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3篇

本文已影響 2.48W人 

假期讀了龍應臺的《目送》,書中寫盡了作爲女兒、母親、姐妹的她與自己的父親,兒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離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着人情的濃淡,一次次的目送講述了多少滄桑鉅變。下面是關於目送讀後感3篇的內容,歡迎閱讀!

目送讀後感3篇

  目送讀後感1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是臺灣女作家龍應臺《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

《目送》告訴我,要真正的注視一切,必須一個人走路。一個人走路,纔是你和風景之間的單獨私會,行雲流水間,萬物映在眼裏;感悟到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與“舍”,一種刻苦銘心的痛;領會到人生心靈旅程裏最大的關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和艱難的重新尋找......

在《目送》這本書中亦寫了我們每個人都曾經遭遇過的脆弱和失敗,心痛和寂寞,失落和放手。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龍應臺的筆下用最樸素的方式綻放出了最動人的詩意。正如龍應臺在《目送》代序——你來看此花時所寫,整本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每個人,來到‘花’前,都看見不一樣的東西,得到不一樣的‘明白’”。

初一:賴佳敏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

正如書中所訴,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對時光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放下書,閉上眼睛,並未完全讀完七十三篇散文,卻知道:如《目送》所述,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

  目送讀後感2

在一個很偶然的情況下,看到《目送》。

剛剛入夏,陽光熱烈極了,生生讓我感到了一股蓬勃的氣息,不停地涌動着。圖書館裏涼爽的空氣親吻在面頰上,愜意的很。

說實話,那時候只想着借一本《我與地壇》或《文化苦旅》,因爲着實喜歡富有哲理又筆鋒硬氣的作家。雖說是拜讀過《野火集》,但也無太大觸動,覺着有點太過犀利或者別的什麼。

就在我這麼想着時,《目送》“啪嗒”從書架上掉下來,落在我的面前。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熟悉的語句在開篇,靜靜地,再一次叩擊我的心:

追什麼呢?到底在追什麼呢?

我還是不大明白。方十幾歲的年紀,還不懂得爲人父母的感受,或者爲人子女的責任。

但是卻莫名其妙地聯想到了自己的外祖母,我的“愛己”。我是外祖母最小的女兒的孩子,因此也獨得寵愛。那時節,每個週末,母親總是帶我去她家,家不大,裝修也不精緻,小小的兩層樓約莫全是她一個人打點,因而也充滿了溫暖的人氣。

不過那是後來才察覺到的。

稚齡的我一心撲在外祖母家的計算機上,和她鄰居家同齡的朋友心安理得享受極其豐盛的食物,未曾念過一點獨居的外祖母。我好像知道,她一直在注視着我,帶着擠滿褶子的微笑,卻意外的明媚動人。

也許她是想再多看一會、再多看一會吧。時間於她而言過得那麼迅速,她一定是不捨得:每次離開都步行送到巷口,步履蹣跚,駝着背,像只老邁的貓;稍見渾濁的眼珠裏倒映出閃爍的夜色和我。她想陪我們再多走一點,再多走一點,可是也只能一個人站在巷口,孤零零地目送着我與母親一點點踏上歸途。她想追回過去的時光嗎?曾經,這是母親的歸途啊。

母親牽着我的手,一路不停地回頭,可我一次也沒有回頭張望:

一次也沒有。

都說老人會返老還童,上了年紀的老人逐漸變得像孩子一樣偏執,簡單,喪失獨立性,需要依靠,害怕孤單,害怕年輕時的創傷和陰影。

我突然好害怕,是不是有一天,外祖母會變成這樣,母親也會。近些天又一次隨着母親去了外祖母家,也算是忙裏偷閒。自從升上中學後,和母親看望外祖母的時間突然少了許多,不知道她會不會寂寞呢。

門口。一張悠閒的躺椅。一個閉目的外祖母。一隻慵懶的黑貓。又披上了早時的陽光,顯得愜意極了。我正驚訝於外祖母對於寂寞的適應,卻不想外祖母不待我們走近便睜了眼,懷裏的黑貓輕巧地躍下又竄進屋去了。那一刻,那雙眼睛——雖說老年人看起來差不了多少,但眼睛卻可以告訴我們一切——比起回憶裏,渾濁了不是一星半點,我突然感到一種時光不可挽回的無措和深深的歉疚,他們黏黏糊糊地在心頭攪拌着,發酵着,酸澀的氣息瀰漫開來。我吸了吸鼻子,別過頭。

外祖母似乎更愛談以前的事情了,一說就說個沒完。平時也沒人同她說話,她大概也只能在家務閒下來之時,靜靜地注視着外祖父的照片,想想那段青春的歲月了罷?外祖父在照片上顯得很年輕,所以我只能記住年輕的樣子,沒能親眼見上一面。

電視裏播放着重複的綜藝,我敢肯定至少播過十遍以上。但她總是不厭其煩地笑眯眯地看一遍又一遍,然後指着屏幕對我和母親說:“看那個男娃好有味咯!”然後咯咯地笑。我不知這麼形容是否準確,但我總覺得她越來越小了。

又一次離開外祖母的家。

她依然步行送到巷口,步履蹣跚,駝着背,像只老邁的貓;渾濁不少的眼珠裏已經難以倒映出清晰閃爍的夜色和我。只不過這一次她似乎又很清楚地明白:不能再送了,一點點也不可以。母親依然在不停回頭。我走了很久之後,偷偷地回首:一個老弱的佝僂的背影,立在巷口,看起來像倚着牆,可是我知道她不會,她不服老,想自己再站一會,就一會。我看不清她的臉,但隱隱察覺她臉上有什麼東西在閃爍。

我分不清是燈光,還是淚水。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回憶着那個場景。站久了會不會腿麻?一個人從巷口走回去,會不會孤單?目送煢煢孑立,歸去踽踽獨行,這難道是所有人的宿命嗎?

我聽到了晚風的聲音。很溫柔,卻把飄落的葉子一併帶了下來。我是不是終究會失去可以肆意撒嬌的懷抱?可以容納我任性的海港?可以拒絕長大的空間?我忍不住,終於忍不住哭了。

我想起我的朋友說我哭的樣子很難看。我想收住眼淚,但我阻擋不住內心的決堤。

那又怎樣?那又怎樣呢?

我以前也許只是單單爲龍應臺的文字所吸引,卻難以體會許多人因此潸然淚下的情感的涌動。可我現在已經難以控制自己的淚光,會不會滿臉都是淚光閃爍。

現在的我們,沐浴着長輩的目光,一步一步送我們遠去。有一天,我們要目送自己的兒女蹦跳着離開。我們很少回頭張望那個目送的人,只能感覺到堅實的愛一直都在。

可背後的目光,總有一天將消失。我們漸漸長大的.時候,長輩漸漸老去;我們在照顧父母的同時,也要漸漸地習慣自己的骨肉至親一點點離自己遠去。

我不知道我以後還會不會翻看這本書。但我明白,當我渡過每個風雨瞬間時,都會想起“愛己”的老,想起龍父的去,想起這本《目送》——我便無所畏懼。一輩子太長,沒有人能陪伴彼此從頭走到尾。於是人註定寂寞,註定孤獨。

孤獨是每個人必經的宿命、生命的氣息浮動着,又沉澱了。最後一定是動人的巨大的美,即使歲月蒼蒼,年華不再,斯人已去。

生命悠悠,此情可待。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3

龍應臺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也是我很敬佩的母親形象。“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兄弟們各自成家,這種最無法言喻的傷逝只在字裏行間,處處都是滿滿的親情,令人難忘的人生情景。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不知從何時起,父母囑咐的安全只換來我們的“知道了,這麼囉嗦。”一杯端到面前的熱水我們只會說“不喝不喝。”一件關切的外衣換來的只是不耐煩的“我又不是小孩子了!”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父女母子之間好像隔了一層無法觸摸的牆,少了圍在身邊跑來跑去的身影,少了跟着父母問這問那的聲音。

一次次的目送,給我們帶來的只能是漸行漸遠嗎?

我依舊記得那一次在公交站臺目睹了一對母子。兒子身強力壯,母親的身軀卻微小瘦弱。老人明顯腿腳不方便,那位兒子小心翼翼地攙着母親,跟着母親的步伐,一步一步,過了馬路。那兩個反差很大的背影,伴着夕陽印在了我心中,每每想起這個畫面,我的心是那樣的祥和,安靜,感到溫暖,他們每走一步,懷揣着的都是對彼此的愛。親情總是被人贊而又頌,與其看着彼此的背影漸漸遠去,爲何不大步向前,互相依靠,互相攙扶呢?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可明明我們有機會,爲何不和父母一起並肩向前,卻把他們拒之門外呢?我記得在我受委屈時父母擔心的神情,我記得我取得成績時他們的喜悅,我記得我獨自外出時他們的擔心,焦慮。正如龍應臺的文章裏,他在機場目送兒子離去,到消失人海的一剎那,兒子也沒有給她最想要,最希望的回頭一瞥。另一邊,目送父親在火葬場的爐門前緩緩滑行,他們母子的故事,是全世界多少母子的真實寫照。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溼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

一次次的目送,的確使我們漸行漸遠,孩子走向人生的巔峯,父母漸漸走向黑暗的墓穴。

一次次的目送,絕不會讓我們漸行漸遠,因爲我們和父母都心心相惜。

孩子孝敬父母,父母疼愛孩子,這樣的好時光又剩多少了呢?別讓目送變爲隔閡,珍惜現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