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5篇

本文已影響 2.1W人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三下冊語文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5篇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

《唐雎不辱使命》課文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語文教案

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2、培養學生複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學習唐雎作爲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

4、領悟本文言辭的巧妙美。(言之有節,言之有據,言之有力。)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也許聽說過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戰國策》裏描繪的燕趙遊俠之士的形象,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爲後。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另一個故事:作爲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於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鬥爭,最終理直氣壯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這裏的唐雎,是《戰國策》裏塑造的又一個遊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學過程

1.作者、背景簡介。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爲主的史書,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爲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敘事長於鋪陳,多加渲染誇張,寫得有聲有色;語言生動流暢;善於在矛盾衝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在論辯中往往採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所以它對後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響。

這篇文章記敘了戰國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後滅亡了韓魏兩國;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想用詐騙手段併吞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於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

2.全班齊讀,然後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搶qiāng傀guī祲jìn縞go撓náo諭yù

3.同學反覆朗讀,可按照每行爲一組的順序舉行朗讀比賽,以此激發學習讀書的樂趣。

4.藉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間可以討論。

5、文章可以劃分爲幾個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敘述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3)寫唐雎和秦王面對面的鬥爭。

第三部分(4)寫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氣所折服。

(四)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唐雎面對暴秦展開鬥爭直至折服秦王的記述,讚揚了唐雎堅持正義、勇敢無畏的愛國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對話來敘寫和展開情節。

(五)總結、擴展

本課注重了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對《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有了整體的感知。在戰國時期有很多“士”,這個特殊的階層流傳下來許多故事,如毛遂、藺相如、晏子等,課下可蒐集一些。

(五)佈置作業

認真閱讀,逐句翻譯,以小組爲單位編寫劇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戰。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戰國策》論證說理周密嚴謹,筆鋒犀利。綜論形勢,無不縱橫捭闔;指陳利害,無不鋒芒畢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寫了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有鮮明的個性,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下。

教學過程

一、分各色朗讀課文。

二、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爲什麼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併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着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於鬥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後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與安陵君“易地”並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並非真心易地,意在吞併。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B.“寡人慾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並無商量餘地;C.秦王不說,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的心理

3、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爲什麼還要說“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爲爭取周旋的餘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4、本中怎樣體現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

5、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悅”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發展起着推動作用。

6、秦王說,“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麼?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爲長者”,“錯”起“意”來,就會把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屍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麼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爲要發動戰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衛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暴、狡詐、陰險落架。唐雎:有膽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

三、教師小結。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於使命,不畏強暴,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乾,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業。

查找資料,瞭解外交那些出使他國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文章以記言爲主,情節跌宕起伏,矛盾衝突尖銳,人物個性鮮明,言辭頗有深意,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味。

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我自認爲對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還是比較值得一提的。

在導入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尼克松與周恩來的精彩對話,讓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就對如何得體、巧妙的說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正當學生爲周恩來機智的回答叫絕時,我順勢引人了古代外交家——唐雎,連帶着介紹了課文背得。打鐵要趁熱,我這開頭一個高潮,讓學生覺得作品中的人物不那麼討厭,文言文也不都是枯燥無味的了,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接下來的“讀——譯”均由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加以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的慾望。先讓學生認真聽老師範讀,給自己不懂的字注音,然後考考大家的記憶能力,再讓學生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好。有了這個激勵,學生在聽課文錄音時就格外認真,特別是一些後進生更認真,這可是以前從未有過的現象。另外,《唐雎不辱使命》這篇文言文字面障礙較大,如何讓學生在短短的幾堂課裏掌握重點字詞句,這是一個需要教師仔細斟酌的問題。因此我在設計這個環節時就採用洋思的文言文教學模式,採取了讓學生自學爲主的方法。讓學生先借助工具書自己翻譯,接下來一人一句進行翻譯,有不同意見的學生再發言,最後教師評講並將重點詞語的意思板書在黑板上。我們都知道,學生都是好勝的,哪怕是成績很困難的學生,他也期盼能在課堂上答對一個問題,得到老師的微笑。從教學結果看,這個方法還是比較得當的,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趣味盎然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積極性。因此,當我課文學習結束時,學生也能流利地翻譯課文了,甚至還包括那些學困生。

關於文章分析我着重從文章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展現人物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入手分析,讓學生先按導學稿的內容進行自學,然後小組進行交流。構建了一種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新學習框架。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再有,本節課在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通過故事複述、分角色朗讀課文、爲人物設計神態、動作等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對話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學生在感悟唐雎這種剛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以及與秦王同歸於盡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在課外活動時學生又展開了一場小小的辯論會,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恰到好處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本節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生學會了學習。當然也有遺憾之處:1、學生的層次不同,討論時層次低的學生因有老師聽課而不好意思舉手發言部分喪失了話語權,學得相對被動。2、分角色朗讀不夠充分,學生未能讀出秦王的語言特點。3、時間分配欠合理化,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朗讀。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同時,更要加強時間分配方面的學習,使課堂教學更富有生機。

總之,通過這篇文章的教學,我明白了教學相長,相輔相成的道理,同時,也爲我進一步探索課程改革的奧祕提供了一個鮮活的示例。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2

一、說教材及學生

古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鳥鳴澗》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春季月夜山景圖,春夜,深山空曠,萬籟無聲,桂花從枝上飄落的聲息。忽然,一輪月破雲而出,幽柔的清光灑滿山林。被月色驚擾的山鳥,時而啼鳴於深澗之中。詩人以花落、月出的動態和鳥鳴的聲音,非常生動深刻而細緻傳神地表現出春山月夜的清幽閒靜。這種靜境因爲有聲音動態而顯得富於生機和情致。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

這首詩主要描寫深山幽谷夜晚寂靜的情景,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心情。充滿了靜謐的意境,但“花落”“鳥鳴”“月出”寫來靜中有動,動中見靜。是很成功的寫景詩,如同一幅線條清朗的水墨山水畫,正是王維所擅長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已學過一些古詩,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感悟語言,體會感情,欣賞意境,培養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根據學生實際、教材特點和課程標準,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能夠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描繪的意境。

2.能用給古詩編故事的形式把詩中描述的場景複述出來。

3.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學習詩人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態度。

4.嘗試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聯想和體會,通過誦讀,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情。

2.能用給古詩編故事的形式把詩中描述的場景複述出來。

二、說教法及教學手段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爲了使學生能學得快活,學得輕鬆,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我採用“激趣導入——初讀感知——感悟詩意——課外延伸”的方法進行教學。爲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我製作了有關課件,把月夜的影視文件、能調動學生情感的優美的音樂,詩中比較難懂的詞句等製成了課件,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詩情畫意。

三、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採取“讀一讀,想一想,問一問,說一說”的學習方法,採用個人自學,小組合作、全班討論交流的形式來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讀,即讀詩中的重點詞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始終貫穿於課堂的全過程;“想”,想自己悟到了什麼,聯想到了什麼;“問”,問自己不懂的地方;“說”,說自己的獨到見解。學生始終在教師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積累語言,在反覆的多形式的朗讀中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四、說教學過程

(一)由題導入,激發興趣

今天,我們要學一首古詩,這首詩就像剛纔的音樂一樣,清新、雅緻,恬靜、幽美,題目叫——《鳥鳴澗》。(齊讀課題)

“澗”這個字,它的偏旁是“氵”,我們可以推想“澗”跟——水有關。水在哪裏呢?水在兩山之間,所以,澗就是指夾在兩山之間的流水。這流水是涓涓細流還是洶涌波濤?那應該怎麼讀題目呢?誰來試試?(齊讀)

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寫的,王維他的山水詩造詣極高,《鳥鳴澗》是他山水詩的代表作,蘇軾就曾經誇他的詩“詩中有畫”,現在就讓我們來品這首詩,賞這幅畫。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鳥鳴澗,是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王維在這看見了什麼呢?請大家到詩中去讀一讀,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4遍,前2遍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爭取讀得字正腔圓,後2遍讀的時候,爭取讀通順,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

1、學生自讀。

2、(屏顯古詩)指名讀。點評。

a你很會思考,夜靜春山空,“空”這個多音字你讀準了,真是一絲不苟。

b聲音清脆悅耳,讀詩正確流暢,很好。

c聲音響亮,把每個字的音都讀準了,自信的孩子,真不錯。

d讀得很流利,又注意了詩內部的停頓,讀出了詩的韻味。

3、齊讀。

4、這首詩你們都讀正確了,讀通順了,同學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了這麼幾遍,你知道這首古詩寫的是什麼時候呢?

指名回答,並說說依據。(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春夜)5、詩人王維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請同學們到詩中一行一行仔細地找一找,並把它圈出來,四行都找完了,再舉手。

指名回答。(相機板書:花、山、月、鳥、澗)

6、的確,詩人在詩中寫花落、山空、月出、鳥鳴、澗水流,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麼特點呢?請你到詩中把這個合適的字找出來。

指名回答。(板書靜)

的確,這首詩給我們的一個深刻感受就是“靜”。

(三)感知詩意,體味清幽

1、第一行:人閒桂花落

同學們都很會讀書,讀出了這首詩寫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個靜靜的夜晚。就在這樣的一個夜晚,桂花輕輕柔柔地飄落了,(屏顯:人閒桂花落)同學們看過桂花嗎?長什麼樣子?小小的,細細的桂花落在地上聲音響嗎?聲音小到我們在座的每一個同學也包括張老師可能都聽不到,但王維卻在那個夜晚聽到了。

這桂花落地的簌簌聲告訴我們什麼呢?(不作答)我們寫教室很靜,靜到什麼程度?(讓學生自由說,老師不評價)靜到一根繡花針落地的聲音都聽得見。那詩人寫桂花落地的聲音都聽得見,是爲了告訴我們什麼呢?

(指名回答)

是呀,夜是這樣的靜,但不僅因爲夜靜,更因爲看風景的人心靜,所以,王維他還是感受到盛開的桂花悄然落地的聲音。看看“人閒”兩個字,它正是告訴我們王維的心——靜。是啊,王維身處沒有戰亂,安定統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時隱居風景秀麗的藍田輞川,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悠閒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說自己是——人閒。

現在,就讓我們用朗讀把桂花落地地輕柔、舒緩展現出來。(指名讀)

(女生齊讀、齊讀)

女生讀起來清清幽幽的,別有一番情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第二行:夜靜春山空

聽着這桂花落地的簌簌聲,王維才發覺夜是多麼靜啊!真是——夜靜春山空。(屏顯:夜靜春山空)同學們,鳥鳴澗這裏風景如畫,白天,山澗中陽光燦爛,鳥語花香,遊人踏青,動物們自由自在……真是熱鬧非凡。漸漸地,漸漸地,白天的喧鬧消失殆盡,遊人散去了,動物們都進入夢鄉了,山林也空閒下來了,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樣,靜靜的,靜靜的……如果此時,你也站在這座春山面前,你會用什麼詞語,什麼句子來形容?

是呀,靜,靜得詩人覺得好像整座山什麼都沒有了,空蕩蕩的。誰用朗讀來把這樣的畫面讀出來。(指名讀)

讓我們用朗讀來讚歎這座空山吧!(男生齊讀、齊讀)

讓我們把這個“靜”字留在心中,讀好這句詩。(屏顯: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齊讀

3、第三、四行: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引讀: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月出,月從哪出來呢?(雲)怎樣的雲?

(薄薄的幾片雲)是呀,一輪明月從雲層中鑽出來,皎潔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傾瀉在山澗中,睡夢中的鳥兒於是——(指名回答)是呀,鳥兒以爲天亮了,睜開朦朧的睡眼,啾啾叫着。

“時鳴”怎樣叫呢?(指名回答)是叫了幾聲,就停了,過一會又叫幾聲,又停了,咦?不是寫夜靜嗎?怎麼會寫鳥鳴聲呢?

對,這就是一種反襯手法,以動襯靜。古人就說“鳥鳴山更幽”

我想,鳥兒此時一定是用它動聽的叫聲在讚歎。

現在,就讓我們來讀一讀這句詩。(指名讀)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3

學習目的:

1、快速瀏覽課文,說出作者喜歡的是哪些事物,作者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2、瞭解作者的非凡經歷,說出給你的人生啓迪。

3、學會在敘述中恰當地穿插議論和抒情。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組織學生用一句話介紹動情的介紹你所瞭解的作者。

用一句話介紹動情的介紹你所瞭解的作者。交流

2

快速瀏覽課文,說出作者大概寫了多少喜歡,作者喜歡的是那些事物。從這些喜歡,你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讀讀、思思

交流、明確

3

組織交流

明確

二、理解性閱讀,品味語言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問題探討:請你根據課文說說作者“觸摸到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哪些方式?作爲一個有很多缺陷的人,她爲什麼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

理解性閱讀課文,小組合作學習交流。

2

反覆誦讀文中你喜歡的詩意盎然的句子,談談你讀後的感受。

反覆誦讀文中詩意盎然的句子,交流讀後的感受。

三、仿寫一段話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結合課後探究練習四以“忘我是快樂的”爲開頭寫一段話。

仿寫一段話

教學反思

課後學習:瞭解作者生平資料及帶給你的啓示。

第二課時

一、拓展性閱讀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組織

學生活動

1

學生說說海倫·凱勒不向命運屈服,戰勝殘疾走向成功的非凡經歷,引導學生聯繫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談談對人生的啓迪。

聯繫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談談對人生的啓迪。

學生書面準備後,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

附:閱讀資料

天才與苦難

上帝象精明的生意人,給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幾倍於天才的苦難。

世界超級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時接受兩項饋贈,又善於用苦難的琴絃把天才演湊到極限的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難者。四歲時一場麻疹和強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七歲患上嚴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療。四十六歲牙牀突然長滿膿瘡,只好拔掉幾乎所有的牙齒。牙病剛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兒子成了他手中的柺杖。五十歲後,關節炎,腸道炎,喉結核等多種疾病吞噬着他的機體。後來聲帶也壞了,靠兒子按口形翻譯他的思想。她僅活到五十七歲,就口吐鮮血而亡。死後,屍體也備受磨難,先後搬遷八次。

上帝搭配給他的苦難實在是太殘酷無情了。但他似乎覺得還不夠深重,又給生活設置了各種障礙和漩渦。她長期把自己囚禁起來,每天練琴十至十二小時,忘記飢餓和死亡。十三歲起他就周遊各地,過着流浪生活。除了兒子和小提琴,他幾乎沒有一個家和其它親人。

苦難是他的情人。他把她擁抱得那麼熱烈和悲壯。

其次,他纔是一位天才。三歲學琴,十二歲就舉辦首次音樂會,並一舉成功,轟動輿論界。之後,、他的琴聲遍及法、意、奧、德、英、捷等國。他的演奏是帕爾馬首席提琴家羅拉驚異得從病榻上跳下來,木然而立,無顏收他爲徒。他的親身使盧卡觀衆欣喜若狂,宣佈他爲全國首席小提琴家。

他不但用獨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滿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個歐洲甚至整個世界,而且發展了指揮藝術,還創作出《隨想曲》、《無窮動》、《女妖舞》和八部小提琴協奏曲及許多吉他演奏曲。幾乎歐洲所有文學藝術大師如大仲馬、巴爾扎克、肖邦、司湯達等都聽過他演奏併爲之激動。音樂評論家勃拉茲稱他是“操琴弓的魔術師”。歌德評價他“在琴絃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這四根弦中包含桌多少苦難、痛苦和受到殘害的生靈啊!”

上帝創造天才的方式便這般獨特和不可思議。

命運對霍金同樣十分殘酷。17歲時,他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學,21歲時,卻患上了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說他至多隻能活兩年半。就像正要開放的花朵遭到嚴霜的打擊,霍金的人生面臨着嚴重的挑戰。如果他在命運面前軟弱一下,對自己說“算了,反正一共只有兩年半了”,就可能痛苦的生活,平庸的消失。但是,霍金心裏想,反正就是一死,命運的能耐再大,最壞也不過如此。他對命運說:“隨你的便吧。”他對自己說:“時間只有兩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義的事,讓生命留下一點輝煌。”

疾病不斷地向他進攻。他的病情漸漸加重,肌肉一天天的萎縮下去,走路越來越不穩,連站也變得困難起來。爲了與咄咄逼人的病魔鬥爭,他努力鍛鍊。他堅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樓。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 難地走上樓去。

病情不斷的加重。霍金終於站立不住,坐上了輪椅;他的手指失去了活動能力,十個手指中,只有兩個還能活動。1984年,他說話已經相當困難,吐字不清,說幾個詞要花好長時間。1985年,他又得了肺炎,治療時切開了氣管,從此就再也沒有發出聲音,只能在心裏講話。後來,人們爲他在輪椅上安裝了一臺電腦和語音合成器。他用僅有的兩個完好的手指在鍵盤上敲出要說的詞,組成相應的句子,經過語音合成器發出聲音來。他就用這個辦法,進行學術交流,做學術報告。

命運帶給霍金的苦難實在是太多了,是常人難以想象,難以忍受的。但命運在他頑強的挑戰面前似乎退卻了,一個兩年半過去了,又幾個兩年半過去了,他還是堅強地活着。

但霍金向命運的挑戰,不僅僅是指它能活着,更是指它的創造。腳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不行了,走路、吃飯、說話都要別人或機器幫忙,體重只有四十公斤。但是,他的大腦還很行。他讓助手把資料攤在小桌上,一頁頁的閱讀。他的身體一點也沒有離開過輪椅,但是,他的思維卻飛出了地球,飛出了太陽系,飛出了銀河系,飛到了上百億光年外的宇宙深處,飛向了神祕莫測的黑洞。他在大腦中想象着,論證着,推理着,計算着。他思考着宇宙從什麼時候開始,時間有沒有盡頭。他發現了黑洞的蒸發性,推論出黑洞的大爆炸,他還建立了一種非常美的科學的宇宙模型。

霍金成了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他寫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風行世界,發行量達1000萬冊。他被選爲皇家學會會員,成爲只有像牛頓這樣的大科學家才能躋身的盧卡遜數學講座的教授。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鬥的精神征服了世界。他的事蹟表明,人是可以向命運挑戰的。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1、瞭解孟子雄辯的文風;2、學習文章中用於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3、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句,學習文章中用於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難點:瞭解孟子雄辯的文風,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情況。

(二)介紹常識:1.關於孟子的常識。2.關於《孟子》一書。

(三)檢查預習讀課文的情況:齊讀。

(四)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節奏。

1.聽課文錄音:(學生注意節奏、字音)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隨時點撥。

教師強調某些句子節奏和作用:

這篇文章大量使用結構整齊的駢句,朗讀時要注意它們的節奏,讀出氣勢。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用於敘述,列舉事實,爲後面的論證奠定了充分的事實基礎。

試標出下邊句子的節奏(用“/”表示),然後練習背誦課文。

學好文言文的關鍵是要多誦讀,讀出文章的節奏和氣勢。特別是像《孟子》這樣短小嚴密而富於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爲重要。本題就是鍛鍊學生劃分句子結構、學習誦讀的能力。

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採用了排比的句式,用於本段的議論,增強了論辯的氣勢。

(五)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疏通文意。

(六)討論交流: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現當代生活中的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這是一道開放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認識,用一些實例驗證本文所說的觀點,也可以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八)課堂小結:

(九)拓展作業:課外閱讀《孟子》的其他文章,如《魚,我所欲也》等,體會孟子的雄辯文風。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5

一、課前熱身:

二、簡介背景,導入新課:

三、學習目標:

1.體會本文運用動作描寫、細節描寫等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學習武松打虎的英雄氣概。

四、整體感知:

1.讀準加點字的讀音:

袒露踉踉蹌蹌詭詐迸出血泊景陽岡

2.理解一些詞句的意思:

例:篩酒——斟酒

(1)這酒好生有氣力——

(2)偷出右手來——

3.小說節選部分的情節可以分爲、 、 、下岡四部分。

五、合作探究:

1.作者主要運用了哪幾種描寫方法刻畫武松?以打虎這一情節爲例,分析這些描寫方法對於表現人物性格特徵有什麼作用?

2.概括武松的性格特徵。

3.你認爲除了武松自身的性格特徵以外,還有什麼是他能打死猛虎的原因?

六、拓展提高:

1.你還知道武松的哪些傳奇故事?

2.我們從武松的身上學到了什麼?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1、學會在快速閱讀中準確捕捉有價值的信息。

2、學習把人物放在文化背景中展示,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學會逐步深入地描寫內容。

3、瞭解猶太民族重視文化教育,重視培養生存能力的情況,瞭解猶太民族珍惜生命,嚮往和平的民族精神。

教學重點及難點:

1、課文較長,在短時間內快速閱讀準確捕捉有價值信息要依靠課前充分預習。

2、引導學生探究猶太精神的來由及正確認識猶太精神的價值。

預習:

1、瞭解電影《索菲的選擇》、《辛德勒名單》的情節內容,瞭解猶太民族的苦難歷史。

2、課前收集作者鐵凝資料,瞭解其創作歷程。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景導入

1、提示單元學習主題:迅速捕捉閱讀信息。要求快速閱讀文章,準確捕捉文中有價值的信息。

2、引入課文:板書馬克思、達爾文、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等名字。

簡單介紹:馬克思(哲學,政治經濟學)、達爾文(生物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弗洛伊德(心理學)。

這些人的非凡的成就是在不同領域中取得的,但他們都屬於同一個民族:猶太民族。猶太民族中傑出的人物遠遠不止上述的幾位。爲什麼猶太民族會如此的優秀?今天,我們就跟隨作家鐵凝一起通過一個在語言方面有出色成就的猶太青年去揭示這個答案吧。

3、請同學查看作家鐵凝的資料(新課程導學),回家後積累在《作家作品資料本》上。

二、組織學生快速閱讀課文,課後練習一,讀了本文後你會留有怎樣的印象,在這些印象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可刪除)

三、剛纔很多同學都提到了戴維·費爾斯汀的傑出的語言才能,那麼作者在文中寫到了戴維的那些語言成就呢?(小組交流討論發言)

明確:四件事:1、閱讀中文長篇小說,2、流利的普通話,3、通過美國漢語水平高等級考試,4、還掌握了多門外語。板書:傑出的語言才能,優秀的猶太青年

四、戴維爲什麼能夠取得這麼出色的成就?(小組討論交流發言)明確:是戴維的家庭造就了他出色的才能。戴維家是個什麼樣的家庭呢?從文中找到相關的描述。

明確:親情,和諧樸素而有剋制,彼此關切,能細緻地欣賞對方的好意;父母都有教育背景。是這樣的家庭氛圍給了戴維處世的條理性和思維的獨立性,向難題進攻的巨大韌性和耐力。

板書:和諧的家庭氛圍,愛而不溺的教育

五、說到猶太人的家庭教育,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

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這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燬,你將帶什麼東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錢或鑽石,母親將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能。因爲智能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能就永遠跟着你。”

1、這個故事發生在幾乎每一個猶太家庭中,我想,戴維的父母在小時候也一定講過同一個或者類似的故事,一個家庭良好的氛圍和教育能夠造就一個傑出的人才,那麼是什麼造就了一個民族的衆多傑出人才呢?

(民族精神)2、作者在哪裏發現了猶太的民族精神?猶太會堂,費爾斯汀拉比教她用希伯來語說“生命”與“和平”的時候。

3、請同學們在文章中尋找最能概括猶太民族精神的句子。(討論交流)

“正是對生命不衰的熱愛和對和平執着的祈禱,支撐着猶太民族不斷戰勝人類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難,使他們更加珍惜家庭和親情,重視知識、教育和文化,也更重視爲自身的發展開創更理想的環境。”

板書:熱愛生命,祈禱和平生命與和平相愛,才造就了馬克思、達爾文、愛因斯坦和千千萬萬個戴維這樣傑出的人物。

六、作者在猶太會堂中找到了猶太的民族精神,找到了戴維何以如此出色的原因,爲什麼還有後面的幾段文字呢?(小組討論交流)

1、最後這幾段,作者將探究發現的民族精神歸結到個人的身上,在戴維身上來印證這個結果,抒發自己的感受。

2、作者爲什麼願意相信戴維小時候的願望與生命、和平有關?

明確:因爲作者發現:猶太人經歷了苦難與屈辱具備了熱愛生命、祈禱和平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使得猶太民族的智能和創造力非常突出,而如果我們都能把生命與和平緊緊結合在一起,那麼,我們,人類也能具備非凡的創造力!

3、在14段中,作者連用5個因爲,有什麼好處?明確:展示戴維成長的人文環境,道出猶太民族文化發展的精神源泉。

小結:

從板書中我們可以看出:由於祖先的輝煌和千百年來的屈辱史的猶太人具備了熱愛生命與和平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孕育了猶太家庭和諧的氣氛,而這種氣氛又造就了傑出的猶太人。作者在寫作時將這個探究的過程倒過來寫,個人——家庭——民族。這種寫作的手法叫做:以小見大。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7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朗讀、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體感悟基礎上推敲品味詩歌的語言,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2、培養古代詩詞的閱讀、鑑賞能力,在誦讀中陶冶情操,受到啓迪。

3、背誦積累詩詞名句,體會詩詞的精妙之處。

二、重點、難點:

1、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2、背誦積累詩詞名句,體會詩詞的精妙之處。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示範朗讀或放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自由朗讀,然後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優點、不足。

從讀音、停頓、音調以及感情上評議,是否朗讀到位?如果不合適,應該怎麼讀比較符合詩的內容?(對有爭議之處,教師不做結論,引導學生往下學習,讓學生學習課文後再做結論。)

3、學生自主朗讀,疏通、理解全詩

學生以個人朗讀、小組內互讀等形式儘量有感情地朗讀本詩。並參考註釋,疏通詩意。對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交流解決,或請教老師,老師對有代表性的問題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討論解決。

4、學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問題,把握詩作內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師將學生在探究中反映的問題集中展示,師生共同探究。

教師集中點撥學生疑而未決的主要問題。

(1)這首詩是怎樣抒發詩人感情的?

(2)《詠煤炭》這首詩表面上是詠煤炭,實際上是明志向。試結合詩句,說說詩人的志向。

要點如下:

(1)前四句描寫煤炭的形象,寫盡煤炭一生。後四句有感而發,抒發詩人爲國爲民,竭盡心力的情懷。全詩以物喻人,託物言志。

(2)這首詩是詩人託物言志之作。詩人一生憂國憂民,以興國爲己任。其志向在後四句明確點出,其捨己爲公的心志在後兩句表現得尤爲明顯。綜合全詩,詩人在詩中表達了這樣的志向:鐵石雖然堅硬,但依然存有爲國爲民造福之心,即使歷盡千辛萬苦,他也癡心不改,不畏艱難,捨身爲國爲民效力。

5、學生齊讀全詩

三、歸納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于謙的《詠煤炭》首詩,瞭解了詩人的心志,和人生情懷,領略了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學會了閱讀把握詩詞的一般方法,體會了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8

⒀夫戰,勇氣也。

⒁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⒂彼竭我盈,故克之。

⒃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⒄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探究展示:

1、課文可分幾部分?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 。 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 開始 到“乃入見”) 。

第二層(從“問:‘何以戰?’”到段末)

第二段, 。全段32字,以寫魯方之戰術決策爲主。

第三段, 。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 開始 到“故克之”)以“夫戰,勇氣也”爲根據,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動反攻的觀點,回答了爲什麼等待“齊人三鼓”而後“鼓”的問題。

第二層(從“夫大國”到段末)以“大國難測,懼有伏焉”爲根據,提出作戰中必須時刻注意判斷敵方意圖的觀點,說明了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後才認爲可以追擊的原因。一、預習導學

【鏈接材料】——1. 走近作品: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都認爲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而作。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於描寫戰爭及複雜事件,又善於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

【鏈接材料】——2. 長勺之戰的背景:

: 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後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鬥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於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於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並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後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於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1、給下面的字注音:

劌( )又何間焉( )鄙( ) 弗敢專也( )小惠未編( ) 小信未孚( )

公與之乘( )長勺( )轍( )軾( )竭( ) 盈( ) 旗靡( )夫( )帛( )

2、解釋加橫線的詞的意思

肉食者鄙, 未能遠謀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將鼓之 既克,公問其故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齊師伐我 又何間焉 何以戰 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

必以分人 犧牲玉帛 小大之獄 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

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 遂逐齊師 一鼓作氣 再而衰彼竭盈

3、古今異義

①又何間焉 ②肉食者鄙 ③犧牲玉帛

④忠之屬也 ⑤可以一戰 ⑥一鼓作氣,再而衰

⑦伐 ⑧加 ⑨安

4、重點句子翻譯

①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④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⑤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⑦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⑧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⑨公與之乘,戰與長勺。公將鼓之

⑩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⑾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⑿既克,公問其故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9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時數]

兩教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於孔子之孫孔假的門人,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曾遊樑,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爲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爲《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善於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靨逑至蘇廡┨氐恪?nbsp;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註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兩個小節,讀後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運用投影將本課中的生字、詞打出,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全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作出正確的選擇。

三、分步品味

1、質疑及交流。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的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纔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麼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呢?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拔。回答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的內容進行質疑,教師應儘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2、齊讀課文。

3、讀後讓學生進行自由質疑或說說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說:重點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和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的意義。)

4、教師提問: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後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麼?請依據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夠做到捨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解說:這一部分的教學設計,目的在於嘗試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把握整體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詞、句。)

四、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五、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抄寫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所學內容

1、抽查背誦情況。

2、用媒體出示字詞,檢查對字詞的理解。或者由學生相互出題,考查對字詞及語句的理解情況。

二、朗讀訓練,體會文意

1、分組朗讀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甸式美;嘗試刪除某個句子,而後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感受其表達效果。

2、跳讀課文,找出爲論證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並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①論證方法:道理論證(第一節)、舉例論證(第二節)。②作者的寫作意圖:讚頌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齊讀全文。

三、課堂練習

1、速讀課文第二節,說說本節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應將正義放在首位的。

2、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繫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夏明翰)

(解說:以上材料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目的在於促使學生要正確對待生與死、義與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捨生取義的觀點,那麼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解說: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

五、課後延伸

1、背誦課文。

2、在課外查閱有關孟子、《孟子》的'資料嗟來之食的故事以及吳晗《談骨氣》。

六、佈置作業

背誦這篇課文。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大思想家孟子曾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做比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即“捨生取義”)昨天的語文課上,我和學生一起將腦意識和孟子的“捨生取義”思想進行對接,很可惜,在潛連接的過程中出了點小問題,將我的課堂偏離了正常軌道。

“老師,我不同意孟子的觀點。”一個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後有不少的支持者。 “還有誰不同意老夫子的觀點?”我笑着問道。響應的聲音此起彼伏。有些意外於學生們的態度,也有些驚異他們的獨立思想。我決定將課堂自然一些進行到底,於是花費了不少的時間聽取他們反對“捨生取義”的原因。 “我們以前接觸過保爾這個不朽的名人,他有句話說的好‘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留着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可以再麻木的‘捨生’了,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生命。”學生A心直口快,當然觀點顯得有些片面,而且有些強詞奪理了。

“對我們中學生而言,這個觀點離的似乎太遠。前段時間新聞裏播放說已經將‘見義勇’改爲‘見義智爲’,可見,我們現在提倡的是‘取義不捨生’。”學生B有理有據、簡捷明快的發言博得了一陣喝彩。 ……在衆多的言論之中,除了學生B的‘見義智爲’有新意外,其他的好象都在強調一個片面的觀點:只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謂義啊,德啊,都要排在尾巴上。而且他們列舉了一系列的反面事例,從貪犯說到肇事者,從“評按說法”說到“焦點訪談”……他們不屑的說着:現在有誰還“捨生取義”啊?……我有些茫然,有些悽悽然,優秀傳統的教育缺乏,教學與現實嚴重脫節,致使教師處在了尷尬的位置。我明白,他們接觸的社會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潛意識裏早就否定這個觀點,根深蒂固。我還想據理力爭,想爲我們偉大的古思想家拉動一些支持者,更想糾正這些年輕的腦袋瓜裏存在的“腐壞”思想。我急性列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在上學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兩個選擇,一是趕緊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傷勢做決定,你會怎樣做?“我會看看左右沒人,趕緊逃跑。”一個調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說。

“哎……”傳來一片唏噓,接着有幾名同學起來指責他天良的喪失。(我很高興大多數孩子人本善良)“如果你開車,撞倒了一個人,而且很嚴重,你有兩個選擇,一是逃跑,一是勇敢承擔責任在第一時間救治傷者……”我將事例“升級”。顯然,同學們陷入了沉思中。 “魚和熊掌不可得兼,選擇逃,接受良心的譴責,或者法律的更嚴懲,選擇後者,接受法律的懲罰,但良心稍安。你們做選擇,舉手表決。”我幫忙分析。很高興,他們一個個表示願意選擇後者,儘管眼中還有一點點的茫然。接下來我們列舉了當今社會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們的想法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們開始對“捨生取義”的勇士,發出由衷的讚歎,而對那些見利忘義、自私無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極大的反感和鄙夷。 “現在社會上見利忘義的現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德,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德,就好象沒有了靈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屍走肉,雖生尤死,受萬人唾棄,而那些捨生取義的勇者至今傳誦……當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義不捨身’,所以學生B獲得最佳發言人!”在一片掌聲中我們結束了討論,從學生折射來的目光裏,我知道這節課的收穫還是不小的。最後佈置了一個小作文題目《魚我所欲也》,來寫自己的一次選擇經歷,期望在作文過程中總結所學,學會在關鍵時刻如何作出正確選擇,這該是學習該課文的最終目的。

雖然這節課沒有按照我預定的教學計劃進行,也讓我着實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面臨的尷尬局面,但我慶幸,最終的教育效果還是好的。我在想,語文的教學並不只是單純的語文知識的教學,而是要靈活的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靈活的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接軌,能學有所用。作爲教師,如果不斷的喚喚這羣孩子的良知,對於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成型該有不小的幫助。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掌握在一首詞中通過朗讀表現豪情壯志與無奈悲涼的方法技巧,梳理現實與夢境的敘事結構關係,明確雄壯與悲涼的抒情層次關係

教學重點:掌握在一首詞中通過朗讀表現豪情壯志與無奈悲涼的方法技巧

教學難點:梳理現實與夢境的敘事結構關係,明確雄壯與悲涼的抒情層次關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一個人喝醉酒後,可能會有怎樣的行爲表現?介紹心理學對酒後行爲的解釋

2、辛棄疾喝醉後會有怎樣反常的舉動?其中飽含了怎樣複雜的情感與心理?

二、把握“壯”,理解“壯”,感受“壯”

1、自讀課文,參考註釋

2、個別朗讀:正音:挑燈、麾下、炙、的盧、了卻、白髮

節奏: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

3、作者在醉酒的狀態中做了什麼事?產生了怎樣的幻覺?

在酒醉中夢迴曾經征戰沙場的情景;

作者自稱這是一首“壯詞”

4、朗讀描寫酒醉幻覺的詩句,感受讀來有怎麼的感受?呼應了標題中哪個字?

5、通過朗讀感受表現壯的詩句,注意語氣。

6、作者的“壯”表現哪些方面?

(1)戰場壯闊

(2)主將豪邁

(3)士氣高昂(能不能是沙場“春”點兵,沙場“夏”點兵?)

(4)戰鬥激烈(爲什麼不直接進行正面描寫?)

(5)志向遠大

6、怎樣朗讀更能表現出出戰的豪邁雄壯?

音量語調節奏語氣

7、學生朗讀,點評

三、懷疑“壯”,否定“壯”,重構“壯”

1、作者自稱這是一首“壯詞”,作者說的是否就是準確的?談談你自己的解讀

2、“可憐白髮生”中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如何通過朗讀表現你對“可憐白髮生”這句的理解與感受?

4、我們讀者讀出“悲”,作者自己認爲“壯”,是否矛盾?如何理解整首詞中“悲”與“壯”之間的關係?

詞有兩個情感層次:醉夢中與醉夢外

醉夢中的壯與醉夢外的悲

既相互融合轉化,又相互對比反襯,使情感更飽滿強烈

5、朗讀感受作者豐富飽滿的情感,加深對“悲壯”的理解

四、對比鑑賞,加深理解

1、陸游的《訴衷情》與辛棄疾的《破陣子》有許多相似之處,常常被人比較,對比兩首詞,說說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說說你更喜歡哪一首?理由是什麼?(引入古代詩論中“氣”與“格”的概念)

3、以袁行霈的《中國文學史》中《辛派詞人》的對比作爲參考借鑑。鼓勵同學的真知灼見和獨立品味、比較閱讀的勇氣。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新單詞,讀好課文。

2、理解文中的敘述順序,想象文中描述的場景,感受珍珠泉的美麗與可愛。

3、體驗作者表達的感受,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進口。

孩子們,你們見過泉水嗎?誰能說說泉水的特點?(清澈,細細的水,順着山勢流淌),這節課老師會帶領大家領略珍珠泉的美。

第二,舉例讀課文。

思考: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麼?

(一)老師帶着感情大聲朗讀課文。

(2)學生找出課文中的相關句子並閱讀。

第三,自學課文,梳理層次。

(1)自由閱讀,將文章分成小節。

這篇文章可以分爲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2—4個自然段)。

第3款(自然第5—6款)。

(2)指導學生分段閱讀課文。

第四,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讀第二段,想一想這一段主要講的是什麼?是按照什麼順序描述的?

(2)讀第二段。

1、你認爲這一段哪一句寫得好?畫下來,多看幾遍,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爲什麼這些句子寫得好?它在哪裏?

2、泉水有什麼特點?(青、暗、清),你能說出哪一句話?這句話是什麼句型?(並行)。

3、泉水是怎麼出來的?"撲哧一笑。"這是關於泉水寫的什麼?(人)。

4、討論:這個泉爲什麼叫“珍珠泉”?

第四段中的這句話在這篇文章中起什麼作用?(總結,概括)。

(3)讀第三段。

討論:這段話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最後一句“我灑了多少珍珠!”你什麼意思?

第五,總結拓展。

這篇文章文筆細膩,語句生動優美,使美麗的《珍珠泉》展現在我們眼前。那麼爲什麼作者能把家鄉的泉水寫得這麼美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愛”,對泉水和家鄉的深愛。同學們,你愛你的家鄉嗎?

第六,佈置作業。

請選擇你最喜歡的場景,按照一定的順序寫下來,一定要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美景中。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2

1、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運用襯托、對比的手法以及運用神話結尾的作用。

2)、理解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學習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2、重點難點:

1)、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3教學方法

討論探究法

一.課前準備(檢查預習)

檢查學生的學案,瞭解預習情況。

二、解惑釋疑(新授)

(一)、導入:《愚公移山》。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富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歷來爲人們所傳頌。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它。

(二)、朗讀課文,熟知文意

(三)、析讀課文,探究問題

1、交流課前預習答案:

1)、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2)、愚公爲什麼要移山,分析愚公移山的不利條件有哪些?

(不利條件:山高路遠、人老勢薄,工具簡陋,遭人譏諷)

3)、在“移山”事件中提到了哪些人物?給他們分分類並說出分類依據

(家人、遺男、其妻、神仙支持愚公移山,智叟反對移山)

4)、“愚公”和“智叟”的名字有何深意?

(四)研讀課文,解惑答疑:

1、人們怎樣看待愚公移山的行爲?

其妻:支持移山,關心身體,提出實際困難

家鄰:贊同移山,齊心協力

智叟:反對移山,譏笑嘲諷

神仙:感動誠心,援助移山

我們:?

2、我們到底能不能讓愚公搬家?

1)、神仙移山爲何不幫愚公搬家?

2)、作者爲何不寫愚公搬家?

3)、我們可以告訴愚公搬家嗎?我們從愚公的形象中讀出了什麼?

五、課堂小結

六、課後作業

續寫:兩座大山搬走以後的故事(300字)

七、板書設計

八、課後反思

第四部分:測案

思考問題:

1、愚公的形象:

智叟的形象:

2、本文在塑造愚公的型形象時運用了什麼手法?

3、本文是一篇寓言,它的寓意何在?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闊綽、頹唐、間或、不屑、置辯”等詞語。

2、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3、體會小說精巧含蓄的佈局。

能力目標

1、學習用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來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寫法。

2、品味小說辛辣深刻的語言,理解社會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義。

德育目標

瞭解作者對腐朽罪惡的封建科舉制度和病態冷酷的社會的揭露和批判。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1、把握小說主題。

2、分析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學習小說多角度鮮明、生動刻畫人物的寫法。

3、結合時代背景,深層領會小說的思想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自主預習

一、導語設計

大凡讀過魯迅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讀過《孔乙己》的人,無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這個遭到社會涼薄的苦人兒的形象。據魯迅先生的朋友孫伏園回憶,魯迅先生自己也說過,在他創作的短篇小說中,他最喜歡《孔乙己》。他爲什麼對《孔乙己》如此鍾愛,而孔乙己又是怎樣一個藝術形象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小說——《孔乙己》,去體味它複雜的情感內蘊。(板書文題、作者)

《孔乙己》拓展練習

一、 (20xx?江蘇省蘇州市)閱讀《孔乙己》一文的3、4、7、8自然段、完成下列題。(9分)

1、孔乙己的出場總是伴隨着各種笑聲,然而這些笑聲往往是與輕鬆、歡樂無關的。請仔細品味選文中的“笑”,說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魯迅的性格中包含着柔情和頑強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方面。而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的個性也是不止一面的。請聯繫上面文字,說出你對此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總是”這個詞,請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在語境中不同的表達作用。(3分)

①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②我擔心父親有一天會垮下來。然而,父親的精力卻很旺盛,臉上總是掛着笑容,在屋場上從這頭走到那頭。

《孔乙己》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課堂發言精彩紛呈。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邊對話和結合文本對作品的深入解讀是本課的亮點。

總結本課教學,我覺得較好地處理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教學策略問題。教學設計將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使學習不僅僅是課內的事。課前,我佈置了兩個任務,一是在文章中劃出人物描寫的內容,從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結局。二是結合文本,尋找依據,就孔乙己的結局寫作一篇小論文,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是要求學生們能夠帶着準備的頭腦走進課堂。課上,重視對話與生成,努力使課堂成爲生命的對話、情感的互動。課後,佈置拓展閱讀,帶着對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進《范進中舉》。本課教學從探究問題開始,到產生新問題結束,自然引導學生進入下一課的學習。

二是宏觀設計問題。從宏觀上講,本課教學重視小說學法指導和閱讀思維訓練。根據小說特點以人物研究爲核心,從人物看社會。怎麼看呢?先根據人物遭遇,從現象看;再探究內在原因,從本質看,即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觀處理問題。其中,第一是重視營造沉浸的氛圍。教學從聽、讀開始,以聽、讀結束,中間將聽、說、讀的訓練結合起來,對人物結局的探究這一主要問題貫穿全課。第二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地研讀文章。主要問題有兩個: (1)孔乙己必死無疑嗎(悲劇的必然性)?(2)悲劇由誰造成?三是重視角色體驗。教學中安排學生嘗試轉換角色,把自己當成孔乙己,設想彌留之際的孔乙己想起周圍一切時,會想到什麼,對他臨死造成最大沖擊。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四個生字,能夠正確、規範地書寫。

2.初步瞭解詩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兩首古詩的情景,感受詩人表達的對明月及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誦兩首詩,並背誦。

二、設計意圖與設計思路分析

教學中,力求體現“初讀解題知作者――細讀討論明詩意――誦讀想像悟詩情”的設計思路,同時也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授之以漁”的過程。

第一步,談話導入,初讀解題知作者。

1.調動學生已有的古詩積累,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的距離。

2.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就“你認爲我們要讀懂一首古詩,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識?”的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其實也就爲後來的古詩學習需要的方法作出鋪墊。

3.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知曉作者的資料,爲理解古詩的意境提供有效依據。

第二步,細讀討論明詩意。

1.一讀,詩文讀通順。

自由讀、齊讀、指名讀,選用多種方式朗讀古詩,讓學生充分熟悉詩文,掃除生字障礙,同時自主解決部分難點。

2.二讀,討論明詩意。

啓發學生借鑑已有的古詩學習經驗進行自學。組織學生以四人小組爲單位,以“你都讀懂了哪些地方?有沒有沒有解決的問題?能不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爲學習任務,在多次自讀、指名讀的基礎上進行自學、交流。

第三步:誦讀想像悟詩情

要學生品讀詩人的內心,激起學生與詩人情感的共鳴,這一環節往往受學生生活閱歷的影響,有一定難度,因此,配樂誦讀詩歌,使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中入情入境地想像畫面,把自己當作詩人,體會當時的心境,使學生更深入,更確切地把握詩人的情感。

一首古詩的學習,是爲更多古詩的“不學習”,因此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讓學生帶着這些方法進行第二首古詩的自學,並有所收穫纔是目的。在第二首古詩的學習當中,要敢於放手,充分尊重學生自學的成果,引導學生更好地從內心感受古詩的意境。

三、學情分析

因爲學校一直堅持開展“古詩誦讀”的活動,這兩首古詩大多數學生早就接觸過,所以並不陌生。對於剛剛步入四年級的學生,在古詩上有了一定的積累,儘管年齡小,但也有一定的自學的能力,小組的合作意識、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所發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以前都學過很多古詩,你認爲我們要讀懂一首古詩,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識?(板書:題目、詩人、詩意、詩情)那麼我們就試着來讀懂第一首古詩。

(二)學習《鳥鳴澗》

1.板書課題,齊讀,你從題目中都瞭解到什麼?

(重點在鳴、澗二字的字義理解上)

2.這首詩是誰寫的?出示圖片。你瞭解他的生平嗎?誰能簡單地爲我們介紹一下這位詩人。

(王維,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看來,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瞭解了詩人的情況。完整板書:初讀解題知詩人)

3.大家喜歡這首詩嗎?我們一起大聲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自由朗讀,指名讀,齊讀。)

看來同學們已經把詩讀通了,那怎樣才能把它讀懂呢?你們有沒有好的辦法?

(熟讀法、結合註釋法、查資料、結合上下文、邊讀邊悟、結合插圖等方法。)

4.小結:看來過去的學習大家已經積累了許多好辦法,今天我們就來運用這些方法來學習這首詩。把你讀明白的和小組同學交流,不明白的標記出來,在小組裏討論解決。最後請每個四人小組的組長把同學們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歸納起來,進行全班交流。

5.學生自學、交流:

(1)哪些地方讀懂了?

(2)有沒有沒有解決的問題?

(3)誰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過渡:看來,同學們在細細的朗讀討論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方法把詩意弄明白了。

(完整板書:細讀討論明詩意)

6.記得我們在介紹詩人的時候,提到: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對王維的評價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麼,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是不是這樣的。請同學們邊讀邊想像,說說在你腦海中都出現了什麼樣的景物、怎樣的畫面?

7.交流,重點理解小鳥是被什麼給驚嚇了?爲什麼會這樣?作者在山林裏的心情是怎樣的呢?(體會當時山林的靜謐和作者閒適的心情、對明月及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通過再次有感情地誦讀,同學們想像到當時的情景,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

(完整板書:誦讀想像悟詩情)

8.我們一起帶着作者當時的心情來誦讀這首古詩。

(三)學習《暮江吟》

1.總結學法:哪位同學來總結一下,剛纔我們是怎樣學習《鳥鳴澗》這首古詩的?

(初讀解題知作者;細讀討論明詩意;誦讀想像悟詩情)

我們就用這種方法,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暮江吟》。(板書課題。)

2.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自學《暮江吟》。

3.交流學習體會:

歡迎同學們進入“學古詩挑戰賽”,出示挑戰等級。

三星級:說說題目的意思,介紹作者的資料。(重點解釋暮、吟)

四星級:描述這首詩的情景。(重點理解“殘陽”“瑟瑟”“可憐”的意思)

五星級:帶着作者當時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畫出這幅情景。

4.小結學生的表現。

(四)總結

1.兩位詩人選擇了靜、夕陽這兩個不同的角度來描述月夜的美景。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句?

2.教師推薦有關“月”的古詩,供學生課下的誦讀、學習。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5

一、課標要求:

本文是對人生理想進行深刻思考的文章。通過對七種人的生存狀態的否定,表達了作者對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這篇寓言式的散文,以詩人的想象力,爲我們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我”和“我的心”爲尋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並離開了七種不同生存狀態的人,表達了“我”對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二、課時計劃:

1課時

三、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能力:品味作者純潔明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⑵.過程與方法:體會作者對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重點、難點:

⑴.品味作者純潔明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及寓言式的表現手法。

⑵.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

五、教學方法:討論法、交流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由課前準備導入。

⑴.配樂讀課文(配《南極物語》)

⑵.解題:“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詞,用其修飾“浩瀚”說明還有比這更遼闊的大海。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過對七種人的生存狀態的否定,表達了一種對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二).自主學習讀一讀,整體感知。

⑴.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記述了一個怎樣的寓言故事?

明確:“我和我的心”爲尋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並分別離開了七種不同生存狀態的人。

⑵.“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種人,這些人有怎樣的表現?具有什麼樣的象徵意義呢?

明確:坐在一塊灰色的岩石上,把鹽撒向大海——悲觀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