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江南的冬景》課堂實錄「蘇教版必修一」

本文已影響 1.22W人 

  一、課堂導入

《江南的冬景》課堂實錄「蘇教版必修一」

師:樂府詩說“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曾經擔任杭州市、蘇州市市長(當時叫刺史)的白居易曾深情地回憶“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韋莊說得更絕了,“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剛纔這些詩句中反覆出現了哪一個詞?

生:江南。

師:這些詩句寫的是春天或者是夏天的江南。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一篇描寫冬天的江南的散文,這就是郁達夫的《江南的冬景》。

(板書:江南的冬景)

  二、整體感知

師:課前大家都已經作過預習。郁達夫筆下的“江南”特指哪一帶地方?請從文中找出有關語句來說明。

生:江浙一帶。

師:是江浙一帶,我希望大家能從文中找出具體交代的語句。

生:第二段“大江以南”。

師:不錯。“大江”指的是長江,“大江以南”就是指長江以南。但在郁達夫的筆下,長江以南的某些地區顯然是被排除在描述之外的,大家發現沒有?

生:閩粵,也就是福建、廣東。

師:福建、廣東在地理上都處於“大江以南”,但在氣候上卻和江浙一帶頗爲不同,處在亞熱帶和熱帶之間,冬天不像冬天,反而更像和暖的春秋。郁達夫曾經擔任廣州中山大學的教授,在福建也待過一段時間,對這兩地的暖溼氣候有着切身的體驗。

接下來請同學們找找看,本文正面描寫江南冬天景色的有哪些自然段?

(學生認真閱讀、圈畫)

師:哪位已經有所感知了?

生:第2、5、7、8、9自然段。

師:換個角度說,哪幾段主要是用來比較的,並沒有正面描寫江南的冬景?

生:1、3、4、6、10自然段。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第10段,是不是在描寫江南的冬景。

生(遲疑):有一點。

師:“窗外的天氣晴朗得像晚秋一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誘得使你在房間裏坐不住。”這不是在直接地描寫眼前江南的冬景嗎?當然,煞尾的文字主要表現對野外冬景的嚮往和欣賞。

好,明確了這點以後,我們重點欣賞第5、7、8、9自然段。先對這四段文字描寫的主要景物加以概括。如果可以用原文,就儘量截取原文;如果不行,再試着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

(學生思考)

師:我們先來看第5段,它主要描寫什麼景物,突出什麼特點?(指名學生回答)剛纔你已經回答過問題了,還想發言嗎?

生:嗯,第5段寫了蘆花、紅葉、烏桕樹、野草什麼的。

師:這些景物色彩很豐富,你看白的、紅的、赭紅的。後面有一句議論性的話,揭示出江南草木什麼樣的特點?

生:生氣。

師:是的,富有生氣、生機。蘆花、紅葉可以經冬不敗,雪白的桕子可以亂梅花之真,比逼真更進一步。若一個人到冬郊走走,可以感受到含蘊其中的生氣。整段話強調的就是江南山野,雖然時屆冬天,但仍然充滿生機、生氣。

(板書:山野生氣)

師:第7段可以截取課文中的語言來概括。假如也用四個字的話,可以怎樣概括?

生:河港交流。

師:是嗎?“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瀕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裏時含水分”,這句話起什麼作用?

生:說明江南冬天雨水多的原因。

師:是的。這幾句話揭示了江南冬天細雨霏霏的原因,描寫的重心落在後面。所以,這段話主要寫的是江南冬天什麼樣的景緻?

生:雨景。

師:是以江南冬天的雨爲描寫對象,但作者的筆觸主要集中在什麼地方?

生:農村。

師:用原文來說--?

生:寒村。

(板書:寒村微雨)

師:寫了雨後緊接着寫雪。魯迅說雪是雨的精魂。

(板書:江南雪景)

師:再看第9段,長時間既沒有雪也沒有雨,這樣的冬天,農民把它叫做“旱冬”。作者認爲這樣的冬天最適宜閒步逍遙,體現出了一個文人的偏好。

(板書:旱冬閒步)

  三、文本研習

師:本文集中筆墨主要描寫了這樣四幅圖畫。我們着重選擇其中的兩幅來深入欣賞。先看第二幅“寒村微雨”圖吧,我們一齊把它朗讀一遍。(學生朗讀“寒村微雨”段落)

前面已經提及,所謂的“河港交流,且又地瀕大海,湖沼特多”是在爲江南冬天的多雨解釋原因的。瀕,就是臨近、靠近的意思。在郁達夫看來,這是一種境界,一種說不出的悠閒境界。作者說“說不出”,但被他巧妙地畫出來了。他是怎麼畫的?請大家把動詞圈出來。

(學生圈點勾畫)

師:你圈了哪些動詞?

生:灑、加、泊、添、畫。

師:不錯啊,不過還有,你自己能不能加以補充?

生:點些。

師:我們要求圈動詞,“些”就不要了。這些都是很平常的動詞,卻展現了繪畫過程。我們先把這部分一起朗讀一下。從“你試想想”到“一圈暗示着燈光的月暈”。

(學生齊讀)

師:郁達夫不是畫家,但是他精通畫理。“河流邊三五人家會聚在一個小村子裏,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遠阜”就是遠山。這裏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個臨水倚山的“寒村”。接下來作者怎麼“畫”呢?

生:“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背景的渲染,賦予畫面淡淡的煙雨朦朧的感覺。

師:感覺很準確。接下來繼續點染:“若再要點些景緻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隻烏篷小船,茅屋裏可以添幾個喧譁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這燈光的月暈。”門前停泊的烏蓬小船說明人已到家;茅屋裏酒客喧譁,以動襯靜;一圈燈光的月暈,則在冷色調的畫面中賦予了一點暖色調。這真是一幅幽靜、悠閒的山水畫。郁達夫不是畫家,但他曾在北平藝術專門學校教過書,有很多畫家朋友,包括藝術大師劉海粟。他們是同齡人,也是好朋友,熟稔到彼此經常請客吃飯,我們讀讀郁達夫的日記就知道。我們來看看畫家劉海粟是怎麼評價郁達夫的遊記的。

PPT展示:

青年畫家不精讀郁達夫的遊記,畫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錢塘、富陽、新安,也讀不通達夫的妙文。

師:大家把這位藝術大師的評價一起讀一遍。

(學生齊讀)

劉海粟高度推崇郁達夫的遊記。精煉的'語句包含了兩層意思,前一句說明各種藝術門類之間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鑑;後一句則揭示了什麼道理?

生:實地考察的重要性。

師:對啊,說明自然的遊歷、生活的積累對文學藝術鑑賞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確實,郁達夫的這一段文字寫得很美,簡直可以當做山水畫來欣賞。接下來,作者特別點醒“人到了這一境界,自然會胸襟灑脫起來”,並用李涉的《井欄砂宿遇夜客》“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來印證,來突出江南農村冬雨霏霏的悠閒境界。

(板書:悠閒)

好,再來看描寫江南雪景的段落,請位同學來朗讀一遍。

(生讀)

師:這裏的描寫作者換了一副筆墨,主要採用什麼寫法?

生:引用古代詩歌

師:是的,引詩入文。那麼,四處引用是按什麼順序來排列的呢?請大家把有關詞語圈出來。

生:(部分)時間。(學生圈“日暮”、“冬宵”、“更深人靜”和“第二天的早晨”。)

師:很好。請大家再仔細看看,它是不是還有一個隱含的順序?

生:下雪的過程,從“欲雪”、“微雪”到“風雪”,下了一夜的雪,到第二天早上已是“深雪”,不過雪已經止住了,否則村童不會出來報告村景了。

師:關鍵詞語找得很準,順序也理得很清楚。“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或者親友團聚,酒香瀰漫,或者柴門犬吠,風雪夜歸,都給人以什麼感覺?

生:溫暖。

師:是啊,溫暖、溫情、溫馨。“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則報告了春的消息,給人以清新的感覺。郁達夫古典詩詞修養極高,能創作一手好詩詞。這裏的引用隨手拈來,無不熨帖,表現了江南雪景的美麗和溫馨。

其它描寫江南冬景的段落留待同學們自己去品讀。我們現在再來看看那些沒有直接寫江南冬景的段落,這些段落是不是可以刪去?爲什麼?

(板書:北國異境,閩粵異狀)

生:不可以。寫北國異境、閩粵異狀,是運用比較來突出江南冬景的更好。

師:是嗎?是爲了突出江南冬景的“更好”嗎?第二段的最後一句是怎麼說的?

生:“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麼?”說明北國的冬天可愛,江南的冬天“也”可愛。

師:學語文就是要這樣品味詞語,包括它的虛詞,它的句式,它的語氣。寫北國和閩粵的冬天,是爲了突顯江南冬景的特點,明朗、明麗,幽靜、悠閒,自成一格。這裏只有主次之分,沒有加以褒貶的意思。

  四、拓展探究

師:作者筆下江南的冬景是如此的明朗、悠閒,那麼,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心境又是怎樣的呢?也是如此的明朗和悠閒嗎?你們看這是本什麼書?(出示《郁達夫日記集》)

生(齊):《郁達夫日記集》。

師:下面我們來看看作者當時的日記。

  PPT依次展示:

(一九三五年)三十日(十一月初五),星期六,雨。

今晨一早即醒,因昨晚入睡早也,覺頭腦清醒,爲續寫那篇《文學》的散文《江南的冬景》,寫至午後寫畢,成兩千餘字。

二十九日(十一月初四),星期五,雨。

家國淪亡,小民乏食,我下半年更不知將如何卒歲;引領西望,更爲老母擔憂,因伊風燭殘年,急盼我這沒有出息的幼子能自成立也。今日爲防空演習之第二日,路上斷絕交通如故……午後因事出去,也算是爲公家盡了一點力。下午劉開渠來,將午前的文章擱下,這篇《江南的冬景》,大約要於明日才得寫完寄出。

二十八日(十一月初三),星期四,微雨。

今天爲杭市防空演習之第一天,路上時時斷絕交通;長街化作冷巷,百姓如喪考妣。

十一月十九日(舊曆十月廿四),星期二,在杭州的官場弄。

天氣實在晴爽得可愛,……像這樣一個平和的冬日清晨,誰又想得到北五省在謀獨立,日兵在山海關整軍,而闊人又都在向外國的大銀行裏存他們的幾萬萬的私款呢!

師:這四則日記都選自《郁達夫日記集》,分別記於《江南的冬景》成稿的當天以及前幾天。“家國淪亡,小民乏食”,“長街化作冷巷,百姓如喪考妣”,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結合這些背景材料,聯繫文本,大家有什麼感受?

生:江南的冬景那麼明朗、悠閒,文學描寫是想象的,可以與社會現實不一樣。

師:準確地講,文學描寫需要想象,需要創造,它以現實爲基礎,但可以不“照抄”現實,否則很容易成爲新聞報道。

生:現實的醜惡、嚴酷可以引發作者對自然美的嚮往和追求。

師:說得很好,現實的醜惡,特別是對醜惡現實的不滿可以催生對美好、自由的境界的追求和創造。你的話很有哲理性哦,概括得很精練。

生:從日記看,作者是憂心忡忡的。作家的心靈在自然山水中得到了安慰。

師:是的,如焚的憂心可以在廣闊、樸素、純淨的大自然中得到麻醉,得到撫慰。剛纔大家說的意思,不妨用“寄情山水”四個字來概括。郁達夫是個有正義感和責任心的作家,疲憊、痛苦的心靈渴望在美好的自然山水中徜徉、棲止,得到撫慰和寄託。

PPT展示:

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發現,使名利心減淡,使人格淨化的陶冶工具。

欣賞自然,欣賞山水,就是人與萬物調和,人與宇宙合一的一種諧合作用。

我曾經到過日本的瀨戶內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的青蔥欲滴,當時我就只想在四國的海岸做一個半漁半讀的鄉下農民;依船樓而四望,真覺得物我兩忘,生死全空了。

(郁達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賞》)

遊賞山水,表現山水,使心靈寧靜,使人格淨化,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也是促使郁達夫創作大量的遊記散文的重要原因。

當然,他筆下的農村、農民,自覺不自覺地帶有某種美化的成分,多多少少體現了舊式傳統文人的理想,或者說偏嗜。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有時生活在想象的“桃花源”中,生活在自己用文字創造的明麗、閒適的境界中,藉以安放自己那顆敏感、躁動而痛苦的心靈。

《江南的冬景》是郁達夫的名篇,也是很多執教者喜愛上的課文之一。我曾有機會聽過多次本文的教研課,而這一回在江蘇淮安“語文報·名師大講堂暨散文教學內容確定研討會”上聽浙江朱昌元上課,卻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

朱老師的教學讓我最佩服的是他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對教學資源的獨特處理。爲了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寫作的背景,他不是一般介紹1935年郁達夫的社會活動和特定心境,而是出人意料的選用了郁達夫的幾則日記材料(略)。

作家的寫作各有習慣,有人經常記錄自己創作的背景等等,有的根本不記。郁達夫是經常記的。看了這則材料究竟對理解會有多大幫助?我在心中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想不到,朱老師出人意料的“下一步”來了--繼續呈現此前一天的日記,即29日日記(略)。

讀了這則日記,我們對郁達夫當時的處境已經深了一層。朱老師還沒有就此罷休,他又來了一則日記,是28日的日記節錄(略)。這下子該收場了吧。朱老師又來一則,是11月19日的,其中有這麼幾句:

天氣實在晴爽得可愛,……像這樣一個平和的冬日清晨,誰又想得到北五省在謀獨立,日兵在山海關整軍,而闊人又都在向外國的大銀行裏存他們的幾萬萬的私款呢!

朱老師一下子推出了郁達夫的四則日記,我們就會比較具體地瞭解他當時的心境和社會環境,也會更容易走進《江南的冬景》,理解作者的寫作意旨。這樣的教學資源的引進無疑對解讀文本是有很大幫助的。運用作家日記作爲助讀材料也許只有少數老師才能做到,他給了我們一個啓發,解讀文本的資源是極爲豐富的。

在這堂課上,朱老師還引用了郁達夫的其他散文,甚至郁達夫的論文《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賞》等,這樣多角度的提供素材,自然有利於走進作品的深處,化解教學難點。後來,朱老師在他的報告中又說,他對郁達夫很感興趣,還讀過他的其他很多作品以及傳記,這樣來分析欣賞一篇《江南的冬景》,自能居高臨下、舉重若輕了。

於是,我想起我在八十年代偏愛散文,與何爲、趙麗宏、謝大光等散文作家交上了朋友,私心裏也是出於課本里散文較多,教起來會便利一點,親切一點。

我還想,朱老師對於郁達夫的研究如此深入,大概也不是對所有作家都能達到如此程度吧。那我們能否對入選教材篇目較多的大家或者你最喜愛的某一兩位進行這種“立體”式的研究呢?有了一定的研究,我們教學這類課文自會成爲我們的“絕活”,或者說是我們開課的“代表作”。再說,有了這樣的研究體驗,對於指導高中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也是一種“下水”實踐,有自己的體悟,就增添了指導的“本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