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題西林壁》人教版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1.58W人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題西林壁》人教版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題西林壁》人教版教學設計(精選10篇)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題西林壁》古詩。

3、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讚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關這方面的古詩呢?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後,寫下至今仍爲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一)、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於蘇軾的瞭解

(二)、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麼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出這麼多種形態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着廬山……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

師: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還用心去思考,你從哪看出來的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爲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誦讀,悟詩情

師:作者爲什麼要描寫廬山?

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表達了他對廬山那讚美之情。你能不能用優美的語調把你對廬山的情感朗讀出來?

生:用各種方法誦讀古詩提供背景音樂:

師:剛纔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有一個地方卻很難讓人理解:蘇軾爲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峯”了嗎?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收穫?從中悟出了一個什麼道理?

師:總結,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瞭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昇華與拓展

1、觀看成語故事片《盲人摸象》。

2、說說觀後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五、想象成詩人,多種形式背誦古詩。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2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

師生自我介紹,進行記憶力大闖關。

1、背誦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

2、出示描寫景色的詞語,讓學生朗讀並積累。

二、情境導入

1、(課件出示廬山風光圖片)師配樂導語:隨着優美的音樂,我們來到了廬山,這裏山高水長,雲霧迷濛,這裏古木參天,鳥語花香,這裏流泉飛瀑如夢似幻,真是一幅充滿魅力的天然山水畫卷。它不僅吸引了我們,也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時間遊覽了廬山,感受頗深,於是在廬山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一首詩。

2、讀題、釋題(課件出示牆壁詩)。

齊讀題目,結合書下的註釋理解題目的意思。

3、學生展示自己蒐集的資料,瞭解蘇軾。(課件出示簡介)

三、初讀古詩,感知美?

1、學生自由讀古詩。(課件出示古詩)要求同學們仔仔細細讀上2遍,一遍讀給自己聽,一邊讀給同桌聽。注意讀準字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

2、指名讀,評價合作讀。

3、生自由朗讀並背誦,師指名背。

四、分組自學,理解美

1、根據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經驗,說說該怎樣理解古詩的意思?(讀詩句,看註釋,查字典,先理解一個字的意思再理解詞、句,最後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還可以聯繫上下文來理解。)

2、分組合作,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古詩,碰到不理解的可以查字典,小組討論或請教老師。

學生4人一組自學,師巡迴指導。

五、小組展示,感悟美

1、小組彙報在自學的過程中的收穫和問題。

2、結合“橫看”和“側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髮揮想象並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峯”有何不同?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課件出示嶺、峯對比圖)

3、討論:作者都站在哪幾個地方看廬山?在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樣嗎?從哪個詞看出來。(課件出示高低遠近對比圖)

4、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前兩句,讀出廬山的不同姿態。

5、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察順序,學會觀察的方法。

師:一個人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廬山就像一個千面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現出不同的姿態。蘇軾這樣多次、多角度地觀察,爲什麼還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答案就在詩中,快快讀吧。

6、朗讀後兩句,並引導學生用“之所以……是因爲……”把後兩句詩連起來說一說。誰還能反過來說一說。(學生練說,指名。)

7、討論:爲什麼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生活中有這樣的事例嗎?引導學生體味詩所蘊含的道理。

小結:因爲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是廬山的全貌。還有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就不同。例如我們下象棋,自己下的時候,走錯了也不知道,在旁邊的人卻一目瞭然。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六、感悟拓展

過渡語:學了這首詩,讓我們知道,廬山的美是永遠領略不盡的,局部的美並不是廬山的全部。廬山的外表像個藝術家,幻化出各種美妙的姿勢,廬山的內心像個哲學家,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問題,獲得正確的認識。)

1、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正確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優缺點全看)

2、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誰願意客觀全面地評價一下自己?(生評價)

七、個性吟詩,表達美

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地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現在同學們對這首詩有了自己的理解,讓我們帶着自己的理解學着古人吟詩的樣子,來吟誦這首詩。

學生吟詩,指名吟誦。

八、總結全文,昇華美

這是一首寫景詩,也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看景)後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悟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的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今天,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齊看廬山、看人生,其實這是一門很深學問,值得我們一輩子去研究,最後,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站大廬山之巔,看着這這變幻莫測的景象,抒發自己的感情。(學生配樂齊誦。)

九、拓展作業。

1、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收集一些,並細細的品味和欣賞。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下節課展示,看誰是小小欣賞家。

2、把古詩有感情地朗誦給家長聽聽。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3

一、教材簡析: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遊廬山時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詩的頭兩句寫所見,概括敘述遊覽廬山的總體印象。“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強調因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後兩句寫所感,講了從看廬山的經歷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客觀、全面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題西林壁》這首詩重在說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瞭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把孩子們分成四組,每組排成一排,每個組員快速出列觀察隊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側面看。

2、每組派代表交流觀察到的結果,並說說爲什麼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觀察到的結果也就不同的結論。

3、老師順勢導入:今天我們學的古詩也和觀察的角度有關係,這會是一首寫什麼的詩呢?齊讀課題。

二、熟讀古詩,整體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課題的意思。老師簡介題壁詩。作者在西林寺的牆壁上會題些什麼呢?讓我們也跟隨大詩人一起去瀏覽一番,領略其中的滋味。

2、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朗讀,也可以是全詩。練習後抽讀進行指導;師生輪流讀;男女生分別讀;全班朗讀。要求讀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決疑難點。

三、啓發想象,理解詩意。

1、讀“詩”百遍,其義自見。相信同學們對這首詩一定有了自己的瞭解和感受。剛纔你們和詩人遊的是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的——廬山。還記得另外一個詩人也在瀏覽廬山之時,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望廬山瀑布》。還記得嗎?

(齊背)

2、兩個詩人一山一水,寫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着重寫的是瀑布飛流直下的壯觀,蘇軾從——(引導學生說出橫、側、遠、近、高、低)各個角度寫了廬山的雄偉壯麗。你想從哪個角度來欣賞這巍峨挺拔的廬山呢?(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角度,師因勢出示相關圖片)

3、站在這個角度,你看到的廬山是——(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播放音樂,帶領學生進入情境,閉眼想象,用筆畫下腦海中呈現的景象,然後再全班交流。(分別從橫、側、遠、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師引導理解說出:橫向看到的廬山是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嶺;側面看到的卻是高聳的山峯;(橫看到的是廬山的“長”,側看到的是廬山的“高”。)無論是從遠處眺望、近處細看,還是從高處俯瞰,低處仰望,廬山都呈現出它變化多姿的面貌,讓人不得不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產生共鳴,領悟道理。

1、同是廬山,我們卻能看到那麼多千姿百態的景象,是因爲我們“移步”,讓廬山“換形”。我們以前也學過一篇有“移步換形”效果的文章,是——《畫楊桃》。背誦“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的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着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看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我們這首《題西林壁》,也是要告訴大家—— 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們只看到片面的時候,不要忙着下結論,而是要客觀、全面地去觀察、去發現,才能真正地認識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這也是詩人在遊廬山後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訴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傳誦的千古名句。我們平時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們要看清廬山的真面目,你們覺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樣子呢?

3、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不管是看景,還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帶領學生在校園內以不同的角度觀察校園,再站到樓頂看全貌,感知“不識學校真面目,只緣身在校園中”。然後再讓學生舉例,也可老師舉例引導。

五、課後拓展。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另外還有四首,同學們可以在課後繼續瞭解學習,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詩裏,還可以看到更多的廬山的美和詩人豐富的感情。

材料補充:

初入廬山國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平湖浸山腳,雲峯對虛榭。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靄間。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可怪深山裏,無人識故侯。

過廬山下 過圓通詩

亂雲欲霾山,勢與飄風南。 石耳峯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

羣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 袖裏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

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見仙。

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飈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峯,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鬆雪,雙溪落天潭。

雖雲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4

課型:新授課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本事目標

學生能蒐集相關資料瞭解詩人蘇軾及其作品;學生能結合註釋理清詩歌資料,明白蘊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古詩。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過朗讀體悟,學生能夠感受詩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閱讀詩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經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有感情誦讀古詩,領略廬山的神奇秀美。

教學工具:(或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邊播放音樂,邊PPT滾動展示廬山風光,提問:“欣賞了浙西風景,你們感覺怎樣樣”學生自由回答,教師總結導入新課“那裏山清水秀,雲霧瀰漫,到處都是鳥語花香,那裏的流泉飛瀑,更是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留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那裏,也寫下了千古名篇,我們一齊學習走進詩歌《題西林壁》!”

二、解詩題,知作者

1、探究詩題,請學生結合註釋理解詩題意思。(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2、瞭解作者,請學生介紹課前蒐集的關於作者生平資料,教師總結補充。(蘇軾是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眉州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古文學家,世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遊記詩之一。)

三、讀準音,體韻味

1、學生自由朗讀古詩,都準字音,讀得字正腔圓,教師巡視,並相機指導;

2、同桌直接按互讀,互相指正;

3、教師範讀,學生感知朗讀語調、停頓、輕重音、快慢等;

4、指明學生範讀;

5、全班齊讀古詩。

四、抓字眼,明詩意

1、提問:這首詩每句話是什麼意思

要求:小組合作,學生根據註釋,試着解釋詩句意思,在學習過程中,試着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齊解決,教師巡視,對個小組學習作必要指導。

2、提問:引導學生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一樣”的意思

明確:“橫看”正面看,“嶺”與“峯”的不一樣,想象從遠處看、近處看、高處看、低處看還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景色。

3、提問: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心境下看到廬山會是怎樣的景象。

明確:觀察的角度不一樣,結果就會不一樣。

4、提問:說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明確:我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爲自我身在這廬山之中。

5、提問: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詩人爲什麼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面目。明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五、誦詩歌,悟詩理

1、提問:作者爲什麼要描述廬山

(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讚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此刻讓我們用自我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

六、鞏固小結,延伸認知

教師放配樂朗誦全詩,學生總結自我的收穫。

七、佈置作業

背誦詩歌。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4、學會觀察的方法,樂於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觀察的方法,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啓示。

教學過程:

一、複習《望廬山瀑布》,理解詩題

1、導語: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4篇寫景的文章,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一首寫景的古詩,所寫的地點是廬山。

一年級時,我們已經學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大家一起來背誦。

今天,我們學習另一首寫廬山的古詩?詩人蘇軾所寫的《題西林壁》

2、板書詩題,讀詩題。

3、藉助註釋,理解詩題。

二、吟讀詩句,理解詩意

1、聽錄音範讀,畫出詩的節奏。

2、自由讀詩,讀準字音,把握吟詩的節奏。

3、指明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4、藉助前預習,先在四人小組中互相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5、指名學生解釋詩句。

6、齊讀古詩。

三、深入學習詩歌

1、四人小組讀古詩,互糾錯誤。思考: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後兩句寫感受。)

2、男生讀一二句,女生讀三四句。

思考:詩人觀察的角度有哪些?

題幹:詩人觀察的角度有:

選項:

1、從正面看和側面看

2、從遠處看和近處看

3、站在高處俯瞰、站在低處仰視

4、以上角度都有

3、上學期,我們學過《畫楊桃》這篇課文,你還記得其中老師說的話嗎?(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就不同。有時候看起來真像五角星。)

同樣作者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也看到不同的廬山。下面是老師收集到的一些廬山的圖片(出示廬山的圖片)。

4、題幹:你認爲作者看到這樣多角度的廬山是通過怎樣的觀察?

選項:

1、一次仔細的觀察

2、多次仔細的觀察

5、師引導:這首詩所寫的廬山就像一個千面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現出不同的姿態。蘇軾這樣多次、多角度地觀察廬山,爲什麼還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引導:廬山的美、味道永遠領略不盡的,局部的美並不是廬山的全部)

6、師:要想看清廬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廬山全面地看它。

廬山的外表像個藝術家,幻化出各種美妙的姿勢,廬山的內心像個哲學家,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怎樣看?

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問題,獲得正確的認識。

7、引導學生理解後兩句詩所闡述的道理

題幹:“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詩所說明的道理與下面哪句話相近?

選項:

1、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8、聯繫現實談談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師:在你讀過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邊發生的哪些事是讓你明白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問題的?

生自由說。

9、男女生比賽讀古詩。

四、背誦古詩

1、同桌互背

2、指名個人背

3、會背的起來背。

五、拓展小練筆

寫寫學詩的心得:學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 角度不同

遠近/高低/各不同。 實寫 效果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客觀、全面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 地看問題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瞭解詩句的意思;聯繫生活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有許多名山大川,比如黃山(簡介)。而我國江西省的廬山,就是個風景名勝。還記得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嗎?齊背《望廬山瀑布》。景色秀麗的廬山,有高峯,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麗迷人。有一個著名詩人,叫蘇軾,也到過廬山,並把所見所感,寫成了一首詩,題目叫《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詩題

1、作者簡介:

師:大家對蘇軾瞭解嗎?

生: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解詩題:(結合課文註釋)

題:書寫。即書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的詩。

《題西林壁》是蘇軾遊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題壁詩在唐宋時期很盛行,那時侯印刷術不先進,詩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寫在牆壁上,就叫題壁詩。

三、初讀古詩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yuan)

2、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3、指導朗讀。

指名生讀。師評價。

師:同學們讀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就這首詩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着讀。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大家願意聽老師朗誦一遍嗎?師配樂範讀古詩指導朗讀。

師:讀得怎麼樣?

生:美

師:你們能不能也讀得這麼美,和我來比一比。學生練習。

師:誰願意來試一試

師: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麼樣?

生:很響亮

師:是啊,真的是很響亮。那麼你能不能也響亮的讀一讀呢?

師:誰能再來評價一下這位同學的朗讀?

生:很有感情。

師:非常好,我看也可以錄成磁帶賣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在音樂中反覆讀,感悟古詩的畫面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再讀古詩,看誰能不它讀成一幅畫。生在音樂聲中反覆讀。

四、學習一、二句

1、接下來讓我們隨着蘇軾來遊覽一下美麗的廬山吧!(視頻)

2、詩人從哪幾個角度來觀察廬山,請大家在書上畫出來。

3、“橫看成嶺”是怎麼看?(從正面看)“嶺”是怎樣的呢?你能畫一畫嗎?(課件顯示連綿起伏的山嶺)

4、“側成峯”又會是怎樣的山峯呢?(課件顯示陡峭、高聳的山峯)指導讀第一句。並選擇你喜歡的角度試着畫一畫。(簡筆畫)

5、那麼,詩人從另外的角度看廬山又有什麼不同呢?(課件顯示遠近高低的圖片)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麼會呈現出這麼多種形態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着廬山,想象:橫着看,廬山是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廬山是奇峯陡峭;從遠處看廬山,遮天蔽日;從近處看廬山,危崖險石;從高處(山頂)看廬山,深溝幽壑;從低處(山腳)看廬山,重巒疊嶂……(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從不同的角度看,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看看你能把廬山的美讀出來嗎?(個別讀,集體讀)真是百看不厭,越看越美呀!

師: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順序去看廬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學們還可以按什麼去看廬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時間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節去,如春夏秋冬;還可以不同的天氣去,如晴陰雨等。

師:同學們真善於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懷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真是……

生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由此可見,同一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的結果也不相同。最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桃》。

6、指導朗讀:

師:誰能用你的朗讀把這句詩的意思表現出來。(你的朗讀讓我感受到那形態不一的廬山美景。聽了你讀,我彷彿看到了那千姿百態的廬山美景。)

廬山因爲它的起伏變化而迷人,讀古詩同樣如此,抑揚頓挫纔好聽。咱們再來感受一遍,把兩行連起來自己讀讀,請生來讀。廬山真雄偉啊,真秀美啊,我聽出了它的形態不一。

五、學習三、四句

1、詩人遊了風景秀麗的'廬山,卻留下了一個遺憾,是什麼呢?(不識廬山真面目)

2、但從詩中,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詩人是很認真地觀賞了廬山的,詩人從多個角度來看廬山,感受到了廬山的美,難道還沒看清楚它的面目嗎?爲什麼還說“不識”(不清楚)?

生:他的觀察點不同,看到的形狀就不同。

師:我知道了。看一處,就只有一處的形狀,看多處就有多處的形狀。況且,同一處,從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狀。所以他就弄不清廬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麼。而且因爲詩人身在廬山中,只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了。這也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了。

3、那麼要怎樣才能弄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給蘇軾提個建議嗎?

生:從廬山的整體上來看,才能瞭解他的整體形狀;應該從遠處看,瞭解廬山的走向、山勢等。

4、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不管是看景,還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們來舉幾個簡單的生活中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是時時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嗎?要看清地球的全貌應站在哪兒去看?(太空)多美麗的星球啊!套用古詩的話說:真是……生接:不識地球真面目,只緣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說: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手工製作要從不同解度看。同樣的就像下象棋,圍觀的人總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這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六、小結

今天,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起遊覽廬山、在欣賞美景中還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後,相信同學們已經可以背誦了吧!讓我們再一次共同吟詠這首古詩。(配樂齊誦)

七、拓展:

用你喜歡的方式將這首詩介結給家人或朋友。

詩配畫;編小故事;配上音樂,吟唱;書法;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啓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峯怪穴,流泉飛瀑,山亭雲閣。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詩人李白來到這裏寫下了《望廬山瀑布》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裏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板書)

二、回憶學法。

還記得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嗎?

三、學習古詩。

(一)知詩人。

(二)解詩題。(並介紹“題壁詩”)

(三)明詩意。

1、請同學們反覆朗讀,一邊讀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2、與周圍同學交流一下你的收穫。

3、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你能告訴我們橫着怎麼看嗎??那什麼是山嶺?什麼是山峯?

同學們的描述不夠形象,有哪位同學能用簡筆畫表達出來?

你能根據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名詩嗎?

4、蘇軾看過廬山不同的姿態後,發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爲……”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反過來說一說。

根據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名詩。

(四)悟詩情。

廬山的確很美。橫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看,奇峯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在高處俯視,深溝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巒疊障。可廬山究竟美在哪裏?是雄奇,是壯麗,還是險峻?正如蘇軾筆下的《題西林壁》。

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也想讀一讀,請你閉上眼睛,讓我們隨蘇軾一起去遊廬山。

剛纔那一瞬間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當在詩人蘇軾面對如此美景時,內心又是怎樣一種情懷呢?

你能用朗讀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情感嗎?

(五)明哲理。

你能想個辦法,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還記不記得學過的《畫楊桃》一課,揭示了什麼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聽說過這樣的情況嗎?

其實它還可以用在學習上,與別人交往中。像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點呢?還是看缺點呢?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觀地認識了自己,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四、總結全文。

1、想一想蘇軾怎樣才寫出這首古詩的?

2、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能用自我的話或自我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啓示。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1、團體背誦《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今日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於廬山的詩《題西林壁》(板書)。讓我們隨着詩人蘇軾一齊,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

二、瞭解詩人,理解題意。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誰能把課前預習到的有關詩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紹一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是寫下的五首遊記之一。

2、交流對題目《題西林壁》的認識。

題:書寫。

西林:在江西廬山後。

壁:牆壁。

教師簡介題壁詩構成的原因。

三、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1、教師泛讀。

2、學生結合註釋,自由閱讀,自主思考。

3、指名讀詩,正音。

4、團體交流,能讀懂哪些還有哪些讀不懂教師相機進行一下指導:

(1)在學生感知廬山之美時,教師可出示廬山不一樣角度看到的不一樣圖片,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彙來表示“遠近高低”所見的不一樣形態,並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一畫。

橫:連綿起伏、層戀疊嶂

側:高聳入雲、高峻挺拔

遠:羣山環繞、重巒疊嶂

近:奇峯羅列、危峯兀立、奇峯突兀

高:雲霧繚繞

低:高聳入雲

(2)引導學生說一說廬山的景色給人的總體印象是什麼雄偉壯觀,千姿百態(板書)

(3)引導學生讀中發現一個問題:觀察的角度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最終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

(5)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三、四句。重點理解“緣”的意思。師生採用問答式反覆朗讀這句,深層思考:爲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引導學生討論後歸納:高有高的侷限性,低有低的侷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侷限性,僅有把各處的景色綜合起來,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這正是“當局者謎,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就要多聽一聽他人的意見。

(6)引導學生品讀名詩佳句: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杜甫《望嶽》:“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三、吟誦古詩,品悟詩境。

1、教師提示讀詩方法,並進行朗誦示範,指名說說怎樣把握詩歌節奏(重音與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引導學生在聯想中品味。

3、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首詩。作者喜愛廬山,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象留戀往返。此刻,讓我們用自我喜歡的方式讀出作者的讚美之情。

四、總結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僅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色的讚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樣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教學總結

教學時體現以學生爲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選擇適合自我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學生的學習本事;以學定教,邊學邊質疑,以學生問題爲主線組織教學,引導領悟到道理時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層層深入。

學生經過進取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的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運用電教創設良好的情境,讓詩中的畫面在學生腦中活起來,進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從而體會是人的感情,把詩人創造的意境在學生的心中再現。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意,想象詩中所描述的景象。

2、感悟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活力導入

我們以往學過唐代大詩人李白描述廬山的詩,《望廬山瀑布》誰願意給大家背一背,師指名背誦。這節課我們一齊來學習另一首描述廬山的詩《題西林壁》師板書課題

誰來說一說題目的意思?題:書寫,壁:牆壁(石壁)

誰介紹一下廬山的資料,課件出示

詩簡單介紹作者蘇軾

二、學習古詩,說詩意

1、師範讀

2、學生練讀

3、詩糾正讀音

4、藉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橫看:從正面看

不識:看不清

真面目:全貌

緣:因爲

5、逐句理解詩意學生分組自學

6、師指名學生說詩意,(全班交流)

三、誦讀體會

啓發討論1、爲什麼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2、怎樣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呢?

3、從這首詩中,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全班討論交流彙報

四、鞏固應用

1、練習背誦古詩

2、默寫古詩

五、總結學法

讀詩句——說詩意——悟意境——吟誦詩

六、作業

背誦古詩和詩句的意思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嶺側——嶺

遠近高低——各不一樣

不識——真面目

只緣——此山中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藉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一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置

在教室裏懸掛以山爲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

(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

放映廬山錄像。

(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後,你覺得廬山怎麼樣?

生談感想。

(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後,寫下至今仍爲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1、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並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2、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爲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重點:捲舌音、平舌音)

3、範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着讀。大家願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4、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

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後將這些解釋聯繫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繫整首詩的內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出示相關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5、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彙報。

師:那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並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6、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峯、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後,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峯,現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

(引發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雲霧遮擋着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於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爲流傳的《題西林壁》)

7、分析古詩結構,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爲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後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爲什麼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爲什麼處於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隻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麼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8、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9、總結: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爲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裏。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裏?

10、結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 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實寫  觀察的角度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觀效果察不同。

只緣/身在/此山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