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達芬奇密碼的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1.53W人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達芬奇密碼的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達芬奇密碼的讀後感範文

  達芬奇密碼的讀後感 篇1

《達芬奇密碼》是本通俗的懸念小說,美國人寫的。懸疑小說都是這樣,撲朔迷離堆積一些讓人奇怪驚訝的事情,然後再揭開謎底。這中間只是玩弄一些邏輯技巧,看似有趣吧。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誤導,千萬不要相信書中的種種暗示,這種暗示往往是作者下的套,他希望你按照暗示去做一些猜測,而這些猜測給他抖包袱增加效果。

如果讓人毫不費力的猜中了,這書簡直就是一堆廢紙,作者一定是小兒科。

這本書能在那麼多懸疑小說中脫穎而出,是因爲他結合宗教、歷史、藝術中的懸案,講述了一些常人聞所未聞的觀點,再加上密碼的破譯和神祕詩句的雙關寓意,這些增添了很多的神祕色彩和新鮮感。不像其他的書就是人被殺了,東西丟了,然後開始追查,象洋蔥皮一樣,一層一層往下剝,直到最後揭露真相,而整個事件的背景遠沒有這麼豐富多彩。這是這本書勝出的根本原因。

就這本書的推理水平來說,沒有什麼推理,談不上是推理小說。說到懸念,作者有意編纂的跡象太明顯。從事情的發生開始,就是兩個人一路狂逃,一路解密。凡事總是這麼巧,他們剛剛好能逃脫警察的追捕,剛剛好能靈感閃現破解。一個老頭花了巨大精力製造的密碼,一步一步指引他們,而他們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全部找到答案。整個過程又有一個神祕的導師監視着,利用着。一切的事情只能是編造,不能讓人感覺信服。

  達芬奇密碼的讀後感 篇2

《達芬奇密碼》這本書很容易讓人感興趣,因爲作者巧妙地抓住了讀者好奇的心裏。用另一種眼光去觀察我們熟系的東西是最吸引人不過的了,更何況作者描述的東西是世界著名的,衆所周知的藝術品和宗教。作者用他的方式去解釋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最好的晚餐》,去解釋耶穌和他的情人,看了的確讓人愛不釋手。情節方面也用了經典的懸疑寫作手法,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更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引用了許多的歷史參考書籍,也描述了許多神祕的宗教祕密

在以前就很擔心這本書出版後的反響,因爲我覺得作者觸動了一些比較敏感的東西,如對這些藝術家性格的敘述,對耶穌是神是人公開的懷疑,對藝術品進行隱藏密碼的挖掘。我看的時候就混亂了,不知道作者看似一本正經的描述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麼作者大膽的行爲肯定會引起重大的社會宗教問題;如果是假的,那作者對現實的東西開這樣的玩笑,要麼就是自己大膽,要麼就是對讀者的玩弄。我還特地對照着《蒙娜麗莎》和《最好的晚餐》看,發現作者的挖掘並非子虛烏有,就更覺得神祕了,更弄不清楚是真是假了。

情節方面是一環套一環,延續着線索懸疑片的老套路。這種東西本身就很能引人入勝,而且作者對每環答案的解釋顯得還算合理,從而顯得真實。因爲很多線索懸疑片的作者往往爲了體現驚奇的情節,而把線索的答案寫的玄玄乎乎的,反而給人不真實的感覺。

接下來就說些不好的地方了,我覺得雷爵士這個角色作者沒有能夠處理好。真實身份的出現雖然出乎人的意料,但顯得太牽強。這也是這種手法容易犯的一個毛病。作者爲了強調真實身份出現時給讀者的驚奇,往往容易在前面故意隱瞞這個人真實的表現,甚至朝反方向寫。隱瞞是必要的,不然就沒有以後的驚奇了,但朝反方向寫,我覺得就是對讀者的欺騙了。雷爵士最後的身份表明他纔是這個陰謀的幕後操縱者,是個十足的反面角色,而作者在前面卻真真把他當作是一個正面人物來寫的,爲了隱藏身份,讓反面人物故意地結局的無力,使人覺得由索尼埃的密碼引發的一連串故事其實真是很無謂,也逃不出有虎頭蛇尾的感覺。從人物上來說,兩個主人公是常見的才子佳人老少配好萊塢模式,儘管作者駕輕就熟,但終究類型化了點。其他人的塑造,除了前半部的雷提彬和巴黎探長科萊之外,其餘則基本犧牲在情節的安排中。

但我仍然覺得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說,其夾雜了男女、宗教、大都市、歷史傳說、神祕主義、星象符號、警探、探寶曆險等各種賣點,其中宗教信仰的顛覆或原始神祕主義、中世紀傳說等”玄“的元素尤其符合當今的潮流,是這股復古潮流的代表。我們能讀到很多歷史知識,也算是開卷有益的了。

  達芬奇密碼的讀後感 篇3

很不好意思的告訴大家《達芬奇密碼》我讀了有半個月,哈哈真的是跟蝸牛爬似的,覺得實在是太慢啦,今天把什麼都放到一邊啦,將它讀完。還好我的記憶力好,故事情節能鏈接上,哈,先誇一下自己

看了這本書我真的很佩服文章的作者丹·布朗,他對藝術史、建築、祕密儀式都有非常深的瞭解,很佩服。看了這本書,我覺得我應該把上學時的藝術史,中外美術史這類的書應該翻出來重讀。說實話把這本書讀到將近三分之一的時候才完全把我吸引住,書裏從蘭登被法希誤以爲是兇手,然後是蘭登與索菲爲了解開謎團的一系列解密,懸疑,被追捕,各種事態的急速180度的轉彎,真的`很令我驚歎,作者把這些和藝術史,宗教史,象徵學,還有很多的文獻柔和到一起,與這個錯綜複雜的故事融合到一起恰到好處。

有時想想真的有神存在嗎?以我這個無神論者的角度來觀察,書裏說的沒錯,其實神只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而已,任何的故事都是人創造出來的。

但是書中有一點讓我迷惑,提彬說過一句話:“我的意思是,先輩教導我們的關於耶穌的一切都是假的。關於聖盃的事也不例外。”那麼爲什麼到最後,他又那麼迫切的要得到聖盃呢?有點迷糊,看來有時間我再讀一遍纔好,但在這之前我要去買碟片,這個電影我還沒有看呢,每次哪個著作被拍成電影了,我都要先看書再去看碟片,這樣可以去挑一下這個電影哪裏的不足,也可以讓自己看得更明白。

  達芬奇密碼的讀後感 篇4

看了小說《達芬奇密碼》,總體感覺是,好看但不出色。

整部小說我讀了2個小時,較一般小說長,但仍未能涵蓋小說中的全部內容,做了大量的速讀。比如對達芬奇另外兩幅作品《巖間聖母》和《維特魯威人》的介紹、《最後的晚餐》中猶大手勢的介紹、徇山隱修會的神祕儀式等等,這些在閱讀中最爲吸引我另我着迷的部分,都沒有在小說中得到體現。再比如小說中蘭登和奈芙到英國國家圖書館(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查找埋葬牛頓的“apope”,場面描寫得格外壯觀,而在小說中則修改爲在公共汽車上“打劫”了一位小哥的手機上網查找,當時的感覺就是“咣噹”一下。另外,很多解迷的過程都被簡化,甚至被刪改,使懸念大打折扣。雖然,這些內容可能並非必要,對於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起不到關鍵的作用,可是這個故事因爲缺少血肉,只剩下乾癟的身體而顯得遜色不少。

縮短了讀小說的長度,整部小說還是顯得倉促。說明性部分被一帶而過,不由得讓人放慢思路消化吸收一下,就有新的內容涌進大腦,就好像填鴨似的灌輸。小說場景的切換比較忠實原著,快速地在幾行人之間切換,以此創造一種緊張的氛圍。同時,新的問題出現了。由於每個段落都比較短,有的時候一段音樂還沒有播完,就嘎然而短,轉去了另外的場景,這之間通常沒有匠心獨到的畫面轉換,給人一種不連貫的感受。相比來說,我認爲電視劇《反恐24小時》在場景切換方面做得更出色一些。而且在相同題材影片中,也認爲《國家寶藏》更勝一籌。

說了半天不足之處,再說說好的地方。我喜歡小說中經常把古代的景物和現代地景物跌價在一起,一方面表現出人物對過去的回憶,一方面也表現出身處現代的主人公尋着歷史地足跡一步步地解釋迷題,很好地緩解了時間倉促的問題,又意外地使觀衆獲得了好的感受。除此之外,跟隨着主人公的腳步,看到、聽到了很多以往所不知道的事情,頗覺開闊了眼界。

至於這部電影應不應該推薦,我是這樣想的:如果你不曾看過原著,那麼我覺得這部電影是不錯的選擇;如果你已經看過原著,那麼就不要浪費時間了,如果你依然對它意尤未盡,不妨把原著找出來再讀一遍。

《達芬奇密碼》這本書引起的風波可是不小,有評論這樣說“暢銷小說年年有,但《達芬奇密碼》與衆不同的是,它的反對者與支持者一樣多。”,“因爲這部作品及其爭議涉及了大量的宗教典故和歐洲歷史事件”,因此“不管電影拍得怎樣,《達·芬奇密碼》已經成了一個現象,世界各地層出不窮的抵制《達·芬奇密碼》事件,更讓這部小說超出了小說和書的範疇,成了一個社會話題。”這樣看來,不管是否有落俗的嫌疑,不管是小說還是小說,不管你是誰,《達芬奇密碼》有着讓你不能拒絕的理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