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人教版《望嶽》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1.17W人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望嶽》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教版《望嶽》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望嶽》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識記文學常識知識。

2、理解詞義和句意。

3、能正確劃分句子的朗讀節奏。

4、理解詩的基本內容和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5、賞析詞語和句子。

二、課前檢測:

1、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稱杜少陵,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史”、“詩聖”之稱。本文選自《杜少陵集》。代表作《春望》、《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2、學生齊背《春望》、《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3、理解性默寫:

(1)《春望》中表達作者盼望家中親人迫切心情的句子是 。

(2)《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表達作者憂國憂民情懷的句子是 , 。

三、導學達標:

1、教師介紹寫作背景: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後。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遊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嶽》詩。

2、學生初讀詩掃除生字障礙:

(1)掌握字音

(2)能正確書寫字形。

3、掌握詞義和句意:

(1)掌握重點詞語釋義,如:造化 鍾 陰 陽 割 曾 決眥 會當 凌 絕頂

(2)翻譯詩句的意思:

①結合課下注釋翻譯句子,不會的句子先圈出來。

②同學間解答不會翻譯的句子

③教師對同學不會翻譯或翻譯不準確的句子給予講解。

(3)說重點詞語釋義和詩句的意思:

①同學間互相提問重點詞語釋義和詩句的意思,

②教師問學生答重點詞語釋義和詩句的意思。

4、正確劃分句子的朗讀節奏,

(1)同學自己根據詩句的意思劃分句子的朗讀節奏,

(2)找學生有節奏的朗讀詩,其他同學仔細傾聽並找出不當之處,

(3)師生共同確定詩句的朗讀節奏,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4)師生共同朗讀詩並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5)學生有節奏的朗讀詩。

5、理解詩的基本內容和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1)學生依據標題分析作者是怎樣描繪泰山景色的。(全篇緊緊抓住一個“望”字寫景)

(2)學生分析前六句詩,找出遠望之景、近望之景、近看之景的詩句並體會這些詩句體現了泰山怎樣的特點?(2句遠望之景寫出泰山的綿延、高大的特點;3—4句近望之景寫出泰山高峻奇險的特點;5—6句近看之景寫出泰山的山高和山腹之深的特點)

(3)學生分析第一句詩和2—6句詩之間的關係。(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領2—6句詩)

(4)用一個短語概括泰山的景色。(雄偉壯觀)

(5)學生討論7—8句詩寫的是“望嶽”還是“登嶽”?襯托出泰山怎樣的特點?(最後兩句寫的是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6)指導學生結合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情感。(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絕頂、俯視一切的氣概)

(7)學生自己總結詩的基本內容和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全篇緊緊抓住一個“望”字寫景,描繪了泰山雄偉壯觀的氣勢,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絕頂、俯視一切的氣概。)

(8)同學們在理解詩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基礎上齊聲朗讀詩。

6、賞析詞語和句子

(1)賞析“陰陽割昏曉”中“割”的表達作用。(“割”字寫出泰山高峻奇險的特點)

(2)賞析“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作者看到山上疊起的層雲,使自己的胸懷滌盪,眼光也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飛鳥也收入眼底。寫出了泰山山高和山腹之深的特點突出了泰山感人的量)。

方法指導:賞析詩句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①修辭手法 ②歷史典故 ③詩句內容 ④情感態度 ⑤表達的哲理。

7、背誦古詩

四、課堂總結:

1、讓學生根據本節課內容總結古詩詞閱讀的知識點及其方法。

2、教師補充還有一個考點“體會詩詞的語言和寫法”,我們學習其它古詩詞時就會涉及到。

《望嶽》教學設計 篇2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嶽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視頻及圖片,請同學們自由發言。簡單點評後轉入杜甫的《望嶽》)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出示幻燈)

(二)朗讀詩歌

1、配樂詩朗誦《望嶽》(出示視頻和音頻材料)。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古箏曲)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4、教師範讀,學生輕吟。

(三)瞭解詩的內容

1、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學習小組交流,有否疑難及互答)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播放配樂詩朗誦(加幻燈圖片),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嶽的情景,出示問題,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2、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向嶽而望,並且角度有別,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研討後,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麼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啓發?(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 問:能否通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 問:展開合理的聯繫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嶽”想到了將來的“登嶽”。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後遊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後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麼?(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繫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配樂)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爲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麼地方歲吸引你,指出來並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鍾--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

(七)背誦古詩。(齊背)

三、拓展 補充《春望》,試比較兩首詩風格的異同。

(《望》--形象高大,已經壯闊,顯示出氣勢磅礴,雄放健拔的風格。《春》--感情凝重,景象悽清,風格沉鬱,具有悲愴美。)

四、佈置作業。

寫出《春望》的賞析感言。(100-200字)

《望嶽》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作者杜甫的文學常識;正確朗讀全詩,理解詩句的含義。

2、朗讀、背誦全詩,學習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

課型:

新授課。

課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爲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望“是遠遠地看,“嶽”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現存詩1400首,這些詩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爲唐代社會的歷史,歷來被稱爲“詩史”。代表作:《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別”。

3、杜甫20—35歲時曾遍遊中國的大江南北。《望嶽》這組詩就是在他24歲時寫成的。這組詩共三首,分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書上這首詩即東嶽泰山,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壯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4、教師範讀、領讀、自由讀全詩。

三、細讀品味:

1、“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爲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裏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爲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爲齊,泰山南爲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2、“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裏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峯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3、“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爲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着心胸,胸襟爲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裏,看到。

4、“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峯。“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四、教師小結:

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詩人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詩人的志向作對比,以山之雄偉反襯詩人志向之遠大,表現了一種高瞻遠矚的氣魄,體現了詩人青年時代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五、佈置作業:

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七、板書設計:

望嶽

遠望之色,連綿不絕;近望之勢,巍峨高大;細望之景,氣象萬千;極望之景,放眼四望。——泰山高大雄奇,作者志向高遠。

《望嶽》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作者杜甫生平及相關的文學常識,學會從意象入手,分析意境進而體會詩歌藝術特色,提高鑑賞能力。

2、能力目標(過程及方法目標):通過詩歌賞析——明義——抓意象——析意境四步驟的方法理解詩歌,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鑑賞古詩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體會杜甫詩歌中包含的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通過欣賞詩歌,讓學生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體會詩人借物抒發的不同情感,學會意象—意境—詩情的鑑賞方法。

2、教學難點:熟練掌握詩歌賞析四步法,學會通過此方法鑑賞詩歌。

教學活動

一、【導入】瞭解詩人

公元七一二年正月,春天的腳步,緩緩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黃河南岸鞏縣城東的瑤灣村,一個新的生命伴隨哭聲而降臨。他的父母,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個普普通通的幼兒,將會成爲照耀中國詩壇的一顆萬古璀璨的巨星。

他就是杜甫。

今天,就讓我們與杜甫同行,去聆聽他筆端流淌的心聲。

二、【講授】詩歌鑑賞

1、《望嶽》背景介紹

二十多歲的杜甫,曾壯遊齊趙,廣交朋友,遊歷山川。聽,泰山腳下,年輕的詩人正淺吟低唱:(出示投影)

策馬揚鞭,我徜徉於齊魯廣闊的天地間。看桃吐丹霞,看柳垂金線;看這如黛青山漲滿了我的眼簾。強盛的大唐帝國,如日中天,正如我意氣風發的青春年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我不懈的追求和夢想!

2、一讀《望嶽》(齊),望到什麼?

如果你就是詩人杜甫,正徜徉於齊魯廣闊的天地間,望見泰山,詩興大發,不禁脫口而出:“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請同學們用你認爲合適的方式,吟誦《望嶽》吧。

請一位同學誦讀《望嶽》,其他同學展開想象,站在杜甫的角度,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麼?(出示投影)

投影:

1、朗讀《望嶽》,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麼?

2、拿起筆來,在書上圈點勾畫。(學生思考)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設問)

總結:看來杜甫不但望到了雲層、歸鳥等景物,還望到了泰山的雄渾高大和神奇秀美。(同時出示幻燈)

3、二讀《望嶽》(散),體會心情

那麼,望到如此壯闊景象的年輕的詩人,心情會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大聲的自由朗讀2—3遍,體會一下吧。(學生自由朗讀2)

下面哪位同學來說說,我們在朗讀時應讀出怎樣的情感?(學生回答)

講解位置二:我們來看“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一句。

(引導:“凌絕頂”是什麼意思?你有“凌絕頂”的經歷嗎?能想象一下“一覽衆山小”時的心情嗎?詩人到底是否登上了泰山山頂?“會當”是什麼意思?試讀一下這句好嗎?)孔子曾說過: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見,“小”的不僅是衆山,“小”的還有天下,可見泰山之高峻。我們知道,泰山是五嶽之首,雄偉高峻。杜甫此次並未登上泰山之巔,但這兩句詩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表達了詩人定要登上人生頂峯的遠大理想。

4、三讀《望嶽》(散),融入情感

下面讓我們把剛纔同學們交流時的提到的情感,融入到你的朗讀中,再來放聲朗讀《望嶽》。(學生朗讀3)

5、四讀《望嶽》(獨),望到杜甫

(指明學生示範朗讀4)在這朗讀中,你一定望到了泰山的雄渾高大、神奇秀美;你也一定望到了詩人杜甫的身影,那你望到了一個怎樣的杜甫?

投影:2、再讀《望嶽》,你望到了一個怎樣的杜甫?(學生回答)

(可連續請5-6位同學回答。望到了一個意氣風發、充滿雄心壯志的杜甫。)

6、過渡到《春望》

過渡:詩歌學到這裏,我們已然被詩人的雄心壯志、意氣風發所感染。但是歲月是無情流逝的,曾經對未來充滿嚮往的杜甫,已四十多歲。此時的他早已遠離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瀟灑,他曾身陷囹圄,後流亡長安,經歷了一場驚天鉅變。(出示投影)

《春望》背景介紹

“漁陽鼙(pí)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軍的鐵蹄,踏破盛唐的美豔,踏碎西市的牡丹。充斥滿眼,是胡人的燒殺搶掠;不絕於耳,是官軍節節敗退的消息。這還是那個我曾經生活了十年的繁花似錦的長安嗎?

下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春望》。

投影:

1、朗讀《春望》,想一想杜甫望到了什麼?

2、你又望到了一個怎樣的杜甫?

有了《望嶽》的學習,這兩個問題就請同學們獨立自主完成。反覆朗讀這首詩,在書上把你的認識批註出來。

學生獨立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我發現同學們都已做出了批註,那現在讓我們以小組爲單位,交流探究,希望呢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學生回答。杜甫在飽經戰亂的長安城的春天,望到了什麼?

學生會回答:望到了花鳥、國家破敗,戰爭連續不斷,親人分離等。

合作讀《望嶽》《春望》(師生),比較不同

《望嶽》和《春望》同是“望”,但所望之心境有什麼不同?兩首詩的風格有什麼不同?

三、學法總結:

在上面這兩首詩的學習中,細心的你是否注意到,老師緊扣兩個詩題中的“望”字,提出了四個問題來幫助同學們理解感悟詩的內容和感情。我們可以把這種賞析詩歌的方法稱爲:解題提問法

將《望嶽》與《春望》放在一起比較賞讀,我們感受到了杜甫雄健豪邁和沉鬱頓挫兩種詩風。這種將兩首或幾首有關聯的詩歌放在一起比較賞析的方法,我們可以稱其爲:比較賞讀法。

過渡到《旅夜書懷》

不知同學們能否掌握這兩種賞析詩歌的方法,下面我們用一首杜甫晚年的詩作實踐一下。

晚年的杜甫雖然在成都草堂度過了一段相對安定的生活,但大部分時間仍是貧病交加,漂泊於西南,最終病逝於湘江的`一條小船上。

下面請同學們運用解題提問法和比較賞讀法賞析《旅夜書懷》這首詩,完成學案上的問題。(學生自學,討論,展示)

四、課堂總結:正如同學們所說,這首詩中“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兩句表現了詩人自傷飄泊之意,但詩中也有“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壯闊詩句。可見杜甫之品格,窮而愈堅,悲而能壯,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氣魄與闊大的胸襟。杜甫的一生,是失意的。但他不朽的詩作與其失意的人生共生而長,奏出了盛唐詩壇告別歷史舞臺之前的最強音。

朗讀詩歌結束

五、作業:

1、課外閱讀與杜甫有關的文章。

2、用本節課所學的鑑賞詩歌的方法,再來鑑賞杜甫的《石壕吏》。

六、教後反思:

這篇詩文上完後,總體來講,學生反映還不錯,學生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份瞭解,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我認爲:在注重朗讀教學的的同時,抓住“望”字,注重整個學習過程的層次性,由易到難,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這首詩境界壯闊、氣勢磅礴、抱負遠大;在課前,根據教學設計,我有針對性地佈置學習預習詩人的經歷、感知詩歌的大意。在上課時學生對詩歌內容已經比較熟悉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對這種新的詩歌教學方法感覺很新鮮,課堂氣氛較好。學生踊躍發言,積極探討,學有所得,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以下一些問題:

一是如何更好地運用重點字詞的講解來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

二是如何讓學生能自我感知、欣賞詩歌,掌握、運用技巧。

總之,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獲益匪淺,同時也得到了同仁們的悉心指點,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們還應當大膽地進行教學創新,加強合作交流,使語文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望嶽》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 能借助拼音讀通古詩,知道作者。

2. 能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意思。

3. 能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錄音,幻燈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學習《營州歌》

1.出示古詩,聽錄音

2.簡介作者高適

3.小組學習

(1) 讀通全詩

(2) 理解詩意

4. 大組交流

(1)指名朗讀

(2)理解詩意:

營州少年從小就習慣了茫茫的原野和叢林,曠闊的原野孕育了他們粗曠豪邁的性情。在城外的郊野上,時時可以見到他們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騎在駿馬上奔馳獵射的矯健身影。這種崇尚通武的精神真讓人歎服。聽說,他們個個好酒量,千鍾萬杯也修想灌醉他們,而且,十歲的孩子,就都會騎馬奔馳了。這可真叫我們中原人感到驚奇,甚至不可思議了。

5、朗讀,試背

二、 學習《望嶽》

1.聽錄音

2.自由朗讀,理解意思

3.詩意:

號稱五嶽之首的泰山究竟是什麼樣的?告訴你,在整個齊魯大地,你都可以看到他清脆的山影,雄偉綿延的山勢。正是由於大自然的偏愛,才使泰山集中了神奇秀麗的景色。日光照射下的山峯拔地參天,使山北和山南像黑夜和白天那麼分明。望着層層繚繞的雲氣,不禁使我胸懷激盪。我睜大眼睛,久久地望着這迷人的景色,甚至連黃昏時歸巢的鳥兒也盡入眼簾。啊,總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最高的山頂,去領略那眼底的羣山變得低矮、渺小師的雄偉景象。

4.對照詩意,朗讀理解,嘗試背誦

5. 積累:你還學過哪些杜甫的詩

三、 佈置作業:背誦古詩

《望嶽》教學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2、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詩中哲理的理解;

預習生成:

1、作者生平:你瞭解杜甫嗎?

2、泰山的有關知識;說一說你瞭解的泰山。

3、字音、字形;

合作展示: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羣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嶽”,因爲有語云:“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嶽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嶽”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聖;其詩被喻爲“詩史”;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範讀課文,強調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起讀兩遍。

3.初讀課文,瞭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藉助文中的註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後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後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三)合作探究:

1.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起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麼感情來讀呢?爲什麼?討論一下,再試着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遠望泰山,表現了作者驚歎之情;那麼頷聯、頸聯、尾聯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後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嶽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嶽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歎、讚美、陶醉、豪邁之情。

2.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好,讀得很好,比開始有很大的進步。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爲什麼產生如此的情感呢?他驚歎什麼,又讚美什麼?爲什麼這麼說?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裏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裏行間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高峯,就能俯視萬物。

齊讀。聯繫自己的社會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達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抱負的名言名句。哪個同學能說兩句。小學時我們學過一首詩《登鸛雀樓》,哪個同學將它背一下?其中有兩句詩和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意境相似。哪兩句?“

同學們一起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是因爲xx。”格式說一說。

說得都不錯,課後將這首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關於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我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裏也準備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四)拓展延伸:

將《望嶽》改寫成一篇寫景的散文(100-200)字

(五)小結:很好,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

反饋檢測:

(1)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造化鍾神秀( )

陰陽割昏曉( )( )

蕩胸生曾雲( )

會當凌絕頂( )

(2)聯繫詩的意境,翻譯下列句子。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3)背誦全詩,回答問題。

①這首詩的詩眼是:

②遠望泰山的句子是:

③近望泰山的句子是:

④西望泰山的句子是:

⑤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表現了詩人的理想和壯志。

《望嶽》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知識。

2、朗讀詩歌,瞭解大意,領略泰山雄偉壯麗的景色。

3、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4、學會賞析名句,領悟詩歌的哲理。

【重點、難點】

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賞析名句,領悟哲理。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文學常識:

1、關於作者:

《望嶽》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他有“詩聖”之稱。他的詩被譽爲“史詩”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這是一首詠東嶽泰山的詩。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瞭解“五嶽”:東嶽泰山(xxxx米),位於山東泰安市。西嶽華山(xxxx米),位於陝西華陰縣。南嶽衡山(xxxx米),位於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北嶽恆山(xxxx米),位於山西渾源縣。中嶽嵩山(xxxx米),位於河南登封縣。(東西南北中泰華衡恆嵩)

三、朗讀詩歌

初讀詩歌,強調字音,把握節奏,明確體裁。

(1)學生自己默讀詩歌,教師則強調一些字的讀音,如“岱”、“夫”、“了”、“眥”等。

(2)學生劃分詩歌停頓的節奏,同桌互讀,指名讀,教師總結、評價,最後,再集體朗讀詩歌。

四、感知探究

1、再讀詩歌,理解詩句含義。(學生藉助課下注釋逐句理解,小組內同學間互相交流,掌握詩句的含義。)

完成後,教師再點名檢查、集體點撥自學情況。學生集體複述句義,再讀詩歌。

2、細讀詩歌,哪些詩句是寫景?前六句詩句具體描寫了泰山景色的什麼特點?

3、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虛有實。那麼每句分別

五、背景介紹

六、品情感,賞名句

1、談談你對“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這句話的理解。

(溫馨提示:賞析名句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1、分析內容2、抒發情感3、蘊含哲理4、運用修辭5、煉字角度)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峯,舉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麼的矮小。表達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頂,俯視羣山的意願。

2)表現了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豪邁氣概。

七、拓展延伸

1、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偉高大的山勢的句子是:

2、描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詩人細望泰山而時間之久,表現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的詩句是(表現詩人欣賞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現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成爲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詩主旨並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爲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

附:板書設計

望嶽

杜甫

寫景:巍峨高大神奇秀麗

抒情:凌雲壯志遠大抱負

《望嶽》教學設計 篇8

教學構想:

一、激趣

以“走近五嶽”“走近泰山”“走近杜甫”爲題,在介紹某作家及其寫作的時代背景的同時,解說本詩的含義,從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

二、品讀

按照“聽——讀——品——評”的模式讓學生在情境中反覆誦讀,品味語言,把握感情,激發想象。

三、領悟

這裏的領悟是帶領學生悟讀詩質。着重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訓練學生理解古詩能力,培養合作探究精神。從重點字詞到整首詩意的理解以及詩文的寫作技法賞析等都讓學生在“自助、互動”中訓練,在交流中質疑研討,並在討論的基礎上做出結論,教師只起“適時點撥,相機誘導”的作用。

四、立志

“詩言志”是歷代詩人的共識,“志”不僅反映在詩人的言談中,更體現在他們的詩作裏,作何一首詩歌,或對某事物表示一種態度,或抒發一種情感,或揭示某種哲理;無不表現爲人之“志”,教學古詩,就要讓學生從學習過程中深刻體會詩的本質所在。本首詩,引導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瞭解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樹立“會當臨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壯志。

教學模式:

查——釋——品——探——悟 五步教學法

教學流程:

導入設計:

走進五嶽

我們的祖國曆史悠久、山河秀麗、美不勝收,名勝古蹟、文化遺產數不勝數。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單就名山大川來說,就有“五嶽歸來不看山”之說。大家都喜歡旅遊登山嗎?到過泰山嗎?那麼我們就通過視頻來神遊一下泰山

視頻文件欣賞

大家看了之後,對泰山有什麼感覺?

想象一下,你如果站在泰山腳下,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一、查——資料查詢識詩人

(課前佈置學生從圖書館、網絡、資料查詢所要學習的古詩的作者生平事蹟、主要作品、寫作背景、社會環境、文化常識,然後整理到自己的資料本上)

《望嶽》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的

1.學習《望嶽》這首詩,朗讀、背誦這首詩詞。

2.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背誦這首詩詞。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說說你對杜甫的瞭解。

三、學習《望嶽》。

1.作家作品簡介。

杜甫詩現存1400多首,這些詩真實、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落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爲唐代社會的形象的歷史,歷來被稱爲"詩史"。他的詩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這首詩寫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

2.分組學習,學生合作探究。

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有什麼值得探究的問題?

3.全班進行交流,學生評析詩句。

4.背誦指導。

四、意境的賞析。

分組寫賞析短文,堂上交流。

五、作業。

1.默寫這首詩。

2.完成掌握語文的有關練習。

《望嶽》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自學生字詞,能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理解詩意,昇華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體會 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

教學難點:

由詩句感悟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同學們,你知道我們祖國的“五嶽”名山嗎?五嶽之首是那座名山?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唐代大詩人杜甫一起去領略泰山的風姿。

(一)朗讀詩歌。

1、觀看多媒體課件,邊聽邊在文中劃出節奏,不認識的字要標音。

2、自由讀文,讀出古詩的韻律。

3、點名讀文,師生點評。(教師適機指導朗讀,大體上每句詩的前兩個字讀緩,第三個字重讀,後兩個字上揚。)

(二)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小組研讀,理解詩意。

1、重點理解“夫”的作用,夫在這裏是虛詞,表示感情強烈。並讓學生對比朗讀,“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

2、自由彙報對詩的理解,師生共同參與。

3、整理詩意。(五嶽之首的泰山是怎樣的景象呢?她的峯巒在齊魯大地綿延,青翠的山色無窮無盡望不到邊際。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麗都匯聚在這裏,山南山北雖在同一時刻,但一邊明亮如清晨;一邊卻陰暗似黃昏。看着山間升騰的層層雲霧,真是令人胸懷蕩然。極力張大眼睛把飛鳥歸山的景象映入眼簾。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峯,俯瞰羣山!)

(三)深入品讀。

1、有感情的誦讀全詩。

詩的第一句什麼意思?(五嶽之首的泰山是怎樣的景象呢?)作者又是怎樣回答這一疑問的呢?從中你能體會到作者筆下的泰山有何特點?

2、詩雖以《望嶽》爲題,但文中卻無一個望字,但又處處不離望,請同學們再讀此詩,感受作者都是從哪些角度去望泰山的?(前兩句遠看,三四句近看,五六句細看。)

3、正因爲作者看到了如此美景,纔有了怎樣的願望呢?(引出“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從這一句中你能體會到詩人怎樣的胸懷?

(四)再讀悟情。

這首詩是詩人科舉落榜後遊歷齊、趙時,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落榜的消極情緒嗎?整首詩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後兩句,表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

你還能聯繫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五)知識延伸。

泰山自古一來就被文人墨客所青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贊泰山。(課件出示泰山圖片)學生結合課下收集的內容彙報描寫泰山的語句。其他人可以有選擇的記錄。

(六)小結作業。

杜甫雖一生坎坷,但卻能憂國憂民。這首詩就抒發了他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課下請同學繼續收集杜甫的詩句,感受“詩聖”的情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