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穹頂之下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9.04K人 

《蒼穹之下》是由柴靜執導的一部時長103分鐘55秒,以講述柴靜本人進行霧霾調查爲主要內容的紀錄片。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穹頂之下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穹頂之下觀後感

柴靜的《穹頂之下》是我唯一一個沒有使用快進,從頭看到尾的國產紀錄片。不誇張說,它代表了我看過的國產紀錄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個生活在霧霾陰影下的國人觀看。柴靜在片中講述了三個問題,什麼是霧霾,造成霧霾的原因,我們該怎麼辦。

《穹頂之下》獲得大衆支持的同時,也引發了很多爭議。多數批評來自質疑片中內容是否科學,結論是否嚴謹,提出的政策建議是否有效。儘管這些批評有它們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認爲瑕不掩瑜,並不影響《穹頂之下》成爲一個經典的霧霾科普片。毫無疑問,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到了嚴重影響每個人生活的程度。儘管霧霾是否造成癌症發病率上升等問題還存在爭論,但以此否定《穹頂之下》,我以爲屬於見木而不見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靜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也表現得比較嚴謹,我在本文最後會對這些問題簡要談談看法。這個文章重點談《穹頂之下》反映的兩個重要經濟問題。驚訝的是這些問題在討論中並沒有受到多少重視,但我認爲它們是這個新聞調查的核心貢獻。

《穹頂之下》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膽批評了政府在環保方面的兩個硬傷。第一,該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沒有出手,造成環境嚴重惡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該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長,以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爲理由鼓勵和發展了一批污染嚴重,效率低下的企業。

一些批評者把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直接對立起來,認爲中國目前是發展中國家,不應該採用西方的環境標準;如果強調保護環境,就會降低中國經濟增長,削弱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這些觀點聽似有理,但存在很強誤導。首先,中國採用的環保標準已經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現狀,低於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標準。其次,污染環境獲得的成本優勢根本不能稱之爲“國際競爭力”,屬於飲鴆止渴,殺雞取卵的行爲,不可能長期持續。不客氣地說,這種通過污染自己環境來壓低產品價格的做法,從本質上講是犧牲自己的環境來補貼國外消費者的愚蠢行爲。

作爲科普性質的新聞調查,《穹頂之下》最大的貢獻和成功,是對大衆環保意識的喚醒。市場在環境問題上的失靈不僅表現在污染人不用買單,而公衆也往往不重視自己權利受到的傷害。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存在空氣中,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比空氣污染甚至有過而不不及。爲什麼單單霧霾問題得到這麼多人重視?原因很簡單,霧霾比其他污染更直觀,直接受影響的人數更多,而且直接影響到了最有話語權的城市人羣。在過去幾十年中,儘管大衆的環境權利一再被污染企業侵犯,多數人基本都採取了事不關己的態度。希望《穹頂之下》帶來一場環保意識的變革,推動大衆主動參與和督促政府做好環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改善環境纔可能不再成爲一句空話。

此外,《穹頂之下》還成功在下面幾個方面。第一,選題好,瞄準了一個關係的民生的重大問題。我1999年到美國求學後,每次回國除了爲國內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親朋好友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興,一個最明顯的感受就是空氣質量的惡化。一次到北京開會,前一天晚上有朋友專門打電話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讓我去前買個防毒口罩備用。電話結束後,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

第二,《穹頂之下》內容相對客觀,資料翔實,問題深入。柴靜的採訪非常專業,敢於理性地挑戰被採訪者的觀點,以此獲得最有價值的信息。最可貴的是在影片製作上充分考慮了觀衆的承受能力,通過直觀形象的形式進行科普。和多數說教式國產紀錄片不同,柴靜在《穹頂之下》裏通過數據,通過不斷提出問題而引發觀衆思考。儘管有人指責該片不夠嚴謹,但作爲科普片,我認爲柴靜已經做得非常出色。她採訪了普通民衆,醫療和環境專業人員以及政府官員,從多個角度展現了霧霾問題。就客觀性和真實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轉基因調查高出無數個數量級。比如她並沒有一口咬定霧霾是造成中國癌症發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過醫生之口用猜測的語氣提出這個問題。她更沒有把女兒的病歸咎到霧霾,而是作爲自己更加關心健康和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人認爲這種表達方式存在誤導性,這個完全屬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作爲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觀衆,不應該被這種表達方式誤導。

此外有人甚至以柴靜的私生活爲由,或者臆測她收了國外敵對勢力的資金,真正意圖是破壞和私有化國企這些陰謀論的角度反對《穹頂之下》。這些情緒化的反對根本不值得浪費時間反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