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鴻門宴》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17W人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鴻門宴》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鴻門宴》讀後感

《鴻門宴》讀後感1

讀完《鴻門宴》,有人惡劉邦的狡猾奸詐,有人恨項羽的高傲自大。大多數人都爲項羽的失敗而惋惜,認爲他若殺了劉邦,便能得到天下,但劉邦的順利逃脫也離不開其自身的優勢。

劉邦的“眼”,爲他尋取了謀士。劉邦有一雙慧眼,慧眼識英雄,因此他身旁的人,在這場陷阱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張良,爲其出謀劃策,拉攏他人,處理遺患;樊噲,請入宴場,怒叱項羽,甘願“與之同命”。

劉邦的“嘴”,爲他搶佔了先機。劉邦的巧言,不僅使項羽輕易道出了奸細的名字,讓他擱置除掉自己的想法,而且使敵營的人,“以身翼蔽沛公”,使自己每在危機瞬間,都能驚險地避開傷害,重拾生機。

劉邦的“耳”,爲他指明瞭方向。劉邦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向項王先示弱,便出自於張良之口,這也正掌握了項王高傲的個性。若項羽也有此“耳”,恐怕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劉邦的“腦”,爲他抓住了轉機。劉邦能順利脫身,最終還是離不開他靈活的大腦。若沒有此,他就不可能用“眼”識別出有用之人,不可能用言語安撫項王,不可能聽取張良的意見,不可能趁機從宴場逃出,安排好所有的事宜,從小道回到軍營。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逆襲,建立起延續數百年的劉氏天下。

因此在我看來,項羽不僅只是錯失了一場鴻門宴,即使他取得勝利,此後也會有更多的同劉邦一樣的人,會來挑戰他的權威。

《鴻門宴》讀後感2

鴻門宴上,劉邦看似怯弱恭敬的表情掩蓋了他的勃勃野心,也騙過了狂妄的項羽。他彷彿經過內心的重重掙扎,接過寶劍,刺向張良,通過了項羽的考驗。“獲救”的張良,雙腿支撐不住身體,頹然跌坐在地上,意有所指的話脫口而出:

“你這一劍,是最錯的棋啊!”

可悲如項羽,竟聽不出話裏的弦外之音,最終被人用計逼走范增,一敗塗地。

攜手作戰,最要緊的便是凝聚力,而這種力量,就是有信任做基石而砌成的。倘若沒有信任,人心便如一盤散沙,又如何能夠凝聚的起來呢。稱帝成功的劉邦,又何嘗不是因爲不信任自己的將士兄弟,輕信范增,將他們趕盡殺絕,最終只能孤獨終老。

信任,是一個團隊的力量的源泉。回首歷史,何處不是信任涉足的腳印。劉備,並無過人之處,軍事謀劃,他不如諸葛亮,舞刀弄棍,他比不上關張二人,那又是爲何這些賢士才人都心甘情願的跟隨他呢?正是信任,信任使他得到了這些知己、這些左膀右臂。

信任,是社會中人與人聯繫的紐帶。若失去信任,人們之間會更加冷漠。還記得幾年前的彭宇案,好心扶老奶奶卻被她趁機敲詐,我想,他在震驚心寒之餘,對別人的信任也一點點流失了吧!看到這種事的.我們,也會同時一點點丟掉信任不是嗎?

信任陪在身邊時,我們或許不會在意,但當我們漸漸丟失它時,便能體會它的可貴,劉邦在彌留之際,見到了從他的追殺中逃生的張良,他伸出顫巍巍的手握住他,奄奄一息地說:“這些年,我過得很不好,晚上總是睡不踏實,我總覺得他們要害我……”他眼中的孤獨毫不掩飾的流露出來,讓人同情。但這不也是他自食其果嗎?若不是當年的他不相信一同與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將他們趕盡殺絕,又怎會換的這身心俱疲,孤獨終老的下場呢!

信任是人與人溝通的必要條件。人生之幸,莫過於被人信任;人生之憾,莫過於失信於人。信任,是人生美好的法寶

《鴻門宴》讀後感3

烏騅馬一聲長嘶,似閃電劃破黑暗的時空。身後是四面楚歌,眼前是浩浩烏江。

哦,我的霸王!黑色的虛空壓得你喘不過氣來,沒有千軍萬馬,沒有吶喊嘶殺,你孤寂如同深秋的殘塔……力拔山河兮氣蓋世!是的,霸王,你可以拔山,可以扛鼎,可以號令三千鐵甲的征戰,但此刻,你已無力再拔心頭的那縷悲傷。

那些因你在鴻門宴中釋了劉邦而唾你爲“婦人之仁”的人,焉能知道在狼煙四起的秦王朝中,你一聲巨吼,扛起天下蒼生悽楚目光的膽量;你披甲上陣,任鐵蹄踏遍關山萬里的勇猛;長城內外,你揮臂奮斫,在刀光劍影中劃出一道血色風景時的豪氣萬丈。

你是英雄!

你不懂得詭計陰謀未必只是小人伎倆,敗爲賊寇勝爲王!你西楚霸王不是君王,你不會知道,猥瑣小亭長也會唱出“大風起兮雲飛揚”!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是的霸王,你是個君子,可是你是否知道,在戰場上,沒有道義,只有伎倆!在萬騎逐鹿年代的君子正如那癡想飛過滄海的蝴蝶,頃刻間,跌落在大海,腐爛或永恆。

在四面楚歌中,那個在主帳翩翩起舞的窈窕身姿微微顫抖。只一瞬,一道銀光劃過。血如紗一般,杜撰在絕望的空氣中。“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只有以死,來報你的滿腔柔情。

而你仍不醒悟麼?霸王!

虞姬翩翩起舞,祭你柔情萬丈。

寶馬悽悽長鳴,瀉你一世悲涼。

你的一生中只有這兩個知己啊,我的霸王!

江水汩汩,喚你回寂寞的岸邊。你拔出長劍,最後一絲亮抖抖過楚歌飄揚的夜空。

在西邊的天空,一顆明星漸漸墜落,

分解,崩潰。

直至灰飛煙滅……

霸王,你的出現正如曇花一現,可曇花的美卻無法使人忘卻,即使只有一瞬間。所以我們忘不了那個拔山的勇士,那個原諒仇敵的君子,那個火燒阿房宮的英雄。

《鴻門宴》讀後感4

所謂大人物,所謂小人物,所謂忠義,所謂志向,不過是停留在不同的對權力和慾望渴望的階段,沒有誰是高尚或者卑微的。區別只是獲取的手段在旁人看來的齒與不齒,而旁人又有何干?

這——或許是編劇的創新。

不由得評一句“有新意,敢於顛覆歷史”,不知是褒是貶。

但是自己也隨即一轉念,“歷史,顛覆歷史,歷史是什麼?歷史真相是什麼?《漢書》,《史記》,《資治通鑑》……歷史書裏記載是就是歷史,就是歷史真相嗎?”以現在的生活感悟來說,歷史不過是人寫的,而真相更是供人多方求證,供人思索猜測,但絕不是供人閱讀聽聞的。

敢於“顛覆”,打破思維定勢般的迷信,就是思想觀念的解放,這就是進步了,或者起碼是找着了進步的方向。

《鴻門宴》讀後感5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的威風,多麼的不可一世!但因爲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常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於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麼?——這沒有什麼,僅僅是因爲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後人時,正是因爲他的鐵血,後世纔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爲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爲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談到楚漢之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鴻門宴了。由於司馬遷傳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鴻門宴的過程曲折動人極富於戲劇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而期間得失更是另後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讚歎之。

對於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卻莫說紛紜,前人對此基本給予否定的態度,視之項羽不聽臣言,狂妄無禮,優柔寡斷,剛愎自用,眼光短淺,有勇無謀。其結論就是項羽頭腦簡單,驕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敵手,釀成後患。

近年來出現不少學者通過研究當時背景,重新探討這個問題,作出不同於傳統的看法。比如學者張志坤在其文《鴻門宴楚漢得失之我見》認爲鴻門宴實際上是項羽兵不血刃,不廢吹灰之力奪得關中,既降伏劉邦,又維護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劉邦忍辱負重,拿土地換來渡過暫時難關,僅此而已。

(1)學者周騁在《劉項關係與〈鴻門宴〉結局識論》一文認爲鴻門宴是因爲當前的形式而導致項羽不得不安撫劉邦,就大局上,項殺劉毫無必要;就理智而言,項不殺劉,不爲失策;就感情而言,項不殺劉,不能算矯情;就未來前景而言,項羽已有對策,不殺劉不能看作放虎歸山。

(2)學者蔡偉更是高度的評價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如果說劉備釋劉璋爲仁釋、關羽釋曹操爲義釋、孔明釋孟獲爲智釋,那麼,項羽之釋劉邦不但總其所有,更添一條——勇釋。”

(3)前人對項羽鴻門宴上輕易放跑劉邦簡單歸於其頭腦簡單,不足論矣!好在現在大多學者開始從當時的背景重新來探討,猶爲可喜,但是翻案過甚,許多觀點尚有待於商討。

《鴻門宴》讀後感6

昨晚同家人抽空觀看了《鴻門宴》。

鴻門宴的故事從高中的語文課本學到過,十幾年過去了,情節還是在腦海中很清晰,以致電影中人物出現一露面就可以猜得出角色。

項羽妄自尊大,劉備面慈心詐,張良深謀遠慮,范增忠厚狡猾。

但是——縱使能猜得出人物入場,卻猜不到人物在電影裏的結局!

《鴻門宴》讀後感7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詠項羽》

《鴻門宴》所敘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的威風,多麼的不可一世!但因爲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曹操,歷史上的奸雄。這是基於人們個人愛憎基礎上給予他的名字。讓我們正視歷史:“曹操,字孟德,詩人,軍事家……”這些是什麼?——這沒有什麼,僅僅是因爲他當斷則斷,遇事有魄力,當他誅殺孔氏後人時,正是因爲他的鐵血,後世纔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統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詩篇。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爲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曹操也正是因爲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招賢納士,讓他們統帥三軍,讓他們“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崇拜,但只有一個嘆惋——英雄短命;劉邦,曹操——我尊重,但他們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鴻門宴》讀後感8

鴻門宴之時,衆多實權派並立。

劉邦、項羽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在衆多實權派眼中,如果劉邦敢挑戰項羽的霸主地位,那項羽殺劉邦,只能怨他自不量力、活該。

但是如果劉邦對項羽俯首稱臣,項羽只因猜忌劉邦就殺劉邦。在衆多實權派想中,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項羽固然可以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但劉邦的軍隊呢?項羽卻顯然不可能馬上消滅。衆多諸侯的實力,他顯然了無法消除。

項羽不殺劉邦,那他當時已是無人能挑戰的霸主地位。如果他殺了劉邦,衆多實權派必然馬上人人自危。項羽霸主的地位必然馬上就會喪失。

項羽當時的主要任務是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再利用霸主地位去謀求自己最大政治利益。就好象龐統勸劉備殺劉璋,程昱等人勸曹操殺劉備,劉備與曹操都不同意這種觀點。原因很簡單,政治利益決定的。項羽不聽范增的勸說殺劉邦,也是基於政治利益。

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爲什麼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爲什麼蔣在北代成功後,不敢殺馮、李、閻任何一個人,情景大約也是如此吧!

項羽不殺劉邦,卻被人們人們卻說項羽婦人之仁,項羽真的會有婦人之仁嗎?最初會稽都尉想造秦始皇的反。感覺勢單力孤於是就找項氏叔侄做幫手。項氏叔侄想當老大,於是項羽就拿刀把都尉殺了。有人不服,於是項羽拿刀一口氣殺了好幾十個,直到沒有敢表示不服。項羽才住手。(這可是合作伙伴)

後來率兵攻打彭城。攻破城後,下令屠城。當時的人都說,項羽打仗從來都是這樣子的。太野蠻太殘忍了。

再後來項羽給宋義當副手。項羽不滿意宋義的指揮,於是拿刀就把宋義給殺了。從此他成楚國最高的軍事長官。(這可是並肩作戰的戰友)

再後來項羽大敗秦軍,俘虜了二十萬秦軍。感覺這些秦兵留下來實是禍害。於是一黑夜把他們全活埋了。

再後來有人說項羽沒有一點政治頭腦,不過是沐猴而冠罷了。於是項羽把他扔到鍋裏煮了。

再後來,項羽感覺義帝對自己沒有利用價值了。於是派人殺了他。

這種人如果都稱得上婦人之仁,那殺人不眨眼該是什麼樣子!項羽絕對是一個舉手不留情的人。

他爲什麼不殺劉邦,時也、勢也!是迫於時勢。這種時勢,劉邦、張良都看得清清楚楚。否則?憑劉邦那種雄才,張良那種智謀之人,敢把自己的生死寄託於項羽這號人的測隱之心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