍閥頭子艾迪得,他也是襲擊聯合國救援人員的罪魁禍首!抓捕任務雖然完成了但是特種部隊卻付出了19人犧牲73人受傷的慘重代價!同時對方也有一千多人的死傷。

看完此片最大的感觸是美國大兵在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浴血情誼和良好的軍人素質,從不拋棄自己的同胞,留下一個傷員、一具屍體。戰爭是殘酷的,戰爭的雙方無所謂對錯,因爲這就是世界,這就是生活,你無法在短時間內違背自然法則去改變對方,但我們希望通過時間的長河讓我們這個世界變的更和平,更理性。

《黑鷹墜落》的觀後感 篇2

我平素不怎麼看戰爭片,偶然間我看了《黑鷹墜落》這電影,它我深深地思考。

只有死者,才能親眼看到戰爭的終結。——柏拉圖

故事發生在以海盜,戰亂聞的索馬里。1993,索馬里發生內亂。當地民兵組織公然搶奪紅十字會派發給窮苦百姓的糧食物資。二月底,美軍派出三角洲特種部隊、陸騎兵及反恐怖部隊進駐索馬里,抓捕正在開會的艾迪德。可就是這次行動,讓美軍在索馬里陷入泥潭。美軍上校設想的不錯,"無敵"的美國大兵開着悍馬,衝到人家城裏,抓到人後再大搖大擺地開回來,懷着這種自大的心理,他甚至連撤退時的接應都沒有安排。也許美軍在海灣戰爭中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作爲火力支援,美軍甚至連裝甲車都沒有。在空中,配有多管機槍的黑鷹直升機代替了俯衝式攻擊機AC-130,這使美軍的空中火力大大減小。

一招不慎,後果卻是很嚴重:剛開始,行動進展還算順利,可當他們準備將民兵頭目艾迪德帶回時,卻發現他們早已被民兵圍了個水泄不通·迎接他們的都是憤怒的子彈和數不清的路障!在這近乎瘋狂的攻擊下,美軍傷亡慘重,甚至有兩架黑鷹直升機都被民兵用RPG打了下來。於是,精英士兵們不得不又去救援機組成員,場面十分混亂。聽着紛至沓來的一個個壞消息,上校終於坐不住了,滿面焦急得向第十山地師求援。還好第十山地師,一輛輛坦克裝甲車直接開進城裏,在路騎兵隊員彈盡糧絕,生死一線之際,援兵終於到了……

看完這片子後,也許爲民兵趕跑美軍而雀躍,或是爲美軍的失敗惋惜。若是細細分析,不難發現:這場戰爭不過是雙方高層以各自士兵的性命爲賭zhu掰腕子罷了。美軍這次代號爲"艾琳"的行動其實是上校艾蓋森的單方面行動。知道這一點,行動中看似諸多不可理喻的行爲就易於理解了:不通知空軍和裝甲師增派火力支援是想獨攬戰功,不設置後援是不想驚動中央,致使行動被取消,"用心良苦"。

再說艾迪德民兵這方,民兵領袖們說的好聽,一口一個內戰,可即使內戰也不能向領糧食的百姓開槍呀!而且,很明顯艾迪德曾經煽動百姓加入民兵組織,要不怎麼會有這麼多孩子拿着步槍上前線呢?

在雙方高層不遺餘力的"英明"指導下,士兵們充分發揮"炮灰"精神,自然是雙方士兵死傷慘重,民兵聚集地說是人間煉獄也不爲過,戰火燒遍了這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索馬里人雖成功把美軍趕出了城,可同樣付出了幾千人傷亡的慘痛代價。

戰爭,雖是解決糾紛的辦法,可也是最慘痛的。最重要的是,戰爭的發起者卻常常不是最希望獲得幸福的百姓們,反而是那些政客,高賈。戰爭在他們手上變成了獲得金錢,權利的工具。越南戰,海灣戰爭,索馬里戰爭都已深刻體現了這一點。醒醒吧,這個世界還在處於戰火中的人們,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很多,流血,戰爭是下下策呀!

《黑鷹墜落》的觀後感 篇3

這幾天觀看了《黑鷹墜落》這部電影,看了之後我想了很久很久;戰爭與和平始終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主題。我們在這個和平的年代,總以爲戰爭離我們很遠很遠,平時看的一些抗戰的電影電視也是以人海戰術爲主無法讓我們真正的瞭解到戰爭的殘酷性。

而這部電影讓我從直觀上認識到戰爭中生命的脆弱,在那一塊風景優美的地方,卻有無數的生命永遠沉睡在那裏。我記得災難發生的前一天,鋥亮的黑鷹在美麗的索馬里海岸邊飛過,帶着振奮人心的螺旋槳划動空氣的聲音,年輕的士兵們聽到便會覺得激動,便會覺得自己像是聽着世界上最爲激昂的崢嶸樂章。貝克朋說,他來是爲了踢爆壞人的。我想可能最開始很多人都像他一樣,都對自己的國家有着最深刻的執着,並且參與戰爭的目的都那麼單純,只是爲了守護身後那方疆域,只是想要和平哪怕是暫時的罷了。

災難來的是如此的快,前些天還在一塊野餐的、在一起開玩笑的、學長官說話的一起玩鬧的兄弟有些人卻在那些時候永遠的埋骨他鄉,可能他們中的一些人是抱着建功立業的目的來的,但現實離理想總有差距,他們身後不是解脫的人民而是戰友的屍體,身旁不是凱旋的讚歌而是落敗的諷笑。

上馬克思課時老師給我們放了一段新疆的B亂是的視頻,讓我更加直接的認識到了這一切離我們不是很遠,它提醒我要珍惜生活。

《黑鷹墜落》的觀後感 篇4

今夜重新看了遍美國反恐大片《黑鷹墜落》,感觸依舊很深。拍攝的技術和演員的技術我們這裏不談,因爲我沒做過演員和導演,因此對這個一點都不懂,我只是對裏面的美國軍隊的戰術素養感到震驚,這也是爲什麼他們在海外每個地方只派了少量的兵力而能保持戰略優勢的原因之一。

從他們制定的計劃看,這個計劃並不可取,他們底估了對手(沒認識到部隊會參與,導致飛機被火箭彈擊落)並且沒有給意外任何的時間,這也就是爲什麼出現意外(貝克朋摔下飛機)之後他們很被動的原因。

先說說這個計劃,他們是準備在接近目標之後在四周建立4個防禦點,形成防禦體系,然後利用空中和地面的機動優勢把人質和部隊都帶走,他們的聯絡由指揮官傳遞給空中中轉站然後再給地面部隊,如出現非正常情況,則由空中報告給指揮部然後由指揮部再傳給空中中轉站,這樣一個體系在somalia是無奈之舉。因爲他們的消息得到的相當晚。所以從制定計劃到行動就只用了一個集合的時間。他們在明知道行動已經暴露的情況下繼續執行任務,這樣就增加了行動的難度。

現在我們來談談美國兵的戰鬥戰術素養,首先,命令的執行情況,對上級發的每一個命令都嚴格執行,即使是上級下達的命令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或者說是錯誤的也嚴格執行不誤。第二,單兵作戰能力,這點就不需要多說了,準確的射擊和對槍械的熟悉程度都會使他們的作戰能力提升,第三,兵種的配合,他們在一個小分隊大約7到10個人之間配備一個醫務兵一個狙擊手和一個工程兵,使團隊戰鬥能力提升。在有三到五個人的時候,甚至只有2個人的情況,他們對相互的配合和戰術的安排也是很成功的,並且都是打的配合戰,並不做無意義的犧牲和英雄式的犧牲。第四,多兵種作戰的合作上,這裏只有機動部隊,空中部隊,和特種部隊之間的配合,他們在時間上有錯位,比如地面部隊的據點不成立的時候空中力量強行降落而導致飛機墜毀,空中部隊沒有很好的給機動遊騎做掩護,導致司機損失嚴重。等等。

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兵平時是訓練有序,並且是實戰模擬開展的應該相當多,他們應該是不會去做一些與戰鬥戰術無關的搶險救災活動,軍隊就是軍隊,而不是消防大隊。除非出現軍隊的目標。

當然美國兵還是有很多缺點的`,比如非要固執的把飛行員的屍體從飛機裏拖出來,耽誤了5分鐘的時間而導致另外2個隊友的陣亡。他們寧願在付出死傷的情況下也要把一個傷員甚至死屍帶着。他們的思想信陽也不統一。他們在行動的時候沒人做動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沒有政委,所以有個別人甚至害怕上戰場。這些都是消極的表現。這些在我軍是不會出現的。

以上只是個人的隨想,不牽扯本人的思想品德。

《黑鷹墜落》的觀後感 篇5

《黑鷹墜落》這部影片一開始就是對戰爭饑荒後場景的描述,配上極具特色的音樂,帶給人強烈的代入感,把戰爭國家的荒涼落敗表現的淋漓盡致。

黑鷹墜落指的是美國1993年在非洲國家索馬里的軍事行動。這次軍事行動的目的是協助聯合國在當地進行人道主義援助,同時消滅當地軍閥和反政府武裝。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任務發生在首都摩加迪沙,由美國陸軍遊騎兵部隊和三角洲特種部隊合作進行,目的是捉拿索馬里軍閥頭目艾迪德及其政府幕僚。但是由於準備不充分以及情報錯誤,導致抓捕行動陷入混亂,兩架美軍160特種航空團的UH60“黑鷹”直升機被先後擊落墜毀,直升機上的倖存成員陷入民兵的包圍之中,抓捕行動隨即變成拯救行動。美軍在摩加迪沙陷入索馬里民兵甚至平民的重重圍攻,激戰15小時纔在巴基斯坦維和部隊掩護下撤回安全區,共有19名美軍士兵在行動中喪生,而索馬里平民和民兵傷亡超過1000人。

索馬里的軍事行動是美國在越南戰以後損失最爲慘重的一次軍事行動。1993年底,美國政府對索馬里徹底失去信心,當時的克林頓總統最終下令撤軍。這次行動也使美軍看到城市作戰戰術方面的一些不足,促使其改進城市戰術方法,爲日後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的城市作戰提供了經驗教訓。黑鷹墜落(Black Hawk Down)不僅僅是2002年拍攝的反映這一事件的影片的名字,同時在美國,這個詞組也指代整個失敗的索馬里軍事行動。作爲由真實故事改變的戰爭片,這部片子還是很好地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血腥。電影中有被火箭彈炸得下半身血肉模糊的士兵,還有半截手指被子彈打斷只剩一層皮連着的,真實表現了戰爭場景,不像某些抗日神劇一樣過分誇大,對於瞭解戰爭還是很不錯的。

《黑鷹墜落》的觀後感 篇6

黑鷹墜落不是國家形象宣傳片,也不是政治諷刺片,當然更不是英雄主義。這部電影非常精彩地再現了當年黑鷹墜落事件的全景,同時加入了導演(編劇)試圖展現的一些東西而已。看了一些評論,現在把我理解的也寫出來探討一下。

第一,沒覺得美軍是屠殺機器。影片是從美國士兵的角度來展現整個過程的。參與行動的全是美軍的精銳,他們好像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但是,事實上一開始影片就告訴我們,原計劃3個星期結束的行動已經拖到了第6周,華盛頓方面已經開始不爽,而由於擔心傷及平民,此次行動沒有配備應有的重要裝備(什麼裝甲車,炮艇機通通沒有)。從最後的死亡數字來看,似乎美軍佔據優勢,但是我看到的卻是,士兵們陷在城中,展開巷戰,隨時可能死。似乎永遠抵達不了的墜機地點,永遠耽擱在路上的救援,他們的處境也是絕望的。在這一點上,導演是成功的。當然,有很多人覺得這麼拍貌似並不尊重索馬里人的生命,他們死的那麼隨意(其實有些鏡頭並不隨意),美軍陣亡的時候那麼悲壯。但是我認爲這樣處理是有好處的。因爲站在美軍視點,我一開始很不明白,爲什麼一直有成百上千的索馬里人趕來,爲什麼他們命都不要,爲什麼孩子也拿起武器。但是當地頭目對俘虜的那番話事實上是一個重要情節,“沒有勝利就沒有和平,這是我們的戰爭,不是你們的”。幾乎解決了我的困惑。也許從索馬里人角度拍會更深刻吧,但是就不能展現下一個也很重要的東西了。

第二,最後那個他們跑到營地受到一些平民歡迎的鏡頭不是要展現國家形象啊!其實影片拍到此處,已經讓人覺得美國採取的這些行動非常失敗了,就算黑鷹不墜落,他們的方式也不可能解決問題的。好像這些人死的太不值了啊。但是這個時候其他勢力的平民出現了,他們是如此歡迎美軍,所以問題就是,美軍的行動真的是完全失敗不得人心的麼,那裏的人民真的不需要美軍“干涉內政”?這些鏡頭耐人尋味啊。而且拍得非常棒。

第三,從兄弟情角度切入沒什麼不好的。原本就可以採取很多角度的,你可以說這樣不夠深刻,但我也可以說,這樣最真實。探討導演爲什麼不選你想要的角度沒有太大意義,關鍵是導演選的角度他拍好了麼。我想這一點,可以說做的非常棒。

第四,沒有絕對主角?不需要啊,真實的戰爭本來就沒有什麼主角。導演選取了幾個人物從多方面展現了黑鷹墜落的全景及細節。而且我覺得雖然起的作用不是非常明顯,但是喬什的確貫穿始終。

可以看出以上都是在反駁啦。現在可以直接誇一下了。

演員都很棒,不僅很帥演技也沒的說!場景和配樂水準不用懷疑,都是一流的!

最後,其實想給4星的,但是一看才8.3,所以就打高一點了。

《黑鷹墜落》的觀後感 篇7

動人心絃的劇情之外,沒有什麼其他的感觸。直到爲了前一段時間老師要求我們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黑鷹墜落》這部電影時,纔對整個影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黑鷹墜落》這部電影,描述1993年的摩加迪沙戰爭的戰爭情況,片中描述美軍由三角洲特種部隊以及遊騎兵特種部隊所組合而成的戰鬥隊伍,與索馬利亞千計的武裝民兵纏鬥的故事。

1993年這支特種部隊任務是要捉拿當時在索馬里軍閥艾迪德兩位重要手下的任務,原本任務預計約半小時,由三角洲部隊先逮捕兩位目標後,再由丹尼·麥奈中校(湯姆·賽斯摩飾演)所指揮的悍馬車隊護送回營地。不料由克里夫頓·威考駕駛的「超級61」黑鷹直升機遭到索馬里民兵RPG-7火箭的攻擊而墜機,使得在目標建築物附近建立防線的遊騎兵部隊必須前往墜機地點檢查有無生還者,結果最後演變成15小時的持久戰鬥遊騎兵的小隊在第一架黑鷹直升機墜落後,紛紛趕往墜機地點建立防線。

《黑鷹墜落》的觀後感 篇8

音樂是結合了非洲土著的音樂,很有憂傷的感覺;鏡頭的運用也很棒,把複雜的情景勾勒地遠近分明;效果當然也很棒,看到那些黑鷹直升機,悍馬裝甲車,連我這個對軍事不感興趣的門外漢都覺得很酷。有不錯的地方,自然也有些有錯的地方。我覺得最讓我對這部電影不滿的一點就是電影試圖掩蓋美國在非洲犯下的罪行。

電影的開始,講到遊騎兵隊長被問到爲什麼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的時候,他的回答是,他覺得應該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個世界,因爲索馬里的政局動盪,因爲有30萬人在屠殺中喪失生命,因爲這些人沒有受到教育,因爲這些人只知道不停得相互仇視,所以他覺得,“應該做一些事情,來改變這個世界。”非常良好的願望,非常誠摯的心靈。然而事實是這樣的嗎?

《黑鷹墜落》的觀後感 篇9

美國政府決定派兵到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協助提供大饑荒下的援助物資,以及捉拿索馬里軍事政府的兩名高級將領。原定計劃,這只是由陸軍遊騎兵部隊和三角洲部隊及部分海豹突擊隊員共約150人於1小時內執行完畢的小任務,不料遭到當地軍隊的偷襲,竟演變成一場長達15小時的困獸之鬥。

兩架運送美軍的“黑鷹直升機”被擊落,第一架墜落飛機“超級61號”的駕駛員死亡,機工長重傷;“超級64號”的駕駛員落入敵人之手,最終通過談判救出。

《黑鷹墜落》的觀後感 篇10

雖然這部片很早就有了,但是今天才看完,這是我看過的最震撼的現代戰爭片,用完美來形容這部片子絕對不爲過。

從開頭的描述非洲饑荒人民的悲慘一直到戰鬥準備,戰鬥打響,墜機,堅持,拯救,結局,影片十分緊湊連貫,讓人喘口氣都不能,整部電影一氣呵成。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很容易讓習慣玩COD的玩家誤以爲自己正在玩COD4或者COD6(當然,其實電影比遊戲出的早多了,推測使命召喚現代戰爭系列很多場景和劇情甚至系統、框架、裝備設計都是受了黑鷹墜落的影響),戰爭的取景拍攝角度、配樂、特效都十分到位,配上戰場上各種兄弟情誼和某些不齒的官兵利益衝突(最後裝甲車拒載,讓遊騎兵跑步回基地實在是讓每個觀衆都hold不住了吧),讓這一影片簡直可以媲美紀錄片的等級。這部電影不知道是用了多少血漿袋作爲道具,場面之殘酷估計也只有《拯救大兵瑞恩》可與之相比。

說到戰場上兄弟情誼,這部片子可算是描寫得淋漓盡致(當然,歷史上美國電影以這種戰友情懷爲賣點的片子也是很多了)。整個故事一開始就是因爲一個新兵的失足墜機而展開的,是這個本來沒那麼麻煩的任務變成了全城皆兵的大仗。但是不得不說,影片自始至終的表達的那種“作爲並肩作戰的兄弟,我們都要一起回家,無論面對多少顆子彈,我們都要活下去”的思想是最爲感人的地方,沒有《珍珠港》那種愛情的渲染,就是純爺們,很man,只有這樣的戰爭能讓男兒熱血澎湃。我們要求像黑鷹墜落一樣,不管什麼任務,也不管什麼“執行上級命令是軍人的天職”,我們只要兄弟們同患難、共進退,讓觀衆身臨其境,與兄弟們一起親臨戰場,一起出生入死,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家一起活着回家,這纔是真正的人道和人性。

《黑鷹墜落》的觀後感 篇11

畫面真的很High,沒有一些戰爭片的過分壓抑,太過血腥,過多描寫對轟/羣轟場面,甚至過分追求真實以至於覺得看不下去。《黑鷹墜落》用了很多大鏡頭遠鏡頭,整個畫面透着一股子很過癮的感覺。

至於情節,是否真實重現了當年的情形暫不作討論,但看完後,覺得相當的似曾相識阿........讓我想起了,當年還在玩wow的時候。

這支美國精英部隊挑了公會裏最NB的組合:有Tank——反恐先行部隊,其中MT——Mahome;治療—醫官;遠程DPS——直升飛機;近戰DPS——悍馬車隊。因爲得知了索馬里最終Boss有BUG打法——情報顯示敵人的將軍將會召集高層在某幢大樓裏開大會,所以一羣人浩浩蕩蕩組團去打新的未知FB,目標是直接把最終Boss拉出來做掉。什麼藥啊,備用裝備阿,無所謂帶不帶了,反正Bug打法分分鐘搞定.....當然,還不能讓其他公會知道,因爲該美國團要爭取FD,續寫FD歷史。

按照當時的規則,一定要索馬里對美國兵開槍,美國兵纔可以還擊。其實也就是說,索馬里看美國兵是黃名字的,美國兵看索馬里是藍名字的,只有索馬里主動攻擊了,雙方看對方的名字纔會變成紅色....對,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當時頓悟了wow這個pvp規則的出處,原來嘎深奧阿.....

Buff好,進FB——也就是敵方的民兵區,擺好陣形。Tank反恐部隊先上,一定要拉住仇恨!近戰DPS開始下直升飛機,準備輸出,不料,一新手DPS沒有練工程,用不了降落傘,直接從高處摔下,還沒開始輸出血就紅了,這可不行,團長說了:千萬不能死人!趕緊的,拉出去治療,把血拉滿。這邊剛拉出去,那邊一遠程直升飛機DPS立馬就OT了,Tank仇恨還沒拉住,那直升機就沒命的開機關槍,結果被JY怪一擊火球直接擊中,還爆擊了,立馬翻了....這下仇恨列表全亂了,整個團就看到DPS的血一大截一大截的掉,整個團都在那裏喊加血。治療醫官mana速度耗完不說,還面臨OT的危機。在TS上的團長發愁了——完了,我們失去了先機。

畫面切回受命把Boss拉出來的那組,情況也不樂觀,不但路線沒有操練過,FB裏面的小怪更是多的數不清阿。這不,Boss還沒拉出來,add小怪了,而且還越add越多。全團都是戰鬥狀態,跑都跑不掉。團長下令:之前回城的那幾隊速度回來支援。那幾隊回來了,但是一進副本,進門就是怪,副本剛剛讀取完,一看,大半截血已經被怪砍掉了,稍微卡一點的,還在loading呢,就掛了。牧師說:全都在戰鬥狀態,救不了人啊,德魯伊也說我戰鬥復活還在CD呢....

就這樣,小怪越刷越多,一邊刷一邊link。團長慌了,立馬讓掛了的速度下線退組,他向巴基斯坦公會求救,組他們來FB支援。對方會長說:我們今天沒有活動,大家都沒上線,要召集起來集合需要很多時間,你們得等會兒。團長於是又下令,來支援的車隊,速度不要支援了,趕緊把新的傷員再送回去。車隊怒了:我們的爐石還在CD哪!!這樣跑出FB不是找死嘛!沒轍,硬着頭皮衝出去,傷亡慘重.....

於是,1個小時的Raid眼看打了10個小時了,來支援的工會總算到了。掩護重傷團逃出了副本。團長相當鬱悶,這下糗大了........

影片最後,一主角把了2口吃的,馬上又想出發回前線。還跟戰友說:“我一向單槍匹馬,你別想跟着我一起去。”很明顯,他是一個賊....厄潛行者!他的起搏器CD好了,準備潛行回去再作嘗試。

最後.....老大下令,大家把爐石綁回主城吧,我們放棄那個副本了,影片結束。

《黑鷹墜落》的觀後感 篇12

不久前我做過這麼一種表述:一部好電影就是讓我看過之後不能呼吸的電影,是在銀幕上看過之後從座位上站不起來的電影,是在屏幕上看的時候能夠感覺到自己心跳的電影,是會讓我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都沉浸其中不能自已的電影。

好的,關於這個欲罷不能的話題到此爲止,來說《黑鷹墜落》。因爲近來工作很忙,昨晚回去想看一部既有視效音效同時還有內容有內涵的電影來放鬆。然後糾結了半天是看《角鬥士》還是看《黑鷹墜落》,後來因爲《角鬥士》這張D9內容太豐富而選了後者,今天發現原來是一個導演的作品,然後發現我之前還看過他的《天國王朝》,更早的時候,還看過《火柴男人》。總之,Ridley Scott一次又一次的讓我愛得要死。

看過《黑鷹墜落》我最大的感慨是,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拍得還是太軟了。注意我說這硬軟的標準不是根據片子裏流出了多少花花腸子或者撒了多少袋血漿。斯皮爾伯格的風格總是很溫情的,就連庫布裏克那麼絕望的《人工智能》經斯皮爾伯格改造後,就成了別樣的一種感覺。斯科特和斯皮爾伯格倆人的區別,正好和配樂大師Hans Zimmer和John Williams風格的迥異相得益彰。Hans Zimmer的配樂實在是太讚了!

本片已經不是單純的真實不真實的問題了,其實要說這片子肯定不真實,你想想要是把當年的戰地記者的新聞素材整成一部紀錄片,能有這樣的效果嗎?不可能呀。故事只是一個載體,重要的是導演想通過故事來說他自己想說的話。比起《拯救大兵瑞恩》的美國主旋律大旗的飄揚,本片要不和諧得多。導演既沒有站在美國中心,也沒有站在道德高位。這點着實難得。而且本片顯示了導演非凡的場面調度能力和控制能力!

一開場Josh Hartnett、Ewan McGregor和Orlando Bloom三位帥哥就齊齊亮相,我本來還以爲是三個男人一臺戲呢。沒想到奧蘭多連發子彈都沒打就負傷了。其實這齣戲說到底只有一個主角就是喬什,而且喬什演得實在要贊,完全顛覆了我對他原有的認知。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羣像了,在花絮裏導演也說了,本來是在戰爭開始前要多鋪墊一些,給很多角色一些詮釋的,後來覺得這樣拉得太長了就基本上都刪去了。所以整個看下來我也沒分清幾個人,不過這樣挺好。

花絮裏還有一個另外的開頭和結尾,都被導演給否定掉了。事實上,現在的開頭和結尾確實更好。那個開頭用的是艾略特的詩句“無知使我們靠近死亡”而不是柏拉圖的“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戰爭終結”。其他不同大家自己看碟去體會吧。

最後來個小結,Ridley Scott的掌控很贊!Hans Zimmer的配樂很贊!Josh Hartnett的表演很贊!斯科特的作品一定要看加長版或者完整版或者導演剪輯版!《天國王朝》最受傷了!

《黑鷹墜落》的觀後感 篇13

摩加迪沙的憂鬱-Mogadishu Blues,電影《黑鷹計劃》的一首原聲配樂;首都是非洲東部的一個海濱城市,歷史名城,風景勝地;配樂是Hans Zimmer作曲的,旋律悽美動聽;電影則講訴了一個憂鬱、悲傷的故事。

《黑鷹計劃》我以前看過N遍,可是最近我聽了一遍這部電影的原聲配樂,才感覺好象真正懂得了電影要講的主題。

電影的畫面很美,無論是在燦爛晨曦映襯下祈禱的虔誠身影, 還是外表很酷的美軍黑色MH60直升機在碧海白沙上面飛駛而過, 拍攝講究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就連最後美軍大兵著名的摩加迪沙長跑,也是用了縮短景深的遠焦鏡頭, 狼狽的場面都拍的很藝術化。

不過,本片是憂鬱的,而且這優美的畫面更加重了憂鬱的程度。記得第一次看《黑鷹》時,只是滿眼殘酷的巷戰、種類繁多的美軍裝備、 簡陋但是頗具殺傷力的AK、RPG,144分鐘轉眼既逝;第二次看細細的品味了爆棚的DTS音效;然後是看花絮、聽評論音軌,最近一次是聽原聲配樂。

Leave No Man behind!

這句美軍的座右銘,相信凡是看過電影的人都能有印象, 這句話還頻繁的出現在各種《黑鷹》海報的顯著位置上,幾乎就成了整部電影的濃縮標誌, 但僅僅是標誌,卻不是主題,這句話只是代表着三角洲特種部隊和遊騎兵是優秀的作戰部隊, 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軍魂的體現,是值得稱道的,是可敬的。再看看影片中的另一主角,摩加迪沙,摩加迪沙反抗的武裝民衆, 他們沒有美軍的精良武器裝備,沒有類似Leave No Man behind的豪言壯語,他們有的僅僅是對美軍的仇恨和人數上的優勢;他們沒有可以標榜的軍魂,卻有着頑強不屈的民魂, 也是值得敬佩的, 當我看着這些人數多到和美軍不成比例的、憤怒的人羣時,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另外一句比較經典的臺詞:“看!這座城市,它就是瓦爾特”。

而本片就是講述這樣的雙方正面刀血相見、槍炮相對的故事,慘烈、血腥的2個多小時,由於導演斯科特精湛的影像控制能力和高超的節奏調控水準, 使我一開始過多的注意了畫面的本身,而略微忽略了一些畫面以外的東西, 直到我有機會可以避開那精彩的畫面而安靜的傾聽了同樣精彩的15首原聲配樂, 我才被音樂指引着並真切的觸到了那份憂鬱。

一種經過血與火洗禮的憂鬱,一種生死對決的憂鬱。

一隻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很有戰鬥力的軍隊被派到陌生的異國他鄉征戰, 他們面對的是人數衆多的反抗的民衆,戰鬥到最後,也許他們捍衛了自己的天職, 但是卻付出了生命,同樣的,反抗的一方也是,而且付出的更多, 這場戰鬥對雙方來講都是憂鬱的,是相當沉重的憂鬱,是最悲傷和痛苦的那種憂鬱, 但區別在於反抗一方憂鬱的有價值,值得回味,可以炫耀, 而留給美國大兵的則好象只有憂鬱,噩夢般的憂鬱。

配樂中的那首摩加迪沙的憂鬱,其實應該題爲“山姆大叔在”摩加迪沙的憂鬱。

從這個角度看,影片名翻譯作《黑鷹計劃》並不合適, 而是原意的《黑鷹墜落》更切中主題,更符合全片悲劇的憂鬱氣氛,能濃縮全片的並不是那句:

Leave No Man behind

而是這句:

Black Hawk Down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