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孔乙己》九年級語文教案

本文已影響 2.78W人 

教學目標:

《孔乙己》九年級語文教案

1、理解孔乙己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會意義。

2、學習小說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瞭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4、培養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課時: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瞭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徵。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1、簡介魯迅,回憶之前學過的魯迅的文章。

2、導語:在魯迅先生寫的33篇小說中,巴金先生曾稱讚說:“《孔乙己》寫得多麼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說,孔乙己是一個最完美的藝術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樣一個藝術形象呢?魯迅先生又是以怎樣的鬼斧神工之筆來塑造這個苦人兒的形象的呢?你們認真讀課文以後,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那麼,魯迅寫孔乙己悲慘的一生,是命運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問題的悲劇呢?下面我們就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二、簡介。寫作背景

《孔乙己》寫於1918年冬天,當時以《新青年》爲陣地,雖已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但是封建復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舉制度雖於1905年廢除,但是培植孔乙己這種人的社會基礎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這樣就有可能產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讓他們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魯迅選取了社會的一角——魯鎮的咸亨酒店,藝術地展現了20多年前社會上的這種貧苦知識分子的生活,就在於啓發讀者對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當時的教育現狀,思考當時的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

本文發表於1919年4月的《新青年》雜誌,後來收入短篇小說集《吶喊》。

三、簡介封建科舉制度

封建科舉制度是隋以後封建王朝用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科舉是分科舉人的意思。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基本相同。清代規定:凡參加正式科舉考試之前必須參加童試,童試參加者稱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齡大小),經過童試被錄取入縣學的稱秀才,也叫生員、相公,還叫進學等。這是得功名的起點。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即鄉試、會試、殿試。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舉行一次,考試時間在秋季。秀才纔有資格參加鄉試,考中者稱爲舉人,第一名稱解元。會試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參加者是舉人,考中的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的稱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科舉考試實際上是由下而上的層層考試。科舉考試明朝以後主要考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某個文句爲題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內容是闡釋孔孟之道,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允許越軌半步,嚴重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加之參考人數多,入選者少,官場黑暗,許多讀書人老死科場,利慾薰心,精神畸形,成了科舉的奴隸,成了科舉制度的受害者。我們要學習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一個。

四、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課文

要求:

1、找出生字詞。

2、試從課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內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對人們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結局。

五、教師糾正字音

踱(duó)亨(hēng)舀(yǎo)硯(yàn)拭(shì)附和(hè)蘸(zhàn)

六、品味小說中幾句意味深長的話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明確:“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貧困,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和短衣幫一樣;“穿長衫”表明他不願與“短衣幫”爲伍,硬擺讀書人的架子,思想上羨慕上層階級,輕視勞動人民;“唯一的”點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與酒店的上層人、下層人都有距離。

2、反映孔乙己對人們的作用的一句話: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明確:孔乙己的存在只是爲無聊的人們提供一個取笑的對象。說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淒涼。

3、反映孔乙己結局的一句話: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明確:“大約”表示是“我”的猜測,但孔乙己當時已無力維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沒有見到,在那樣冷酷無情的社會裏,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確”表示“我”猜測的結論。

七、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徵

1、本文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方面的描寫,鮮明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請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並加以分析。

明確:通過對外形的整體描寫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一外形的整體描寫,集中而簡練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預示了悲劇命運的必然性。

通過肖像描寫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活畫出一個窮困不得志,又經常捱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後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的遭遇的悲慘。

通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徵。“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又髒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此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麼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作者通過一件破長衫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分深刻。

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課文多次描寫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聖言”爲自己辯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性格化的語言極能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

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表現了他善良的心地。

2、指名學生歸納孔乙己的性格特徵。

明確:科舉失敗又以讀書人自居,生活貧困愛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卻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個既可悲又可笑的沒落的讀書人。

八、佈置作業

思考:1、小說的前三節並沒有寫到孔乙己,它們在小說中有什麼作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