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人教版高一語文下冊《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本文已影響 2.15W人 

  《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師:現在是下午第二節課,同學們都有點累了,我們做一個簡單的熱身運動,先擡頭,再低頭,擡頭爲仰,低頭爲俯。

人教版高一語文下冊《蘭亭集序》教學實錄

生做。

師:在低頭擡頭之間,我們看到了什麼?

生齊:天花板。

師:同學們很實在,在擡頭的時候,我們確實就看到了天花板。那麼,我們的 王羲之先生在“擡頭低頭”之間看到了什麼呢?

師:請大家自由朗誦全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準句讀,劃出關於“俯仰”的句子。

生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很認真,但老師還是要考考大家。

出示ppt2

  一、 字音

(1)歲在癸丑

(2)臨文嗟悼

(3)流觴曲水

(4)趣舍萬殊

二、句讀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生回答,師確定,生齊讀。

師:關於俯仰的句子。

生: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

出示ppt3

一、“俯仰”之間,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1)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師:請一位同學翻譯一下。

生: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

師:聲音可以大一點,同桌,你接着來。

生:擡頭望宇宙的廣大。

師:換一下語序會更合理。

生:擡頭望廣大的宇宙。

師:這裏主要是這個“之”字的用法,如果翻譯成“的”,就是這位同學的翻譯,我們學過一個句子,叫“蚓無爪牙之利”,這個“之”應該是定語後置的標誌。“遊”是什麼意思?

生:舒展

師:“遊”和“騁“應該都是使動用法。“信”是什麼意思?

生:實在。

師:在這一次活動中,王羲之“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如此廣袤的宇宙,如此繁多的物種,俯仰之間,王羲之“確實”感到了快樂,讓我們來分享一下,王羲之在這次宴會上有哪些“可樂”的地方好不好?

生:第一段裏面吧,雖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師:怎麼看出來?

生:雖然沒有熱鬧的音樂,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師:流觴曲水,他們是怎麼喝酒的?

生:圍坐着喝。

師:把酒喝掉後,還要吟詩,以前的文人雅士在一起,都要吟詩。這樣的事情是比較有情趣的,這是一件可樂的事——“事雅”

生: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他們在一起可以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

師:和自己志同道全的人在一起比較快樂。這次聚會蘭亭,雖然是爲了“修禊事也”,但也是一次快樂的聚會。來的都是什麼人?

生:文人雅士,一共有41人。

師:從哪句話看出來他們比較雅。

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師:這場盛會真是名士濟濟,知己相逢,有老人,還有小孩子,最小的孩子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當時才9歲,所以,“人賢”爲二樂也。還有呢?

生:還有景美,這是第三個“可樂”。“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景色很美。

師:很美嗎?有山有水就是很美,我們這裏也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山環水繞,境界應該比較清幽。

生:是景幽。

生:作者的心情也很快樂,“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

師:老師也很喜歡這種感覺,“遊目騁懷”,視線沒有被阻礙,人就進入冥想狀態。看山,是“崇”“峻”;看竹,是“修”;水是“清”的; 風是“和”的,天是“明朗”的,空氣是“清新”的,好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景由心生,是經過作者心靈洗滌的自然。作者在這樣的環境裏,俯仰天地,不由地樂由心生。我們推薦一位女同學朗讀第一段,有個要求,讀到“是日也”的時候,大家和上來。

生按要求朗讀。

師:讀出快樂的情景了嗎?“信可樂也”的“信”要拉長一點,多一點。

生齊讀,讀出樂的感覺。

師:這種快樂的情感是不是貫穿全文。

生:不是。

師:從哪裏看出來?

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出示ppt4

一、“俯仰”之間,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師:人生在俯仰之間,作者感慨什麼?是韶光易逝,是世事無常,人生短暫,小瀋陽怎麼說的“眼睛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話很俗,卻很有道理,下面哪句話和它很像。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出示ppt4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生翻譯。

師:第一個“之”是結構助詞,翻譯成“的”,第二個“之”是代詞,翻譯成“它”,代前面的內容。

師:死生亦大矣,誰說的?

生:孔子說的。

師:讀出了什麼?

生:很悲傷。

師:這位同學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赤壁賦中》中蘇軾提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文章中,作者也感慨人生苦短,“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師:這種痛緣何而起?

生:快樂的事情很快就會過去。

師: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請你翻譯一下。

生譯

師:對,這裏的“之”是音節助詞和結構助詞“的”的意思。快樂只是一時的,歲月流逝,青春不再,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

生:事過境遷,會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變得不喜歡。

師:是“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請你來翻譯這一句。

生:等到對得到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

師:這裏的“之”是什麼意思?第一個是動詞,是“到、往”的意思,第二個是代詞,代上文中的事。有句話叫“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語淚先流。”這是盛景不再,世事滄桑的感慨,還有什麼?

生: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師:什麼意思?王羲之看以前的人是“今人”還是“古人”?他也是感慨人生苦短,這是人千百年來共同的悲傷。文章中怎麼說的?

生: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師:上面還有一句話怎麼說的?“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這裏的“之”是什麼意思?

生:

師:注意它的位置放在什麼地方。

生:取獨。

師:主謂之間的“之”是取消句子獨立性。請一位同學翻譯整個句子。

生:但當他們對遇到的事物感到高興時,暫時得到自己的快樂,感到滿足,不知道衰老悄然而至。

師:《蘭亭集序》裏,20個 “之”字 。各具情態,絕不雷同,令人歎爲觀止。而且“之”的意思也各不相同,“王羲之”的“之”又什麼意思?他的子子孫孫名字裏都有“之”

生:是個代詞吧。

師:代什麼?

出示ppt5

謝安曾對他說 : “中年以來,多傷於哀樂 。”

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說 :“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

師:桑榆是什麼意思?

生:晚年。

師:開頭提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作者當時51歲,謝安曾對他說 : “中年以來,多傷於哀樂。”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說:“年在桑榆,自然 至此 。”“所之既倦”的.中年王羲之的感喟,他的“幽情”,便是面對宇宙人生所體會到的 “至深的無名的哀感 ”,以王羲之爲代表的“魏晉名士”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催化了精神的解放和自由,魏晉風流更是文學史上人性的第一次覺醒。

師:請同學們再推薦一名同學朗讀,男同學好嗎?

生朗讀

師:與“信可樂也”感情有什麼不同?

生:是悲痛的情感。

師:注意“豈……哉”,反問的語氣表示強調,“哉”要讀長一點,強調出來。我們齊讀第二段,感受一下“痛感”。

生齊讀第二段。

師:俯仰自我,痛從心起。這裏的痛包含三層意思。一是由於個人內心變化.致使情隨事遷,物是人非。二是樂景不常,盛事難再。“向之所欣”,轉眼之間灰飛煙滅,觸目傷懷。三是對生命流逝、感到無奈和憂懼,“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心頭始終鬱結着一股揮之不去的生命悲感。

師:那麼,在接下來的這一段裏,作者的情感有沒有發生變化呢?

生:悲。

師:第三段中情感由“痛”轉化爲“悲”。

出示Ppt5

當代學者郭沫若先生曾經認爲:《蘭亭集序》“高高興興地在飲酒賦詩,悲得太沒有道理”,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生:我覺得郭沫若說得很有道理,人生就是一聲旅途,就是要學會欣賞沿途風景,過程本身就是美的,沒有必要悲傷。

師:你很有自己的看法,但我們在文本閱讀時還要緊扣文章。

生: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此景當然美好,可以說充滿詩情畫意。高高興興地在此飲酒賦詩,可以看出當時的快樂,轉向悲,很可惜。

師:也就是說“悲得沒道理”。其他同學是不是贊同?

生:第一段說“信可樂也”,但是這種快樂是不會長久的,會很快過去的,人生不會永遠都快樂,所以我覺得悲得有道理。

師:會樂極生悲。當時有一羣人和王羲之一樣。

出示ppt5

魏晉之際,爲我國曆史上又一動盪黑暗時期,當時很多有名的士人,紛紛丟棄了自西漢以來篤信的儒家學說,信仰道家思想,縱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選擇世外桃源隱居避世。至少,本文中蘭亭集會上的人都有此舉動。如謝安曾長期隱居東山,不問世情。

他們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爲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虛無。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意志消沉,不求進取,認爲人生無常,生死等同。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爲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謂“一死生,齊彭殤”。

師: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一”是什麼意思?

生:把……看作一樣。

師:“齊”就是“把……看作相等”。這是意動用法。你是怎麼看待這種思想的?

生:有點消極。

師:僅僅是消極的嗎?“固”是什麼意思?

生:本來。本來就會死的。所以是消極的。

師: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妄作”什麼意思?

生:妄造,胡說。

師: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看”的做法是虛妄的,作者對這種態度是否定的。作者有沒有流露過這種思想呢?

生:也有流露。

師:作者也流露過“把生和死同等看待 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的思想,但又有另一個自我,不斷地否定他。

出示ppt7 王羲之書法

師:餘秋雨說過,筆墨是一個人才情、氣質、性格的自然流露。我們欣賞一下他的書法,是不是“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可惜,唐太宗太過喜歡,彌留之際,死抓真跡不放,把他帶入昭陵殉葬,我們今天所見的只是摹本。

筆墨是一個人才情、氣質、性格的自然流露,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着的努力。從“飄若浮雲”中,我們也許可以讀到他的“消極其表”,從“矯若驚龍”中,我們也許可以讀到他的“執著其裏”。

出示ppt8

他們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並沒有必然導致消極悲觀,反而激發起更強烈的創造衝動,以紮實的現實努力來抗拒人生的虛無。雖然王羲之慨嘆了人生的無常,但是他的這種慨嘆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種奮起和抗爭。

生齊讀。

師: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詩中曾經寫道 “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建功立業,成爲亂世英雄。正是因爲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着,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

這也印證了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目的: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師:有人說,《蘭亭集序》40歲才能讀懂,我也不知道十七八歲的同學們你們能讀懂多少。老師希望:當我們再次仰望頭上的星空,俯瞰腳下的大地時,能於俯仰之間,思考生存的意義,做一棵“會思想的葦草”,活多久就要思想多久。

師:閱讀:周國平的《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寫一段你關於生命的思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