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三篇

本文已影響 1.78W人 

龍應臺的《目送》是本生死筆記,它深邃、憂傷而美麗。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目送》讀後感三篇

  《目送》讀後感篇一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龍應臺

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爲大人們不可理喻,自己纔是對的;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爲“親情”只不過是一句用於不同場合的套語,從沒有理解過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爲親人的愛天經地義,從未想過要回報些什麼……

寒假期間,每至黃昏,陽光灑滿陽臺,手捧一杯青茗,靜讀名著。《目送》這本書是我讀得最虔誠、最走心的。它讓我改變了昔日那些不成熟的、無知的對於親情的認知。

“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頭猛地一震,繼而涌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着媽媽的心,可是,他沒有再像小時候那樣不斷地回眸,而是選擇了將背影留給媽媽。因爲,他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是這樣嗎?還是他忘記了?他沒有看到,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着他的行進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燒希望然後又一點點的黯淡下來。

這難道就是作者所說的那個“父女母子一場”的定義嗎?那個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嗎?不,不止這些,還有父女,那個張望父親背影的女兒……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這句話是這樣的簡單明瞭,卻帶給我深深的思考,作者爲了照顧父親,自己的裙子上沾上了污跡;爲了多陪陪自己的父親,寧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一奔向機場,趕最晚的飛機……

“昏暗的路燈下,雪還在飛舞着。我呆呆地注視着雪地上那漸行漸遠的腳步,這腳印,與其說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說烙在我的心頭。這一行腳印越來越遠,腳印的盡頭,父親的背影也愈來愈小……”我曾數次這樣目送父親的背影我的視線卻也無數次與父親的回眸碰撞,我能清晰地年到父親眼中的熱淚,堅強的父親只有在這時候會展現最脆弱的一面。也許這也就是父母與子女的不同,長大後的我們只懂憬前方,而父母卻對親情無比留戀。

所以,珍惜親情吧,珍惜那一直跟隨着你的目光。被目送時,留下一個回眸吧,讓目送的人心中留一份溫存。

等到日曆的記憶不再清晰,徒留下人的喟嘆,若把目送的回眸都裝進心裏,縱使記憶已泛黃,也依舊笑如春風暖。

  《目送》讀後感篇二

品讀《目送》時,不知不覺地就會進入到文章中,隨着作者的腳步感受人間的真情。她寫的文章既有女兒般的柔情、細膩,可又不失堅強。讀來就如同作者正守着一杯茗茶,與你徐徐道來生活中細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又無時無刻不觸動你心絃的故事。親情,友情……

文章第一個故事,是寫作者送兒子去上學。可是如今兒子早已長大,思想也開始成熟。不再是那個若干年以前拉着媽媽的手,怯生生地用兩顆純潔的眼眸小心地試探着這個陌生世界的孩子了。而如今兒子也只是勉強忍受母親的柔情,不再如同剛上小學時,一步三回頭地不捨得望着母親。在兒子過安檢時,只給這個爲他操勞了一生的母親留下了他那清瘦的背影。

可當年,作者正值兒子這個年齡,讓父親送到學校時,也一樣的最後留給父親的僅是一個背影罷了。文章最後寫到:不必追。這句簡短但又富含着深意的一句話,如同一塊硬物,觸到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它是對生命成長的一種尊重,是對生命即將消逝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對待生命的高度理性。

母親,這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是母親陪着我們成長,包容我們的過錯。也是母親在我們最累的時候安慰,陪伴着我們。

作者的母親已經老去,神志也開始不那麼清楚,可是唯一不變的就是對兒女的愛。就好像她寧願忘記自己是誰,也一定要記住兒女的面孔和名字。即使再心碌,也不要忘記回家看看。因爲家裏還有兩個孤獨的身影,正癡癡地等着你回家和他們說說話。老人只要兒女能在身邊,還有什麼可想的呢?

《目送》以最能打動人心的故事,走入我們的生活。給我們以人生的啓迪。告訴我們要獨立,要堅強。因爲: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篇三

她有一雙溫柔的眼,爲人母,慈愛地注視孩子,爲人子女,關懷地注視父母;她有一顆細緻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極致細微之處,尋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筆,卻一針見血道破世事百態。

龍應臺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讀她的書是在六年級,覺得內容着實生澀難懂,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於是便將它束之高閣,庋藏焉。直到這個寒假重新將它取出,細讀後忽然覺得煙消雲散,眼前豁然開朗,讀至精彩處,還不住頷首以表贊同。所以,人對大義的理解能力與他的年齡、閱歷成正比。

全書裏令人影響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對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條從寬闊的大道走進岔路。

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裏,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着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還有一篇令我感想較深的是《狼來了》。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裏,狼是一種殘忍而機警的動物,它們總是捕食溫順的小綿羊和可愛的小豬;在故事"狼來了"中,狼羣引得全村人手持鍋碗瓢盆扛着鋤頭扁擔欲殺之;更有父母從小告誡孩子"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實上,狼並非如此可惡。它們團結合作、共同進退、知恩圖報、堅強執着、鍥而不捨、和諧共生…由此可見,人從小被教授的觀念常常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況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爲什麼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盡子女與父母的牽絆,兄弟的攜手共形,朋友的牽掛,在脆弱的邊緣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說讀一本她的書,就是讀一遍人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