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零距離有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32W人 

讀零距離有感1

聽媽媽說,世界上最美好的語言就是詩。那麼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呢?僅僅是兩極之間嗎?直至我認識了泰戈爾,我才瞭解了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什麼。

讀零距離有感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

就是這樣一首詩,沒有美麗的修飾,沒有華麗的詞藻,全詩重複着“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而是……”,給人一種音樂的美的享受,又有一種冰冷刺骨的悲哀。

全詩的抒發的情感層層遞進,讓讀者的心隨着詩的節拍一起跳動。想一想:比彼此相愛卻無法表白更遙遠的是將他們分隔開來,比痛徹心脾的思念更遙遠的是將自己的感情掩飾;比把思念埋在心底更遙遠的是尚未相遇便註定今生無緣……

讀着這一節節詩,眼前彷彿浮現出這樣的畫面:雙雙蝴蝶被風打散,並肩的雙星愈飛愈遠,同枝的黃花無法相依,含情的落葉難以歸根……!從古至今這樣的事還少嗎?梁山伯祝英臺有情難全,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坎坷中追求……

啊……!

這一個字似乎可以詮釋我的內心的全部。每每讀罷這首詩,我的心都會被兩種不同的感情所充斥:一種是悲傷,爲愛不能完美而悲傷,感慨人生中的陰晴圓缺,悲歡離合;另一種則是欣慰,因爲,至少還有愛!

或許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正像詩中說的那樣,是飛鳥和魚兒的距離,因爲一個在廣闊的天空,一個在深邃的海底。

我不知道是否讀一首詩就會有這樣矛盾的感受,不過,我越來越喜歡詩愛情詩了,因爲她們是最美好的!

讀零距離有感2

很長一段時間,我斷斷續續的讀了《零距離的美國課堂》。作者王文,原本在江蘇南通的一所中學擔任英語教師,後來在美國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先後從教過小學、中學、社區學院等不同的學段,親身實踐美國的課堂教學,並注重和中國課堂的對比研究。在《零距離美國課堂》這本書中,王文用樸實而不乏風趣的文筆,通過以敘事爲主、夾敘夾議的寫作手法,生動具體地描述了美國中小學的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校園裏發生的真實的故事……。

讀這本書,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自由和紀律的關係。

自由和紀律總是結伴而行。沒有紀律,也就無所謂自由。美國學生開朗活潑、自由奔放,但這種自由是有一個框架約束作爲前提的,只有當每個學生都自覺遵守約束和紀律,學校或課堂纔會有和諧井然的氛圍,學生們纔可以自由地無拘無束地學習、嬉戲。

美國教育非常注重秩序、注重紀律。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就始終不懈地緊抓學生的文明行爲規範,提倡正面鼓勵,正面教導,從細微處入手。學校對學生的嚴格管理,首先源於他們認爲保證學生的安全是學校的第一要務,培養好公民是教育的首要任務之一。一個好公民最起碼的要求就是嚴格遵守紀律。

手工課是學生給學生提供了動手的時空,因此深得同學們的喜歡。但每次活動之後,教室裏總是狼藉一片。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辦?美國的低年級的教師從不在孩子們走後自己收拾教室,而是要求學生自己收拾乾淨了才能走。儘管孩子們年齡還很小,一時半會兒清理不好,但教師也絕不通融,一定要達到教師認爲滿意的地步,學生纔可以離開。

在大家的印象中,美國孩子在課堂學習中,不會一直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教室經常處於流動狀態,尤其是老師給學生讀書或者類似學生獨立閱讀的課堂活動,學生在地板上坐着躺着都行。王文告訴大家,這種情況確實是很普遍的,學生有很大的自由度,但這種自由也是在紀律的約束之下的。比如,只要是在學校裏,除了室外操場外,一定要低聲講話,不允許大聲喧譁、奔跑,未經他人同意不能動別人的東西,要學會傾聽,不能打斷別人的講話,等等。“你不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必須努力幹你應該乾的事情。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因爲那是你的責任。”

在小學階段,美國教師不會採用粗暴、專橫的'手段來維持課堂紀律,強化學生的行爲規範。教師們往往將選擇的自由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對自己的行爲負責。比如,有的學生不合作,不完成作業,老師就會問:“你的選擇是要麼儘快做完,和大家一起去外面玩,要麼是大家去外面玩的時候,你去校長室完成作業。你的選擇是什麼?”選擇的權利下放給學生,並告訴他們不論自己的選擇是什麼,他們必須對此負責,或是享受獎勵,或是承擔後果。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主人翁的意識、自主獨立的意識也就慢慢形成了。

在行爲規範和約束方面,我們對孩子放任的程度以及所謂的“寬容度”要比美國學校大很多。很多學校和班集體沒有統一的紀律尺度,或者說有一個從來不認真執行的紀律尺度,管理的鬆緊程度全看教師和學校管理層當下的心情。孩子不知道底線在哪裏時,總是不斷地通過試探,以便找到紀律的界限。但我們的成人們高興的時候紀律的界限很寬泛,不高興的時候又很緊促,搞得孩子無所適從,結果在嘗試中屢屢受挫,導致一個個學生自信心不足。

我們的特別關注的是學生的文化課成績,不願意在課堂管理方面花費時間和精力,導致了很多沒有紀律約束的自由現狀的存在,非常不利於學生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養成。一個沒有良好習慣的學生,是很難有大作爲的。在這方面,我們是真的應該向美國教育學習,給學生創設一個,自由而又守紀律,這樣寬鬆的環境中學習,才能培養出思維活躍,富有創造力的孩子。

讀零距離有感3

名師之所以成爲名師,我認爲是因爲他們具有各自鮮明的特色。

朱德江老師的課堂體現了學生的自學和問題的提出。而張齊華老師的課注重學生的操作和想象。

張齊華老師呈現的是《圓的認識》。從用圓規畫圓開始,讓學生畫出大小不一的圓,邊畫邊體會到底是誰決定了圓的大小。

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離不開想象,而張老師恰好利用這點,讓學生充分想象,進一步認識圓。

比如:呈現同心圓圖片,想象它像生活中的什麼?考察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

“像標靶。”

“像漣漪。”

“像棒棒糖。”

“像黑洞。”

……

學生的思維很開放,想到了很多生活中相像的事物。

再如:呈現內部有線條的圓,問像什麼。學生又展開想象:像車輪、像披薩、像抽獎的轉盤、像旋轉的風車……

我在思考:問什麼張老師讓學生想象圖形的生活原型?

這樣是爲了讓學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圓很多,而且通過提問讓學生髮現生活中很多事物的設計都運用了圓的特點,比如標靶爲什麼是圓的而不是方的、車輪的車軸爲什麼在中心等。

接下來的想象活動更是精彩。只給出信息:

1、圓的半徑是15釐米。

2、圓的直徑是135米。讓學生猜想老師帶來的物品分別是什麼。在交流的過程中再次強調圓的大小與半徑有關,圓中線段直徑最長。

學生在操作和想象中認識了圓,學生學的輕鬆又深入,聽課老師都被深深吸引。吸引人的不只是授課教師的風采,更多的是感嘆學生在豐富想象和操作中掌握知識。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