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黃州快哉亭記》教學反思精選

本文已影響 2.09W人 

  《黃州快哉亭記》教學反思之一

1、本節課的設計圍繞兩個問題展開,實際上,問題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內容,問題二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看作隸屬於問題一,由於學生問得較多,所以單列爲一個問題予以解決。總體來說,教學設計體現了整體性原則。而對於行文思路的把握既是高中文本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較好地體現了本篇文章的特質,所以,教學設計比較科學。

《黃州快哉亭記》教學反思精選

2、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由於“快然自適,則無往而不快”中寄寓了中國傳統文人的典型人生態度,而且在中國的士文化、貶官文化中不失爲一朵奇葩,所以在課前準備時通過利用百度的搜索功能獲得了大量資料,在“遷移拓展”和“融會貫通”環節安排設計了較多內容,較大程度地豐富了教學內容,促進了學生對所教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但是,由於內容較多,且大多數鏈接都是古詩文,所以也使學習有了一定障礙,影響了效果。如果把有些內容移至課前,讓學生自己利用百度先搜一搜,看一看,相信效果會更好一些。

3、另外,所製作的PPT課件文字比較簡捷,有效地突出了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課堂操作比較簡單,其中“超鏈接”的設置較好地考慮到了教學流程,學習進度可控,學習路徑可選,較好體現了我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輔助”的理解。

反思四:黃州快哉亭記教學反思

總結整堂課比較成功之處:

1、從教學目標的定位來看,比較適當。高一的學生應注重識記與理解能力的培養。古代散文的教學能注重文與言的有機結合,在落實文言實詞虛詞的同時,以詞來解句,以句釋段,以段來悟意,在遵循文章思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快哉”的多重含義,從而避免將文章肢解得七零八碎。

2、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已讀過的《岳陽樓記》、《小石潭記》等文章的鏈接有助於學生在已有的閱讀積累的基礎上感悟“快哉”的深層內涵。同時運用比較的鑑賞評價方法,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課前的預習和課後的作業和鏈接,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有助於培養學生自讀的能力,而鞏固並適當拓展了教學的內容、時間和空間。

反思整堂課不足之處:

1、教學重點難點應在文章的第三段。這一段關於“快哉”生髮的議論是全文的重點和難點,但從整堂課的時間安排來看,對這一段的解讀比較倉促。首先是對“典故”的內涵和用意沒能分析,忽視了學生在這一點上理解的困難;其次,對“快”的內涵的分析太過瑣碎,反而忽略了對“自得”、“自適”背後的人格與精神的深入理解。

2、教學問題的設置應顧及文章本身的脈絡和邏輯,填入式問題應適當,否則會破壞文章本身的.美感和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

3、對於“快哉”、“無所不快”的內涵解讀缺乏深度和廣度。沒能抓住 “自得”、“自放”、“自適”等詞語深切體悟“快哉”的深層含義。

自然美景、亭臺樓閣往往是古代文人寄託自己情思的常用之“物”。面對“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明月清風”,士人能否“快哉”往往和此人的人生際遇和人格胸懷有關。我們古代文人騷客留下來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生境界。在人生仕途順暢,志得意滿之時,登亭覽物懷古,不亦快哉!這是最低的一層境界;在人生仕途順暢,志得意滿之時,登亭抒發宇宙無窮,人生苦短之慨,是有着哲人可貴的悲憫情懷;在人生不遇,懷抱利器而鬱郁不得志之時,登亭覽物懷古,心有悽愴,這是人之常情;在不遇之時,甚至是蒙受不白之冤、莫須有的罪名,遠罪他鄉之時,登亭覽物懷古,能自得、自適,並抒發“不亦快哉”、“無所不快”的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難達到的境界。而張夢得、蘇軾、蘇轍就做到了。但他們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如此曠達豪邁的,而是在無數個清風明月的日子,在經過無數次內心的掙扎,在日日閱讀與思考古今的人生際遇、自然規律後的覺醒和超脫。是將自己的憂鬱、痛苦包裹起來的自慰自勉和自我超越。這就是他們的人格和精神至高至潔之處。

  《黃州快哉亭記》教學反思之二

《黃州快哉亭記》這篇課文我已經上了兩次,今年這次是第三次。本來是很想來點創新的。但一站上講臺,一開始講課,面對基礎甚差的學生,我的創新設計還沒開展多少,便半途夭折。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本打算讓學生誦讀完課文之後,就概括每段的大意。我原以爲這篇不難的文章,學生們應該是很容易概括大意的,即使不能用自己的話概括,起碼也能從文中找出一些概括性的句子。但我在所謂的重點班高二(15)班一提問,下面立即鴉雀無聲,真是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見。經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引導,學生們才終於能夠說出我想要的答案,但時間已經過去了五分鐘,大大超出我的預計。所以,接下來的程序,我就上得有點趕。下課之後,覺得自己很失敗。我是很想讓學生自主思考的,可學生們的反應讓我實在是失望。

可這能完全怪學生嗎?

我們的學生從初中開始學文言文,據我瞭解,絕大多數老師在講文言文時採用的都是串講的方式滿堂灌。學生們學得非常被動,就連中考試題考的也是死記硬背,文言文試題大多就是課文原文,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縱容老師的灌和學生的背。而長期灌和背的結果就是學生對文言文學習形成思維定勢,不需動腦,只需死記。結果到了高中還是這樣學習。但高中的考試試題與初中大不一樣,不再考課文原文,結果學生們一下子就傻眼了,過去的方法不靈了,新的方法又沒有掌握,所以學生們普遍對文言文產生了恐懼心理。越怕就越學不好,越學不好就越怕,形成惡性循環。

其實我自己以前也大多是採用滿堂灌的方式,因爲這種方式課堂效率最高,在課時緊、任務重、學生基礎差的前提下,滿堂灌可謂最佳選擇。但這種做法的最嚴重後果就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挫傷,使他們繼續對老師產生信賴心理。一脫離老師的講解,就不能理解文言文,即使是自己能理解的,也不願去思考。久而久之,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低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所以,出現課堂上冷場的情況也不能完全怪學生,我這個老師也是大有責任的。

有鑑於此,我決定從第三課《方山子傳》開始,嘗試讓學生分組自主講析課文,以期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之所以要從第三課而不是從第二課開始是因爲我還要給學生們一點緩衝和準備的時間。我要將學生們按語文成績的優良中差適當分組,要讓他們抽籤選出自己要講析的課文,要讓他們瞭解教案撰寫的基本要求,還要對他們在講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作一些準備,所以我準備從第6周開始,讓學生們自主教學文言文。我不再做那個獨佔講臺的話語權掌控者,我準備做一個聽衆,一個引導者。

我期待這一嘗試的成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