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工作計劃

滲入生活環境激發探究慾望學校工作計劃大綱

本文已影響 2.21W人 

——做中學實驗班2006下半年度工作小結做中學科學活動是一種良好的教育活動模式,活動中更強調孩子的親身參與和動手操作。它充分調動一切因素讓孩子學會發現世界、理解世界。在經過將近一學期的小班做中學活動的實踐中,我們對自己做中學活動的實踐和反思,有點滴的體會。

滲入生活環境激發探究慾望學校工作計劃

  一、活動內容的選擇——貼近孩子生活

做中學活動原於科學教育活動,科學教育的內容廣泛,因此可供教師選擇的範圍相當大。但是並非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教師必須選擇貼近孩子生活的內容,活動內容的生活化不僅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而且它更是引發孩子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和條件。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要花時間尋找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和內容,生成“做中學”活動方案,這是引導孩子主動探索的前提。小班幼兒對物體的認知具有單面性,如果在同一活動中對物體的認知面多了容易讓小班幼兒混亂,所以我們設計了《哪些是軟的,哪些是硬的》的活動,讓幼兒通過摸摸自己的身體、摸摸教室裏的物體來感知物體的特徵,體現了與幼兒生活相結合,充分利用周圍環境資源這一理念,充分注重了師幼互動、生生互動,調動了幼兒間交流合作的積極性。

  二、記錄方式的嘗試——直觀形象

做中學活動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孩子的記錄,記錄的是孩子的猜測和探索的過程。在幼兒園裏多以畫圖、表格、數字等方式進行。可是在實踐操作中,我們發現:小班幼兒受年齡特點限制,記錄對孩子有一定的困難。由於小班孩子的年齡小,小肌肉羣fa育善未完善,動手能力較弱,注意力易分散,很難主動記錄。我們嘗試教師記錄幼兒的發現,操作後卻發現容易顧此失彼。於是從樂意記錄的角度啓發幼兒:如《吹泡泡》的活動,提供了方形、圓形、三角形的工具,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嘗試各種工具。在每張記錄紙貼上幼兒照片,引導幼兒逐一把看到的泡泡畫下來。最後啓發幼兒觀察自己的記錄,同伴的記錄,發現泡泡的祕密:各種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

我們從原先的教師單獨記錄孩子的猜測及操作過程,其次和孩子一起集體記錄,到現在孩子單獨的記錄,設計的記錄表格是形象直觀的,運用實物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孩子在玩耍中會用粘貼、打勾的方法記錄。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三、活動中材料的適宜投放——科學合理、生活化易操作

做中學中材料的投放是決定幼兒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響着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在玩耍中鞏固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習的效果只有提供適宜的材料,在“做中學”

活動中材料的投放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對於小班幼兒在“做中學”活動中材料的投放,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幼兒經過幾分鐘的專注思考,很快地完成活動目的,然後就東張西望、無事可幹。所以對於幼兒喜歡玩的活動材料我們提供充足的數量,鼓勵幼兒探究。根據小班幼兒自我爲中心,合作意識還不夠強的特點,有時我們有意識地減少投放的材料,爲幼兒製造矛盾,利用量的缺失,形成新的衝突,創建合作的平臺也是一種投放材料的策略。我們選擇做中學材料首要考慮的就是“可操作性原則”,因爲任何做中學的活動都是在孩子們與材料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綱要中提出“科學教育應該密切聯繫幼兒的生活實際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而“做中學”中的實驗材料也要求我們採用身邊的、熟悉的東西,探索的科學現象也是貼近幼兒生活的。在《蔬果沉浮》這次活動中,我們爲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小班幼兒各方面能力弱,在操作活動要求時一定要特別強調。剛開始讓幼兒帶着問題去觀察水果和蔬菜,爲了讓他們進一步觀察水果和蔬菜,請幼兒選擇一樣你喜歡的水果和蔬菜,拿在手裏邊玩邊討論,然後讓幼兒猜想水果和蔬菜在水中的情況,最後進行實驗,師生進行交流,從而解決了問題,哪些是沉下去的,哪些是浮起來的,這樣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還發展了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做中學”活動,是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爲了追求某種事實真相,我們通過對材料的操作進行探索,而幼兒是實驗活動的主體,是一個實驗的操作者。

“做中學”活動中,材料作爲支持幼兒探索的媒介,適宜投放和科學、合理使用材料,充分發揮材料的作用,既滿足幼兒的好奇心,維持幼兒的科學興趣,又能有效促進每個幼兒科學素養的早期養成。如何讓材料發揮出更大的作用,進一步推助孩子的探索,這是值得我們老師繼續探討的問題。

  四、教育觀念轉變,做中學滲透各領域

回首以往我們的教學方法,孩子是以一個承受知識的容器的'狀態出現的,而老師就是往容器裏灌輸知識的人,這種居高臨下的教學方式,重視的是結果,而忽略了過程。而現在我們提倡的做中學,是一種輕結果,重過程的學習方式,這種全新的探究式的學習,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教育觀念,這無疑也是教師對自己的一種挑戰。於是我們在進行做中學科學活動中的實踐中,嘗試將做中學的理念滲透到各個領域中,《瓶中取星星》是一次任務明確的問題解決型活動,圍繞打開瓶子這個目標,孩子們或利用已有經驗積極動腦筋想辦法,或根據自己的假設大膽嘗試,或藉助老師的暗示主動學習並實踐。不管他們的辦法是否成功,每個幼兒都在爲解決問題而積極思考、認真試驗、不斷總結,這也正是本次活動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事先在瓶中放入星星是本次活動設計中的一個亮點,因爲每打開一個瓶子,幼兒就能得到一顆漂亮的星星,星星成了一個很好的鼓勵,會刺激幼兒不斷嘗試:另一方面,因爲“拿到星星”這一目標對幼兒有強烈的吸引力,很好地解決了小班幼兒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問題,可以暗示他們克服困難,達成目標。每個幼兒在操作中都非常的開心和滿足。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幼兒自身對做的過程比對做的結果更感興趣,幼兒在實踐中體驗到了樂趣,獲得了滿足。

經過一學期的實踐,使我們深入地認識到科學教育內容就在孩子們的身邊。做中學無處不在,作爲課題組實驗班教師的我們應學會“易地而處,易位而思”,和孩子們共同收集活動材料創設可操作的動態環境,讓孩子充分自主地去選擇、去探索、去發現、去獲得,才能真正體現孩子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內在的潛力,體現每個孩子的能力和價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