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大綱

本文已影響 2.78W人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1

昨天我們的班主任朱老師帶領我們看完了這部視頻《穹頂之下》。看完這部片子後,我相信全班同學肯定都會很震驚。從那一條條就算決定了要管理好霧霾,但一次都沒執行過的、透明的法律、從那些影片中展示出來的惡劣天氣、從那些頂着官職,卻從沒有對霧霾所行動的空頭官員來看,中國就算外表再強盛又怎樣,中心也是腐敗的,單單從治理霧霾這方面來看,中國就不行。

近年來,“霧霾”已經成爲一個令中國人都絕望的名詞,它不單單是在傷害着我們的身體,也威脅着那些即將出生的孩子們。在“霧霾穹頂”下,柴靜作爲一個母親是恐懼而絕望的,世上沒有一個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柴靜在片子自述,她製作這部視頻的初始動機是爲了給自己出生即患腫瘤的女兒追求一個健康安全的生存環境。但是,她以個人身份,自己花費約100萬元,並耗時一年多製作這部專題片,完成的一是個對關係中國億萬孩子生存安全的環境問題調查和思考。“同呼吸,共患難”,母親柴靜在片中表達的焦慮和渴求,是爲天下孩子,當然也是爲所有生存在這個“霧霾穹頂”下的全體中國人發出的。

《穹頂之下》讓我們看到,柴靜作爲一個非霧霾研究的專業人員,爲了幫助觀衆解答“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不僅竭力收集相關資料、積極向國內外專家求教,而且不惜冒險充當在對人一體傷害極大的Pm2。5裏的實驗對象。這是柴靜作爲一箇中國人,爲了全國人們的安危所付出的努力,但現實中呢,劣質石油、煤炭、廢棄煙……這些被列爲中國成長的標杆,正在把大自然的清新空氣污染着,正如紀錄片裏的英國能源大臣所說,節能減排會讓很多傳統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但也能讓更多的新企業成長,我想這裏邊一定會有很多的投資機會,在中國大部分實體經濟行業和企業不景氣的長期趨勢下,這個機會顯得更加珍貴。

只要我們認知霧霾對人類的危害,放棄我們的私心和懶惰,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爲減輕霧霾做貢獻。這就是母親柴靜真正要告訴我們的。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2

"穹頂之下——這個名詞在最近並不陌生,這是柴靜自制的紀錄片,我們借用她的雙眼平視着中國當今環境的現狀,這部影片的確給了我們警示作用,這也又讓人們在心中重新草擬了一道道德的標準,無可厚非的是這部紀錄片的確有着不同凡響的積極作用,至少我已經學會打12369來維護我自身的權益 。不過這一切都是從她的眼睛看見的,這一切也都是她的道德標準在衡量,道德標準人人有異,所有人都不是純粹的聖人或者純粹的壞人。

觀看完後我有很多疑問,這便好奇的查了查資料,實際上查到的是河北的污染是全方面的水、土、空氣污染。但是眼睛卻全部的往空氣污染上看,很簡單:空氣污染能擴散到北京,而水、土地污染卻留在當地。後來我才知道1級致癌物地這個1級只是一個因果性的標準,這僅僅說明致癌性證據充分,吸菸的危害遠大於霧霾,委婉的說一句聽說你吸菸可能戒菸帶來的好處比帶口罩防PM2.5更好。這讓我想起一類人,這類人是一旦有事情影響到他自己的生活圈,這便揭竿而起,以聖人的方式討伐影響到自己的人或事,卻不顧影響到你的人和事有不能言說的祕密,便肆無忌憚地責備,聖人不應該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關心着世人嗎?

人的出發點總是是利益,柴靜女兒天生腫瘤與霧霾其實並無直接關係,有可能與她的生活方式或高齡產婦有關,此外柴靜女兒出生與美國,說不定這與產地有關?總而言之嘛,紀錄片就是現實生活的見證,歷史的忠實寫照,因而能以其無可爭辯,令人信服的真實性和來自生活的特有的藝術魅力去影響激勵和啓迪觀衆,不過關不關係道德的事兒需要觀衆們自己斟酌。

不知所云,不喜勿噴。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3

20xx年2月28日,中國的社交網絡,能夠用一句話來概括:一部紀錄片引發的刷屏。

這部紀錄片,是前央視記者柴靜的《穹頂之下》,一部關於霾的調查紀錄片。

她用一貫平緩的語速,向你道來這麼多年存在在我們周圍,卻一度被忽視的霾天。一時轉發者衆。

柴靜介紹,公佈女兒的病情,自我此前顧慮很多,因爲“必須要研究說出來之後,女兒將來會承受什麼。”之後丈夫勸她“我最深刻地感覺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後,纔會對空氣污染這件事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態度。”他說,“這是你迴避不了的一個基本動機。”這句話對柴靜產生了作用。“一個人沒有當媽媽之前,這個世界只跟你有幾十年的關係,我對我的一生負職責就能夠了。但確實有了她之後,你跟未來世界有了關聯,有了職責。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情感的驅動,我確實很難去用這麼長時間做完這件事。”

我們首先來明確霧霾這個概念。

從本質上講,霧霾是一種氣象現象,是以能見度爲主要確定指標的氣象現象。霧霾是霧與霾這兩種天氣現象的合稱。但兩者也存在明顯的區別。

目前,對霾天的觀測和預報,主要依據的是20xx年中國氣象局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今年,中國氣象局將有新的標準發佈。

“霾使遠處光亮物體微帶紅黃色,使暗物體微帶藍色。在20xx年前,杭州採用人工觀測方式,憑肉眼觀測顏色的變化、能見度等來確定,20xx年年初,杭州把人工觀測改爲24小時自動觀測系統,執行的行業標準爲中國氣象局所出臺的標準。”杭州市氣象局副局長宋健曾在採訪中這樣告訴記者,這一行業標準將相對溼度從60%提高到80%,原先被研究爲輕霧的天氣此刻都被歸爲霾天氣,實際可能是霧霾混合。“簡單地說,此刻霧多的時候也被列爲霧霾,但此時空氣中的PM2.5可能並不高。”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4

" 看了這個記錄片,給我的感覺:不是讓我如何做,而是呼籲和加強大家的環境憂患意識。如果明明知道這個靠污染而發展是不正常的發展,但是我們仍然在進行。如果發展初期,因爲要發展要溫飽不得不屈服,那麼在經濟越來越發展的今天,我們是習慣了屈服站不起來了,還是應該慢慢壯大自己頂住站起來與污染做鬥爭呢。

因爲就業問題,政府取締不了也懲治不了這些煤油污染企業。難道這些企業就可以把污染當成理所當然嗎,在這片同呼吸的天空下,我不知道獲利的具體是哪一些人,但是卻知道它卻損害了我們所有人利益——因爲它給我們所有人帶來了安全威脅。如果說讓他人失業何其殘忍,那麼讓大衆受污染威脅,患肺癌死亡的人們就是死有餘辜嗎。孰輕孰重,分不清嗎?也許有人說柴靜在誇大其詞,中國的空氣污染哪有那麼嚴重,但是不管如何威脅的確存在,也在擴大,難道一定要等到中國出現大規模因爲空氣污染而死亡才能重視,才能改制嗎, 大家不覺得晚了嗎。

就記錄片提到“洗煤”這件事,中國做不到洗煤再用嗎。這些企業是連洗煤的錢都拿不出來了嗎,如果企業的利潤這些低,連這個錢都拿不出來(靠污染撐着),那麼這些企業就沒想過轉型或者換行業。自己沒利潤賺不了錢,又污染環境討罵名,大家覺得生意人會做這種虧本的事。所以這些企業不要把就業失業當成擋箭牌,這是一個藉口而已。企業做好防治工作,工人會失業嗎,可能還需要安排專人去負責這一塊,還增加就業呢;此外企業轉型,也不意味着員工就要失業啊。中國人做事不是做不了,做不好,而是覺得不重要,不嚴重,沒關係,不想也不要去做而已。不重視的話,也許這類紀錄片會越來越多吧,因爲污染會越來越嚴重,死的人也會越來越多,給大家的恐慌會越來越嚴重。

古人經驗之談:居安思危啊。現在“居”都不安了,還不思危嗎!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5

“在人們沒有發現PM2.5之前,它就存在了。”這是柴靜在紀錄片《穹頂之下》中對於霧霾簡介中的一句話,正是這句話,讓我進入了一個瞭解霧霾的世界。

對於霧霾一直是一無所知的我,這一次將它瞭解了個底朝天。

柴靜將兩個主要導致霧霾致癌率增加的罪魁禍首:煤礦和汽油。中國人自從進入銅器時代後對於煤的使用是日益頻繁,到了鐵器時代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科技發達的現在,煤,始終是人們賴以使用的礦物,然而好礦會越用越少,而劣質礦則會變得多了起來,對於劣質礦物人們採用洗煤的方式讓它們變得“乾淨”,但許多人都想跳過這個燒錢的過程,直接投入使用,而導致燒出來的黑灰變得更多,當這些東西進入大氣,就成爲了霧霾的主材料。

當然汽油也是一個導致霧霾加強的主要原因。許多不達標的車在不安裝尾氣過濾器的情況下連夜奔馳,導致空氣被嚴重污染,加上加油站的汽油揮發,以及人們的過度用車讓霧霾變得如此囂張。

不僅如此許多工廠也以身試法,做許多法律上不允許的事,然而這一切是爲什麼呢?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爲人類自己。

就拿煤礦的事來說,許多老闆爲了省錢而不洗煤,也爲更快的賺到錢,讓下一批煤儘快的給他賺錢,再加上煤的需求量大所以任何品質的煤都是必需品,所以許多礦廠老闆更是大量的將劣質的褐煤送到其他老闆手裏來用,正因如此,所以褐煤成了人們自食其果的一個例子。

汽油也是一樣,任何一輛被查出超標的車都不願意裝處理器,都是一個理由:省錢。就爲了省錢所以買假車和國四的標來瞞天過海,這就是人性,這就是《穹頂之下》所要告訴我們真正的東西。

“在空氣中我聞到了錢的味道。”這是柴靜在節目裏的一句原話,爲了錢中石化提高石油價格,降低排放標準;爲了錢煤礦廠老闆拒絕洗煤;爲了錢卡車司機拒絕裝過濾器;爲了錢那些造假車的人以身試法;爲了錢所有這些不過環境變化的人,最終拉着我們與他們一起吃他們種下的苦果。所以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霧霾,而是自己。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6

一部讓我反反覆覆看了都不會覺得無味的紀錄片——《穹頂之下》。這是第三次看,反而覺得越看越隱藏不住我內心的澎湃。

我腦海裏重複出現的是PM2.5,它不僅僅是那幾個字,它還是那一大堆的細小物品,它還是那令人擔憂和重視的PM2.5。因爲它的威力,孩子們被困在家裏看霧霾,人們出去被迫要帶上口罩,也許這時眼神就成爲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這時不得不讓我們深思,煙囪冒出一陣陣的濃黑煙,倒過來看,那氣勢猶如瀑布在飛流;那黑色的江水猶如寫字時用的黑墨水,也許以後我們可以直接從江水那提取墨水。當看到整個北京變成白茫茫的一片,不知道怎麼回事的人還以爲那是仙人隱居的地方,知道怎麼回事的人只能默默在感慨惆悵。《PM2.5》的那一動畫真是做得好,解釋出它是我們人類最強悍的敵人。看了之後,不禁讓人類覺得自己的可笑,我們總以爲自己可以操作地球的一切,可是還征服不了那麼細小的的東西,因爲那是我們一直都在製造它的出現。

“有發展,必有污染”,真的是這樣嗎?即使看到英國工業革命那時也發生了一場“環境”風暴。但試問一句,難道中國走完工業革命就不用花大量的資金去處理那些留下的“殘屍骸骨”嗎?何不一邊發展一邊環保,即使路要走久一點。記得柴靜問一位小朋友“你見過藍天白雲?”孩子可憐巴巴的回答“見過一點藍的”我只是覺得自己比那小孩幸運一點,起碼我見過藍天白雲。試想再過十幾年,小朋友的回答——只是搖頭,那真的是個可怕的地方。

當地球披上一層白紗,當人們眼前只有那一盞盞希望的燈。這時也只有那一點點的燈光爲我們引路,難道人們纔會在此時此刻去反思這個問題的根源?不,《穹頂之下》讓我們反思“環境”讓政府重視“環境”讓我有一個衝動的想法——以後要去拯救我們的環境,讓《穹頂之下》深埋藍天白雲之中。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7

“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這麼活着。”

在我們措手不及時,霧霾如同洪水猛獸向我們襲來,擊倒了一浪浪的人,肆虐地遍及了全國,街上的人都戴上了口罩,我不禁想問:“二十年間那片藍天去哪了?二十年前的星星去哪了?二十年前的白雲又去哪了?”

我從來不曾想過冬天供暖的背後是一羣恐怖的顆粒物,不曾想過汽車行駛的背後一例是危險的污染,更不曾想過自由呼吸的背後是無數危險的因子,我也從來未曾想過“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景象是一種可怕的假象。

令我印象更深的是肺癌初期的患者進手術室的場景,他們一家人沒有吸菸史,卻仍在遭受着這樣的病痛,當顯式鏡中出現遍滿黑絲、黑斑的肺部,我不禁爲她心痛;一個小女孩孤獨地站在落地窗前,用手捶打着透明的玻璃,渴望一個鶯語花香的外界;那個六歲的山西女孩仰着無邪的臉回答:“沒有見過星星與白雲……”我曾以爲只有見到礦山的炸裂,只有見到冒着黑煙的煙囪纔算是污染,但事實卻是霧霾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吞噬着一個又一個人的生命與幸福。

那我們如何對待霧霾,創新無疑是一條必經的路。英國委員會大臣說過,政府將公平競爭的機會留給市場,市場自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因此他們使用了天然氣,這便是創新的力量。我們也不應當置身事外,環境的保護也依靠我們每一個小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即使它微乎其微,它亦然能使你感覺到腳踏實地,而不只是寄住在這個藍色的星球。

當我看見那終被網覆蓋起來的泥土,看見安裝了淨化處理裝置的餐館,看見了加油站的員工對器材進行更新,而不是說着“你只有義務,沒有權力”的話語的時候,我終究是對這一場曠日持久的環境保衛戰有着無限的信心與希望。我相信我們留給自己的子孫也不會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地球。

那個小女孩在花盆裏養了一隻蝸牛,每天都對着它吹氣,你見到了嗎?它其實真在一步步地長大,就像我們憧憬着的美好未來正在向我們款款走來。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8

我很少有耐心看完這樣長的一部紀錄片。

它給我的感覺是震撼的。

我們活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霧霾一直是個大問題,每個人都知道它有害、應該防治,然而真正瞭解霧霾、知道該怎麼做並願意去做的人太少太少。

柴靜提出了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裏來,我們該怎麼做。

我看到了霧霾的可怕,這種感覺是以前不曾有的,我相信每一個看過“穹頂之下”的人到有這種感覺,以前覺得模糊的忽遠忽近的霧霾原來早在我們的生活中造成了這樣巨大的影響,而曾經的我並不知道。

我想只有切身地感覺到它的危害,才能真正自覺自願地爲解決霧霾問題貢獻一份力量。這大概也是柴靜想要做的,她想用這樣的方式讓每個人到意識到問題,感覺到危機併爲了改變它而努力,而並不只是像以前那樣,僅僅知道而已。

網絡上也有一些關於穹頂之下的負面評論,最大的.爭執點就是許多人認爲柴靜給大家講的無非也只是一堂課而已,所提出的具體建議能不能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還是得打一個問號。

“中國,還太窮。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你只能選擇一個。”這是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面臨的問題,事實上不只過去和現在,只要國家發展,這個矛盾永遠避免不了,所以我們也不能永遠把發展當作擋箭牌。

柴靜所提出的很多建議,例如洗煤,我也並不知道它是否可行,但至少提出了一個方法。柴靜並不是專家,她做的就是儘自己所能出一份力量,不管這份力量有多微薄,至少好過袖手旁觀。很多人在說她的數據不精準,給出的建議異想天開,可是這些人自己又做過什麼呢?

柴靜的“穹頂之下”,除了普及霧霾知識,它最可貴的其實是告訴每一個人:我們都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努力,還回一片蔚藍天空。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9

現在的天空中幾乎每天都會飄蕩着一層厚厚的灰濛濛的東西,當時人們覺得那是霧,而在以前人們對於天空上的”霧“人們已經不足爲奇了,可是人們知道霧霾是什麼嗎?在我看過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後,我纔對天空中的”霧“有了新的認識。

霧霾是什麼?在以前我也是和大多數人一樣,認爲霧霾就是霧,這兩者之間只是有着字面上的差距,但基本意思彷彿沒有什麼極大差異。但是當我看個柴靜的紀錄片後才知道霧與霧霾之間可不是隻有”霾“這個字這麼簡單。霧是一種自然天氣現象,在水水汽充足、微風及大氣層穩定的情況下,氣溫接近零點,相對溼度達到100%時,空氣中的水汽便會凝結成細微的水滴懸浮於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見度下降。如果這是霧,那霧霾是什麼呢?霧霾,顧名思義是霧和霾。但是霧和霾的區別很大。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等顆粒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視覺障礙的叫霾。霧霾天氣是一種大氣污染狀態,霧霾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表述,尤其是PM2.5(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被認爲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而我們人類便是造成這種天氣出現的罪魁禍首。

造成霧霾天氣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項就是煤的使用。在我們國家,大多數地區使用的煤數量極多,在一個用煤極多的地區,那裏一年365天裏,幾乎每天都是灰濛濛的,那裏的小孩根本見不到藍天、白雲甚至是我們在夜晚一擡頭點映入眼簾的星星。在我們國家,用煤量極快,一些好煤被開採完了就用劣質煤,用劣質煤會大大增加天空中的污染物,現在在我們國家,褐煤便是最常用的一種煤,就算我們用劣質的煤,我們洗乾淨再用好不好?如果洗乾淨也可以減少一部分的污染物。

柴靜揹着一個測試PM2.5的測試儀,一天下來,那個PM2.5的測試儀中的膜盤已經成了黑魆魆的一片。所以我再次呼籲,我們是時候做些什麼了,就在此刻,我們做好該做的。多做與環保有關聯的事吧,讓我們的地球越變越好。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10

從網上聽來的超火的《穹頂之下》,這部片子說實話,我不確定是紀錄片,還是演講,不過先來說感受吧。

看完之後超級激動,看着窗外灰濛濛的天空,想着12369,想着污染地圖,好想自己立刻去拯救地球,可是就我一個人,再怎麼樣,也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行吧。

作爲小學生,對政治什麼的先不管,光從表面上來說,柴靜是說出了所有爲了環保事業而奮鬥的人想說的,言辭有點激烈,那是因爲只有非常少數的人去做,大部分人都置之不理。想想那藍天白雲,想想暖烘烘的太陽,想想繁星閃爍的天空,爲了這些,難道就不應該去做一件小事,來挽回這些景象嗎?就算是爲了自己的利益,當整個國家都毀滅了,利益還有用嗎?

我是支持柴靜的說法,那些數據和別的國家的努力,都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也應該加把油,別人可以,爲什麼我們不可以?法律應該嚴格執行,不能把這些當成廢話。爲什麼英國在經過災難後,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而中國卻在霧霾已經纏繞着這些原本"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引無數英雄盡折腰"的景象一天天的消失,採取的行動卻微乎其微呢?就真的沒有考慮過嗎?

說着說着,我也激動了起來,以前看過的濫殺動物,往食物裏放各種添加劑的紀錄片,地球難道還不夠慘嗎?地球在中國這片豐富的大地上給予了各種東西,讓這片土地強大,難道現在對這片美麗的土地的回報,就是毀滅嗎?

我想不是的,每個人其實只要做一件小小的事,比如離得太近的地方就走路,該節約的節約,這些事應該幼兒園,小學時候都講過吧,請爲地球,或者說我們生活的地方變回青山綠水吧!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11

或許你們並沒有看過《穹頂之下》,又或許你看過《穹頂之下》,卻不把它當回事,將自我置之度外。那麼,我將告訴你一個令你震驚的消息:全年有50萬人死在大氣污染之下。聽到這可怕的噩耗後,難道你還會認爲大氣污染只是一個人造成的嗎?我確信,你們還會懷疑,那就讓事實來說話吧!

今日,我想讓你們都明白什麼叫做可怕:河北,山東,上海這些城市的鋼鐵產量跨入了世界前十強。異常是河北的唐山,在《穹頂之下》中,主持人問一個小女孩:“你看到過藍天和白雲嗎?”小女孩回答道“白雲,我從來都沒有看見過;藍天只看見過有一點點藍的”到了那裏,你們心中都想問:爲什麼那裏會看不見白雲和藍天呢?罪魁禍首就是——大氣污染。原因是:鋼鐵廠中有粉塵、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氣中,造成PM2.5的“誕生”過快。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的可能會產生霧霾。霧霾遮蔽了藍天與白雲,污染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中國。你們不妨想一想唐山人們生活之艱辛,每一天看着塵土飛揚,霧霾蓋天,他們爲了生存又不得不頂着這令人憎惡的霧霾。而霧霾的“父母”不正是人類嗎?此刻人類是在自食惡果。

我們必須從此刻開始,珍惜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生命,將它們放在利益之前,那纔是真正的爲君之道。要從長久的方面去研究問題,不要只顧着眼下的利益,而忘了天下蒼生所依懶的世界。生命僅有一次,莫讓利益害了自我,如果人人心中都想保護環境,我們何愁見不到藍天和白雲呢!

《穹頂之下》告訴我:環境勝過利益。同時也改變了我的想法,使我走上了愛護環境這條正道,令我受益匪淺。所以我想讓更多的人和我一樣踏上對抗霧霾的陣營來!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12

20xx年新春伊始,隨着柴靜的《穹頂之下》風靡整個互聯網、朋友圈,引起前所未有的全民關注,其實環境保護和治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穹頂”用大量的篇幅扒開了中國霧霾的真面目,也提到了發達國家在治理霧霾時用過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特別是美國,不得不說,在環境保護工作的問題上,美國做得明顯優於其他國家,無論是研究深度還是教學質量,美國環境類專業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因此,很多國內環境專業的學生都選擇去美國進修。

在北京,5月入夏早,臭氧多,霧霾重。當天氣又霧濛濛了,大街上會看到很多“蒙面大俠”出沒,霾,又來了,自從看了柴靜的“穹頂之下”,對霾的認識更多,這種天氣,“出門還是不出門”成了他們最糾結的問題。老人,小孩,或者自由職業者可以選擇宅在家,關門關窗開淨化器,等霧霾散了再出去;可是上學族,上班族就沒那麼幸運了,霧霾再大,也不能不上班、上學啊,爲了防護霧霾,佩戴口罩是最簡單有效的方式了。大家不要覺得戴口罩麻煩,看着很奇怪。你戴兩天口罩出去,回來就會發現濾芯全黑了。爲了健康,口罩一定要戴起來!

陽光、空氣、水、土壤、岩石、植物、動物……構成了我們周圍的環境,我們人類,也是環境中的部分,我們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這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可以說是飛速發展,但是人們卻忽略了對我們生存環境的保護,甚至是有些人明知道自己的做法會破壞大自然的生態,但在利益的驅使下仍然不管不顧。柴靜的《穹頂之下》被人們廣泛傳播,讓我們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環境的惡劣,在我們對大自然不斷的索取與破壞下現在它也開始回報我們了,面對這樣的現狀靠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政府部門更要加大力度整治環境,不要只爲了發展經濟而斷送了子孫後代的活路。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13

"沉寂了許久的前央視主持人、知名公衆人物柴靜,2月28日發佈了個人視頻作品《穹頂之下》。在這部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頻作品中,柴靜再次運用了她所擅長的新聞深度調查,也以感性和個人經歷出發,並以“私人恩怨”來強勢介入公共話題,吸引注意力,引起廣泛共鳴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穹頂之下》簡單來說講的就是霧霾的嚴重程度,以及它正在以超出人類預期的速度和影響力在干擾你的生活,治理很困難,每個人、每個具有日常行爲能力的人都身陷其中,你感受到了被影響,你就有一份責任。

霧霾本身是個宏大而複雜的問題,至少透過《穹頂之下》,我們應該知道霧霾的產生不僅僅是單邊的邪惡或者壞事,它是某個歷史時期的難以規避的產物,如今我們到了治理它的時候,但治理之難也是顯而易見,因爲它同樣牽扯到你的日常生活,其威力並不比霧霾本身對我們的影響力小。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穹頂之下》這部僅耗資百萬的視頻作品的正面意義正在彰顯,哪怕是那些陰謀論的發散,以及對科學素養的質疑和關於視頻新聞技術上的批評,那也是在烘托“環保”和“健康”這兩個關鍵詞。畢竟《穹頂之下》是一部作品,任何觀看和關注了的人都有權利對之表達自己的觀後感,you can you up這種氣餒的說法並不是適合。等我們忘卻了“柴靜”以及“穹頂之下”之時,還能以積極的態度去審視和關心自己的環境和未來,那就是成熟的標誌和《穹頂之下》本身的意義。

我想,柴靜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喚起民衆關注並用輿論向政府和排污企業施壓,而非爲節能減排建言獻策,這個目標肯定是很好地達成了。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14

看完柴靜的《穹頂之下》,我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我的感受——觸目驚心。

《穹頂之下》主要講了:柴靜由於生了一個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女兒,從而知道了我們國家的環境破壞很嚴重,於是,她加入保護環境的行列裏來。在這個片子裏面,她用了許多數據、資料、實驗、生動有趣的動畫片和外國環境與我國對比以及別的國家的事例,來告誡我們: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眼下,重度污染,霧霾侵襲,生態環境遭到人類無知的破壞,而這一切卻和人類賴以生存的重工業工廠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工廠出於各種原因,省去了對原料的清洗與提純,使得天空中經常飄起顏色讓人望而生畏的污染氣團。這一切在中國,卻缺乏相關部門的有效管理。現在的我們何去何從?我們在眼下的每一次抉擇都會在以後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我們子孫後代的生活。

我不知道我每天抱怨着城市濃厚的煙霧的同時,又有多少的黑暗潛伏在深處。每天周而復始地吞吐着骯髒的空氣、呼吸着渾濁的灰霧、不知倦怠地奔跑跳躍的同時,我又是否爲自己擁有過某一片藍天而慶幸呢?以前我是多麼沒有環保意識,認爲“環保”這個詞太大、太空,與自己又有多大幹系呢?

我可能不會留意天氣是否晴朗,頂多是在霧霾天氣裏抱怨一下,然後戴起口罩。我從來不會留戀白雲,甚至從未注意青草。然而當APEC藍在大屏幕上出現時,我第一次爲藍天驚奇、爲白雲感動。於是我開始緊張,於是我開始留戀,我害怕鏡頭一轉,我又將落入那灰色的夢魘。我才明白,原來藍天白雲是如此重要,我是那麼離不開它。

20xx年,合肥有164天空氣污染,排名全國25位,27次進入全國污染前十名。在這樣一個不算太發達的城市裏,污染竟如此嚴重。關於我們能做什麼,柴靜幫我們分析了很多。我想,這次真的應該親身參與到環保工作中去了。用步行代替乘車,減少浪費,購買用環保材料製成的商品。

因此,我們是不是應該從小事做起,爲我們的環境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出行時,我們時是不是可以選擇更多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讓父母減少開車的次數?購物時,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有綠色環保標誌的產品、儘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發現生活中的不環保行爲,是不是可以上前進行善意的提醒?面對無良企業的污染行爲,是不是可以形式我們的監督權、撥打12369向環保部門進行舉報?

同呼吸,共命運!我們每個人與霧霾都有一場私人恩怨!

《穹頂之下》觀後感600字15

“顫抖吧,人類,你們的每一口呼吸我們都在”這句話,讓我想起,去年爸爸在北京出差了10天左右的時間,回來後一直咳嗽,也沒有感冒的症狀,咳嗽了很久之後纔好,說下次再也不去北京了,說北京的空氣質量太差了,在北京看到的天空是霧一片。當時我也沒有太多的感覺,但家裏之後就買了2臺空氣淨化器。

看了柴靜拍攝“穹頂之下”才知道爸爸20xx年去北京的時候,遇到就是霧霾,“霧霾”“PM2.5”這2個名詞也被我深刻的理解,那我們現在的空氣質量太可怕了,而且是無處不在,早上上學的時候總是發現空氣總是霧朦朦一片,讓我在想這是霧還是霾呢?看到宣傳片中,多年前空氣被污染的不像話的倫敦,很擔心這就是不久之後我們的城市。那該怎麼辦?

人們爲了發展,爲了GDP值,爲了自己,爲了“省錢”,不斷消耗劣質能源。而我們,我們未來的孩子、子孫卻要爲今天買單,去承受。面對現在各種因素,引起的霧霾污染,也許柴靜一個宣傳片起不了什麼決定作用,但是無論是作爲一個前媒體人還是一個母親的身份,柴靜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於一個宣傳片的“成敗”與否,而在於一種執着的鬥爭精神。

特別喜歡紀錄片最後的一段話:“每次在夜空中,看到這顆星球孤獨旋轉,我心中都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依戀和親切。將來有一天,我會離開這個世界。但是我的孩子還在其中生活,這個世界就與我有關。所以我才凝視它,就像我凝視你;所以我才守護它,就像我守護你。” 人類與環境污染的戰爭歷程中,霧霾的治理不是個人所能左右,希望能引起社會的共識,正如環境治理不在個人卻離不開每個人一樣,而穹頂之下的柴靜也不應該是一個人在戰鬥,你我都行動起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