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新人教版語文《雨巷》教案

本文已影響 8.14K人 
新人教版語文《雨巷》教案
《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全詩沒有直白的“情語”,只有委婉的“景語”,是一篇象徵意味很濃、抒情色彩濃烈的現代詩歌,這給學生感知、體驗、認識帶來了困難。因而,在教學活動中就要首先訓練學生感知意象的能力,進而引導學生去進行體驗情感,並使學生達到認識詩歌意蘊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培養學生對詩歌藝術價值的評價能力。而且,這是一篇拓展閱讀篇目,因此,應該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
  [知識目標]體會本詩在意象、主題與藝術手法方面的特點;學習鑑賞、解讀現代詩歌的方法。
  [能力目標]學會藉助現代信息技術查尋、分析、篩選、整合信息,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利用網絡環境解讀作品,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領會《雨巷》的意象,把握詩歌主題,評價詩歌的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理解。
  2、如何理解評論界對此詩的藝術價值持有的完全不同的兩種觀點。
  早讀準備感悟《雨巷》
  一、 反覆誦讀,把握情境。
  1、 默讀全詩、正音釋詞。
  2、 聽錄音範讀、體悟詩境。
  請同學們談談對這首詩的感覺與體驗。
  3、 入情朗讀,讀出詩歌哀怨、低沉、無奈的情緒。
  二、 質疑討論
  我們的感覺和體驗是如何獲得的?我們爲什麼認爲它很美呢?
  三、 教師提出要求:
  請同學們從意象、主題、藝術特色等方面質疑、思考,爲下一節研究性網絡學習做初步的準備。
  網絡學習研究《雨巷》
  [導語]課前,我們初步感知了《雨巷》令人窒息的憂鬱的美,現在,我們要依託“家園”網站,利用互聯網資源,進一步從理性上對《雨巷》進行深入的觀照、探究。希望通過這次學習,大家能學會如何鑑賞現代詩歌。
  一、5分鐘上傳自己的疑問。
  [設計說明]利用網絡空間,讓每個同學有質疑的機會。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與針對性。
  ——課堂上,這一過程中,共有55人發言,有的同學還順便對別的同學的疑問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生生互動隨意而自然。
  二、搜索資料、進行探討
  此過程30分鐘,教師出示討論問題,學生利用網絡,搜索有關信息的網站,並對自己搜尋到的資料進行篩選,把整合好的答案發佈於討論區;更歡迎學生髮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在此過程中,或巡視、或指導、或在討論區發言。
  (一)、關於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請蒐集資料,談談你對以下本詩中意象的理解。
  (1)雨
  (2)巷
  (3)油紙傘
  (4)作者爲什麼用丁香來形容姑娘?
  [做法]將全體學生分爲四大組,每組負責其中的一個意象。
  [設計說明]對詩歌意象的理解,是鑑賞詩歌的關鍵。這個過程,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一位學生都有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享受學習的過程,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師生討論過程節錄]
  1、我想在這首詩內,雨的描寫是爲了給詩增添一種迷幻和憂鬱的色彩,讓作者的感情在詩中更能表現出來,另一方面,也是給那詩中的“丁香姑娘“增添夢幻般的背景.。(PO)
  2、下雨肯定要撐傘的啦!作者可能沒什麼用意,所有的都只是我們空想出來。(我穿青葉子)
  3、油紙傘與這古老的江南小巷有着共同的特質:古老。文中沒有更多地描寫。我們只能憑自己的感覺去猜測他的用意了。我認爲傘成了將作者和外邊世界之間的隔網,憂愁還是從網的孔裏透了過來。(我穿青葉子)
  4、經查找資料可知,在臺灣油紙傘有富貴團圓之意,但此詩中油紙傘明顯不是上述之意,我認爲油紙傘的含義需聯繫到詩人當時的社會背景,據調查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是寫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當時他正避居於施蟄存的家鄉松江,這一點信息給了我們一點啓示,那就是這場雨暗示着“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而油紙傘是當時詩人的避難所施蟄存的家鄉松江。(胭脂淚)
  5、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濛意境都來源於“丁香”兩字。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繫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爲什麼要選用丁香?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爲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着美麗、高潔和愁怨。《雨巷》中寫“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源於李璟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浣溪沙》)(小儍帽)
  ——在網絡資源的幫助下,學生的思考由膚淺逐步走向深刻。
  (二)、關於主題
  “丁香一樣的姑娘”實有其人嗎?請蒐集資料,談談你的理解。
  [設計說明]這是詩歌理解的重點,也是難點。對這一問題的理解不同,直接造成了對詩歌主題的不同解讀。
  [師生討論過程節錄]
  教師發言:對這首詩的主題,有這樣一種說法:戴家北面是前清宰相府,姑娘是對於宰相府少女的身影的記憶,詩人不是爲革命倒在反革命力量鎮壓的血泊之中而哀傷,而是站在相府少女的立場,爲這時代的殘忍而迷茫。還有一種說法是:本詩是爲戴望舒的初戀情人寫的,你覺得呢?它是一首愛情詩嗎?
  學生髮言:
  1、我認爲丁香一樣的姑娘並不是真的存在於現實社會,她只存在於作者的心裏,因爲作者在詩中寫到:“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因此,丁香姑娘只是一個虛構的角色,她被用來抒發作者心中的情感,她是一個線索,是詩中的靈魂人物,是一種美好理想的象徵。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所以作者“希望”逢着這樣一個憂鬱的丁香姑娘。(月之痕)
  2、我想是有的,是因爲本詩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沒有這個人是不會有那麼細膩的描寫和那麼深的感情!(八里香)
  3、在作者的生活中是否真有丁香一樣的女孩?我也說不清,或許這種女孩只是作者自我幻想出來慰籍自己.但是我認爲其實每個人都有可能會成爲丁香一樣的人,因爲其實作者所說的丁香的人即結着憂怨的人,每個人都有那麼一個時候是覺得自己很沉淪的,而每個人在這種時候都喜歡也碰到一個像自己一樣的人,或許只有這種人才能明白自己心中的感受.(湮籠寒水)
  4、我認爲“丁香一般的姑娘”只是作者幻想中的人物形象。“雨巷”是作者所處社會的縮影,而“丁香一般的姑娘”是清麗、脫俗的,是作者內心所希望的能打破當時社會沉寂的理想化人物。(等待風的星辰)
  5、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爲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着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徵。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後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期待假日)
  ——圍繞這個問題,師生各抒己見,在互相碰撞中激起思維的火花。
  (三)、關於藝術手法
  凡尼《戴望舒詩作試論》(《文學評論》1980、4)說本詩除了藝術上的和諧音律外,“在內容上並無可取之處”,“用一些皁泡般的華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和讀者”,著名詩人朱湘卻說這首詩“比起唐人的長短句來,實在毫不遜色”,你同意誰的觀點?請說說理由。
  [設計說明]評價詩歌的藝術手法是學習的難點,用兩種對立的觀點比較容易激發學生思維。
  [師生討論過程節錄]
  1、我同意朱湘。首先,“在內容上並無可取之處”,“用一些皁泡般的華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和讀者”,這話只能表現說話人沒有對詩進行深層的思考,對詩的背景和作者的用意都沒有領會。詩寫得華麗有錯嗎?它並非華而虛的,其內涵我們也十分清楚了。再有,本詩的句式有點像詞而非詞,長短句的節奏雖不是非常強烈,但是給人錯落感,也是很美的呀。整齊工整的詩爲求達到押韻、對仗等使得讀者有時難以理解,反而弄巧成拙。長短句還讓人覺得感情起伏。(無花空折枝)
  2、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着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讚這首詩爲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幽藍如夢)
  3、教師的看法:
  A、內容上並不是無可取之處,用象徵手法,體現了含蓄的美。
  B、反映了時代普遍的情緒,並無欺騙之意,具有永恆的魅力。
  C、遣詞造句精煉含蓄、節奏優美,迷濛空靈,具有古典美。
  ——學生上傳的內容較上課伊始的豐富厚重了許多,由複製網絡資源變爲自由發表看法,對詩歌的理解逐漸深刻。
  三、總結
  1、教師就學生髮言進行點評,將自己的看法融入點評之中,教會學生如何評價自己發表的看法,在比較中明白思想的高下。
  2、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由感性到理性進行一次詩歌之旅,下面我們學習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瞭解詩歌產生背景——把握詩歌意象——理解詩歌情感——評價詩歌藝術手法
  [設計說明]總結學法,培養能力。
  3、評選最佳發言人
  [設計說明]激發學生參與思考討論的興趣,進行成功教育。
  四、 佈置作業
  1、對課前上傳的問題進行解答,老師將對未能解答的問題在網絡上予以解答。
  [設計說明]讓學生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體現教學過程的完整與多元。
  2、從課堂討論的問題中任選一題,或另選角度,把你對本詩的思考感悟寫成小論文或隨筆上交網絡。
  [結語]希望通過這次網絡課,同學們學會利用網絡互相交流、互相借鑑,共同提高語文水平!
  課後思考
  本節課與傳統的教學不同,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與行爲模式都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作爲教師,由講解者變成了指導者,參與討論者,便於針對個人進行教學;作爲學生,由聆聽者變爲探究者、合作者,課堂爲每一個學習者提供了參與的機會,學生自主查尋資料,個性化學習,充分體現了教學的民主化。而且將教學由課堂延伸到課外,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這是傳統教學不可想象的。學生的上傳時間從2004年10月25日17點一直延續到11月4日9點,上傳的帖子近200張,便可充分說明這一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