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初二下冊語文教案15篇

本文已影響 2.86W人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二下冊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下冊語文教案15篇

初二下冊語文教案1

時間的腳步沒有停歇,我們又迎來了新的學期。總結過去是爲了積累更多的經驗;計劃將來是爲了更好地工作。現將本學期擔任八年級(1)班的語文課教學工作計劃總結如下:

一、教材教本分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四個現代文單元分別以人生、散文詩、人與自然和民俗風情爲專題內容,其中以記敘類文章爲主,第三單元與傳統說明文單元相比,在語文與科學的鏈接上有突破性的進展,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兩個文言文單元課文的選編主要是從文章的難易程度以及課程目標這兩個方面來考慮的。

2、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關鍵詞句,從而品悟其言外之意。

3、探究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

1、積累"職""飾""軾"轍""蓋"等文言詩詞,"乎""由""與""但"等文言虛詞,"無所""雖然""相與"等文言詞語。

2、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關鍵詞句,從而品悟其言外之意。

教學難點

1、探究寫作特色。

2、瞭解創作背景。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名二子說

一、導入

1、檢查課前預習。學生齊讀《名二子說》,個別同學嘗試背誦。

2、導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一家父子兄弟都有盛名的除了"三曹"就是"三蘇"了。三蘇父子以其卓越的創造才能和輝煌的文學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輝耀古今,三蘇在文學上造詣極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稱"凝鍊老泉,豪放東坡,衝雅潁濱",三蘇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關心國家命運,同情民間疾苦,爲了民衆做了不少好事。眉山三蘇祠有一副對聯"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高度評價了三蘇父子的文學成就及其在文學歷史上的地位。

我們在八年級上冊學過蘇軾的《江城子》,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初步瞭解了蘇軾的豪放、蘇轍的衝雅,今天見識一下蘇洵的凝練。

二、賞析課文

1、教師視學生齊讀、個別學生背誦的情況校正讀音並範讀。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2、進一步介紹有關知識。蘇洵寫《名二子說》時,蘇軾11歲,蘇轍8歲。蘇洵對兩個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又對他們的生活道路充滿憂慮。本文正是通過闡釋爲二子命名的深意,表達他對愛子的勸誡與勉勵的。大家還要了解一點,慶曆六年(1046),蘇洵赴京應制舉,儘管他才學頗高結果是落榜了。他對科舉、對朝廷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託在兩個兒子身上。從京城返鄉,寫了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

3、第一段"軾"名說結構上有何特點?

明確:先說車,先揚"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車子的各部件,輪子、輻條、車蓋、軫木(車廂底部四面的橫木),就像各有職分,不可或缺;再抑"而軾,獨若無所爲者",只有車前的軾木沒有實際用處。軾是車前的橫木,乘車人可將手按在上面,有裝飾車子的作用。轉折自然爲了再揚"去軾,則吾未見其爲完車也",行文已經幾度曲折。最後揭出正題:"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蘇軾呀,我擔心的是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飾啊。

蘇軾性格豪放,鋒芒畢露,從不知掩飾自己的觀點。自幼父親就看清了這一特點,勸誡他多加外飾以免遭禍。這正是爲他取名"軾"的用心(在賞析的過程中師生互動,掌握相關詞語)。

4、第二段"轍"名說在結構上與上一段有何異同?

明確:先說轍,先揚"天下之車莫不由轍",天下之車無不循轍而行;再抑"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但論到車的功用卻沒有轍的份。轉折自然也爲了再揚"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轍無論功之福,也不遭僕斃之禍。行文也已經幾度曲折。最後揭出正題:"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知免",是說蘇轍的性格會免於災禍。一說"免"同"勉",勉力、盡力的意思。善處於禍福之間,又能勉力向前,這正是爲他取名"轍"的深意。

蘇轍性格沖和淡泊,深沉不露,並能盡力王事,後位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

可見本段與上一段的結構總體上相同,都在極短的篇幅內或揚或抑,兩端具有結構上的對稱美;但是,一段的結尾是隱憂,其實也是抑,而二段的結尾則是喜悅,可算是揚。小處不同一方面打破了完全對稱的呆板,主要還是真實表達對不同性格的兩個兒子的預測(在賞析的過程中師生互動,掌握相關詞語)。

5、從《名二子說》中能體會出作者怎樣的寫作特點?

明確:一方面通篇使用比喻,以車之軾、車之轍的特點喻二子的不同性個特點,十分貼切;一方面在極短的篇幅內搖曳多變,文勢極盡跌宕之能事,頗具功力;一方面如戰國策士般縱橫捭闔,透徹雄辯,頗具哲理。

三、作業

1、整理文中文言字詞和句式,製成卡片。

2、完成"思考與討論"一。

初二下冊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學習通過外貌、語言等手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誇張、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

3.比較孔乙己與范進的人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難點

誇張、對比手法的運用及瞭解孔乙己、范進的不同遭遇,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準備

錄音材料、多媒體和小黑板。

設計思路

從整體上把握結構,比較范進中舉前後的經濟與社會地位,合作探究文章的諷刺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對小說情節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人:孔乙已是熱衷功名的知識分子,孔乙己的傲氣、偷竊、懶惰,讓我們同情、可嘆,而范進中舉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板書課題及作者。)

2.學生讀註釋①。

(出示課件l。)

師補充:《儒林外史》成書於作者50歲以前,這部長篇諷刺小說共55回,刻畫了100多個人物,但並無一中心人物作主幹,是連綴很多故事而成的長篇小說。可是全書卻有一箇中心思想,這就是通過對科舉制度的弊害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墮落的描繪,深刻地揭露和強烈地抨擊了封建社會道德風俗的敗壞和政治的黑暗。它確實是一幅刻畫人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會儒林羣醜圖。

要求:記住作者。

二、自主學習

(出示課件2。)

聽錄音,熟讀課文完成以下題目。

1.自讀課文畫出字詞。

2.范進中舉前後的狀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試分析人物的語言,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合作學習

1.找出文中你認爲寫得好的語句,小組或同位、前後位之間交流。

2.分角色朗讀課文,進入各自的角色,體會胡屠戶、范進這些人物的形象。

四、反饋交流

(出示課件3。)

1.給加點字注音。

(見《新課標作業設計》本課中的“積累運用”部分。)

(讓一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訂正。)

2.范進中舉前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問:范進中舉前,家境貧寒,社會地位卑微,文中如何體現的?中舉後其經濟與社會地位有了怎樣的變化?通過比較可以看出本文通過什麼表現手法,諷刺了當時怎樣的人情世態及科舉制度的罪惡?

明確:(本文主要抓住吃、用、住等方面來寫范進的經濟狀況,通過旁人對范進的態度來寫其社會地位。中舉後的范進經濟與社會地位迅速提高。本文主要通過對比、誇張等手法諷刺了當時趨炎附勢的人情世態,諷刺了科舉制把讀書人毒害到不可救藥的地步,把一般人的靈魂扭曲得不成樣子的罪惡。)

(以比較作爲深入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3.分析人物語言,體會人物形象。

明確:(胡屠戶說的話佔了很大的篇幅,通過他自己的語言把這位典型的市儈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畫了出來,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范進的語言也隨着身份地位的變化而不同,表現其迂腐無能、狡詐虛僞的性格。)

五、研讀賞析

(出示課件4。)

學生閱讀文章第5段,完成下列題目。

提問:

1.本段描寫的中心內容是什麼?范進喜瘋的過程可分爲幾個層次?

討論後明確:(本段描寫的中心內容是范進的瘋態。)

瘋態分四層描寫:(昏厥——瘋跑——跌倒——瘋跑上集)

2.本段描寫哪些屬於正面描寫?哪些屬於側面描寫?這些側面描寫的內容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明確:(寫范進的文字屬於正面描寫。寫其他人的文字屬於側面描寫,對范進的瘋態起烘托作用。)

(1)老太太的慌:(烘托范進昏厥的怕人。)

(2)報錄人和衆鄰居都嚇了一跳:(烘托范進飛跑的瘋狂。)

(3)衆人拉不住:(烘托范進瘋勁之大。)

(強調,細節描寫及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結合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細節描寫是對人物外貌、行動、心理、語言或周圍事物某一細緻特徵所做的具體細緻的描繪,這種描寫有利於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使得兩者相得益彰,可以強化藝術形象,加深讀者的印象。)

六、梳理鞏固

學生談本節課收穫。(不必按教師的思路面面俱到,學生只要能回答出一兩方面即可。)七、拓展延伸

(如有時間可在課堂完成。)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八、佈置作業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初二下冊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 掌握課文結構

2、 理清作者思路

3、 掌握一些生字詞

教學重點、難點

一、 導入

自古至今,愛蓮的人很多,高唱低吟蓮的讚歌的,爲數也不少。這裏選錄的三篇散文,選材和寫作的角度不一樣,主題也各不相同。我們可以運用“求同”“辨異”的方法進行比較閱讀。

“求同”既可以從選材的角度,看三篇文章是選取哪幾個方面的材料來寫的;又可以從表達的中心的角度,看它們通過描寫對象讚頌了什麼

“辨異”,不僅要研究三篇文章的選材和描述的重點有什麼不同,更要揣摩作者託物言志的“志”的側重點在哪裏。

二、 自讀課文

1、 讀准以下生字詞。

堅韌() 泥淖() 甙() 心曠神怡()

矜持() 奇葩() 含辛茹苦()

2、 注意一些生字詞的解釋

委身:把自己的身體、心力投到某一方面(多指不得已的情況下)

泥淖:爛泥;泥坑。

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矜持:拘謹;拘束。

奇葩:奇特而美麗的花。葩,花。

無可厚非:沒有可以過分指責、批評的地方。厚,過分。

一塵不染:一點灰塵也不沾染,這裏有清潔純潔的意思。

含辛茹苦:形容忍受辛苦。辛,辣。茹,吃。

留連忘返

3、 掌握一些常用句子

君愛蓮有花,我愛蓮有實。(《住耶溪南》)

莫嫌一點苦,便擬棄蓮心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唐朝白居易《長恨歌》)

三、 正課

1、 讀《我愛蓮有實》,理清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2段),簡介蓮子,表達對蓮子的衷心愛慕。

第二部分(3段),讚美蓮子無比堅韌的品行和驚人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4段),說明蓮子的“苦心”的功用及對人們的啓

初二下冊語文教案11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語(京白)介紹迴盪在京城衚衕小巷中的叫賣聲。

2.結合課文介紹的北京吆喝聲,引導學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風民俗。

教學重點、難點

1.生動幽默的語言。

2.結構安排獨特。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招徠(1ai2)鐵鉉(xuan4)囿於(you4)

隔閡(he2)餑餑(bo1)秫秸(shu2jie1)

商販(fan4)吹噓(xu1)吆喝(yao1·he)

小鈸(bo1)荸薺(bi2qi2)

2.解釋下列詞語。

招徠:招攬。

餑餑:饅頭或其他麪食,也指用雜糧面製成的塊狀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稈。

隨機應變:跟着情況的變化,掌握時機,靈活應付。

合轍押韻:這裏指押韻。

油嘴滑舌:形容說話油滑。

囿於:侷限於;拘泥於。

隔閡: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離。

吹噓:誇大地或無中生有地說自己或別人的優點;誇張地宣揚。

吆喝:大聲喊叫(多指叫賣東西、趕牲口、呼喚等)。

二、導人

如果時光倒流幾十年,在舊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經常可以聽到商販叫賣的各種吆喝聲。如今,這些清脆的叫賣聲大多已經淹沒在都市的喧囂中,但聽一聽蕭乾的<吆喝>,依舊能引發我們無盡的遐思。

教師藉助錄音、錄像等媒體播放一些街頭叫賣的吆喝聲,增加學生的聽覺、視覺方面對“吆喝”的瞭解。

作者簡介:

蕭乾(1910~1999)原名蕭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記者、翻譯家。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曾任《大公報》編輯、記者,倫敦大學講師,《大公報》駐英特派員。1946年回國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人民中國》(英文)副總編輯,《文藝報》副總編輯、中央文史館館長。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圍繞北京的吆喝聲介紹了什麼?他對北京的吆喝聲懷有怎樣的感情?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在作者看來,北京小販貨郎的叫賣聲簡直就是一種“戲劇性”的藝術。作者介紹了從白天的叫賣聲到夜晚的叫賣聲,從賣吃食的、放留聲機的,到乞討的,還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賣聲等等,從中流露出作者對北京的吆喝聲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悅和懷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確: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總寫舊北京城街頭商販爲招徠顧客而發出的種種音響。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體從兩個方面入手寫“吆喝”:一是“從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

四、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部分。

學生朗讀課文第1至3段。

提問:文章開頭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重點寫什麼內容?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文章開頭在寫法上可以說是採用“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將舊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販爲招徠顧客而做出的種種音響分作兩種:“器樂”和“聲樂”,然後重點寫“聲樂”——各種小販那醉人的叫賣。

寫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突出了叫賣者的本事:他們氣力足,嗓子脆,口齒伶俐,咬字清楚,還要會現編詞兒,腦子快,能隨機應變。正因爲叫賣者的這些種種特點,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紹的各種吆喝聲。

(二)學習第二部分。

學生默讀課文,這裏從兩個方面入手寫“吆喝”,想想這兩個層次如何劃分?作者又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第一層次(4~9),寫從早到晚的吆喝聲。

第二層次(10),寫一年四季的吆喝聲。

文章這裏從兩個方面寫“吆喝”,作者按時間順序展開,一天中按從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條理層次清晰。

提問:

作者寫從早到晚的吆喝聲,具體寫了哪些叫賣聲?重點又寫了什麼?‘

學生閱讀課文,找出相關的語句。

明確:

作者從早寫到晚。寫早晨吆喝賣早點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鮮蔬菜的:賣青菜和賣花兒的。寫白天賣日用百貨和修理各種傢俱的,這就更熱鬧了。

然而重點是寫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熱鬧:賣夜宵的,唱話匣子的,用淒厲動人的叫喊討飯的,真是應有盡有。這一層作者重在寫出北京胡同裏小販的叫賣聲持續時間之長,種類之多。

五、小結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裏小販們在夜晚發出的各種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風情。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

聽寫詞語:招徠、隔閡、吆喝、吹噓、隨機應變、油嘴滑舌。

二、繼續學習課文

(一)閱讀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這一段結構有何特點?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結構可以說是總分式。這一段寫吆喝聲按從春到冬的順序展開。春天一到,萬物復萌,小販們走街串巷賣春鮮兒。夏天賣西瓜和雪花糕,秋天賣“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熱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蘆,經小販們一叫賣,也頗爲誘人。

(二)閱讀課文第三部分。

提問:這一部分所寫內容與前文有何不同?試具體說說。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文章第三部分從叫賣作爲一種口頭廣告的角度來寫。這裏寫叫賣的文化內涵歸納爲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有的叫賣說明商品製作的工藝過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賣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如賣山楂的喊:“就剩兩掛啦。”其實他身上掛滿了那用繩串起來的紫紅色的果子。其三,叫賣的語言十分豐富,極富表現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兒的白薯”、“蘿蔔賽過梨”等;有的合轍押韻,頗爲動聽,如“又不糠來又不辣,兩捆蘿蔔一個大。”

文章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使讀者對吆喝有了較爲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語言.

提問: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語)來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出幾例,仔細讀一讀,體會其中的意味。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介紹夜晚的吆喝,如“餛飩喂——開鍋!”“剃頭的挑子,一頭熱”“硬麪——餑餑”。

介紹夜裏乞丐的叫聲,如“行妤的——老爺——太(哎)太”“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

介紹吆喝作爲一種口頭廣告,舉例如“滷煮喂,炸豆腐喲”“葫蘆兒——冰塔兒”,“冰棍兒——三分嘞”等等。

這些對吆喝的描寫,極富特色,從這些“戲劇性”的藝術中,讀者聆

聽到那些奇妙無比、特色鮮明的“聲樂藝術”,欣賞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風情。

四、探究活動

1.讓有特長的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叫賣聲,學生從中體驗吆喝的民俗內涵。

2.吆喝其實是一種廣告,隨着時代的發展,這類廣告在逐漸消失。但作爲一種文化遺產,自有其獨特的魅力,應該注意搶救。你不妨把家鄉的吆喝,或者類似吆喝的口頭文化遺產記錄下來,爲搶救工作做點貢獻。

學生討論,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談自己的體會。教師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民俗,瞭解民生和民間文化。

五、小結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讓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蘊涵的濃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結構的安排上也頗有獨到之處。

六、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初二下冊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 整理歸納出作者列舉的幾大案件,明確作者寫作意圖。

2. 品味報告文學散文化的語言,體會作者隱含於文字中的悲憤之情。激發民族義憤,激勵

爲中華崛起而奮鬥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整理歸納作者列舉的幾大案件,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隱含於文字中的悲憤之情。

教學過程:

一、由題目導入

提問1:課題中有“屠殺”兩字,通讀全文,從文章內容上給“屠殺”下個定義。

提問2:“屠殺”可解釋爲“大批大批地殘殺”,爲什麼在“屠殺”前要再加上個“大”字?

二、細讀文章,歸納“大屠殺”案件

1.(列表)歸納“大屠殺”案件。

2.明確:“大”說明南京大屠殺人數之多,屠殺的殘忍度之烈。日本軍國主義殘殺中國人民不分對象,尼姑、平民、軍人甚至婦女兒童。說明他們以殺人爲目的,想要亡我中國。

三、感悟文章議論部分,明確作者寫作目的

1、思考:日本在中國實行屠殺政策並非始於1937年,東北三省、上海、河北、南昌都在37年前發生過類似的屠殺事件,作者爲什麼要選南京大屠殺作爲這篇報告文學的題材呢?

2.、帶着這個問題散讀課文第三部分。(重點品讀“作爲歷史的回顧”、“記住這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等句)

明確:國土如此之小的日本野心極大,妄圖將中國滅亡,“南京”是中國當時的首都,顯然日本軍國主義是要“殺一儆百”,其野蠻和殘暴程度可見一斑。

3、思考:日本軍國主義爲什麼會有這樣的野心來吞併中國,中國人民爲什麼會遭受這樣的災難?

明確:因爲當時中國太落後了,綜合國力不強,落後就要捱打。所以我們要增強國力。——作爲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爲中華崛起而奮鬥!

四、感悟作者隱於文字背後的情感

提問:最後一部分作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愛憎之情溢於言表,一篇好文章通常作者都會將自己的情感隱藏於文字中,比如“風景秀麗的燕子磯”這句,作者爲什麼要在敘述“燕子磯大屠殺”加上這句話呢?

明確:1、美麗的地方卻成了屠宰場,形成強烈的對比,作者這樣安排是爲了突出日軍的殘暴,中國人民的無辜。

2、如今的燕子磯依然秀麗,但它卻時刻提醒着人們不應該忘記在這片土地上曾有過的血腥屠殺,亡靈們的哀號,我們不應該忘記這段恥辱的歷史,更不要讓這段悲劇再一次重演。

五、回家作業

類似“風景秀麗的燕子磯”這樣將作者情感隱於文字中的句子在文中還有很多,回家後

找出一兩句,說說它們分別隱含了作者什麼思想,有什麼作用?

感悟如下:

每次聆聽陳老師的教誨總會有茅塞頓開之感,今天也是如此。當我整理完陳老師口訴的自己上過的《南京大屠殺》的教案後,再對比自己的教案我又有了新的發現與啓迪:

1、語文老師要使出渾身解數將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拉回課堂。

要做到這一點並非如說的那樣輕鬆。就那我今天上的這堂課來說吧!原本我選擇這篇

自讀課文就是因爲它能激發起同學們的民族義憤,能使原本死氣沉沉的課堂變得有些感染力。沒想到一節課下來還是因爲多種因素而沒能實現原定的目標。雖然我試圖用老師範讀來增加感染力,帶動全班的氛圍,但是同學們卻一如既往地“我自巋然不動”,搞得我挺被動的。

其中當然有客觀的因素諸如時間上少了10分鐘,學生們在第一節課上通常都有點沒睡醒等等。但究其主觀原因我認爲還是由於我的課沒有備好:主要是我忽略了對於“南京大屠殺”這一知識同學們是“已知”的這個問題,在“已知”的情況下就應該試圖給他們一些“新知”,一些新的情感體驗,而並不僅僅等同於以往的愛國主義教育。

正如陳老師說的那樣,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其他學科教會學生從“無知”到“有

知”,而語文是母語,是自小就在不斷訓練不斷“明白”的一門“基礎學科”。所以語文學科要把同學們的興趣停留在課堂,還是要努力讓同學們在課堂上習得“新知”、獲得“新”的情感體驗。

2、 教師首先要熟悉文本,要經過一番專研琢磨,這樣才能備好一堂有“效率”的課。

今天我的這節課無疑是在做一次無效的勞動,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僅僅關注如何將報告文學的三個特徵機械地灌輸給學生,而不是讓他們在體驗感悟中獲得這三個概念。其二,指導學生圈畫有關表現日軍殘暴,人民無辜的語句過繁、過細。

基於以上兩點,我反思我的這節課沒有帶給學生們新的知識,而只是在做重複勞動。這不符合二期課改“長文短教”的精神。

正如陳老師說的那樣,對於初三年級,語文老師應該關注知識的整合而不是將知識機械地重複。我想這句話對於我們初三接下去的複習課是有指導意義的。

再次對比兩份教案不難發現,陳老師在多年研讀教材,教材已爛熟於心的前提之下依然不斷地在求新求變。在陳老師的教案中對課題“南京大屠殺”有了一番新的詮釋,並分別以“給‘屠殺’下定義”,“爲什麼在‘屠殺’前加個‘大’字”,以及“作者爲什麼要選‘南京大屠殺’作爲自己的這篇報告文學的題材”這三個問題串聯起了三大環節,構思巧妙。而最後“感悟作者隱於文字中的情感”這一環節更能培養初三學生深層次地感悟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讓他們的情感體驗更上一個臺階。

3、 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的語言要規範,要有感染力,更要注意精練。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爲能言善辯的人,但真正要做到說話得體又精煉,而且還能思路明

晰可不是件容易辦到的事。就拿我今天的課來說,事後在評課過程中前輩們爲我指出了不少不規範的課堂用語,比如在提到日本軍國主義時因爲緊張的緣故我說成了“日本人”等等。

當然一個人的語言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訓練出來的,但是我會牢記教研員李老師的提點:努力先從“每堂課提問不超過六個問題”開始嘗試,循序漸進地規範並完善自己教學的語言。

初二下冊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品味形象生動、準確凝練的語言(學習重點)。

3.瞭解對比、擬人等修辭手法。

4.瞭解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學習難點)。

教學方法:

讀議展點練

一.課前預習

(1)瞭解作者。要求:記住作者。

(2)掌握下列字詞。要求:讀準、會寫、會用。

爭妍鬥豔奇崛枯瘠陸離犀利瑪瑙

忍俊不禁豐腴唾津潛溢罍盎然勻稱

(3)蒐集與石榴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豐富對石榴的認識

二.賞析王安石《梅花》爲學生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工作。

詩歌《梅花》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描寫對象)凌寒獨自開。(特定環境)

遙知不是雪,(精神品質)爲有暗香來。(精神品質)

注:凌寒:冒着嚴寒。遙:遠遠的。爲:因爲。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三.自學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思考:文中說“石榴樹便是這少數樹木中的最可愛的一種。”你認爲石榴樹可愛表現在哪些地方呢?

2.思考:作者是怎樣引出本文的寫作對象來的?

四.精讀:品味語言體會思想

1.思考:文章第二部分怎樣具體描寫石榴的特徵?課文描寫石榴特徵,語言生動形象、準確凝練,你最喜歡哪些語句?說一下自己的理由。

2.思考:寫物是爲了言志,作者託什麼物言什麼志?(選你認爲最能表達作者感情的一句話,讀一讀,議一議。)

五.質疑

(1.小組交流:質疑解疑2.全班交流:解決組內存在的問題)

思考:作者說石榴花是“夏天的心臟”爲什麼?(解決本文的難點問題)。

六.仿寫:

你以爲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嗎?它會笑你呢。秋天來了,它對於自己的戲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來,露出一口的皓齒。那樣透明光嫩的皓齒你在別的地方還看見過嗎?

初二下冊語文教案14

教學目的:

1、學習文章抓住事物徵展開想象,達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發了戰鬥的激情。

2、體會屈原熱愛祖國、抨擊黑暗,熱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文運用象徵的表現手法。

重點難點:

1、運用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思想感情,增強氣勢。

2、品味語言,理解語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學方法:和諧教學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用具: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身心放鬆

欣賞歌曲《昨夜星辰》。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我們以前學過《天上的街市》,今天我們再來學一篇郭沫若的戲劇:《屈原》。一說起屈原,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愛國人士,對他多少也有些瞭解。下面請一個學生來介紹一下這個人物。

2、展示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及表現出的思想感情

(2)欣賞文章的精彩段落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檢查預習情況。

2、介紹作者情況及時代背景

3、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4、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導學提綱”中的問題,然後回答。

導學提綱:

1、讀了這段文字以後,你認爲屈原在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感情是怎樣的?

2、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3、根據文章的感情脈絡我們可以將文章劃層次。

4、賞析第一部分:用下列句式說話:

屈原呼喚:;希望

總結:在呼喚中表現屈原什麼樣的感情?

5、賞析第二部分,用下列句式說話:

屈原斥責:;因爲

四、精講點拔,釋疑解難

結合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果,稍作點拔:

2、呼喚與歌頌

怒斥和憤懣

3、根據文章的感情脈絡我們可以將文章劃分爲兩大部分:

第一層(從“風!你咆哮吧!”到“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燬吧!”):

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表達了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風雷電象徵了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在“比鐵還沉重”、“比鐵還牢固”的黑暗、陰慘的現實面前,詩人充滿了強烈憤懣,不得不憂慮祖國的前途命運。所以他熱切地祈求咆哮的風、閃耀的電、爆炸的雷這些宇宙中的“偉大的藝人們”,以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開”,從而創造一個“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來“沒有限制的自由”和燦爛炫目的“光明”。他把“電”這一宇宙的長劍化做自己“心中的長劍”。在奇麗的聯想中,主體和客體,人和自然力合二爲一,表達了對光明的熱烈追求,顯示了摧毀一切黑暗的憤激的情緒和鬥爭決心。

第二層(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東皇太一”等衆神象徵了人世間昏庸腐朽暴戾的當權者和官僚統治集團。屈原斥責這些“土偶木梗”無德無能,欺民惑衆,奸詐怯懦,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連同一切罪惡的黑暗都“燒燬!燒燬!燒燬!”這是因爲它們身居高位,沒有什麼“德能”,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它們“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曉得播弄人”,一句話,它們象徵了現實中種種黑暗勢力。這樣,屈原變革現實的要求就由前面對自然力的祈求,發展到對人的力量的確信,表現了他無比高昂的戰鬥激情和徹底的鬥爭精神。

4、賞析第一部分:用下列句式說話:

屈原呼喚:;希望

總結:表達了對光明的熱烈追求,顯示出摧毀一切黑暗的憤激的情緒和鬥爭

決心。

5、賞析第二部分,用下列句式說話:

屈原斥責:;因爲

總結:屈原變革現實的要求就由前面的對自然的祈求,發展到對人的力量的確信,表現了他無比高昂的戰鬥激情和徹底的鬥爭精神。

五、課堂小結,推薦作業

1、課堂小結:

你的收穫是什麼?

2、推薦作業:

(略)

第二課時

一、課前準備、身心放鬆

欣賞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內容,這節課我們來欣賞一下本課的藝術特色。

2、展示學習目標

(1)體會本文的藝術特色。

(2)舞臺說明的作用。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2、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導學提綱”中的問題,然後回答。

導學提綱:

1體會本文的藝術特色。

2、舞臺說明的作用。

四、精講點拔,釋疑解難

結合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果,稍作點拔:

1、本文的藝術特色:

①想像瑰麗奇特,閃耀着革命浪漫主義的光輝。

這段獨白想像奇特,氣勢恢宏,體現了革命浪漫主義的詩學風格。作者進行大膽的藝術虛構,展開神奇的想像,上天入地,呼風喚雷,運用誇張、象徵等藝術手法,讓屈原和宇宙間偉大的自然力急風、怒雷、閃電結合在一起,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藉助他們的神力,使詩人具有了毀滅諸神、摧毀一切黑暗的力量。這樣,就使歷史中的屈原的形象顯得更加神采飛揚,光輝奪目,全文雄渾壯闊,氣勢磅礴,洋溢着高昂的革命浪漫主義的激情。

②象徵手法的運用,使作者難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象徵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方法,它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藉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徵的本體)。象徵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於直接說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而且化“抽象”爲“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領會文中各種事物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義的關鍵。

本文中一些物象的象徵義:

a.風雷電: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

b.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徵人民羣衆。

c.有形的長劍、無形的長劍:屈原《涉江》篇雲“帶長鋏之陸離兮”。有形的長劍,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劍;無形的長劍指堅定的信念。

d.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類似英國作家笛福長篇小說《魯濱遜飄流記》所描寫的海中荒島,是對社會現實極端憎惡而企求寄託靈魂的一方淨土。

e.“土偶木梗”的羣像: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衆的官僚統治集團。其中河伯有二義: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員。

③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增強語句的氣勢和情感色彩,達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觀衆。

學生運用句式說話:

我認爲本文中一句最精彩(或最富有激情、最感動人心)因爲它運用了的修辭手法,作用是。

經過師生的共同討論,作出如下總結:

本文通篇運用擬人、呼告的修辭方法。如“風,你咆哮吧!咆哮吧!”“你們風,你們雷,你們電”,“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等等,這些語句,熱切地呼告和歌頌風、雷、電;而“你,你東君,你是什麼個東君”等語句,無比憤怒地斥責惡神。這樣,就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表達效果。

其次,運用了反覆、排比等方法,也增強了整個獨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又具有詩的形式美,迴環往復,蕩氣迴腸,琅琅上口,鏗鏘有力。

5.關於《雷電頌》的舞臺說明。

舞臺說明爲舞臺上的屈原的動作、形象外貌作了一個必要的交代,爲讀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鋪墊。我們可以看到舞臺上的屈原是一個堅持真理的愛國者、受到奸佞殘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頸上繫有長鏈,“玄衣”、“披髮”,但他大義凜然,佇立睥睨,目含怒火,堅貞不屈,滿腔憤怒,即刻就要噴涌而出!

此外,教師有必要向學生說明吟詠“雷電頌”的時間、地點和當時的自然環境,以創造一個想像的場域,啓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個時間是在午夜已經過去,黎明尚未到來的時候。靳尚前來佈置和催促鄭詹尹立即執行南後毒死屈原、縱火焚屍的密令。地點是東皇太一廟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狀,陰森可怖,給人以威壓的氣勢和令人窒息的氣氛。

自然景象是雷電交加,狂風大作,無邊的黑夜在顫動,在撕裂,在爆炸。這個典型環境意味着現實世界給屈原的肉體和精神的嚴重傷害,又象徵着光明與黑暗的搏鬥

五、課堂小結,推薦作業

1、課堂小結:

你這節課的收穫是什麼?

2、推薦作業:

課外收集有關愛國人士的故事,及一些有關愛國的詩句。

附板書:

教學反思:

初二下冊語文教案15

教學目的:

1、學習文章運用強烈的對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品中閃現出的理想光芒與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

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語言的深層含義。

教學方法:和諧教學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用具: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身心放鬆

欣賞歌曲《我愛你,塞北的雪》。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雪》寫於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可謂是春暖花開之日,然而,北方還處於一片寒凍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與酷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姿態,去尋求“革新的破壞者”,去戰取理想的春天。他不僅以小說、雜文進行戰鬥。而且“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

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詩二十三篇,也是魯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懷與進行對敵鬥爭的記錄。本文也是魯迅當時內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現。江南的雪“滋潤美豔之至”,北國的雪則“如粉”、“如沙”,隨着旋風蓬勃奮飛。作者以鮮明的形象,展現了兩幅各具特色的畫面,營造了兩種不同的情感氛圍。本文文字精闢,蘊含豐富,需要細細品讀

2、展示學習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劃分層次,概括內容。

(2)體會賜予的作用。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檢查預習情況。

2、介紹作者情況及時代背景

3、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4、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導學提綱”中的問題,然後回答。

導學提綱:

1、如何劃分兩個層次?

2、第一自然段作者從哪幾個方面細緻地描寫了江南的雪?

3、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動作與神情的詞語,體會其作用。

四、精講點拔,釋疑解難

結合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果,稍作點拔:

1、第一層(第一自然段),描寫充滿生機的江南柔雪。

第二層(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情景。

2、作者以飽蘸深情的彩筆,繪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畫。作者從四個方面細緻地描寫了江南的雪。一是以暖國的雨和“單調”來反襯雪花的“燦爛”。二是直接寫雪的質地、顏色,“滋潤美豔”,猶如充滿青春的壯健少女的皮膚。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別細寫了花的不同種類、多樣形狀和各種顏色,襯托雪的美麗。在數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紅、深黃、自中隱青和草的冷綠,映襯雪的潔白,使柔雪顯得更爲明豔。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飛着”,“嗡嗡地鬧着”。這一“飛”一“鬧”煞時使整個雪野活躍起來,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這裏,不僅使讀者看見爛漫的冬花,而且彷彿聽到吟唱的春蟲,感受到作者熱烈期待春天的心聲。

3、爲了進一步擴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兒童塑雪羅漢的水墨畫,通過“呵”、”偷”、“訪問”、“拍手”、“點頭”、“嘻笑”這些充滿活力的詞,刻畫了兒童特有的動作與神情,反映了他們天真活潑、純潔的心靈,真切、傳種、熱鬧、有趣。雪羅了人的生命。然而孩子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羅漢,由於寒夜的襲擊,終於褪盡了胭脂,“成爲不知道算什麼”。這裏,通過雪羅漢被淡忘、消釋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與苦悶的心情,喊出了對黑暗現實的抗議。

五、課堂小結,推薦作業

1、課堂小結:

第一部分作者滿懷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回憶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雖是回憶,卻是展望。雖是冬天,卻已聽到春天的腳步聲。在苦寂中,作者回憶兒時的生活。因爲兒童是人類的春天,寫兒童不怕嚴冬,朝氣蓬勃,更加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殷切期待與熱烈呼喚。行文雖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卻閃爍着理想的光芒。

2、推薦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一、課前準備、身心放鬆

欣賞歌曲《你那裏下雪了嗎?》。

二、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導入新課:

上一節,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部分,這一節來學習第二部分。

2、展示學習目標

(1)分析第二部分。

(2)理解重點句子。

(3)寫作方法。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閱讀課文.

2、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導學提綱”中的問題,然後回答。

導學提綱:

1、這部分可分爲哪兩個層次?

2、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麼寫法來描繪朔方飛雪的?

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後兩個自然段的含義?

4、理解重點語句含義:

(1)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

(用“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修飾“雪花”,強調了什麼?)

(2)那是還在隱約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

(“隱約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分別形容江南的雪的什麼特點?)

(3)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獨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麼意思?)

5文章寫法。

四、精講點拔,釋疑解難

結合學生自學和討論結果,稍作點拔:

1、第一層(第四自然段),寫朔方飛雪的磅礴氣勢。

第二層(第五至六自然段),寫朔方飛雪的精神。

2、第四自然段與上文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不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點,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產生了內在聯繫。第四自然段開頭用“但是”這個轉折詞巧妙地轉到對朔方飛雪的描寫,並表明朔方的飛雪和滋潤美豔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而且和它們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這裏作者不僅如實地反映了朔方嚴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在惡劣的環境下,朔方飛雪並不安於孤獨淒涼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瀰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這裏作者以熾烈的感情,豪放的語言,剛勁的筆力,描繪朔方飛雪磅礴的氣勢,我們從朔方飛雪衝破酷寒的壓迫,自由馳騁於太空的壯舉,自然聯想到當時作者及進步人士所作的種種不屈鬥爭,作者借朔方飛雪奮飛的情景,抒發他那不畏艱險,渴望戰鬥的豪情。

3、最後兩段,作者從雪與雨的關係上,進一步深化朔方飛雪蓬勃奮飛的意境,與篇首相呼應。嚴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變成雪,但雪不屈於嚴寒。“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旋轉、升騰。這裏包含的詩人的感情,是對寒冷環境的反抗,也是對不屈的、鬥爭的品格的歌頌,有荷戟獨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戰鬥的倔強精神。魯迅在孤獨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語言,抒發了自己同凜冽的嚴冬一樣的社會勇猛奮戰的激情。滋潤美豔的“南方的雪”,寄託了魯迅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這旋轉飛騰的“朔方的雪”則蘊蓄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鬥爭品格。在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中。貫穿着魯迅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鬥來創造一個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雖流露孤軍奮戰的心緒與深受黑暗的重壓之感,但主導思想是積極的、戰鬥的。

4、理解重點語句含義: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語句,探究括號裏的問題。

(1)、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

(用“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修飾“雪花”,強調了什麼?)

這裏以“暖國的雨”的單調襯托了江南雪花的嬌豔明媚,同時對“暖國的雨”提出問題,又爲後文寫朔方飛雪埋下伏筆,反襯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2)、那是還在隱約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

(“隱約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分別形容江南的雪的什麼特點?)

作者讚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它蘊含着“青春的消息

它如同那“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不僅說明了江南雪花的特點,也表露了作者對江南柔雪充滿懷念與喜愛的感情。

(3)、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獨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麼意思?)

雨是雪的初始階段,雪是雨的昇華。作者用肯定的語氣,讚揚了朔方飛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時對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讚頌朔方的飛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說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潑的精神,這個結尾耐人尋味。

5、寫法: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詩,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傾注於對景物的描繪中。行文雖然也流露出一種孤寂的情緒,但是掩蓋不住作品中閃現出的理想光芒與對生活的熱愛。

寫法特點:

①景物描寫由點及面,由靜到動,逐漸展開。

②強烈的對比手法,使記憶中的江南雪野生氣勃勃的景象襯托出空曠寂寞、荒涼寒冷的現實的北方雪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