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教案集錦15篇

本文已影響 2.85W人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高一語文教案集錦15篇

高一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識記A、關於《彷徨》B、“煙靄”等詞語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說創作的社會背景

B、根據人物描寫和情節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說的環境描寫及對主題的作用

D、倒敘手法(複習)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

1、查找相關資料,瞭解1924年前後中國社會的狀況

2、讀2——3遍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列表回顧中學課本中所涉及的魯迅的作品、文集、體裁

2、關於彷徨及祝福的創作背景

A、魯迅此時的思想狀況:由吶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後的歷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運動1919年

二、整體感知,梳理情節

1、這篇小說所寫的人物有幾個,請大致給他們分類

2、小說採用什麼記敘順序

3、以什麼爲線索

4、這篇小說的敘述的時間跨度有多大,具體地寫了哪幾個地點,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請找出相關語句

5、給你感受最深之處是什麼?說一點理由。

6、列出情節提綱

明確:

1、祥林嫂

魯四老爺、四嬸、祥林嫂的婆婆、

柳媽

(不需很精確,旨在訓練學生理清人物關係的能力)

2、倒敘

3、我的見聞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魯鎮衛家山賀家墺

濃縮在舊曆的年底的魯鎮由此輻射

短篇小說的時空安排

6、見板書

三、通過人物描寫分析人物命運與性格

小說通過塑造祥林嫂這個形象來表現主題,那麼她有怎樣的命運,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

1、簡述她的主要生活經歷

2、小說主要採用什麼描寫方法描寫主人公的,文中有幾處突出的肖象描寫,寫出她什麼性格特點,請找出並分析。

“畫眼睛”---要極儉省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還是畫她的眼睛----〈我怎樣做起小說來的〉

跳讀三次描寫,比較其異同,體會用肖像變化表現人物命運的變化和性格特徵

第一次

臉色表黃----生活艱辛

紅潤----青春的活力

順着眼---善良、安分、溫順

第二次

兩頰消失了血色

順着眼,眼角上逞帶些淚痕

眼光沒有先前的那樣精神

沒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慘重打擊,內心痛苦而又難以表達

第三次

眼珠間或一輪---長期的嚴重的打擊與折磨,陷入極度悲哀,內心痛苦無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總結:三次肖像描寫表現了祥林嫂悲慘的命運

3、是什麼使她的命運如此悲慘直至死去?而她對自己的命運又採取了怎樣的態度與行爲?從其態度和行爲可看出其怎樣的性格特徵。

練習:從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現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的細節

四、佈置作業

熟讀文中關於祝福景象的描寫,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小說的環境描寫

2、分析小說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討論:從上節課的課後練習“從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現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的細節”

參考角度:A、沒有名字B、小十歲的丈夫C、工錢

旨在引導

學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視的信息

二、小說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環境,作者是如何描繪的

點拔:關於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1、文中幾處寫祝福景象,三處祝福景象描繪目的何在?

2、研讀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寫

此段描寫最突出的是什麼,找關鍵詞?

(都沒多大改變,單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女人,男人)

3、作者描寫魯四老爺的書房有什麼特徵,屋如其人,表現了什麼?

明確:

1、沉悶壓抑的氣氛

2、封建的風俗習慣迷信根深蒂固(儘管封建制度已壽終正寢)

3、保守虛僞反動

三、研讀“冬季日短”一節

1、這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2、爲什麼說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則無聊生者不生——————”

明確:渲染社會環境的黑暗與可惡,營造悲涼氣氛,表示我對祥林嫂的同情與憤激。

四、研讀小說的結尾

這一結尾的作用,與文章其它部分的關係

明確:

1、在結構上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更臻完善

2、對於中心的表達上與祥林嫂的死的慘象和天地聖象的預備給魯鎮人們以無限幸福的氣氛形成對比,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

五、總結性討論

1、小說爲什麼題爲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節發展與之有關,提供了背景

B、封建勢力通過祝福殺害祥林嫂,她死於祝福中,強烈的對比,增強悲劇性

2、柳媽是一個怎樣的人,她是不是兇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傷痕

B、同情她卻給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A:“我”與魯四老爺

B:“我”的說不清

也許有---自以爲慰藉,不忍心增其煩惱

也未必---意識到增添苦惱,只好吞吐,支吾其辭

說不清---怕負責任的含混之辭

“我”說不清,始終不否定靈魂的有,表現“我”對幫助祥林嫂擺脫封建迷信毫無力量,甚至沒有勇氣正視祥林嫂提出的問題。

“我”是具有進步的思想扔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卻“軟弱”“無能”,沒有改良的辦法。

高一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鑑賞文章語淺情深的細節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標:借鑑細節描寫進行寫作訓練。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亡妻的一片深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細節描寫這一手法的分析與運用。

難點:在“不太感傷的斷片”中,理解作者對亡人的愧疚與自責及深摯的、極度的思念之情。

教學方法:

1、利用多媒體課件;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討論細節描寫及其妙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與內容:

一、導語:

吟詠“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蘇軾何等豪放灑脫,但“無情未必真豪傑”,蘇軾也有其婉約的一面,譬如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鬆崗。”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對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從這首詞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作者那彷彿要穿越時光找回從前的雙眼,蒼老的目光裏滿是歲月積澱的深情。這種深情,我們的現代作家孫犁也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投影教學目標及作者簡介]

三、快速閱讀課文,瞭解文章四部分的主要內容,並用4——6個字給每部分加一個小標題。

明確:天作之合:從“天作之合”的婚姻說起,回憶了作者與妻子是怎麼結婚的。

初次見面:着重寫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見面時的情景。

勤勞持家:寫妻子如何從一個嬌慣女兒變成一個吃苦耐勞的妻子與母親。

臨終痛別:寫了作者對妻子的愧疚並回憶妻子臨終前的情景。

四、討論分析。

1、請用一個詞語概括“亡人”給你的總體印象。

明確:賢妻良母

2、作者用那些“逸事”體現了亡妻的這一美德?

明確:細節1:她點頭笑着說:“真不假,什麼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裏來!”——一如既往的溫柔和內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對婚姻的滿意。

細節2:“盯”“跳”“走”“鑽”——靦腆害羞

細節3:她嚴肅地說:“你明天叫車來接我吧,我不能這樣跟着你走。”——禮教觀念很重,又非常質樸。

細節4:我從外面回來,看到她兩個大拇指,都因爲推機杼,頂得變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非常辛勞

細節5:每逢孩子發燒,她總是整夜抱着,來回在炕下走。——關愛孩子

細節6:她閉上眼睛,久病的臉上,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易於滿足

3、這些細節描寫體現了作者對亡妻怎樣的情感?

明確:懷念、感激、自責、歉疚

五、能力遷移

閱讀文後“活動體驗”的細節描寫,說說什麼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有什麼好處。

1.明確:細節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緻的描繪。用於刻畫人物,或點化肖像,或描摹神態,或描寫動作,細緻描寫人物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某個細小環節或舉動,具有傳神寫照的藝術效果。

2、如何寫好細節:

(1)真實,符合生活的邏輯

(2)符合人物的個性

(3)精心錘鍊詞語。

(4)巧妙運用修辭。

3、佈置作業:運用細節描寫手法,寫一個片段,表現出你所熟悉的一個人曾帶給你的真情與感動。

附:板書

亡人逸事

孫犁

亡人:賢妻良母

(細節)↑(真情)

“我”:懷念、感激、自責、歉疚

高一語文教案3

1、課型:作文課

2、教學目標:

1、認識秋天

2、描繪秋天

3、感悟秋天

(說明:確定這樣的教學目標,目的是讓學生在秋天裏,感受自然界給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韻,充分體現出新課標所規定的作文課培養學生多角度的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以及捕捉事物特徵的要求。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節課中都得到充分的體現。)

3、教學方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建構新的作文教學。學習策略有:蒐集、積累、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拓展強化與感悟思索。

4、課前準備:

學生:

1、留心觀察周圍的自然景物,從感官上認識秋天。

2、蒐集有關秋天的詞語。

3、蒐集古人和今人描寫秋天的精彩文章或詩篇。

教師:

1、蒐集有關秋天的畫面,製作成多媒體輔助教學。

2、蒐集古人和今人描寫秋天的精彩文章或詩篇。

5、課時:1課時

6、教學設計

一、激發興趣導入學習

教師: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我們北方四季分明,不同的季節都會帶給我們不同的享受和樂趣。

提出問題: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爲什麼喜歡這個季節?

請同學講述自己的喜好,並說明其原因,與大家交流。

從而導入現在正是收穫的秋季,這節課,我們就上一節《走進秋天》作文課,同時明確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認識秋天、描繪秋天、感受秋天。

(說明:新知識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建構的基礎上進行的,讓學生從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爲課堂營造出一個和諧的寫作氛圍,在教學的開始就提出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

二、資源共享認識秋天

1、首先讓學生找出標誌着秋天的事物。(如:落葉、楓葉、秋霜、寒蟬、蘆葦花、成熟的果實、中秋的月亮、菊花等等。)

2、然後讓學生積累代表秋天的詞語。(如:天高雲淡、秋高氣爽、落葉枯黃、層林盡染、寒蟬悽切、秋風蕭瑟等等。)

3、最後教師補充,用多媒體展示畫面和詞語,實現師生課前蒐集到資料在課堂上共享。

(說明: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並養成積累習作素材的習慣。從而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

三、探究合作描繪秋天

1、讓學生自己創設情境,描繪出最令自己感動的秋天的場景,或絢麗、或多彩、或厚重、或肅殺、或冷寂,使學生之間形成一種對抗與撞擊,在其描述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目的是加深學生對秋天的情感體驗。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大膽想象,力求有創意地表達。

2、讓學生蒐集一些古人和今人描寫秋天的片段,對這些優秀的文章進行朗誦,進而達到欣賞的目的。

3、在引導學生欣賞佳作的同時,進行寫作指導。

片段1:峻青《秋色賦》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榮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燦爛絢麗的色彩。你瞧,西面山窪裏那一片柿樹,紅得多麼好看。簡直象一片火似的,紅得耀眼,古今多少詩人畫家都稱道楓葉的顏色,然而,比起柿樹來,那楓葉卻不知要遜色多少呢。

方法:

1)、要抓住秋天的特點:通過比較來表現。

2)、視覺:顏色(大小、形狀、圖案)

3)、修辭:比喻、對比。

片段2: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秋雨打着他們的臉。一堆堆深灰色的迷雲,低低地壓着大地。已經是深秋了,森林裏那一望無際的林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鬱地站着,讓褐色的苔蘚掩住它身上的皺紋,無情的秋天剝下了它們美麗的衣裳,它們只好枯禿地站在那裏。

方法

1)、融入情感:喜、怒、哀、樂。

2)、要有層次:整體——局部、遠——近等。

3)、要善於聯想和想象。

4)、修辭:擬人。

4、學生看畫面描繪秋天。分兩步:

1)可以用“秋”字來描繪。

2)不着“秋”字,盡顯秋意。

(通過以上二個環節,從而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描繪秋天。)

四、心靈涌動感悟秋天

1、先用一首古詩和一首現代詩切入,讓學生從別人的感悟中有所延伸,學會用心靈來感受自然。

《落葉》

隋(孔紹安)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

翻飛未肯下,猶言惜故林。

(說明:由落葉對故林的留戀,聯想到遊子對家鄉的思念)

《秋水》

沈天鴻

我總是說:秋水在遠方

總是忘了

這句話就是秋水

我說這句話時正是夏季

這句話一出口

秋水就已淹沒了

我的腳背

站在秋水裏我總是說:

秋水在遠方

日子,就是這麼過去

(由秋水的流逝聯想到時間的匆匆而過,聯想到時間的可貴。)

2、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自己對秋天的深入思索。

如: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團圓之樂和未團圓之苦。

由秋天的天空聯想到人應該有廣博的胸襟。

由落葉歸根聯想到“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等。

(這是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顯現,強調學生的個體獨立思考,通過對秋天的深入思索,激起學生內心的狂瀾,來表達自己對秋天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善於與人交流,並善於從他人身上學到知識。從而達到感悟秋天的目的。)

五、作業:

把認識秋天、描繪秋天、感悟秋天三個部分連綴成文,寫成一篇散文。

六、結語:

教師: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認識了秋天的美麗,描繪了秋天的色彩,感悟到了秋天的深遠,單單一個秋天,就讓我們如此動容,那麼,春天、夏天、冬天又何嘗不是呢?這些季節所帶給我們的思索是永遠不會停止的。

最後,希望我的學生勤於耕耘、勤於收穫,每年都有一個成熟的秋天。無數個這樣的秋天累加起來,就構成了我們充實的人生。

(這樣設計是爲了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讓學生永遠帶着思索去生活,並鼓勵學生爲收穫的人生而努力。從而在無形中對學生進行思想薰陶和情感培養。)

七、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能夠調動學生學習作文的興趣,刺激學生早已麻木的感官,讓學生有意識地觀察自然界,並作出相應的反應,學會親近自然並善待自然,並從中有所感悟;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積累,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借鑑,吸收前人的寫作精華,達到傳承與發展的統一。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不能帶領學生親自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學生只能在林立的樓羣中尋找秋意,只能通過畫面來認識秋天。

總之,這節作文課的設計力求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在教學過程中,力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力求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併力求做到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正確導向。

高一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 學習小說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 分析小說中兩個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過程與方法:

1. 梳理小說的情節,體會作者精巧的構思:對比描寫和出人意料的結尾。

2. 分析解讀人物,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聯繫生活,感悟小說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解讀小說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感悟小說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啓迪同學們聯繫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方法

探究法、對話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著名作家錢鍾書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窗》,說人們最初建造房子的時候是沒有窗戶的,後來,隨着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再建造房子的時候便有了窗。透過窗,屋子裏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裏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時,外面的人也窺探到了屋子裏面的祕密,那麼,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說《窗》,看看裏面又會有怎樣別緻的故事……

二、學習目標:

1. 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品析人物形象

2. 梳理小說情節,體會作者精巧的構思:出人意料的結尾

3. 聯繫生活,體會小說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與黯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檢查預習結果:

消遣(qiǎn) 一泓清泉(hóng)

玫瑰(guī) 栩栩如生(xǔ)

草坪(píng) 爭奇鬥研(yán)

俯瞰(kàn) 氣喘吁吁(xū)

窄小(zhǎi) 五彩斑斕(lán)

手肘(zhǒu) 津津有味(jīn)

挪動(nuó) 扣人心絃(xián)

四、體裁:小小說

小:篇幅短小

新:立意創新

巧:構思精巧

奇:結尾驚奇

五、情景再現,複述情節:

時間:“曾住過”表明這是過去發生的事情

地點:一家醫院的病房

人物:兩位病人

環境:病房十分窄小,僅能容兩個人,設有一扇門和一個窗戶

開端:近窗病人和遠窗病人關係融洽

發展:遠窗病人從“享受”到“困擾”

高潮:遠窗病人見死不救

結局:遠窗病人看到的是光禿禿的一堵牆

六、互幫互助,共同探究:

爲了幫助別的同學理解這篇小說,你可以提出哪些問題來幫助同學們理解文意?

同學們各抒己見,共同探究,共同解決問題

重點明確問題:

一、靠近窗戶的病人爲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嗎?他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二、爲什麼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樣的窗口,爲什麼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麗的風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

三、小說以“窗”爲題,有什麼作用?

六、拓展延伸,探究結尾:

故事結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想象和感慨……

七、聯繫生活,感悟哲理:

人性的黯淡:環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人性的光輝: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

課堂總結:

一扇小小的窗戶,不僅是一簡單的“物”,還是心靈的窗戶,映照了美與醜不同的靈魂,它是上帝的眼睛,讓我們看清了人性的光輝與黯淡,一個利己,一個利他,一個熱情,一個冷漠,一座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一張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正如北島的一句名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讓我們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靈,用黑色的眼睛去尋找美麗的風景,把這美麗的風景送給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

作業佈置: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上,都會遇到種種困難,在他人遇到困難時,伸出你的友愛之手,去幫他一把,餘香就不僅僅留在手中,還會沁入你的心脾。

請結合上述內容,自選角度,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短文。

高一語文教案5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而大半篇幅用於敘述秦王朝興亡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以史實作論據,論證秦的迅速滅亡是由於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因此,教學重點應是最後一段。

史論敘史不同於史傳,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主觀色彩;本文又是用駢體寫的,這種色彩就表現得更爲明顯,要講清這一點就很難。此外,還要考慮到本文的背誦量較大,要使學生既能背得順暢,又不增加他們的負擔。

2.教學方法。

課文練習只要求背誦最後三段,也是出於不增加學生負擔的考慮,但從教學的需要來看,背誦全文是大有好處的。爲此,擬採用誦讀教法。

背誦應有嚴格要求,但個別地方可以放寬。如第2段列出九國的順序是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而第5段則是,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據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東六大國置前,三小國置後,至於六大國中孰前孰後並無一定的準則。背誦時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順序不可。其次,第2段還列出20個人名,是舉例性的,不過是作此隨手拈出(例如樂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類),背誦時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順序。總之,要從總體着眼,只要不違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計較個別字眼,當然,關鍵的字眼決不容許出現錯誤,這是背誦長文(千字以上)的原則。

3.課時安排。

本文擬用3課時誦讀。

第一課時:簡介作者及《過秦論》寫作意圖,分析全文佈局,誦讀第1、2兩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4段。

第三課時:誦讀第5段。

預習安排

1.朗讀課文2-3遍,要求字音準確。

補充注音如下:殽(xio)函 膏腴(y) 合從(zng)(以下約從從散之從皆讀zng)翟景之翟讀zhi(凡姓皆如此讀)墨翟之翟讀d(名) 召(sho)滑之滑、王寥之寥皆依今讀。

鏃(z) 笞(chī) 因利乘(chng) 萬乘 (shng)之勢 將(jing)數百之衆

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是一篇史論,爲什麼大半篇幅是敘事?作者這樣敘事有什麼目的?

2.文章將秦統一全國的過程劃分爲幾個階段?爲什麼這樣劃分?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和《過秦論》寫作意圖。

賈誼的《過秦論》共有上、中、下三篇。我們學的是上篇,文中概括敘述了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後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它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這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了中篇,作者對這個觀點作了分析,並進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顧天下之嗷嗷,繼續實行暴政,重之以無道,然後從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則: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這是作者爲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責秦王朝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

君主--子嬰的過失。

《過秦論》鮮明地表現了賈誼的政治立場。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18歲時以能讀詩書、善屬文,爲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薦於漢文帝,被任爲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爲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貶爲長沙王太傅。後爲樑懷王太傅。32歲時鬱郁而死。

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於此前經過500多年的戰爭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評時政。《過秦論》就是爲宣傳這種主張寫的。論古是爲了說今,這是讀本文時首先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二、粗略分析全文佈局。

1.先按表達方式將全文分爲兩部分。

(一)記敘部分:寫秦王朝的興亡過程(前四段)

(二)議論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最後一段)

2.再分析記敘部分的層次,可分兩大層。

(1)興起的過程(前三段)

(2)滅亡的過程(第四段)

可以一邊討論一邊板書要點,最後形成下表(表中圓括號的數字表示段落順序):

三、誦讀第1段。

在誦讀練習中以提問方式明確本段的內容要點:

①秦的地理優勢;②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統一天下;③基本國策(耕戰、連衡)及成果。

史實補充:①外連衡而鬥諸侯--這是跟上文內立法度......修守戰之具相對應而言,其實這是後來的政策。有些教參上甚至把它跟連衡政策的創立人張儀聯在一起,這是不正確的,張儀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後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見,史論敘史不同於史傳,重在會意。

②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記?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東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這是秦以詐力奪取諸侯土地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按:這是秦取河西地的開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獻河西地少樑(今陝西韓城南)。

四、誦讀第2段。

提問:本段敘述了哪幾位秦國國君時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即孝公之後,始皇之前的五位國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莊襄王死於前247年,其間長達90年,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

討論後,歸納如下:

① 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

② 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並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

③ 統觀此段敘史,近乎藝術概括方式,本質是真實的,但客觀的歷史過程並非如此。

史實補充:合從締交,相與爲一--蘇秦說六國從親,約在前334--前332年之間,其時蘇秦任從約長,並佩六國相印。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這是第一次合從。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從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爲從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年表》中作五國)。這是第二次合從。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合攻齊。還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於河外,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內了。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所謂九國之師只是一種籠統的說法,這也說明史論敘史跟史傳的不同。

背誦要求:①可以從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衆直接過渡到嘗以十倍之地②於是六國之士......制其兵這一段可略讀。

五、留作業。

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背誦第1、2段。

用提問過渡:本文題目是過秦,這兩段說到秦的過錯沒有?(沒有,雖然也表現了秦的詐力政策,但在鬥爭中使用詐力是每一方都會有的,只是看誰用得更好。)既然如此,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爲下文作鋪墊,以統一過程中的強大跟後來的迅速滅亡做對比。)所以,下段就先說秦的過錯。

二、誦讀第3段。

先默讀一遍,說說秦始皇的過錯是什麼。

找出寫過錯的那一層(於是廢先王之道......陳利兵而誰何)試用幾個字來概括秦始皇的對內政策。(愚民、弱民、以民爲敵。)

劃分全段層次並答問:

① 首句寫秦始皇統一全國,只有一個意思,卻連用四句來表達,爲什麼?(這是中國空前的統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鋪排;極言秦王朝的無比強大。)

② 次寫擴大版圖,有什麼作用?(仍是極言秦王朝的強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一句,是用來烘托秦始皇的威勢,可算是虛寫。如要實解就會出現矛盾,前218年,張良曾僱力士刺始皇於博浪沙,誤中副車。

高一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瞭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理解文言實詞“知、成、恥、資、服”等的含義;

瞭解“帥、政、取、有”等通假字;認真誦讀課文;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學習勾踐在逆境中不氣餒、不沉淪,刻苦自勵、戰勝困難的精神。

【教學方法】

以誦讀爲主的方法,引導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誦讀課文,歸納重點字詞句,以達到熟讀全文、背誦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新課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二千越甲可吞吳”。這是顏邁爲頌揚蒲松齡堅韌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對聯。上聯說的是秦朝末年項羽帶兵渡過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終於擊敗秦軍主力的史實;下聯則記述了越王勾踐在失敗後臥薪嚐膽,處心積慮,務求報仇雪恥,終於達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們結合歷史事實和古人的記述,看看越王勾踐是如何實現心中理想的。

二、題解

《》節選自《國語·越語》,記述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之間的矛盾鬥爭並最終戰而勝之的故事。《國語》又名《春秋外傳》,全書二十一篇,相傳爲左丘明所作,是分別敘述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記言史書。

三、分析講解課文,在充分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教師講解重點、難點。

第一步:全文可分爲幾部分?簡要概括其內容。

提示: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別爲:戰敗和談(第1~3自然段)、臥薪嚐膽(第4~7自然段)、勝而滅吳(第8自然段)。

第二步:分階段講解。

(一)戰敗和談部分,明確以下問題:

1 越王勾踐爲什麼要與吳王夫差談判?

2 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對臣下進諫的態度有什麼不同?提示:越王納諫,吳王拒諫。3 談判的結果怎樣?提示:夫差與之成而去之。理解下列詞語的意義及用法:

無乃……乎 成 伐 服 去

(二)臥薪嚐膽部分,明確下列問題及詞語。

1、越王勾踐對戰敗的反省及態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

2 越王勾踐是如何糾正自身錯誤的?

提示:葬 問 養 吊 賀 送 迎 去 補。

3 從文中找出能表現勾踐臥薪嚐膽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親爲夫差前馬。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

4、勾踐爲了增強國力,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結果如何?

提示:鼓勵生育,提高人口素質,招納賢士。輕徭薄賦,整肅軍紀。

結果: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三敗吳國。

詞語:讎 更 吊 卑事 廣運 帥 蕃 餼 摩厲 輟 節 億 旅進旅退 勸

(三)滅吳部分,體會勾踐與夫差前後兩次談判的心理變化,並理解以下詞語:宸宇 視 次。

第三步:總結全文。從越王勾踐戰敗媾和,臥薪嚐膽,最終滅吳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啓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淪,要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毅力。

思考題:

我國古代有一部著名的軍事典籍,曾被美國軍校作爲教科書。20世紀90年代初海灣戰爭期間,有消息報道美軍幾乎人手一冊。它向人們介紹戰爭謀略,在各種環境下克敵制勝或避敵鋒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國古代長期軍事謀略的概括總結,也爲後世軍人提供了寶貴的借鑑資料,這就是《三十六計》。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課文《》,看看遠在春秋時期軍事家是如何運用三十六計的。

《三十六計》簡介,包括總說、計名、分類等,可板書計名。

依先易後難、先明顯後隱蔽的順序找出具體的策略。

1 第3自然段:越人飾美女八人……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結論:美人計。效果:締結和約,吳國撤軍。

美人計講解:

原文: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將弱兵頹,其勢自萎。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分析:美人計爲敗戰之計,是形勢不利於我方時採取的一種謀略。越王勾踐在戰敗面臨亡國之危的形勢下,以美女八個賄賂吳王夫差的親信喜否,是符合形勢需要的。美女西施也在此時被送給了吳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獲得喘息之機。

2 第4自然段:然後卑事夫差……其身親爲夫差前馬。

結論:苦肉計。效果:騙取了夫差信任。

苦肉計講解: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分析:以勾踐越王之尊,而行爲夫差牽馬之實,其目的就是要吳王夫差放鬆對勾踐的警惕。 很顯然,勾踐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據史料記載,勾踐在吳王夫差得病時,曾親口品嚐夫差的糞便以瞭解病情,騙取信任。此後不久,勾踐便得以釋放,回到越國。

歷史上應用苦肉計的著名戰例有要離斷臂刺慶忌、周瑜打黃蓋等。

3 第3~5自然段:越王勾踐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國內體恤民情,休養生息,增強國力,終於具備了與吳國抗衡的實力。

分析:此爲暗渡陳倉之計。此計原文爲: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不明修棧道,則不能暗渡陳倉。修棧道是形式,渡陳倉是目的,示敵以假象,暗行祕密之實是本計的要旨。越王勾踐卑事夫差,即要表明無東山再起之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纔是他的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盟軍制造了大量要在加來海峽登陸的假象,以吸引德軍注意力,把德軍大量兵力牽制在挪威,爲諾曼底登陸創造了重要條件,一舉改變了歐洲戰局。

4 第2自然段:伍子胥勸諫吳王的一段話,客觀分析了吳越地理狀況和軍事形勢,力勸吳王夫差抓住有利時機,一舉滅亡越國,以絕後患。可惜吳王夫差拒不納諫,落得個國破身亡的下場。

伍子胥向吳王的建議是典型的“趁火打劫”之計,即利用敵方遭受危難之機,最大限度地獲取利益。此計原文爲:“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原按爲:“敵害在內,則劫其地;敵害在外,則劫其民;內外交害,則劫其國。”本文所述史實即包含趁火打劫的經典範例:越王勾踐不斷積蓄力量,乘吳國遭受自然災害,螃蟹、稻穀都絕種之時計劃攻取吳國,後來終於乘吳王夫差去黃池與各諸侯會盟,國內空虛之際,一舉攻吳,大獲全勝。

第四步總結:

1 從本文可以看出,三十六計之間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一個有機整體。

2 運用計謀的關鍵是要冷靜客觀地分析形勢,把握有利時機,創造制勝條件。

創造性練習:

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爲主將本文改編爲話劇演出。要求如下:

1 把握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動。

2 人物臺詞要用現代漢語。

3 允許合理想象,增刪臺詞和情節,以使劇情發展合理化。

高一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認識寫作前理清思路、佈局謀篇的重要性。

2、掌握“敘寫片斷,構築成篇”的一些方法。

【教學設想】

1、用大量的寫作實例支撐課堂內容。

2、讓學生感知並運用“片斷成篇”的寫作模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定向

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寫作流程和結構模式。從字面上來看,它是一些文字表情達意的鋪展;從內在結構來看,它是作者構思寫作的謀劃。思路和結構就好像密不可分的孿生姊妹,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

所謂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並行文時思想發展、前進的路線”。所謂“結構”,則是“文章的組織構造、佈局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外在體現”。可以說,“思路”和“結構”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階段的兩種表現形式。作者理清思路又叫構思或運思,安排篇章結構又叫營構或佈局謀篇。

寫作,從本質上說就是用語言文字表現作者的思維活動和思維結果。不進行構思,就無法寫作;不善於構思,也就不善於寫作。葉聖陶先生曾說:“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我們平常所說的“凝神細想”、“意在筆先”也就是這個意思。清代著名戲曲理論家李漁也說:“袖手於前始能疾書於後。”由此可見構思的重要作用。

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是整體構思,佈局謀篇中“片斷成篇”的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

二、課內感知

1、快速閱讀從語文課本內選取的二則材料,談談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文章的結構特點,要求用列寫小標題的形式概括內容。(下發材料)

(一)故鄉(節選)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

“這不能。須大雪下了纔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穀,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籃背……。

我於是又很盼望下雪。

閏土又對我說:

“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裏來。我們日裏到海邊檢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賊麼?”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裏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我那時並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麼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他不咬人麼?”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他在水果店裏出賣罷了。

“我們沙地裏,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二)藤野先生(節選)

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來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中間,——他其時正在研究着頭骨,後來有一篇論文在本校的雜誌上發表出來。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麼?”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並且說,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還記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裏去,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藹的說道:

“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後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樣的畫。”

高一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知人論世,李世民和魏徵。

理清文章的內容,奏章的結構。明確本文的中心思想。

讓學生明白十思的內容,君臣治理國家要義。

落實文言知識考點,背誦重要語句。

【教學重點】:

語言峻潔,十思牧民。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公務員考試非常熱,恐怕今後,未來你們也會去攪這趟渾水。公務員考試離不開“申論”,申論就是面對材料,進行分析,提出問題,並且來解決問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代賢臣的“申論”。語言怎麼樣?邏輯如何?思想如何?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諫太宗十思疏》,寫在黑板上。

二、解題

諫:勸諫,勸止。唐太宗。十思指十個方面的想法。疏:指“奏疏”、“奏章”。臣子分條向帝王分條陳述說明的意見書。古代有名的奏疏有西漢賈誼《論積貯疏》、晁錯《論貴粟疏》。按文章體裁來分,可爲議論文。

三、作者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鉅鹿(今河北省邢臺市鉅鹿縣,又說晉州市或館陶縣),後移居內黃。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諷朝政之得失,諫皇帝之功過)、左光祿大夫(文散官,古代表示官員等級的稱號),封鄭國公,諡文貞,爲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最負盛名的諫臣。《百度百科》

四、讀文

先聽一遍MP3朗讀,是老師自己來範讀,再讓學生齊聲讀一遍。解決字音的正確讀法。

五、解文

(一)、聽一遍後,讀一遍後。請同學們概括下文章的中心句。我們從題目入手,魏徵向唐太宗勸諫,希望皇帝做到什麼呢?文章裏有沒有這樣的句子。請同學們擦亮眼睛,找出文眼句。

明確:居安死危,戒奢以儉。有些學生可能會找出其他重要的句子,譬如:“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當學生讀出來之後,老師一定要具體分析不妥處。從文句入手,引導學生翻譯“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宗此十思,宏茲九德。”前句是闡述君舟民水的關係,魏徵是在提醒唐太宗“可畏惟人”。後句是希望唐太宗能總結十思,弘揚九德,這是魏徵勸諫唐太宗要求做到的十思九德,這是十思的具體表現。此句話作爲全文中心句,也是比較合理的。

講課時,按照以前的觀念(參考書上,自己並沒有獨立思考過),此文的中心句是“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但是,經過自己的思考,本文的中心句應該是“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這一點,有了進步,亦步亦趨,學問最沒長進。

(二)、分析第一段

①魏徵從“木長根固”、“流遠浚源”等自然現象來說明“國安積德”的思維道理。前者爲形象性思維,生動易懂;後爲抽象性思維,邏輯難解。請問同學們,這是種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比喻論證。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動化了。這讓我們聯想到《勸學》裏的比喻論證。“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我們寫文章時,需要得是這樣的思維。

【延伸】:叫喻證法·"喻巧而理至",由於這種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淺顯的事物來說明不易理解和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將抽象的道理予以具體化,做到深入淺出、平易生動,從而加強對論點的證明。

②筆鋒一轉,魏徵反面來論證,“源不深流之遠”、“根不固木之長”,生動形象地比喻說明“德不厚而國不治”的治國道理。跟學生強調作文時,善用辨證的思維來議論說明。這大概是我們學習文章思維的津要。文章有語言和思維。多背誦多閱讀,方可有文才和文路。

③接着魏徵在強調“人君”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責任。“神器之重”神器代表國家政權的實物,如玉璽、寶鼎之類。借指帝位、政權。“崇極天之峻”、“保無疆之休(吉慶)”,這在強調帝王重大的國家責任感,肩上擔負得巨大責任。魏徵在此基礎上,來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憂慮。古人特別重視明君”的道德責任,這是“人治”社會進步的地方。但是人性永遠有弱點,一個人能做到,一羣人能做到嗎?一時能做到,一生能做到嗎?這一代人能做到,下一代人能做到嗎?如何來約束制衡人的_,對於社會來說,道德不是主要的,法律纔是最重要的。我們站在當下,聯繫西方民主社會,“人治”社會不可取。

④最後,魏徵再從反面來說明,人君德不處厚,情不勝欲,這相當於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長的效果。文章從自然現象寫起,從自然現象落筆。從反面來說明人君的道德跟國家社會的重要關係。

(三)、講解文章第二段。

①先讓學生來讀一遍。找出這一段的中心句。這一段講了什麼,作者的意思是什麼?

明確:中心句: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此段在勸諫唐太宗如何來對待百臣和百姓。兩個字,竭誠。

②魏徵先講了以往帝王治理國家的經驗。帝王是繼承上天的使命,來管理百姓,憂患興國,治國顯著。爲國爲民,成就功業,但國德卻衰敗萎靡了。國家存在興亡之期的規律。魏徵認爲“功成德衰”的原因是於“人君”沒有將“德治”進行到底。《詩經·蕩》裏曾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魏徵提出反問,天下取之易守之難?這個問題,西漢的陸賈曾向劉邦提及,“賈曰:‘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漢書》)。大家齊心打天下,團結一致。坐穩江山後,利益衝突,鬥爭重重,那麼國家守之不足,這是爲什麼呢?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靠德治,關鍵在於堅持到底。

③接下來分析殷憂,竭誠待下,得志,終情傲物。謙受益,滿招損。竭誠的好處,傲物的壞處,形成強烈的對比。如何對待百姓,是法治還是德治?用嚴刑的峻法倆督責百姓,用威嚴怒怨來震懾百姓,那麼百姓可以免除罪責,但內心卻沒有感恩之心,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卻不歸服。這事我們想到《論語·爲政篇》第三則: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與孔子德治理念,不謀而合。上課時,有必要引入這段的言論。

④最後作者提醒皇帝老百姓的巨大力量。人民羣衆纔是歷史的創造者。“怨不在人,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希望皇帝要很好地處理君民之間的關係。

第二段,中心語:元首——百姓。如何調節,兩字:竭誠。

(四)、分析最後一段,讀是必須的。此段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所在。題目中的十思,具體是什麼呢?皇帝做到“十思”後,魏徵政治理想又是什麼呢?我們都可以在最後一段中,找出來。

建議,讀了之後,請學生們來提出疑問?這一段作者寫了啥?學生肯定能說出十思的表現。

①魏徵又以打了個比喻,腐爛的繩索和奔馳的馬車。難道可以輕視嗎?朽索喻指昏君,奔車喻指社稷。因此,國家要永久興盛,當然離不開人君的英明仁德。接下來,魏徵向唐太宗勸諫了十個方面的想法。十思都是從皇帝的意念爲出發點,從文德來約束君王的言行。

可欲——自戒;有作——安人;(君民)

高危——自牧;滿溢——虛懷(情緒)

盤遊——三驅;懈怠——始終(意念)

壅蔽——納下;饞邪——正身(君臣)

恩加——謬賞;罰及——濫刑(獎罰)

②魏徵認爲皇帝能做到這十點,並且能弘揚九種德行,用人選賢與能,簡能而任,擇善而從,各盡其才,各守其職,智者、勇者、仁者、信者,言通力行。那麼文臣武將,爭馳而來,大顯其能。這樣,就會達到魏徵理想的政治高度。君臣無事,可以盡巡遊之樂,可以享松喬之壽。

【延伸】

赤松子一指雨神;也指晉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

王子喬,其子王宗敬定居太原,爲王氏始祖,尊太子晉爲系姓始祖。

文章結尾處,用人得當,就不會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勞損皇帝自己的耳目,虧損無爲而治的黃老思想。

【知識考點】

①通假字:震、無

②詞類活用:長、固、遠、浚、安、積、厚、下愚、明哲、重、大、儉、道、貌、心、安、危、長、覆、君、欲、作、安、下、樂、憂、虛、正、饞邪、惡、刑、宏、能、善、鳴、勞、苦、終

③古今異義:根本、休、景、元首、克、縱情、行路、董、忽、作、衝、敬、簡、以爲、司

④虛詞:之、以、而、其(其可忽乎)

⑤句式:判斷句、省略句、狀語後置(2句)、定語後置(4句)、賓語前置(2句)

【教學板書】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喻、正反面

殷憂必竭誠待下——人君VS臣民

具體十思九德、唯纔是舉——無爲大道

提醒:人治小於法治

【教學小結】

本文是魏徵勸諫唐太宗的奏章,希望唐太宗能做到具體十思,剋制私慾,完善德治。國家長治久安,國君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強調君主的國家責任性。接着,魏徵提出“殷憂,竭誠以待下”,要處理好君臣民三則的關係,尤其重視民衆,引用荀子的話,“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話,來提醒唐太宗。最後,希望皇帝能具體做到十思,要知足,要謙虛,要優樂,要獎罰,實行九德,唯纔是舉。這樣的話,就達到了魏徵的“理想政治”。這篇文章語言出彩,思維嚴密,這值得我們去吸取消化。但在思想方面,有些不符合當今社會。治理國家不在人治和德治,而在於法制的落實。

【教學反思】

上古文,熟背出全文是第一。寫教案時,自己理清文章思路,讀懂作者的思想,這是第二。有了自己的想法,講出來纔是順。課堂語言典雅一點。第三,積累搜尋課文資料很重要,文章和文化,才能完善結合。上課時,自己講得多,學生回答得少。

高一語文教案9

教學目的

瞭解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主張“施仁義”的進步意義侷限性。(難點)

瞭解先進行論證,然後得出結論以及運用對偶、排比的。寫作方法。

掌握一些常用的多義詞,疏通文意。(重點)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瞭解作者的生平概況和他。寫作本文的目的;瞭解秦國日益強盛的情況;譯析一、二段。

教學過程

1、作者介紹、解題(板書課題及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年青時就有才名,經人薦舉,被漢文帝召爲博士,一年後,升至太中大夫。他學識淵博,很有抱負,曾針對時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張,但遭到了守舊的貴族和大臣們的打擊和誣陷,被遷爲長沙王太傅深爲憂傷憤懣,四年後改爲樑懷王太傅。樑懷王墮馬死,賈誼自傷未盡大夫之責,經常哭泣,以至鬱郁而死,年僅33歲。後人輯他的文章爲《賈長沙集》,另《新書》十卷。

賈誼是漢代傑出的政論家。他在政治上強調要削弱地方割據勢力,鞏固中央政權,全力抗擊匈奴的侵擾,主張重視農耕以充裕民食。

(學習提示及註釋)

2、生朗讀一、二段,正音。

3、譯析一、二段,理解文意。地利--據、擁

固:險要地方。條件人和--君臣固守

窺:伺機奪取。1、始強內政--務、修

鬥:使相鬥。政策

既沒:已死。外交--外、鬥

弱:使動用法。文治:蒙故業,因遺策

與:結交。武功:六國--合縱締交

一:數詞用爲名詞。2、日強秦國--九國不進

之屬:這一類人。結果:縱散約敗

倫:類(不倫不類)。割地賂秦

延:迎。

厚:寬厚而愛人(厚道);賞厚而信(深,重。信,有信用。)

厚今薄古(看重);厚酒肥肉(味濃)

通:通其意(溝通);道路不通(通過、順暢)不肯爲通(通報、傳達)

通今博古(通曉);通夜不寢(整、全)

第二、三課時

教學要點:譯析三至五段;。總結課文;完成練習;背誦三至五段。

教學過程

1、複習舊課

《過秦論》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後省略了什麼?(之以)

注音:崤;逡;笞;隳;鏑;牖。

2、講析三、四、五段。(方法:讀、講、背)

高一語文教案10

一、基礎字詞

1.識記字音

喉嚨(hóulóng)戰慄(lì)清澈(chè)憎恨(zēng)

翡翠(fěicuì)棲息(qī)蔚藍(wèi)崛起(jué)

2.識別字形

3.分辨詞義

閃爍·閃耀

閃爍:着重指光亮忽明忽暗,明暗不定。可以說“閃爍不定”。閃耀:着重指光彩耀眼。可以用於忽明忽暗地四射,或非忽明忽暗地四射。

優美·幽美

都有美的意思。“優美”是好而美,可以指環境,也可以指動作。如“這個跳水運動員的動作很優美”。“幽美”主要指環境幽靜而美好,如“這裏環境幽美”。

二、文學常識

江河,原名於友澤。北京人。1971年高中畢業。任北京膠刃廠工人。職業作家。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三、經典句段

我和春天一起寫這首詩/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這支歌/海水和冰塊猛烈相撞,船衝向浪頭/我們這樣站着/溫柔地呼喚風,像呼喚姑娘們/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樹木都漲滿綠色的帆

點撥:這些詩句有力地體現了作者對美好春天的嚮往與執著追求。

問題導引

1.詩中的“你”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爲什麼?

提示:詩中的“你”和“我們”都是青春的象徵,指年輕有爲、有着激情和鬥志的青年一代。

如詩中所說的“你熱情、開朗、像四月的陽光/想象的雲朵在疾風中飄揚/尋找着美好的聲音/愛情的震顫,莊稼的波濤,金屬的鳴響/走向遼遠的地方,放出喉嚨裏的力量”等都是青春的標誌,是青年人的特點。

2.爲什麼“我們”要“一起奔騰”?請列舉詩句舉例回答。

提示:詩人在第4節詩中用了一系列的問句,如“我們又將給大地留下什麼呢”“我們的手臂又將收穫什麼”“我們死去和誕生的地方還有什麼意義”“我們的勞動、創造還有什麼意義”等充分表現了青年一代——在擁有“青蔥的願。

高一語文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肖邦的相關文學常識

2、進一步理解故園的文化內涵,提升愛國主義的情操

3、思考肖邦故園和肖邦音樂之間的內在關係,明確愛國主義思想這根紐帶

4、肖邦音樂對後世的影響

本課意在突出肖邦的愛國主義熱情,通過肖邦故園這個線索,引導學生對肖邦的祖國波蘭以及他的傳奇人生經歷、音樂創作有個具體深刻的認識,以此來突出肖邦故園對肖邦音樂創作的影響,明確肖邦的愛國主義激情是他創作的源泉,他的音樂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波蘭,而是影響了歐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壓迫的民族。

1、基礎字詞

馬廄 jiù 夙願 sù 通衢大道 qú 煢煢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繾綣 qiǎnquǎn 命運多舛 chuǎn 養尊處優 玲瓏剔透 天籟 lài 簌簌 sù

2、導入:在世界樂壇上有一位錦繡滿腹,才華橫溢的天才音樂家,雖然他半世坎坷,命運多舛,雖然關山阻隔,有國難投,但是他始終飽懷着愛國主義的激情,創作了一曲曲振奮人心,號召人民起來反抗異族統治的曲子,鼓勵着那些仁人志士爲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後繼,即使在臨終前仍囑咐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他就是波蘭音樂家肖邦。

3、作者簡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和喜愛。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5)本板塊兩篇文章都有關於四季景物的描寫,分別從文章中找出來,對比分析這些描寫各自從什麼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來描寫的?作者這樣描寫的用意何在?

(6)列舉課本中或課外歷史人物的事例來體會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的具體表現。

簡陋 古蹟 鬥爭武器

搖籃 最堅韌的紐帶

高一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感受戴望舒詩歌的音韻美。

2、品味意象,體悟詩歌朦朧幽婉的意境美。

3、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教學重點】

分析理解詩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徵意味。

【教學難點】

對作品中“姑娘”含義的解讀及作者身上體現的執著美。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題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北方的衚衕,滿目塵土,風起處颳着彌天的黃沙,上海的里弄,鱗次櫛比的人家,擁擠得喘不過氣,江南的小巷悠長而又寂寥,走過雪月風花,走過杏花春雨,走過丁香般結着愁怨的姑娘。有過夢,有過淚花,更有着怒放的紅芍藥。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飄逸恬靜的散文。

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來體味江南巷之美,詩之美。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誦全詩,正音: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頹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悵(chóu chàng)

2、現在請大家再放聲朗誦一下這首詩歌,請注意感情和節奏的把握。

3、提問:應該用什麼語調來讀?

幽怨、低沉。

教師總結: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清麗明快,而是籠罩着一種淡淡的憂愁。

4、再請一位學生讀首詩。

5、朗讀指導:現在請大家欣賞一下全詩的朗讀,也隨着朗讀來看一看怎樣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讀節奏、重音、語速。

(課件播放配樂朗誦)

三、賞美品美

1、品讀意象,體意境之美:

(過渡)舒緩的旋律,淡淡的憂傷,把我們帶到了迷濛的江南,如煙的雨巷。大家想一想,當你沉浸在憂傷之中時,是否想過是什麼因素造成了它的憂傷之美?

⑴ 請再放開聲音朗讀,邊讀邊思考。有想法和同桌之間互相討論一下。

⑵ 學生自由發言:

點撥:丁香花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爲白色或紫色,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丁香爲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詩人們對着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在我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着美麗、高潔、愁怨。如李商隱的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璟的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歸納學生髮言,幻燈片:

油紙傘:復古、懷舊,迷濛。

雨巷:悠長、寂寥、迷茫。

頹圮的籬牆:破敗、荒涼。

丁香:美麗、高潔、愁怨。

教師總結:看到油紙傘我們會想起斷橋,想起白娘子與許仙相會的旖旎傳說,想起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想起少女玲瓏的舞姿,想起歌曲動聽旋律。“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淅淅瀝瀝的春雨滴落在油紙上,想起寂寥的音響,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髮披肩的女子從頹圮的籬牆邊嫋嫋走來,攜着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着一懷焉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悽然。我們彷彿置身於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種幽深空濛、迷離縹緲的意境美。

2、誦讀詩歌,感音韻之美:

(過渡)有人說,詩是情感的鈾,語言的鑽石。的確,詩就像一條流淌的河,像一首繞樑的歌,當我們沉浸在“雨巷詩人”爲我們營造的憂鬱悽美的意境中時,是否感受到另一種美呢?

⑴ 指名朗讀,讀出情感。

⑵ 提問:我們感受到詩的總體節奏是舒緩悠揚的,詩人是通過怎樣的語言處理造成的呢?

明確:

①、每行三頓。

②、單字頓都設在行首。

③、復沓手法的運用。

④、疊詞的妙用。

⑤、詩的押韻,每節押“ang”韻二、三次。

⑥、使用排比。

⑦、大量帶有很濃情緒色彩的詞:寂寥、愁怨、冷清、太息、悽婉、頹圮、憂愁。

⑧、雙聲疊韻詞:芬芳、彷徨、惆悵。

教師總結:這些手法的運用形成了一種悠長舒緩、低沉徘徊的旋律,營造了一種悽婉迷茫的意境,加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種音韻美。

3、探究意象,悟情境之美:

(過渡)文學欣賞中有一句經典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有不同的理解。這首詩中抒情主人公“我”彷徨在寂寥、悠長的雨巷就是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姑娘有何含義呢?

討論:《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詩。人們對這首詩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爲,“姑娘”就是“我”,有人認爲“姑娘”相當於“我”心中的理想,還有人認爲,“姑娘”就是姑娘,沒有其他意思。你有什麼看法?

點撥:

⑴ 根據本文故事情節看:

愛情詩。

⑵ 從詩歌傳統角度看:

理想。

屈原《離騷》“香草美人”象徵高貴的愛國精神;

郭沫若《爐中煤》“年輕女郎”意象象徵祖國。

⑶ 知人論世,課件顯示背景(“我”的補充──另一層面的“我”,將來的“我”)

[NextPage]

教師總結:無論怎樣理解姑娘的形象,我們看到詩人最終都沒有放棄對姑娘的期望,沒有放棄對美與理想的孜孜追求,儘管在詩人求索的過程中有惆悵、迷茫、失落和感傷。所以,有人說戴望舒是一名略帶着一絲憂怨的尋夢者,在他身上體現着一種苦苦追夢的執著美。

四、結語

美是豐富多彩的,清麗明快是一種美,隱逸曠達是一種美,同樣舒緩低沉、憂鬱淒涼也是一種美,戴望舒的雨巷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別樣的美。最後,讓我們再次走進戴望舒,走進他的雨巷。

(課件播放朗誦)

五、作業

試依照《雨巷》一詩的情境,展開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

【板書設計】

意境美──音韻美──執著美

高一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瞭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創作情況。

2、學習本文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後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掌握“乃、道、蓋、觀、其”等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一些詞類活用知識。

4、認識本文所闡發的治學、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首先給學生介紹毛澤東的七絕詩《爲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暮色蒼茫看勁鬆,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峯。”學生通過誦讀領會了“無限風光在險峯”一句的含義。隨後因勢利導:

今天我們要學習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就含有類似的深邃哲理。下面請同學們讀課文,從文中找出能夠作爲“無限風光在險峯”註腳的語句(“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

二、整體感知

組織學生通讀全文,瞭解文章大意,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1、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2、以提問的形式檢查學生的理解情況。

①課文中記遊部分,集中於文中哪幾段?(第l、2段)

②文中第三段的議論是針對哪部分內容闡發的?(第2段)得出怎樣的結論?

③文章“記”是“論”的基礎,“論”是“記”的昇華。(√)

④本文詳細記述了登山遊洞的過程,最後得出遊覽的體會。(×)

三、課文分析

1、引導學生自讀前兩段,讓學生敘述遊山經過。

從學生的回答中提出重點實詞的解釋方法。

老師問:“舍”在註釋中解釋爲“築舍定居”,其根據是什麼?曾見過的類似的句子有哪些?這樣解釋是古漢語的什麼特點?

學生答:名詞活用作動詞,曾學過“驢不勝怒,蹄之”、“公將鼓之”等。

老師總結:“慧褒始舍於其址”,在“其址”前邊的必須是個動詞,來表示慧褒的動作。因此,從“舍”的名詞必須引申開去,會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給人居住的,故釋爲“築舍定居”。這便是從詞的位置以及詞與詞的關係來揣摩詞的意義。因此,識詞辨義要考察語言環境,不但在句中看,還要注意句與句的關係。

前兩段中用法相近的還有:

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名:名詞作動詞,“命名”之意。

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作動詞,“照明”之意。

2、以提問方式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

(l)第1段中爲何提及僕碑及僕碑上的文字?

爲後文議論作伏筆,作者認真考證僕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體現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據。

(2)第2段略與詳是怎樣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對比?這些對比的作用是什麼?

略寫遊前洞,詳寫遊後洞及所見所感。

對比有:前洞後洞

平曠幽深

甚衆已少、又少

餘所至淺好遊所至深

還有見到奇景的欣喜與出洞後的後悔相比。

作用:爲議論作鋪墊。

四、佈置作業

1、課後歸納“名、曰、文、進、奇、好、出、極”的意義與用法。

2、完成課後練習第二、三題。

第二課時

一、導入:

第二段詳寫遊後洞的經過,着重寫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況下,竟隨“怠者”而返的遺憾心情。還有前洞與後洞的對比,都爲第3、4段的議論打下伏筆。

1、提問,回答第2自然段的層次。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遊洞經過。

第二層:“蓋餘所至”到段末,追記後洞中所見並表達遺憾的心情。

2、誦讀第三段。

(l)教師範讀並穿插評點。

(2)①問:古代遊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話來概括。

對學生回答的不同答案稍加討論,對不確切的應作分析,然後總結,作者此次遊褒禪山的主要目標是遊洞,他的主要感受由此而生。因此主旨是:“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②問:作者說“不能至”是針對什麼說的?

不能到達洞的深處,見不到“非常之觀”。

③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爲什麼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

因爲已經“盡吾志”了。

④“盡吾志”是什麼意思?

爲實現自己的願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3)①“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遊中哪句話是前後照應的?

“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②“極夫遊之樂”是針對什麼說的?

至洞之深處。

③爲什麼到了洞的深處才能“極夫遊之樂”呢?

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也表明了這樣的意思。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隨之止。

小結:“隨之止”是放棄自己的意願,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3、讀析第4段。

(1)教師範讀,提問“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

其文漫滅。

(2)“後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3)這樣說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爲“華山”這兩件事說的呢?爲什麼?

不是,它既是專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從“何可勝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小結: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題有思想高度。

4、略講第五段。

古代遊記在文末列出同遊者姓名,這在我們學過的文章中見過,是哪一篇呢?說說這樣做的好處。

《小石潭記》。好處:①古代遊記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託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體部分中不出現同遊者姓名;即便在記遊蹤時不能不涉及同遊者,也只用泛稱,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這樣寫可以節省許多筆墨,使行文簡練。

二、總結、擴展

總結文章中心思想。

作者從古人“有得”談起,接着以“有志”爲中心進行分層議論,在“至”與“悔”上作文章。先說“至”,作者肯定“非有志者不能至焉”,說明“有志”是“至”的首要條件。而後又用兩個“亦不能至也”,說明“力”和“物”在一定條件下對“至”也會起決定作用,因此,“有志”還不能說是充分條件。最後通過對比“力足以至而不能至”和“盡吾志也不能至”兩種情況,得出“有悔”和“無悔”兩個不同的結論,從而強調“有志”的必要性,這正是作者的“所得”,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三、課堂練習

1、整理虛詞“其”字的用法(結合課後練習三)。

2、完成課後練習一。

四、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題四

附:板書設計

高一語文教案14

使用說明:

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完成學案。

學習目標:

1、欣賞詩中意象,體會詩人情感。

2、通過反覆誦讀,深入理解詩意。

3、適當拓展閱讀,學習詩人情懷。

導學過程:

一、知識鏈接:

1、1925年之秋:國共合作,大革命運動風起雲涌;湖南、廣東農民運動日益高漲。此時,毛澤東由韶山赴廣東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

2、同學少年:毛澤東1911年到長沙,進第一師範學校讀書,常和同學蔡和森、何叔衡等到橘子洲一帶游泳,暢談人生國事,慷慨激昂;1915年袁世凱稱帝,毛澤東與同學開展反袁鬥爭;1916年,毛澤東領導驅逐軍閥張敬堯出湖南的鬥爭,同學參加者衆多;1919年毛澤東組織新民學會,成員多爲第一師範同學;1920年7月,毛澤東回湖南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爲建黨的一支力量,骨幹多爲同學。

二、自主學習:

1、熟讀全詞以下的字不容易讀準確,注出拼音:

2、誦讀中設想自己就是詩人,我發現,描寫詩人行爲

又最能體現出詩人情感發展線索的是這幾個字:

()—()—()—()—()—()

三、合作探究:

1、誦讀上闋:

(1)“獨”立“寒秋”,詩人的情感本應該是()的,但是,詩人卻“看”到了這樣一幅湘江秋景:

(注1:讀詩方法之一展開想象,把詩句化爲散文句子,展現出詩中景象。)

(2)置身於這樣的湘江秋景中,我感到這境界充滿了()。

(注2:讀詩方法之二體會景象,感悟其氛圍與特點。)

(3)再次誦讀,用聲音表現出景象的特點。

(4)置身這樣的景象之中,詩人產生了怎樣的情感?請詳解“悵寥廓”一句:

2、誦讀下闋

(1)上闋結尾詩人發出驚天動地一問:“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下闋回答了嗎?怎樣回答的?把詩人的回答明確寫出來,應該是:

(2)細讀“同學少年”一節,我感到,這真是一羣()的人。

在他們的身上,寄託了詩人()的情懷。

(注3:讀詩方法之三體會人物形象特點,並且從中領悟詩人寄託的思想情感。)

(3)結尾句中,蘊涵着詩人的呼喊,把它寫出來,應該是:

3、再誦全詞

(1)從情與景的關係看,這首詞和許多詞一樣,上闋(),下闋(),這種情況叫做();

上闋的景象中蘊涵着詩人強烈的主觀情感,這種情況叫做();

下闋結尾一句是一幅畫面,其中蘊涵詩人深深感情,這種情況叫做()。

(注4:讀詩方法之四體會情景關係,判定抒情方式。)

(2)上闋的湘江秋景具有多重象徵意義。

如果把它理解爲當時大革命形勢的象徵,那麼,詩人要表達的主旨應當是

如果把它理解爲祖國壯麗河山的象徵,那麼,詩人要表達的主旨應當是

如果把它理解爲波瀾壯闊人生的象徵,那麼,詩人要表達的主旨應當是

其實,還可以把它理解爲()的象徵,那麼,詩人要表達的主旨應當是

(注5:讀詩方法之五對詩中的意象意境作不同的合理解讀,可以讀出詩的多重意義。)

四、當堂檢測:

準確填寫空格中的字詞:

()子()頭層林盡()百()爭流萬類霜天()自由悵()

()歲月風華正()揮斥方()萬戶()浪()飛舟

五、課後作業:

中國古代,寫秋的詩很多。

1、請誦讀下面三首詩,並簡要分析:

立秋前一日覽鏡李益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山中王勃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衰。

送魏萬之京李頎

朝聞遊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總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站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磋跎。

分析:這三首詩寫的秋景,其特點可以用這些詞概括:

它們所表達的情感有這些:

2、再誦讀下面兩首詩,並簡要分析:

山行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秋詞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分析:這兩首詩寫的秋景,其特點可以用這些詞概括:

它們所表達的情感有這些:

3、最後誦讀課文後毛澤東三首詩,用下面的格式寫一段富有詩意的話,表達一下你讀了這些詩以後的感悟:或許,我的人生也會遭逢“獨”立“寒秋”的境況;但是,我不會;我要......

高一語文教案15

教學內容:

1.知識目標:

1、介紹作者及九葉詩派。

2、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

2.能力目標:

1、進一步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體會詩人對祖國人民深切的摯愛,培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詩人讚美的是什麼。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意義。

2、啓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教具準備:

錄音機和錄音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早年留學美國,大學教授,現代九葉派詩人。主要作品有《讚美》、《詩八首》。

九葉詩派:

九葉詩派因《九葉集》而得名,這本9位詩人的合集出版於是1981年7月,但九葉詩派作爲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一個流派卻活躍於40年代後期的國民黨統治區的詩壇。九葉詩派強調“忠實於時代的觀察和感受,也忠實於各自心中的詩藝”。

二、朗讀:

方式:1、放錄音帶讓學生跟着朗讀一遍。

2、由學生自由朗讀一遍課文。

(板書生字生詞)

三、理解:

方式:在師生一起誦讀中啓發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意義。

第一節:

1、站在歷史的高度描寫中國人民所處的惡劣的生存環境。

2、表現中華民族深重的災難。

3、表達對祖國人民深摯的愛。

第二節:

通過一個農夫表現中國人民勤勞善良慣於隱忍安於現狀的特點,讚美其頑強的生命力。

第三節:

1、表現祖國人民多災多難。

2、表達了詩人的深切同情。

第四節:

讚美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頑強的生命力。

(過渡:下面我們來鑑賞一下這首詩。)

四、鑑賞:

方式: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組發言,再做總結。

1、句式自由,形式不拘。

本詩沒有固定的句式和篇章構結,形式自由活潑,完全以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而定。

2、不講究音韻,但有詩歌內在的旋律。

本詩沒有押韻的特點,但有內在的詩歌的旋律,讀來生動感人。

3、宏大的包容性。

詩歌以鋪陳的手法,描繪了密集的意象,表現了中國人民苦難的生存環境。

4、民族生存力的讚歌。

詩人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反覆迴響,歌頌了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存力。

五、主題:

方式:由學生思考討論再做總結。

這首詩讚美了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頑強的生命力。

五、練習:

討論有關練習

板書設計:

理解:鑑賞:

一、環境、災難、摯愛一、句式自由,形式不拘

二、勤勞、隱忍、頑強二、沒有音韻,但有旋律

三、貧困,飢寒、同情三、宏大的包容性

四、災難,讚美,頑強四、民族生存力的讚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