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蓮花》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9.27K人 

《蓮花》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蓮花》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蓮花》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蓮花》讀後感1

墨脫。蓮花隱祕的聖地。在看安妮寶貝的《蓮花》之前,我從未聽說過世上有墨脫這個地方,更沒有在地圖上見到過,但卻一下子喜歡上那裏,那個隱祕蓮花的聖地,超脫凡俗。

佛家裏,蓮花是不可取代的宗教聖物,觀音與如來的蓮花座就是一種聖明的象徵,所以聽說有一個隱祕蓮花的聖地,自是神往。紀善生與慶昭前往墨脫的路充滿了艱難險阻,有着路經許多城市鄉村都無法面臨的危險情況,安妮的描寫與敘述讓人身臨其境。或許墨脫真的是聖地,所以遠離塵世,讓世俗之人無法接近,也只有慶昭、紀善生、蘇內河能夠到達。他們的目的地不是聖地,只是墨脫,到達與不到達都不會有太多的興奮或是遺憾,因爲他們一定會到達。想起那句古老的話,心誠則靈,心若是不誠,即使再怎樣身體力行,也無法到達夢的彼岸。所以當許多人都無法到達墨脫而望塵莫及的時候,他們可以不畏艱難地走過一道道陰霾,穿越風沙,劃破手掌,堅定希望,一直到路的盡頭。

他們可以算是墨脫最虔誠的朝聖者。

他們的虔誠,他們墨脫的目的地,只因爲一個愛字,是愛,不是愛情。當一個男孩與一個女孩之間只有愛而沒有愛情的時候,我會想到紀善生和蘇內河,所以後來看郭敬明的《悲傷逆流成河》的時候,看着齊銘和易瑤,我想到了《蓮花》。

紀善生因爲年少時父親的死去,生活在母親的陰影裏,內心苦苦地想要掙脫卻又一切順從母親,從不會反對什麼,不做違背母親心意的事,即使是要犧牲掉自己的什麼。因此他是寂寞的,是他的寂寞接納了蘇內河。他從不和別人交朋友,從不試着接受一個女孩的愛慕,自閉,沉悶,憂鬱,與衆人隔絕。他和內河同是天涯淪落人,只是不同的是內河勇於接受,尋覓所有,而善生,只會冷漠地拒絕。所以她帶着他在夏令營的一個晚上去看蝴蝶,他可以陪她去打掉孩子,他可以和她背對着背睡在同一張牀上,他枕着她的長髮。後來,即使兩個人已經十幾年不見,依然通信,見了面,依然談笑風生。再後來,即使內河死去,唯一可以幫她取走遺物的,仍是善生。他和她沒有愛情,卻有愛,是彼此一生唯一的朋友,縱然彼此的人生之路,永遠地截然不同。

善生爲了自己工作上的利益和一個自己不愛的女子結婚,幾年之後有彼此離開。第二個妻子爲他割腕自殺,雖然不曾死掉,可是愛情已經不在了。紀善生不會愛別人,不愛他的母親,不愛他的妻子,他只會愛自己,如果還有,那就是內河,蘇內河。

而蘇內河,那個十幾歲便與一個大她很多的美術老師私奔的女孩,也是不幸福的。童年的過去讓她在別人的心裏不再貞潔,加上沒有父親的陰影,除了善生沒有人願意和她在一起。內河,她曾轟烈烈地愛過,美麗過,掙扎過,但到頭來,最最受傷的,仍是當初愛得最深的,內河。

當年幼的蘇內河在黑板的角落寫下她的名字的時候,善生與她的一生,便註定終將顛覆。幾番的風雨周折,尋覓掙扎,愛,受傷,一次次地躺在善生的牀上,與善生背對着背,彼此難過,然後黎明的時候,悄悄地離開,又一次尋找沒有成果的愛。愛,她一直尋覓,卻一直無法得到。兩個人彼此溫暖,只有愛,沒有愛情。因爲沒有愛情,所以無需彼此折磨,因爲有愛,所以善生在內河死後,回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領回她的遺物。有愛而沒有愛情的彼此。

我相信安妮是想告訴我們,或者是我讀到,世間種種萬象,也許有些朋友同事同學,只會永遠愛你,關懷你,給予你無盡的溫暖,爲你提供不需回報的幫助,可是,不能給予你愛情。

愛情不是愛,愛是一個人的事,而愛情,是兩個人的事。蘇內河與紀善生都只是一個人的愛,所以會感動,不會感傷,不爲愛情的愛。

蓮花代表一種新生,超脫凡塵。18歲,不曾有過愛情,不曉得愛情的純潔,但是,愛的純潔,感謝安妮,我懂得了。

  《蓮花》讀後感2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溫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爲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他在一篇名爲《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還記得林清玄向我們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爲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裏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華燈萬盞,“從遠處看,每一個人的家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無際無邊?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着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林先生筆下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着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着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迴繞……

這聲音與那“海拔五百”、“以林爲家”的境界合奏着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歡”。那是一種歡愉後的平靜,無奈後的超脫,放逐後的回首,宣泄後的釋然。我們正在日益豐富的物質世界裏,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份閒適,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塵世中重溫“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泊心境,在紅塵中傲對“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心靈叩問?我唯有在一片佛鼓聲中虔誠祈禱……

  《蓮花》讀後感3

20XX年12月24日安妮寶貝的《蓮花》,述說的是兩個年輕人徒步走到墨脫,期間所發生的事情。由於最近中國唯一沒有公路通往的地方——墨脫,已經成功通公路了。便想起這本小說。

《蓮花》,描述了前往墨脫的所見所聞,期間的險境,自然,都讓我一度想要去看看。不過,還是沒有書中人的信念與耐力。書中的主人,善生和內河從小一起玩,一起長大,一起經歷喜與悲。但是,隨着人的成長,他們各自經歷了坎坷與悲劇。對於善生,內河,我無法判定他們是幸運的或是不幸的。芸芸衆生,有幾個人能找到直抵心靈的朋友?真正懂得對方的心,體諒對方,照顧對方,無需言語的表達,一個表情,一個眼神即可明白心中的感情,或許,現實的人正在苦苦地追求着這樣的精神伴侶。

然而,我覺得善生與內河太冷靜,太理智,以至於無法享受普通人“麻木”的幸福。所以,他們都無法得到來自對方給予的自己所要的真正的幸福。善生的兩次婚姻均沒有愛情,第一次只有功利,第二次只爲結婚而結婚,他沒有把任何一個女人放在心內,這樣的婚姻註定是要失敗的。在善生決定到墨脫探望內河,感受到了善生心中對內河的真摯,不滅的感情。墨脫,正是善生和內河兩人感情的棲息地,沒有雜質,純淨。

  《蓮花》讀後感4

“在這個粗魯的時代,細膩是要有的;在這個赤裸的時代,含蓄是要有的;在這個魯莽的時代,溫柔是要有的……只願人人心間蓮花開。”迎着一卷墨味書香,我,緩緩翻開了泛黃的紙頁,踱步進入林清玄締造的“另類桃源”。

第一次拿起林老的書,沒有那麼多的註定,更無平身所期待的巧合。只是孩童單純的嚮往吧。白淨素雅的書畫上鐫刻着五個濃墨潑灑出的大字——《處處蓮花開》。一瞬的邂逅,讓心無由的安靜,就若一桶摻着荷香的月光從頭頂緩緩傾瀉,釋光散香。我只想覓一個角落,安安靜靜地去了解這本書,認認真真地去訪尋這個人,無關任何嘈雜。

開卷。一頁頁白紙黑字,更像一朵朵傾盡溫柔描繪出的芙蓉花。每一字,樸實平淡,卻又是在平淡中醞釀出一個最純最淨的世界。林老說:“以平凡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思,以溫柔心除掛礙。”是了,說出這樣話的人,怎能不擁有一個至善至美的心。怎能不從繁雜中道出一縷禪意?心又澈了一層。

細品林老的書,總會發現,書中萬千總轉過一個“禪”字。無論是處處綻開的蓮花,還是一壺溫來下酒的月光,亦或是纏綿於詩詞間的微微茶香,佛性,深入其每一寸。也許是和兩次隱山修行有關吧,林清玄執着於將最深奧的禪意化入筆下一紙素箋中。也有人嘲諷林清玄,他們說,林清玄文章的禪意總是淺之又淺,無需多想,早已自現,這樣的文章只稱的上“僞禪”。對於這樣的評價,我是否定的。一個比喻便能盡述我的思量:林老就如一座跨越人佛兩界的橋,他將佛性的“淨”遍灑人間,誠然,他也將塵世的情懷融入“禪”中。“心美則萬物皆美,情深則萬象皆深”,這便是林老對“禪”最好的解讀。

蓮花處處開,香意自散來。我欣賞林老的這份通徹,更願意將林老對文字的追求化爲我筆下的源源動力。

我多想要似林老般書寫下如水如境的生命之態。我願意在繾綣雜世中以情思、以淡然去凝結一抹厚重墨香。我渴望以己之筆,去勾勒出一條緩緩漫過赤裸腳踝的淺溪,讓文字的暢意四散開來。我向往筆下的文字能還讀者一份本心,誠如林老的文字之於冷血殺人囚犯。我在這邊仰望那頭林老那座高山,一顆飄忽的心似一頁汲滿靈氣的白紙潛入無盡海底,懂得沉澱累積,無關功名。

最後,謹以林老的一句話作爲這篇小感的結尾:

我願意學習蝴蝶,再次蛻變,再次祝願,既不思慮,也不彷徨,既不回頭,也不憂傷。

  《蓮花》讀後感5

彼岸的絕望之花開滿薔薇的島嶼花朵。對於花朵,安妮總有一中割捨不斷的情結——蓮花。"蓮花代表一種誕生,清除污垢,在黑暗中趨於光。一個超脫幻想的世界的誕生。"

《蓮花》講述了慶昭和善生,在陌生和偶然中邂逅,然後結伴前行墨脫,運着善生心中的女子蘇內河的故事。故事的情節簡單,但其中關於每一個人:變幻的心裏,隱祕的敘述卻在荒蕪蒼涼的旅途中大篇大篇的展開,想讀者詮釋每個人千瘡百孔的內心,最終所有的繁華,瘋狂,掙扎,絕望,都在宿命的掌心中得於平息。

讀到安妮的文字,總會被她的情緒所導引,被她的情感所震撼。在她的筆下人生猶如一場苦行,在這苦行中有鮮活的人物以及他們的故事。"追尋"是蓮花的`主題,絕決它的基調。文字簡潔樸素,彷彿寫在清冽的水中:——慶昭,善生,內河——故事浮現在眼前。這一過程彷彿是一場巨大的傾訴,發生在對話中。但更多的是來自於他們內心的獨白,寂寞的大段獨白。表面平靜無瀾,但內心早已暗涌成大海。無一例外,在安妮的小說中,必定有一個這樣的女子:身處邊緣,清冽暴力,分裂的生長,能把一切世俗的東西纔在腳下,不懈一顧,但同時有需要大量的感情來填補內心的空缺。那種矛盾的痛苦以及性格的缺失,不喜歡擔任何責任的存在,就如同身處絕境邊緣,極端危險,卻兀自迎風而笑,把正個世界拋在身後。內河,《蓮花》中最大大的謎,也是承載關於一些邊緣生活的載體:在她身上,我們再次讀到她有別於衆人普通生活的人生:沒有親情的獨自成長,過早涉世,不被應許的愛情,顛沛流離———自由,孤獨,桀驁,漂泊,人生。而故事的另一個主角,善生,正如內河所說,整個人就是一個巨大的傷口。因爲他根本就不愛自己。善生的大半生,都揹負着別人的夙願與天長地久,沿着傳統意義和主流世界設定好的人生軌跡慢慢滑行。工作,結婚,生兒育女。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樣。然而,卻無奈,疲憊,空虛,厭倦生活,厭倦一切,直到最終放棄一切,失去一切。墨脫,內河,這是一個路途,唯一的,最後的,屬於他自己的路!

安妮作品中的人物彷彿永遠都逃脫不了宿命的掌心。她在內河身上寄予了一種神祕的氣質,受到命運的支配。關於內河的出生,她也描繪得相當唯美:母親看到的河,由高山頂上的雪花和雨水融化而成,平靜寬闊,閃爍只寶石半摧殘的銀亮光芒,跋涉過山巒平原,穿越過村莊,漫過家裏的門檻,當穿越而過的時候,河面上綻放了大朵大朵的花,像粉紅的燈籠,漂浮着遠行。大和就如蛇一般緩緩滑行,除了後門,蜿蜒而去。這無意是對內河一生的概括:精彩,豐滿,多舛!而善生,那一個同樣來自另一個時空的生命,一株失蹤於晚石炭熱帶雨林中,從鹽化石中被臨摹,然後復活的植物:細而寂靜的葉尖,獨自不能被參照的意志。命中註定,他將從時空中消失,杳無音訊。畢竟,一開始,他就不屬於這個世界,如同內河!

一如繼往,書中的絕望,依舊多情而溫綿。

高中時代的內河,幼小的完美主義者,渴望感情,追尋感情,帶着火焰撲向他那鬱郁不得志的美術老師——一個已婚的男子。她迅猛地撲向他,撲向她的愛情。而她的愛情,不過是擁抱鏡中那個尋自我認同以及感情的女子,帶者危險的使命!而他,只不過一個失敗的容易手幻覺誘惑的人!愛戀如此純粹劇烈,卻終究無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灰飛煙滅,難以挽回。對感情的需索如此卑微真切,不過是需要來自另一個人的重視肯定。十年後,當她奮力推開善生,哭喊着連滾帶爬地靠近屍牀,緊緊拉着那男人的屍體不放,並持續地沙啞失聲的喉嚨發出歇斯底里的慘叫時,一切,不明而喻:苦難青春所留下的創傷,依舊明亮!時間終究不能癒合彼時的傷痕!其實,她對他早就沒有了愛,也沒有任何恨意。在醫院,只看到自己淪陷於卑微苦難的青春,無能爲力。心中有的,只是憐憫!這是多麼虛無的一件事!"我們掙扎的意義何在?"絕望。無奈。

有的人即使在認識多年以後仍然很陌生,彼此之間總是有一種隔膜存在,彷彿走在河的兩岸,遙遙相對,不可觸;。而有些人在出場的一瞬間就是靠近的。"這是一種直覺!。內河和善生,他們之間不是世俗層面上的愛情關係,他們之間是一種複雜而深沉的情意,包括忠誠,羞恥,疏遠,信任,傷害,慰藉,溫暖,冷漠。

他們從一開始就不屬於這個世界!命中註定他們最終將離去。

"如果我們在這個世紀的光明已謝,是否會前往另一個世界。"

"來,來,來,善生,跟我來"熟悉的聲音來自遠方的召喚。

內河說自己是一個走鋼絲的人,走過去是虛無。命中註定要漂泊一生。一直徘徊在世間的邊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