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目送》有感三篇

本文已影響 1.13W人 

《目送》一書,可視爲龍應臺的人生筆記,不僅僅就內容而言,從寫作態度來說,本書體現了她真正的實質,比較接近生命本體的、巨大問題的關注和回答。下面是關於讀《目送》有感三篇的內容,歡迎閱讀!

讀《目送》有感三篇

  讀《目送》有感

看這本書的時候,淚忍不住從眼睛裏流下來。龍應臺的文字不僅優美,還富有情操,如晨光中的那一抹微雲,夕陽下的露珠;是火紅的朝霞,黑暗中的燭光,冷照山壁。

這是一本生命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她寫了自己的孩子從一直圍着她團團轉,到與她疏遠,直到只能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她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母子父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聽了杜鵑那彷彿哭得一嘴溼淋淋的鮮血似的啼聲,讓這個心思細膩的女人從心裏體會出了那份孤寂、淒涼。她寫出了人生百態,也寫出了世態苦痛。

從《雨兒》和《胭脂》中我讀出了她對母親的愛,從《寒色》和《回家》中讀出了她對一個完整的家的渴望與追求;從《憂鬱》中我讀出了她對這孤寂的體會與對杜鵑的憐惜。

印象最深,也是哭得最深的是她回答家是什麼的那一段,她自認爲對“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早有體會的人,卻被這種小學作文題目給難住了,突然支支吾吾,不知所云。

家,是兒女在的地方,是父母親都在的地方,是一個溫暖而又安心的世界。那,纔是家。這是她的回答,可是這種世界對於我們家這種單親家庭來說,我可能是感受不到了。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讀《目送》有感

龍應臺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也是我很敬佩的母親形象。“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兄弟們各自成家,這種最無法言喻的傷逝只在字裏行間,處處都是滿滿的親情,令人難忘的人生情景。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不知從何時起,父母囑咐的安全只換來我們的“知道了,這麼囉嗦。”一杯端到面前的熱水我們只會說“不喝不喝。”一件關切的外衣換來的只是不耐煩的“我又不是小孩子了!”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父女母子之間好像隔了一層無法觸摸的牆,少了圍在身邊跑來跑去的身影,少了跟着父母問這問那的聲音。

一次次的目送,給我們帶來的只能是漸行漸遠嗎?

我依舊記得那一次在公交站臺目睹了一對母子。兒子身強力壯,母親的身軀卻微小瘦弱。老人明顯腿腳不方便,那位兒子小心翼翼地攙着母親,跟着母親的步伐,一步一步,過了馬路。那兩個反差很大的背影,伴着夕陽印在了我心中,每每想起這個畫面,我的心是那樣的祥和,安靜,感到溫暖,他們每走一步,懷揣着的都是對彼此的愛。親情總是被人贊而又頌,與其看着彼此的背影漸漸遠去,爲何不大步向前,互相依靠,互相攙扶呢?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可明明我們有機會,爲何不和父母一起並肩向前,卻把他們拒之門外呢?我記得在我受委屈時父母擔心的神情,我記得我取得成績時他們的喜悅,我記得我獨自外出時他們的擔心,焦慮。正如龍應臺的文章裏,他在機場目送兒子離去,到消失人海的一剎那,兒子也沒有給她最想要,最希望的回頭一瞥。另一邊,目送父親在火葬場的爐門前緩緩滑行,他們母子的故事,是全世界多少母子的真實寫照。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溼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

一次次的目送,的確使我們漸行漸遠,孩子走向人生的巔峯,父母漸漸走向黑暗的墓穴。

一次次的目送,絕不會讓我們漸行漸遠,因爲我們和父母都心心相惜。

孩子孝敬父母,父母疼愛孩子,這樣的好時光又剩多少了呢?別讓目送變爲隔閡,珍惜現在!

  讀《目送》有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龍應臺

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爲大人們不可理喻,自己纔是對的;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爲“親情”只不過是一句用於不同場合的套語,從沒有理解過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爲親人的愛天經地義,從未想過要回報些什麼……

寒假期間,每至黃昏,陽光灑滿陽臺,手捧一杯青茗,靜讀名著。《目送》這本書是我讀得最虔誠、最走心的。它讓我改變了昔日那些不成熟的、無知的對於親情的認知。

“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頭猛地一震,繼而涌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着媽媽的心,可是,他沒有再像小時候那樣不斷地回眸,而是選擇了將背影留給媽媽。因爲,他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是這樣嗎?還是他忘記了?他沒有看到,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着他的行進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燒希望然後又一點點的黯淡下來。

這難道就是作者所說的那個“父女母子一場”的定義嗎?那個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嗎?不,不止這些,還有父女,那個張望父親背影的女兒……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這句話是這樣的簡單明瞭,卻帶給我深深的思考,作者爲了照顧父親,自己的裙子上沾上了污跡;爲了多陪陪自己的父親,寧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一奔向機場,趕最晚的飛機……

“昏暗的路燈下,雪還在飛舞着。我呆呆地注視着雪地上那漸行漸遠的腳步,這腳印,與其說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說烙在我的心頭。這一行腳印越來越遠,腳印的盡頭,父親的背影也愈來愈小……”我曾數次這樣目送父親的背影我的視線卻也無數次與父親的回眸碰撞,我能清晰地年到父親眼中的熱淚,堅強的父親只有在這時候會展現最脆弱的一面。也許這也就是父母與子女的不同,長大後的我們只懂憬前方,而父母卻對親情無比留戀。

所以,珍惜親情吧,珍惜那一直跟隨着你的目光。被目送時,留下一個回眸吧,讓目送的人心中留一份溫存。

等到日曆的記憶不再清晰,徒留下人的喟嘆,若把目送的回眸都裝進心裏,縱使記憶已泛黃,也依舊笑如春風暖。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