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人教版高一語文《蘭亭集序》優秀導學案

本文已影響 9.84K人 

  《蘭亭集序》導學案

人教版高一語文《蘭亭集序》優秀導學案

  【學習目標】

1、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2、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學習難點】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爲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學法指導】

1、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基礎上熟讀成誦。

2、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採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3、在理解語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組討論。

【課時安排】兩課時

  【知識銜接】

1、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爲“書聖”。

本文是一篇書序。東晉穆帝水和九年,王羲之和當時名士謝農、孫綽等41人,於三月三日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集會。他們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後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文,總述其事,這就是《蘭亭集序》。

2、文本解讀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着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並”。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儘管人們取捨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於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爲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再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於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淒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麼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着一腔對生命的嚮往和執着的熱情。

魏晉時間,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土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爲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範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爲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悅耳動聽。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指導朗讀,辨證字音。

2、結合文言文實詞、虛詞用法及句式特點等相關知識。具體講解字義、句意。

3、在疏通全文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

【學習過程】

一、指導讀音

癸(guǐ)醜 修楔(xì) 流觴(shā ng)  遊日騁(chě ng)懷 趣(qū)舍萬殊

齊彭殤(shā ng) 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二、要求學生參閱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學生討論。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1、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麼?(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

2、討論: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敘這次蘭亭集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容,討化後概括出每句話的內容要點。

總結:

(1)良辰:暮春之初:

農曆1、2、3月爲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記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幾位學生一起談論志向問題。當問到曾皙時,他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詠而歸。”曾皙的春風沂水、民生和樂大得孔子讚賞。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也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鶯亂飛。”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國之思激發屈膝事故的陳鉑之幡然悔悟。可見暮春三月是人間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爲修楔,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這又是一個多麼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2)美景:

蘭亭地處“會稽山陰”,即當時的會稽郡山陰縣距離城西二十餘里有個名蘭渚的勝境,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主體是山水,其山如何?“崇”與“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賦予山嶺盎然生氣;其水如何?“清”與“澈”亦爲本色形容,而“映帶左右”四字使流水神采飛動,再看天氣,“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天宇清朗,和風吹拂;在這裏沒有“草長鶯飛”春間鬧,也沒有“奼紫紅開遍”的豔麗,只有清凡拂面,水聲泠泠;在這裏物我同化,是非頓消,心境澄明,信可樂也。

(3)樂事:

指什麼?明確“修楔事也”。當地風俗:這一天人們無論貴賤老幼,都要到河畔、溪邊,用涼水洗臉,意即滌除塵垢,以驅除不祥,祈求安福。當時王羲之正任會稽內史(相當於太守),他邀集司徒謝安、司馬孫綽等詩人名流以及兒子微之、操之和十歲的獻之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謂“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杜枚詩云“大抵南朝多曠達,可憐東惡最風流”。這裏“羣賢”不是浮泛奉承之辭,他們熱愛自然,輕忽世俗得失爲禮儀,有高遠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諸予與已意氣相投。有道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否則,雖有良辰美景也不是爲樂。

當然更樂的事不在修楔,而在於作曲水流觴之飲。請將他們的賦詩的一句找出來齊讀:

“——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請同學們對照註釋來看這句話:

譯文:引(清流、激湍)作爲流送酒杯的環曲水流,(大家)依次坐在曲水的旁邊(拿着流到身邊的酒杯飲酒),雖然沒有吹拉彈唱的熱鬧場面,但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夠盡情地抒發內心的情思了。

衆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盡情盡意,歡聲笑語,久久不絕,以致感到人爲的管絃之聲亦屬多餘了。

(4)賞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賞心悅目,他如何表達?

學生讀:“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譯文:指起頭來看到宇宙的廣大,低下頭看到萬物的繁多,藉此來放開眼界,舒暢胸懷,盡情享受耳聽和眼觀的樂趣,真是快活啊。

討論: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是極視覺之娛;竹木蕭蕭,流水潺潺,是盡聽覺之樂。但最令人快樂的還不在於此,而是遊目騁懷,如何理解“遊目騁懷”?

明確:遊:魚在水中叫遊,人自由在地觀賞也是遊,如遊覽;騁:馳騁,自由奔放在聯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時空的侷限。我們在仰觀俯察的時候,也是遊目騁懷的時候,我們是超脫的空靈的美妙的,我們觀察,最後落實的是娛樂,表現的是熱愛現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發自己的情懷,這便是所謂山水詩的興起了。這種娛樂式的交流,正開始於魏晉時的文人,從他們的開始,自然已不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了,而是可娛可樂,可歌可詠的了。所以王羲之筆下寫竹,只方其修而棄其綠,寫水,只言其清而棄其碧,這是色調的淡雅。蘭亭宴集,可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齊臻,但這種愉悅之情僅以“信可樂也”四字表出,筆勢始終從容,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鑑貴重”(《世說新語·賞譽》)的情性的體現。

3、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4、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麼特點?

【作業設置】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省主語:

①(羣賢)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②(羣賢)引以爲流觴曲水

(2)省介詞賓詞

引以(之)爲流觴曲水

(3)省介詞“於”

①映帶(於)左右

②悟言(於)一室之內

2、倒裝句:

(1)介賓短語後置(也叫狀語後置)

①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會

②不能喻之於懷——不能於懷(在內心)喻之

③亦將有感於斯文——亦將於(對)斯文有感

④當其抵債地所遇——當其於所遇欣

(2)定語後置:

雖無管絃之盛——雖無盛之管絃

3、古今異義

其次:

古義:其,代詞,指曲水,次,旁邊,水邊。如:列坐其次。

今義:①次第較後;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義:這次集會的詩文。如:亦將有感於斯文。

今義:文雅:文化或文人。

懷抱:

古義:胸懷換負。

今義:①抱在懷裏;②胸前;③心裏存着;④打算。

以前:

古義:把……作爲。如:引(之)以(之)爲流觴曲水。

今義:認爲。

所以:

古義:①所用來。如所以遊目騁;②……的原因。如:所以興懷。

今義:①表因果關係的連詞;②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限用於固定詞組中做賓語)

3、詞類活用

①羣賢畢至,少長鹹集。少,年齡輕的人,長,年齡大的人。均是形容詞作名詞。賢,賢德之人,形容詞作名詞。

②固知一死生爲虛誕。一,數量詞作動詞,等詞,把……看作一樣。

③齊彭殤爲妄作。“齊”字形容詞作動詞,把……看作相等。

④少長鹹集。少長,形容詞作名詞,年齡大的和年齡小的人。

通假字

趣舍萬殊:“趣”通“取”,取向。或通“趨”,趨向。

涉及成語

羣賢畢至、崇山峻嶺、放浪形骸、情隨事遷、感慨系多、遊目騁懷

一詞多義:

(1)動詞:往,到達。例:所之既倦。

(2)代詞: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興懷。

(3)結助,取消句子獨立性。例:夫人之相與。

(4)結助,定語標誌。例:極視聽之娛。

(5)音節助詞,襯足四個音節。例:暮春之初。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樣: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樣。例:固知一死生爲虛誕。

(4)一邊……一邊……:例:一觴一觴。

  第二課時

【學習重點】

1、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爲主的特色。

【學習過程】

一、集體背誦第一段,導入新課。

二、討論第二段內容

1、“俯仰”一詞在這一段中兩次出現,學生參看註釋,意思是否相同?學生參看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2、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麼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

3、這段話的議論與上一段的敘事有何聯繫?

結: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語言一室之內(靜)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於所遇(快然自足)情隨事遷(感慨系之)

況修短隨化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三、討論第三段

理解: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後人感懷。

1、討論:結尾部分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

四、歸納總結:

本文的妙處正在這借題發揮上,因而顯得立意高遠,王羲之用324之,既寫出了蘭亭盛會之樂,又由此生髮議論,談到“死生之大”,進而談到了自己的人生態度:

樂:羣賢畢至,少長鹹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痛: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成陳跡;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悲:後之視今,亦由古之視今。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並不等於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以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爲亂世英雄,正是因爲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着,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着其裏”,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着的努力。

說到這兒,我們不由得起起了作家王瑤的一句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於是就設法增加它的密度”。這句話說的也正是有生之年要讓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討論:文章最後一句“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後之賢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結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麼新的體驗?

【作業設置】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麼特徵,與作者的情有何關係?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4、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懷?

5.簡析本文的藝術特色。

  參考答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