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六年級上冊語文林海教案人教版

本文已影響 2.02W人 

課時教學要求

六年級上冊語文林海教案人教版

1、學習寫景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領略林海的美。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3、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按照作者剛進森林、深入林中和看到林場的順序理清了課文層次,並且學習了第1段。請大家回憶一下,第1段寫了什麼內容?

2、師: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2到第5小節,這一部分主要寫了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呢?(板書:嶺、花、林)

二、學習第2小節(“嶺”)

1、指句讀第2小節,引導思考:大興安嶺的“嶺”有什麼特點?

2、在學生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概括“嶺”的特點。(板書:多溫柔)

3、抓住重點詞語,初步體會“嶺”的特點。

師:你們是從哪裏看出“嶺”多?又從哪裏知道“嶺”溫柔的呢?

(1)學生讀寫“嶺”多的句子。

理解“疾馳”“看不完”等詞語的含義:突出嶺多,而且綿延數千裏,面積很廣,這正照應了課題中的“海”字。

(2)學生讀寫“溫柔”的句子。

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孤峯突起”“盛氣凌人”等詞語,體會嶺“柔”的特點。

4、指導朗讀,在讀中深入體會“嶺”的特點。

師:我們來讀這一段。你們看,怎樣才能把“嶺”多和溫柔的特點讀出來呢?

出示幻燈片:

“這裏的嶺的確很多,橫着的,順着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雲橫秦嶺’那種險句。”

師:讀一讀這句話,從“橫着的,順着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這些詞語中,你們能明白什麼?

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語寫出“嶺”姿態很多,各不相同。

師:怎樣才能把“嶺”的“姿態多”讀出來暱?

(1)師生共同討論,達成共識:要讀出“姿態多”,應該通過朗讀把“嶺”的各種姿態表現出來:“高點兒的”聲音稍高一些,“矮點兒的”聲音稍低一些,“長點兒的”拉一點兒長音,“短點兒的”要讀得急促一些。 這樣借語調低長短的變化來表現“嶺”的千姿百態。

(2)反覆試讀,範讀,指導學生讀出“嶺”多的特點。

師:你們再讀一讀,從“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這些詞語中,還能明白什麼?

出示幻燈片:

“這裏的嶺的確很多,橫着的,順着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

“這裏的嶺的確很多,橫着的,順着的,高的,矮的,長的,短的……”

學生讀這兩句話,通過對比,進一步理解:“高點兒的,矮點兒的”等詞語中的“點兒”說明“嶺”與“嶺”之間差別都不大,毫無孤峯兀立之感。那裏山勢平緩,線條柔美,給人一種“柔”的感覺。

師:我們再來讀這句話,怎樣才能的把“嶺”的溫柔也讀出來呢?

指導讀好“點兒”,要讀出溫柔、親切的感受。

再讀“每條嶺都是那麼溫柔”一句。

師:你們試讀一下,怎樣讀纔是“溫柔”?——怎樣讀又是“那麼溫柔”呢?

5、明白作者表達的方法。

抓住“雲橫秦嶺”這一詞語,理解作者拿秦嶺的“險”來作對比,突出大興安嶺的“柔”。

6、總結學習方法。

(1)讀這一段,找出“嶺”的特點。(找特點)

(2)讀這一段,讀出“嶺”的特點。(讀特點)

(3)瞭解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明寫法)

三、學習第3、第4小節(“林”)

運用上述學習這一部分。

1、自由讀第3、第4小節,思考:“林”的什麼特點?

2、師生討論概括“林”的特點。(板書:廣 綠)

3、抓住重點詞句,初步體會“林”的特點 。

“目之所及”“哪裏都是綠的”“落葉松的海洋”等詞句寫出了“林”廣;“多少種綠顏色呀”“只有畫家才能描出那麼多的綠顏色呢”等語句寫了“林”綠。這些詞句突出了林的浩瀚與茂盛。

4、指導朗讀,深入體會“林”廣和綠的特點。

師:我們來讀這一段,誰能把這一大片森林讀成綠色的海洋,把大家帶到林海里去看一看呢?

(1)指導朗讀“目之所及,哪裏都是綠的”一句。

“目之所及”怎麼理解?——讀這句話,把“林”的廣讀出來!——你現在相象自己就站在大興安嶺,你的面前就是“波浪起伏”、浩瀚無邊的林海,這就是“目之所及”吧!讀!

(2)指導朗讀第4小節。

師逐一追問:林海中的浪花指什麼?——白樺的樹幹“泛着”……是什麼意思?(翻騰、涌動)——白樺樹真的是在涌動嗎?(不是)——白樺樹是靜止的,可作者爲什麼說它的樹幹像白色的浪花呢?

出示幻燈片:

“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着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

學生聯繫上文,反覆研讀,仔細揣摩、體會,來讀懂這句話。

學生的理解有兩個層次:

①抓住關鍵詞語“在陽光下”“閃動”理解:白樺的樹幹是白色的,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閃,遠遠望去,像粼粼的波花,所以作者說它像浪花。

師:僅僅是白樺的樹幹在陽光下閃動就像浪花嗎?你們再讀一讀,看有沒有新的發現?

②抓住“大片青松的邊沿”,學生對此有了新的理解:青松在嶺上,像大海;白樺在山下,樹幹銀光閃閃。在青松的陪襯下,白樺的樹幹像泛着的浪花。

師:誰能用生動的語言把這一段寫的美景描繪出來呢?

學生組織語言,描述美景。

師:我們再來美美地讀一讀,把林海讀“活”,好嗎?

四、學習第5小節(“花”)

此段仍運用上述學法,學生自學並交流體會。

1、默讀,概括“花”的特點。(板書:多 美)

2、讀課文,讀出“花”多和美的特點。

師生討論交流學習體會:

(1)抓住“河岸上”“鬆影下”等詞語理解:“河岸上”說明山下有“花”,“鬆影下”說明山上有“花”。從山下到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花”,“花”非常多。

(2)“不缺乏色彩”“招來小蝴蝶”等詞語說明“花”香、“花”美。

(3)“兩山之間往往流動着清可見底的小河”這句話,是寫什麼呢?爲什麼要寫這句話?

引導聯繫上文理解:大光安嶺的“嶺”多,因此兩山之間的河也多,河岸上“花”也多。這句間接寫“花”多。

(4)師讀“大興安嶺多麼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爲裙,還穿着繡花鞋”一句,學生閉目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

①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興安嶺比作一位美麗少女,表達了喜愛之情。

②山上青松,山下白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