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出師表》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8.8K人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出師表》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出師表》讀後感

《出師表》讀後感1

一聽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人們就會不由自主想起諸葛亮來,諸葛亮的《出師表》更是表達了一對君臣之間的感恩圖報之情,《出師表》不知打動了多少志士的心,千百年來一直在他們中間傳誦,激勵着他們奮發有爲……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經艱難坎坷,終於建立了蜀國。兩年後,劉備病逝,後主劉禪繼位,時年十六歲。諸葛亮統率蜀軍北京,駐軍漢中,準備討伐曹魏,奪取中原,光復漢室。劉禪昏庸懦弱,諸葛亮頗有後顧之憂,所以臨出發前上書劉禪,懇切勸諫,希望劉禪繼劉備遺志,振作精神,廣開言路,嚴明賞罰,盡心國事,匡扶漢室,統一天下。

文章中有兩句,說盡了諸葛亮的一生,“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是蜀國的頂樑柱,他的這番陳詞,慷慨而情深,大義而忠烈,表明自己對蜀漢的忠誠,既是報知遇之恩,也是盡爲臣之責,意在勸諫劉禪奮發有爲,勵精圖治,嚴明法紀,已完成劉備的未盡之業,統一中國,可謂用心良苦。

諸葛亮不僅足智多謀,更看出的是那份竭盡爲蜀漢效忠的心願,滿篇盡是治國之寶鑑,而情牽其文,感人肺腑,動之以深情,曉之其大意,而且反覆提到劉備的“遺德”、“遺詔”,陳述自己匡扶漢室的決。我想,諸葛亮能成爲我們婦孺皆知的人物,不僅是因他的智慧,更是因爲他的忠義啊。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仲伯間?”歷來以詩名世者甚衆,以表傳後者頗少,唯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存於歷史典冊,而且燦爛於文苑,煥發出精神的光芒。這裏面的君臣之間的忠義,感人肺腑之情,感染了千秋萬代的人民,讓這個名臣成爲智慧與忠義的化身。

《出師表》讀後感2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對諸葛亮的《出師表》推崇備至。“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武侯書堂》);“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陸游對《出師表》的高度評價,使得《出師表》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相當分量。記得我讀中學時,課本就選用該文作爲教材;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兒子高中也快要畢業,《出師表》還穩穩當當坐在中學教材的一把交椅上,我覺得有點奇怪。爲什麼對於這篇文章,人民何以如此難以割愛呢?自詩經以來,中國文學燦爛奪目,難道沒有其他的文章可以取代出師表了嗎?

教學文言文一般有二個目的,一是要求學生領會文章的含義,掌握思想性的東西,從中獲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二是要求學生掌握一些文言知識,包括字詞句之類的。這兩者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是相輔相成的。不掌握基本知識,難以領會文章含義;不領會文章含義,光學習一些字詞句的解釋,就不可能達到“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和“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境界,不可能達到學會知識和學會做人的結合。我私下以爲,選編《出師表》作爲教材,而且這麼多年來不換的原因,主要應該是該文的思想性在起作用。我之所以認爲應該取消《出師表》恰恰是它的思想性出了問題。

時移世易,我以爲時代在變化,選擇文言文作爲教材的標準也應該發生相應的變化,不能夠一成不變地採取課文終身制。像《出師表》這樣的文章,雖然好;但也應該是“李杜文章千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的了吧?不過在我看來,讓《出師表》從中學課本上下來,告老回鄉,更主要的原因倒不是不新鮮,而是我們的時代,對文言文入選課本提出了新的要求。

應該撤掉《出師表》的第一個理由是,該文的指導思想已經不適合當今社會。諸葛亮撰寫《出師表》的時間是227年,這個時候,三國鼎立局面已經形成,三國軍事上互相掣肘,互相制約,基本上處於平衡狀態。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道路至關重要。正確的選擇,我以爲應該是富國強兵。作到富國強兵,必須在三個方面下工夫:一是清明政治,身體力行幫助劉禪清除奸佞,開明政治;二是發展經濟,要利用相對平衡的有利條件,加快蜀國經濟的發展,迅速壯大國力;三是發展文化,特別是教育,三國鼎立後,蜀國各方面人才凋零。人才的凋敝使它在後來的爭鬥中處於劣勢,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困局。可惜的是西蜀沒有像他們的老祖宗劉邦一樣,選擇修養生息、發展經濟、增強國力的道理,而是在諸葛亮的指導下,選擇了有條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戰爭道路。戰爭的對象是擁有黃河流域先進文化和發達經濟的魏國,這就註定了西蜀必定走向衰敗和滅亡。

撤掉《出師表》的第二個理由是文中所表現的愚忠思想。所謂“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這樣一種感恩圖報的思想在該文中表現得特別突出。作爲一種社會心態,一種社會道德規範,感恩當然是需要的。當今社會,不論東方還是西方國家,都提倡感恩,我們的學校甚至還提倡“感恩教育”,這無疑是對的,也是必須的。但是作爲一個國家的輔政大臣,他的任何行爲都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就不能只考慮個人的感恩圖報,而應該從國家的根本大計考慮,從國家的長遠發展考慮。恰恰在這個大問題上,諸葛亮犯了錯誤。“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裏諸葛亮說表明的正是感恩思想。這種思想用在國家的大政方針上,是非常危險的。這在蜀國已經有前車之鑑,而諸葛亮竟然不吸取。這個前車之鑑就是劉備和陸遜的彝陵之戰,這場戰爭正是爲關羽報兄弟之仇而發起的。現在諸葛亮又以報恩來發動對魏國的戰爭,等待他的是什麼樣的命運呢?當然是失敗而已。

撤掉《出師表》的第三個理由是諸葛亮開的是空頭支票,表中心誓旦旦,但卻根本不可能實現,也的確沒有實現。“親賢臣”這件事,他完全可以做到,但是竟然沒有做到。黃皓這樣的奸佞小人,諸葛亮完全可以一刀結果之,但是他竟然結果不了。這就爲後來的擾亂朝政埋下了禍根。他表態說:“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六出祁山,無一勝利,沒有治罪。

撤掉《出師表》的第四個理由是諸葛亮的窮兵黷武。諸葛亮的窮兵黷武表現在他每次北伐都失敗,每次失敗都要再動干戈;不僅如此,他選擇的接班人姜維竟然也只知道一味的北伐,九次北伐,戰略戰術如出一轍,致使國力完全空虧,最後爲鄧艾、鍾會所滅。

基於上面的認識,我以爲《出師表》不能再做爲中學教材,而應該用其他的文章取代。

《出師表》讀後感3

讀過《出師表》的人,無不被諸葛亮的忠誠所感動,那句句肺腑之言是一個臣子對君主的忠言,更似一個長輩對晚輩語重心長的譐譐教誨。

從“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對國危急存亡的擔憂,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親賢臣,遠小人”的規勸,從追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到“遂許先帝以驅馳”、“受命以來,夙夜憂慮”的感恩,足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有德、有能、重情重義之人。可惜,這麼一個集智、聰、能於一身的人,竟不得不聽命於一個蠢、笨、愚的君主劉禪。

儘管諸葛亮一生南征北戰,戎馬倥傯,但最終自己爲之而傾盡畢生心血的王朝,還是片片降幡。憑諸葛亮的聰明,難道他不知道所追隨的君主是個昏君?難道不知道所效忠的是一個日暮途窮的王朝?否!是他的愚忠思想害了他,他知道所從事的事業成功率幾近於零,可還是明知不可爲而爲之!

諸葛亮在人格上,是值得敬重的,可是在現實中則是可悲的!

《出師表》讀後感4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南宋詩人陸游曾高度評價這篇表文,說道:“ 早歲哪 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蓑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杜甫寫到 :“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

諸葛亮是歷史上一個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來的政治家,諸葛亮幾乎可以說稱得上是完人。他起初跟着劉備,劉備死後,他又輔佐劉禪,劉禪是一個庸人,諸葛亮輔佐了他,大權都在諸葛亮手裏。但這個人沒有野心,沒有把劉禪弄下去,自己來作皇帝。劉禪什麼事都交給諸葛亮,從沒有懷疑過諸葛亮會奪他的權。

諸葛亮在表文中寫到: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 傾頹 也。 (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傾覆衰敗的原因。 )小人和賢臣兩個不同類別的.人,竟會讓身邊的人有如此大的得失。這又讓我聯想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諺語主要說的是環境對人的影響。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舉個例子:身邊的一個朋友住單身宿舍,很懶,不愛乾淨,以前和她同住的舍友很愛乾淨,東西擺放整整齊齊,一有時間就打掃衛生,屋子裏總是保持清清爽爽,乾乾淨淨。時間長了她不好意思自己屋子的零亂,受其影響,也開始打掃自己屋內的衛生,也變得愛乾淨起來。後來那位舍友搬出了宿舍,換了另一個舍友。這個舍友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乾乾淨淨,但屋子很亂很髒,不願收拾。這正應朋友的本性,索性兩個人都不收拾屋子,導致屋子髒亂的沒地落腳,不忍看。另一個例子:學生甲剛來我校的時候是一個誠實、上進、董事、聽話的學生。因爲學校男生少,需要和其他班級的男生合宿,僅一個學期,學生甲就變得油嘴滑舌、不知進取,還屢次違犯校規校紀,多次受到學校的處罰。

從這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不論一個人的習慣是好是壞,只要他(她)所在的環境是好的,早晚他(她)會變好,相反會變壞。人本身就是羣居動物,時時刻刻都受身邊人的影響,從價值觀到審美觀,從愛情觀到生活觀,身邊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可能都會在不經意間給自己的決定帶來影響,所以如果自身定力不強,一定選擇好的環境 來促進自身的發展。

《出師表》讀後感5

《出師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諸葛亮,卻不太像一個好人。

看到這兒,你應該有點兒奇怪吧?諸葛亮不是大忠大貞救蜀救漢的英雄嗎?我不反對以上觀點,但要加上三個字:對劉備。

諸葛亮對劉備可謂是畢恭畢敬,對劉禪呢,則是動不動就拿“先帝”出來嚇唬人,我仔仔細細地數過了,《出師表》中出現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這個詞,只出現了七次。

《出師表》對封建社會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摺。什麼叫:“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以報之於陛下也。”說穿了也就是這些臣子爲什麼替你賣命?還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過是來還人情的。否則早就撂挑子不幹了。

還有這一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無緣無故不陰不陽來這麼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麼呢?這是說劉禪是亡國之君還是興國之主?會做閱讀題的同學都知道,只要聯繫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鐘之內完成這道送分題,答案是前者——亡國之君。這就充分說明,諸葛亮是恨不得早點兒讓劉禪滾蛋,然後他本人就可以實現一下劉備的遺願(你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師表》我認爲是大逆不道的還是:“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而來二十有一年矣。”這,這……背義棄恩,天人共戮!單就“”這一句話,便把關羽、趙雲等功臣忘與腦後,將建蜀國,抗擊敵軍的功勞全攬到自己身上了。而且,還頗爲得意,倚老賣老。

《出師表》雖說在封建社會時期是逆文,但時至今日,大家應該換一個角度去解讀這篇文章。

《出師表》讀後感6

無意間看到諸葛亮的<出師表>。本文辭情懇切、感人肺腑。是我最喜歡的文言文之一,看着看着不由的大聲誦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讚揚,被視爲表中的代表作。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並論,說“至於文舉(孔融,字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並一時之英也。”陸游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云:“或爲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感人之深,於此可見。後人也給了其足夠高的評價,我就不在這多說什麼了。

因爲喜愛多看了幾篇,於是突發奇想。如果我是劉禪,我是不是能駕馭的了諸葛亮這樣的強臣。劉備死後當時的蜀國到底是誰說了算!假設最後是蜀國統一了三國,劉禪的帝位是不是能保住?要是保不住帝位那麼他還有命活麼?

首先從白帝城託孤開始。劉備說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爲成都之主。”他的意思就是閣下才幹高於曹丕十倍,一定能辦成大事,如果劉禪可以幫助就幫助,實在不行,你就作兩川之主。“(短短几句,直接給所有在場之人提出並且確定了諸葛亮日後的政治地位問題。”歷史上沒有一個君王肯將皇位讓給一個異姓人來當,哪怕他的兒子是個殘疾,他都不會這樣幹。如果諸葛亮真的要奪權,又有這句話,蜀漢就要滅亡在他的手裏)那麼劉備爲什麼還要這麼說呢?

首先劉備說這話的意思不是認爲他兒子不行,讓諸葛亮早早的把劉禪搬開別在那礙手礙腳影響統一大業。那麼劉備爲什麼還要這麼說呢?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弱主強臣。他主要表現在劉備死了以後誰在蜀漢說了算。我們不妨將劉禪與諸葛亮分成兩大陣營,看看劉禪集團的人都是誰。蜀漢政權的根基主要是由三個勢力集團組成:第一集團占主導地位的劉備嫡系荊楚集團,此前戰略要地荊州的丟失,關、張敗亡以及夷陵之戰,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荊楚集團遭到了重大創傷。而在這個時候劉備又一病不起,眼看占主導地位的第一集團就要土崩瓦解。幼主靠爹沒靠上。

第二集團前益州刺史劉璋時期的東州集團,諸葛亮早在入川前就將起其主要人物納入囊中。我們的幼主在這是叫不響。不過在這我要提一位重要人物李嚴,在劉璋時期就是東州集團中的佼佼者。自劉備入主成都以後,他在任上又屢次以少數兵力平定大規模的叛亂,充分表現了他的出色軍事和政治能力。白帝託孤之時,並非只找了一個諸葛亮,還有一個李嚴在側。劉備能把遠在成都的諸葛亮召來託孤,說明他有足夠的時間來考慮和處理這個問題,因此託孤於諸葛亮、李嚴二人,並非是僅僅因爲李嚴在身邊方便之故,而是應該有其很成熟的考慮的,甚至可以說是煞費苦心的。從上面看劉禪集團的人能管用的就李嚴一個。也就是說只要把李嚴擺平,劉禪就不在話下。

第三集團本地人爲主的益州集團。益州集團從劉璋時期開始就沒能在政治上佔據大的舞臺,一直處於一個陪襯的地位,所慮不大,這一點,我們從《三國志》的傳記就可以知道,蜀漢就是除去王室成員,列傳中本地人士才也十九人,大約只佔了三分之一強,而且無一是高層官吏,均爲下級官吏和侍郎一類的閒官。因此需要考慮的乃是荊楚、東州集團之間的問題。一個處於弱勢的羣體,劉幼主在這是叫響叫不響沒多大意思。在說了就算你叫了人家還害怕站錯隊。又有誰會跟一個沒有實力的人跑。

我們回過頭再看看諸葛亮集團,諸葛亮在加入劉備軍團的初期也沒有太大的權力,入蜀後,諸葛亮的地位甚至沒有糜竺,孫乾等人高。在劉備伐吳失敗後,他馬上想到的是現在國力衰敗,勢必會有人乘虛而入,奪取王位,而諸葛亮就是個最危險的人物,因爲他在蜀國的威信太高了,劉備死後荊楚舊部,東州集團佼佼者和益州集團這棵牆上草大多選擇諸葛亮。

可見劉備託孤用意極其深刻,舉國上下,除了劉備就是對諸葛亮最敬重了,劉備算出來劉禪集團的李嚴是鬥不過諸葛亮。劉備只能以這樣的方式將這話明白地說了出來,那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樣的態度,來明確地表示他惟有盡忠而死也不會取而代之一途了。不管怎麼樣,在那個年代裏,他是不可能爽快地答應一聲“好”的。但是如此一來,倘若日後劉禪昏庸而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個輔佐不力,背主食言的罵名,在政治、輿論以及民心上都將會面對“不臣不忠不義”的罪名,並因此導致師出無名而居於劣勢。所以劉備這話與其說是信任與託孤,不如說是一種先發制人的威脅策略,亦或者是無奈之下欲擒故縱的一種權謀。

《出師表》讀後感7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千載之下,重讀《出師表》,仍不禁爲諸葛孔明的忠義所震撼,爲他的遭遇而扼腕嘆息。近來易中天講“三國”,把“三國熱”又推向一個新的高點,我也來談談淺見吧。

諸葛孔明的神機妙算在《三國演義》中已經快被描寫得接近“神仙”的水平了,功高蓋主啊,劉備倒是深知諸葛亮沒有什麼“打貓心腸”,放心的把江山交在他手中。面對劉禪這個毫無君主資質的主公,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最終也沒能爲蜀地帶來什麼長治久安,如果諸葛亮真的篡權奪位,會是什麼樣的局面呢?有姜維,有費禕,應該比在劉禪手裏好得多吧,雖然爲天下文人所不齒,可是象曹操那樣的人不是也有很算多人去投奔、去依附嗎?諸葛亮當蜀郡之主,哈哈,想想也叫人興奮啊!可惜,諸葛亮永遠也不是司馬氏,永遠突不破文人的大防——忠。他的忠也應該有愚忠的成分在裏面吧。其實,他應該忠於人民,而不是忠於君主,更可怕的是忠於一個死人。計劃沒有變化快,死守着對一個死人的承諾,對現實的生活來說是一個多麼可怕的危險!!!

歷史上,人們對於諸葛亮都有很高的評價。今天,本人斗膽也來談談我對諸葛亮的一些看法。

諸葛亮智。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空城計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照人、令人讀後感覺蕩氣迴腸的《出師表》,更成爲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實在是智!

諸葛亮神。他雖身在草廬之中,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瞭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彷彿天地萬物都爲他所用。他用兵如神,運籌帷幄,能決勝於千里之外。實在是神!

諸葛亮義。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託孤之重任,爲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效死不渝,“鞠躬盡粹、

死而後已”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爲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銘!他爲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爲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是義!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唯一的遺憾恐怕就是沒能實現劉備的遺願了吧。以諸葛亮的才華與聰慧,竟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可悲啊!人無完人,諸葛亮也確實有不足,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因爲他實在是無愧於一個值得千秋讚頌的人。

越想越遠,就此擱筆了。

《出師表》讀後感8

讀罷《出師表》,掩卷深思,一位爲國爲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彷彿就站在面前。

《出師表》是諸葛亮分析時局,把握戰機向蜀後主劉禪提出的出師攻魏的意見書。作者在表中反覆勸戒劉禪要繼承先主遺志,勵精圖治,嚴明法紀,以完成興復漢室、統一中原的大業,表現了他偉大的抱負和忠於蜀漢的決心。

諸葛亮知道,獎罰應該一致,否則人心不服。他寫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對於蜀國的人才,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諮之……有所廣益”進行了廣泛的推薦。這突出表現了他一心爲國毫無私心的磊落胸懷。“親賢臣、遠小人……”諸葛亮已經洞察了這一點,力諫君王不要親近小人,因爲親近小人會給國家帶來禍患。聯繫實際,親近小人而疏遠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單位的領導人喜愛聽身邊心術不正的下屬講恭維的話,拍他的馬屁;面對逆耳忠言,卻置之不理,甚至會找莫須有的“罪名”,把講正氣的同志“調離”。我實在想不出他們面對古人“親賢疏佞”勸戒的心理狀態,也許這些所謂的“領導”根本就沒有讀過《出師表》吧!

諸葛亮率兵出戰,甘願立下軍令狀,“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多麼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聲聲說什麼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則……”“一定要以廠爲家”。可是廠子倒閉了,他卻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禮行 賄的手段,異地爲官,另謀高就,繼續揮霍、攫取。這比起蜀相諸葛亮,怎不汗顏?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諸葛亮的高風亮節,至今令人懷念,讓人敬仰。我讀《出師表》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唯心中裝着國家和人民的人,歷史纔不會忘記他。

〔簡析〕:讀諸葛亮的《出師表》,沒有不爲諸葛亮的誠心而感動的,重讀它更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小作者抓住了《出師表》中諸葛亮的光明磊落與鞠躬盡瘁的高尚品質和當今的部分腐 敗現象進行對比,含義深刻。在對諸葛亮讚美的同時,鞭撻了當今某些謀私利者。

《出師表》讀後感9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天,在閱讀陸游的詩集時,我偶然發現了這句詩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後來讀了《出師表》一文後,我逐漸明白了。

《出師表》的前五段主要講述了諸葛亮對後主劉禪提出的三條建議。第一段中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廣開言路這一政策;第二段中,諸葛亮爲後主分析對宮中府中賞罰不一,會使朝廷動搖,藉此又強調了嚴明賞法這一內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諸葛亮提出了最爲重要的建議——親賢遠佞。後部分中他講述了征戰史和對後主的勸諫,表明了自己對漢室復興的決心。(這是寫文章嗎?像是總結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見識到了諸葛亮的才華橫溢,爲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認爲三條建議中最好的還是親賢遠佞,它是其他的基礎,也是關鍵部分。因爲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廣開言路,接聽善意之言;嚴明賞罰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實,諸葛亮的這三條建議在實際生活中也十分實用。我們只有廣開言路,聽從多方面的建議,從中仔細的篩選,才能將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賞罰不嚴明,那麼不同的人犯下同樣的錯,受不一樣的處罰,大家一定會有意見,弄得大家不和睦;(此處銜接突兀)再者說我們在社會上與一些小混混長期接觸,定然會去一些不良的場所,會學許多壞的習慣。

所以,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們去細細的品味,好好的運用!

《出師表》讀後感10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語文書上的註釋是這樣寫的。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也就是這“臥龍”。

《三國演義》裏是這樣寫的。

我曾經像許多人一樣,欣賞他的謀略,欽佩他的博學,也感嘆於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誠然,他的功績是那麼顯赫,但是寫《出師表》的他,在我眼中,與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這樣叫那“扶不起的阿斗”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間,受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這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爲何那樣謙虛?或許你是淡泊名利,可卻從未“苟全性命於亂世”;或許你是一個布衣,可絕不“卑鄙”;或許你是那樣自覺卑微,但你這樣一個才子,讓任何一個君王“三顧茅廬”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卻是以那樣一個平凡、忠誠、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現。或許對於劉禪,你有些無奈。可更多的卻是自責,自責自己沒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樣的你,豈能不讓人欽佩。

劉備死前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劉備對他是怎樣的看重,怎樣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獨攬大權,可是他沒有,也許這就是他,只要選擇了忠誠,那麼期限就是永遠。那樣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國演義》裏被神話了的他,《出師表》中那個捧着一顆忠誠的心,向君王進諫的他,那個一輩子都盡忠盡職的博學才子——孔明,我對你的欽佩已不止在你的才學之上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