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鮑照《擬行路難》優秀教案

本文已影響 1.82W人 

 【設計意圖】

鮑照《擬行路難》優秀教案

指點學生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理解詩歌意象,梳理作品脈絡,把握作品的內容和主旨;學會品味重點字詞並聯系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及詩人人生經歷解讀詩人作品。培養學生自主賞析和探究能力,使其能對詩歌進行富有創意的解讀,感受作品思想和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過程與方法

1、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2、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提高詩歌鑑賞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

通過對詩人“鬱憤”情感的體會和產生緣由的探究,感知門閥制對人才的壓抑,客觀認識“人生之路”,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分析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踏上人生之路,無才者也許寸步難行,可有才者是不是就一定一路順暢呢?古人早把自己的人生體會用詩歌做了表達,我們今天通過一首古體詩去體會南朝鮑照的憂苦吟唱。

1、解題:《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爲漢代歌謠,晉人袁山鬆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請同學讀課下相關注解。

2、擬,摹仿,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本文即南朝鮑照仿用樂府舊題來抒己情感的。《樂府解題》說:“《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鮑照會有怎樣的“難”呢?

  二、閱讀與理解

(一)以意逆志------讓我們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

提示:理解作品時,品味重點字詞,揣摩詩人情感

1、讀詩:師範讀,生自讀,正音;讀出節拍。

2、你讀出了怎樣的感情?注意到全詩突出了一個什麼字?

提示:苦悶,鬱憤,悲憤等。“愁”。

3、你從詩中哪些字句裏體會到了愁?詩人是如何表現這愁的?

(1)首句爲何要寫一個普通的生活場景?

明確: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爲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

(2)詩人認同這樣的“命”嗎?如何理解第二句?

明確:處在認與不認的矛盾中。“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麼樣的門第就有什麼樣的遭遇。這種現象,像大自然一樣,很難改變。詩人以“命”來自我安慰,聲稱不要“行嘆復坐愁”,但這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際上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安能”以反諷手法顯示現實的荒唐,越平靜越透露出精神上的壓抑與痛苦。

(3)愁能消除嗎?你能描繪一下詩人的形象嗎?

明確:愁是消除不了的。酌酒原爲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鬱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着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鬱了。“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

(4)探究:你認爲“行嘆復坐愁”中“坐”解釋爲“坐下”好還是“徒,空自”更好? “斷絕”的是歌聲還是愁思?

補充資料,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討論: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中“坐”之意。

餘冠英《漢魏六朝詩選》中說“《擬行路難》的歌唱因飲酒而中斷”;韋鳳娟認爲斷絕愁思“更爲貼切,意境更爲完整”。

(5)體會末句的情感表達。

明確: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繫於對世事的感慨,心並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緊接着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流露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情的跌宕,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補充資料,體會理解:“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沈德潛《古詩源》

詩人爲什麼會有如此深重之愁呢?

(二)知人論世------讓我們探尋詩人鬱憤的原因

提示:聯繫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解讀詩人作品

1、詩人的人生之路難嗎?鍾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1)同時期的左思也有詩句“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潦。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結合鮑照詩句,你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所感知嗎?

明確: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爲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2)補充有關鮑照的生平經歷:

鮑照(約415-470),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鮑照出身寒微,自稱“家世貧賤”,是“負鍤下農”(《謝秣陵令表》)。二十多歲時,在臨川王劉義慶門下,因獻詩被賞識,擢爲國侍郎。以後擔任過太學博士及縣令等低級官職。最後任臨海王劉子頊參軍,在劉子頊舉兵叛亂失敗時,死於亂軍中。世人因此稱他爲鮑參軍。有《鮑參軍集》傳世。

“才秀人微,取湮當代”的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學作品的價值,卻越來越受後人重視,有人甚至認爲他是劉宋時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詩、賦、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還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佔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這組詩主要表現其建功立業的願望,抒發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較左思的詩,不但有不滿,更有抗爭)。鮑照擅長詩賦和駢文,尤善樂府,作品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等很有影響。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中的“俊逸鮑參軍”,就是讚美李白的詩有鮑照的俊逸風格。其作品留芳後世,被稱爲“元嘉三大家”(謝靈運、顏延之、鮑照)之一。

鮑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滿着悲劇色彩,這悲劇色彩來源於他生存的時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衝突。

兩晉南北朝,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但是鮑照出身寒微,這兩者之間的衝突只是鮑照悲劇形成的前提,因爲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詩歌抒寫對門閥制度的不滿,但他終於“高步追許由”,走向了歸隱。形成鮑照悲劇的決定性因素是他個人的抱負和志向,鮑照是一個性格和人生慾望都非常強烈的人,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榮華、及時享樂、建功立業等種種目標的追求,並且認爲以自己的才華理應得到這一切。老莊哲學中一切消極遁世,委順求全的東西,都與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顧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而當他的努力受到社會現實的壓制、世俗偏見的阻礙時,心靈中就激起衝騰不息的波瀾,表現出憤世疾俗的深沉憂憤。這種憂憤的情感發於作品之中,形成他詩歌獨特風格。門閥制度像大山一樣壓在鮑照身上,促使他把無比巨大的憤懣不平之氣化作《擬行路難》這樣的詩篇。

2、小結明確:

懷着對門閥制度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憤懣,理想幻滅的悲哀,鮑照用質樸的語言,以跌宕的詩情,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狀況。鮑照的苦悶和憤激,不是他的個人牢騷和私憤,而是具有深廣的社會意義和強烈的批判精神的。

三、比較閱讀

從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方面,說說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的影響。

明確:鮑照的《擬行路難》對李白的《行路難》很有影響。從思想內容看,都是寫懷才遇的悲憤不平的感情。從語言風格看,都得力於漢樂府的影響。語言質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深邃的詩意。

 四、結束語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爲一個“德美才秀”的人,鮑照的悲劇留給過去,今天的我們盡情馳騁吧。

 五、作業

背誦並完成默寫。

《擬行路難》教學反思

曲江一中 任保平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自主鑑賞第二課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詩歌不長,文字也淺顯,只是學生對詩人鮑照和他所處的時代比較陌生。爲了讓學生更合理地理解詩意,課堂設計三個環節,第一環節主要緊扣詩句字面意思,學生以自己的體驗去理解,用以意逆志之法感知詩人之“鬱憤”;第二環節補充相關資料,瞭解詩人的“鬱憤”之因,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去探究鮑照“豈無感”卻“不敢言”的苦痛,進而激發學生樹立在好時代有機會展示才能的壯志。第三環節做比較閱讀,對照鮑照和李白的同題詩,簡單處理,學生感受到彼此異同即可。

上課流程:

一、學生朗讀詩歌。第一讀讀通,無字詞障礙,流暢地讀。第二讀讀懂,結合註釋理解大意,口譯一遍,帶着自己的體會用心地讀。

1、 讀透:找出給你觸動最深的詩句,賞析。找出你理解不透的詩句,提交全體同學討論。(找同學上臺展示詩句,講解賞析)(提出的問題,讓理解的同學上臺講)

2、 教師引領,學生解決:

問題1:本詩的詩眼是哪個字?試結合全詩加以分析。

問題2:爲了感知這如山一樣壓在詩人心頭的愁,我們還可以把握哪些關鍵詞?

命酒歌心

命-勸慰----嘆---愁

酒---排遣--- 消---愁 前三句自我剋制的痛苦 寒士不平的悲憤

歌---傾瀉----斷----愁

感---不敢-- -言----愁 最後一句無力抗爭的無奈 亂世不保的憂患

問題3、爲了表達感情,詩人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試做分析。

比興

兩個反問

二、補充時代背景和詩人經歷,讓學生從中提取關鍵信息。

1、 論世:門第決定人生走向,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

2、 知人:鮑照努力抗爭,積極進取,爭取機會;一生仕途坎坷,多做小官,懷才不遇。政局動盪,生存處境險惡,在統治者內亂中死於非命。

3、 觀圖:課文中有一圖,是詩人借酒澆愁的圖畫,讓學生觀察:整體觀察,你還可以發現什麼信息?圖畫背景是棵松樹,寓意正直高潔的品格。暗示我們詩人對孤高正直的內在人格的追求和堅持。

4、自己概括詩人形象。

5、背會,帶感情誦讀。

三、對比李白《行路難》,分析李白和鮑照詩歌感情的異同。

學生自己暢談,有所感即可。

  總結得失:

1、整節課流程不錯,適合學生接受,學生也能跟上老師積極思考併發言,教學任務順利完成。課堂的容量也還合適,最後還完成了集體背誦。

2、匆促中忘了板書課題,後來也沒有補充,板書顯得不完整。

3、對“空”字的理解還可以深挖其意蘊,只想到“行嘆復坐愁”的並列關係,其實可以聯繫“以手撫膺坐長嘆”中的“坐”的意思“白白地、空自地”,這樣解釋也許更能吻合鮑照寫詩時的處境和心態,而且品讀中更耐人尋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