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語文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蜀鄙之僧》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2.2W人 

  [教學目標]

語文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蜀鄙之僧》教學設計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藉助註釋,讀懂課文大意,感悟課文中所講的“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3.瞭解對比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1.誦讀、背誦,增強文言語感。

2.在朗讀中,對照譯文,理解詞義、句意、文意。

  [教學難點]

理解故事的深刻含義,感悟這個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朗讀

1.教師將課文抄在黑板(或小黑板)上,學生邊聽教師範讀課文,邊領會如何停頓與斷句。

2.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指導讀準“蜀、僧、恃、鉢”字音)、齊讀。重點是斷好句,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朗讀停頓是: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鉢/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二、猜讀

1.投影出示註釋

語:告訴。

欲之南海:想去南海。之,去。

子:古時對對方的尊稱。

何恃:恃何,憑藉什麼。

買舟:租船。買,這裏是租、僱的意思。

猶:尚且。

越:至、到

去:距離。

至:到。

2.對照註釋,用自己的話說說文意,先默讀思考,自己說一說,再分小組互相說一說,最後在全班說。

(老師及時讚揚善於理解的同學,鼓勵大膽試說意思。)

3.小結方法:把註釋的字詞意思放在句子中,逐句讀懂意思,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三、對讀

1.翻開書,自由朗讀課文與譯文。

2.兩人一組,一人讀文言文,一人讀譯文,逐句對應讀,讀錯一句譯文就讓對方刮一下鼻子;分男女生全班對讀。

3.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4.用古文說故事

a.用古文講故事有什麼要求?

b.學生準備

c.學生試講第一句,教師強調有沒有講的味道?

d.教師邊說現代故事,引導學生講對應的古文故事

e.指名學生用古文講故事

5.小結方法:在藉助註釋讀懂句子意思的基礎上,通過譯文可以使我們理解得更準確一些。譯文不是直接翻譯文言文,它適當增加了詞語和句子,顯得更通順、更連貫,整體意思更清楚、更通俗易懂。我們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時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四、悟讀

1.先分角色朗讀,請同桌二人分別來扮演富者和貧者。要求讀出他們當時的神情和語氣。再分別問貧者和富者:子何恃而往?強化朗讀三句對話。以此爲切入點研讀課文。

2.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3.全班交流:引導學生聯繫課文,聯繫自己學習與生活中的事例多角度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說,鼓勵獨特的見解。對學生的交流不必求全、求深,只要說出自己的感悟就行。如志向堅定,刻苦勤奮,即使客觀條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即有志者事竟成;有志向,但意志不堅定,終究實現不了目標、理想;面對嘲笑,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氣;在困難面前,要有無所畏懼的堅強意志和奮鬥精神等等。

4.本文在表達上的突出特點是採用了什麼手法?(對比手法)通過對比講述,二僧的形象令人難忘。富者“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貧者僅憑“一瓶一鉢”,跋涉“不知幾千裏”,終於到達目的地。鮮明的對比,深入淺出地說明了“無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5.小結延伸:

(1)本文是節選,課後查閱資料,瞭解原文《爲學一首示子侄》的內容,是寫給子侄們看的。

(2)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說說對原文的理解。目的是教育子侄們樹立志向,刻苦學習,學有所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