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人教版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7.98K人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教學設計

人教版教學設計1

教學思路:

本文是一篇遊記,《巴東三峽》教學設計。記敘了作者經過長江三峽時沿途所見到的無比雄偉奇麗的景色。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掌握作者遊蹤順序;然後分析作者對三峽不同景物所採用的不同的描寫方法,品味語言。並通過開展“小導遊”活動,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掌握遊蹤順序。

2、品味文章的語言。

3、進行口頭表達訓練。

教學準備:

1、製作三峽地名卡片;

2、地理教學掛圖“祖國地形圖”

3、課文朗讀錄音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介紹三峽

1、背誦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巴東三峽》教學設計》。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2、提問: ① 這首詩所寫的地點在哪裏?

②他是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麼?

③白帝城是處於長江中的哪個地段嗎?

3、掛出立體地理教學掛圖,請地理科代表指出“三峽”的位置。

4、以前我們學過一篇文言文——酈道元寫的《三峽》,文中讓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話?

5、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介紹“巴東三峽”的現代遊記,讓作者劉大傑帶着大家逆流而上,遊覽三峽。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將課文快速讀一遍,找出作者沿途經過了哪些地方。

2、出示地名卡片,分組討論,談談這些卡片該怎樣排列?

3、由學生上臺把卡片貼到黑板上,並說明理由。

三、細讀課文,口語訓練

1、老師示範擔任“總導遊”,對三峽作簡單介紹。

2、假如你是安排在“西陵峽”中的一位小導遊,請你選擇其中一段準備向遊客解說介紹。佈置學生分組討論,互相解說。

人教版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學會本課出現的生字、結合上下文理解新詞,理解重點句。

2.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理解重點語句的能力。

(2)培養學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德育滲透點:通過學習,瞭解窮人的美好心靈,向學生進行關心他人、奉獻愛心的教育。

4.美育滲透點:體會窮人夫婦的心靈之美。

【教學重點】

分析掌握桑娜內心的矛盾,體會桑娜的善良。

【教學難點】

展開想象,續編《窮人》這個故事。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板書課題:窮人是什麼意思?(窮苦的人)看着這個課題,你心

裏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課文中的窮人指的是誰?課文爲什麼用“窮人”做題目?……)

2.出示圖片:列夫·托爾斯泰

問:這個名字熟悉嗎?誰來介紹有關他的一些情況?

3.我還知道托爾斯泰晚年時把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敘事詩《窮人》改編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窮人》,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通過預習,你知道課文講了哪些人物?請你按照主次依次說一說?(桑娜、漁夫、西蒙)課文圍繞這三個人物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鄰居西蒙病死後,主動收養了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

 三、學生自學課文——探究窮人“窮”在哪裏。

1.同學們,這篇課文老師讀了很多遍,除了題目之外,文中一個“窮”字也沒有,讓我們來試着找一找,課文中的`哪些地方寫出窮人的“窮”。

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觀點。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窮人的“窮”。

學生或談看法,或朗讀,充分體會窮人的“窮”。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梳理,把握下面幾個要點:

(1)從“屋內裝飾”看出“窮”。

相關句子:

a.古老的鐘發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人教版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關於親賢遠佞等建議。

2、體會諸葛亮在“表”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3、議論爲主兼用敘事、抒情。

4、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以中國古代智謀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我們耳熟能詳的智慧的化身不計其數……(由學生舉例導入)

以學生了解到的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傳說中的諸葛亮的事蹟、形象導入。

以杜甫的《蜀相》及陸游的《書憤》導入。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書憤》)

二、解題

1、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劉備三顧茅廬,他成爲劉備的主要謀士。蜀漢政權建立後,任丞相。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主持國家軍政大事。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曾多次出師伐魏,爭取統一中國。著有《諸葛亮集》。

2、文體: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3、背景:建興(後主劉禪年號)五年(227年),諸葛亮出師伐魏,臨行時,寫這個表給劉禪。

三、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讀。

四、對照註釋閱讀課文,瞭解大意

五、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一、第一段

1、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爲什麼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客觀)

⑵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麼?(主觀)

⑶諸葛亮向劉禪提出了什麼建議?(“開張聖聽”)

⑷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麼?

4、小結:論述當時的嚴峻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的建議。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提問: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麼建議?如何具體執行?

4、小結: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

三、第三、四段

1、指名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諸葛亮向劉禪舉薦了哪些人?這些人具有怎樣的特點?

⑵舉薦這些人的目的是什麼?親賢有什麼好處?

4、小結:

諸葛亮向後主薦賢,考慮周密。

四、第五段

1、指名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第1句。

⑵“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代什麼?

第1句。

⑶“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

“親賢臣,遠小人”。

4、小結:從總結歷史教訓中提出親賢遠佞的建議。反覆叮嚀,表明自己推舉賢能,旨在興復漢室。

五、佈置作業

1、背誦1~5段,熟讀第6段。

2、歸納虛詞“而”、“以”的用法和意義。

第三課時

一、第六段

1、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遂許先帝以驅馳:用。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此,那。

3、研讀,討論。

⑴表明自己身份的詞語(句子)?

(“布衣”)

⑵當時自己的志趣是什麼?

⑶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麼?

⑷哪句話高度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4、小結:自敘本志及先帝“三顧茅廬”之恩。

二、第七段

1、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作者“夙夜憂嘆”的原因是什麼?

⑵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時機已經成熟?

⑶“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小結:本段再敘接受先帝“託付”,“夙夜憂嘆”,慘淡經營的苦心。首先追敘白帝城託孤一事,用“臨崩寄臣以大事”提挈全段。接着敘述“受命以來”的心情和行動。然後着一“今”字,從追敘往事轉入出師的正題。末了用“報先帝,忠陛下”收結這一層意思,表達了鞠躬盡瘁之情。末句爲補筆,再說出師後國內政事的安排,強調了郭攸之等人的職責,又一次啓發後主重視親賢納諫。

三、第八、九段

1、朗讀。

2、重點字詞句講解。

3、研讀,討論。

⑴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還於舊都。”

⑵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哪一句?

“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⑶第二句後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

“開張聖聽”。

⑷第九段表達了諸葛亮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明臨行之前百感交集,無限依戀之情。

4、小結:第八段明確指出出征者、留守者的職責,並突出了對後主本人的勸諫。篇末的“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地體現了諸葛亮最劉氏父子的無限忠誠,但這“涕零”中也隱含着他對國內政局的擔憂,對劉禪能否採納建議,修明內政的擔憂,透露出他複雜矛盾的心情。

四、全文總結歸納

1、理清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5)分析當前形勢,勸勉劉禪繼承先帝遺志,並提出三項建議。

第二部分(6~7)關於出師這一決策的說明。

第三部分(8~9)歸納全篇主旨。

2、提問:諸葛亮向劉禪所提建議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明確:廣開言路是前提,執法公平是關鍵,而親賢遠佞是核心。

3、中心意思:

本文以十分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先主感恩圖報的一片深情。

4、寫作特點:

以議論爲主,兼用敘事和抒情。

5、介紹後世有關《出師表》的著名詩句。

或爲《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

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陸游《感狀》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

⑴誠宜開張聖聽。

⑵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

⑷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3、查閱有關諸葛亮的資料,結合自己學習《空城計》《出師表》的體會,圍繞“諸葛亮”這個話題,寫一篇小論文或小隨筆。

人教版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初步瞭解現代詩歌的一般特點,提高閱讀和鑑賞能力。

2、學習新詩藉助鮮明生動的形象抒發感情的特點。

3、瞭解詩歌的象徵手法,評判詩中表白的愛情觀。

教學方法:

1、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加強直觀效果,營造詩畫合一的氛圍和意境。

2、 指導學生朗讀,追求聲情並茂。

3、 指導學生把握同類詩歌的特點和寫法,學會鑑賞比較。

課時安排:一課時

資料來源:電子聲像材料(VCD光盤等)

教學過程:

提問導入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對愛情主題的課文,視爲禁區,可今天,我們要來學習著名女詩人舒婷的新詩《致橡樹》。

展示課題: 致橡樹

問:本詩完整的.標題應該是什麼?

同學回答,老師展示動畫投影:木棉致橡樹

問:既然是木棉致橡樹,那麼,木棉又向橡樹說了什麼呢?

電腦投影,配樂朗誦全詩 (《梁山泊與祝英臺—共讀》)

問:剛纔我們已在《梁山泊與祝英臺》的優美旋律中領略了《致橡樹》一詩, 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層次?全詩首尾一致嗎?

答:木棉不願做: 凌霄花 鳥兒 泉源 險峯 日光 春雨

電腦投影:癡情的鳥(配鳥鳴)- 泉源 (配流水聲)-險峯

- 日光 – 春雨

問:難道這些有什麼不好嗎?木棉爲什麼要否定它們呢?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答:攀援、炫耀;癡情、單調;

送來、慰藉;增加、襯托;

從這些詞中,我們能看出詩人反對什麼樣的愛情觀呢?有哪些詞語可以表達?

“依附、附庸、奴性、無骨氣、趨炎附勢……”

即是 攀附型 癡戀型 奉獻型

因爲這些是感情的單向奉獻,而並非平等的心與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麼?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從四德。

展示上述內容的板書投影--板書1

補充:詩歌《椰子樹是什麼?》

電腦投影:詩歌《椰子樹是什麼?》

有人說/它像芭蕉/還有人說/它像棕櫚/我說/椰子樹什麼也不像/椰子樹就是椰子樹/因爲/太像別人就會失掉自己

問:有一部電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麼?還有哪些文學及影視作品也揭示了同樣的主題?

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結構完整嗎?怎樣補全?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歸結並播放投影: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溫暖你的心靈;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灑愛的甘霖,滋潤你的心田;

……

總結:全詩行文至此,我們可以發現:詩人採取“破”的思維方式,目的是引出詩的下半部分,即——立:

並肩站立的樹,根相握、葉相觸;

展示投影:並肩的樹。(配樂《友誼地久天長》)

問:有哪些詩句表現了這樣的主題?

補充:投影

枝枝相覆蓋,葉葉像交通。(《孔雀東南飛》)

在天願爲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長恨歌》)

問:兩棵並肩的樹,其形象有什麼不同?

銅枝鐵乾的樹:枝幹像刀、像劍、像戟。

投影刀、劍、戟樹,(配狂風呼嘯聲)

問:樹是如此,花又怎樣呢?

答:花像嘆息,又像火炬。

展示投影:紅碩的花。(配樂《二泉映月》)

問:花怎能“ 嘆息”?爲什麼用“ 沉重”一詞?用了什麼修辭?兩個“像”作用並重嗎?

答:這是通感修辭,“像”重在後一個。

補充投影:杜甫《春夜喜魚》名句: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不僅如此,在詩人(木棉)的心中,橡樹和木棉應當:

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它們分別表現了什麼樣的特點?——陽剛氣概和陰柔氣質。點擊投影

詩人希望做什麼?

電腦投影:《寒潮》、《霹靂》、《霧靄》、《虹霓》(均配樂)

由此,我們可以這樣歸結:

詩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難與共

共同進步、事業至上。

詩的最後說的“這”,指的就應該是這些。全詩至此,完成了由“破” 而“立”的全過程。

投影配樂《梁山泊與祝英臺--化蝶》,同學朗誦全詩。

(全班同學閉上眼睛,靜聽音樂,體味詩的情韻)

投影補充:艾青的詩《樹》並作練習。

作文:根據《椰子樹是什麼》寫一篇作文,700字左右。

附:板書設計

攀援、炫耀;癡情、單調;

送來、慰藉;增加、襯托;

依附、附庸、奴性、無骨氣、趨炎附勢……

即是 攀附型

癡戀型

奉獻型

並肩站立的樹,根相握、葉相觸;

枝幹像刀、像劍、像戟。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心心相印、患難與共;

共同進步、事業至上。

人教版教學設計5

【課前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

1溫習上堂課內容—-作家知識、一二段段意、課下注釋詞語解釋。

2讀三四段,藉助註釋及工具書理解文意。

【課堂學習】

1複習提問

(1)提問學生關於范仲淹的知識

(2)文章一二段都寫了什麼內容?

(3)解釋詞語

謫守越明年百廢具興增其舊制屬予作文

勝狀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大觀遷客騷人得無異乎

2導入

同學們已經說了,文章第二段,簡單寫了洞庭湖美景,然後轉到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那麼,這覽物之情到底如何呢?下面就來繼續學習。

3學習過程(精講內容)

(1)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譯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詞語。

淫雨霏霏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催

薄暮冥冥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

(3)概括此段內容:

描繪洞庭湖天氣的'惡劣,淫雨、陰風、濁浪是主景,進而寫遷客騷人之悲。

(4)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注意讀準字音。

(5)指名譯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詞語。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長煙一空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此樂何極崇辱偕忘把酒臨風

(6)概括此段內容:

描繪洞庭湖陽關燦爛及月下的美妙景色,進而寫遷客騷人之喜。

(7)從內容、寫法、表達方式、句式及修辭等角度分析這兩段-----

採取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最後共同歸納總結的學習方法。結論見板書設計

4練習

解釋詞語

淫雨霏霏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催

薄暮冥冥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長煙一空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此樂何極崇辱偕忘把酒臨風

5反饋練習

從內容、寫法、表達方式、句式及修辭等角度解析這兩段?

6知識總結

我們主要學習了三四段的內容,多個角度進行了學習,希望同學們要認真理解,課下努力消化。

人教版教學設計6

【目標】

1、熟讀成誦;

2、品析蓮的形象美;

3、感悟詩人的品德。

【設想】

讀析品分四塊推進。

【課時】

一課時。

【程序】

〖課前預習〗

熟讀課文,並閱讀課文註釋及練習。

〖導入〗

教師檢查對詞義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虛詞和若干實詞。

〖分四塊推進〗

一、朗讀

1、備讀:要求暢讀五分鐘,每個人都必須講出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個原因。

2、學生盡情朗讀;

3、課堂發言:如:散句與駢句的交錯運用,長句短語的錯落有致,敘述、描寫、議句的熔爲一爐、疑問句、感嘆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簡意豐,文筆搖曳多姿,誦讀起來格外舒暢。

二、析讀

1、學生帶着問題繼續誦讀課文

2、教師出思考題:

⑴全文的主體形象和陪襯形象。(蓮──菊和牡丹)

⑵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了蓮的形象。(作者從生長環境方面描繪了蓮的高潔和質樸;從體態香氣方面,寫了蓮的正直和芳香;從風度方面,寫了蓮的清高。)

⑶文章怎樣表現了蓮的.品質。(文章表現蓮的高潔品質,從三個方面入手:直接描寫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議論。)

三、講讀

對課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進行講解。主要內容有:

1、直接寫蓮花的句子,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贊蓮花,又是句句贊君子,既是描寫,又表現了作者潔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狀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狀物意在讚頌君子的品德,言志則表達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讀和背讀

課末留幾分鐘時間,學生自行完成。

人教版教學設計7

【學習目標】

1、理清以“我”對故鄉的感情變化串連而成的行文思路。理解運用對比手法和細節描寫突出小說主題的寫法。

2、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語境意義和作用。感受“我”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研習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和對人物細節描寫部分的內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變化的脈絡,尤其要體會最後三段“我”的內心獨白,加深對有深層含義的語句的理解。

【學法指導】

1、運用析讀法,按“初讀、整體感知──精讀、突出重點──訓練、能力遷移”步驟學習,精讀部分運用“以人物爲中心”研讀法。

2、採用對比閱讀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題。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1、走近魯迅,瞭解小說創作背景。

⑴魯迅及作品簡介。

⑵查資料,瞭解小說創作背景。

2、給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給拼音寫漢字。

陰晦()蕭索()bǐ()夷chī()笑

愕然()wǎng()然zì suī()

3、問題與思考: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⑴課文敘述的主要事情是什麼?(不超過50字)

⑵小說以什麼爲線索來組織故事情節的?依據這一線索可以把文章分爲哪三個部分?

二、課堂學習

1、導語。

2、師生討論解決問題與思考中的題目。

3、精讀對閏土與楊二嫂的描寫部分,研習討論:

⑴找出描寫閏土的段落,填寫下表。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外貌神情(對“我”)語言行動(對生活)性格給“我”的印象

⑵朗讀細節描寫部分(外貌和語言),體會人物性格。

⑶討論:作者揭示閏土的性格變化採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閏土性格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⑷總結。

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閱讀分析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

①找出描寫楊二嫂的語句,用橫線劃出來。

②四人小組討論,楊二嫂是個怎樣的人?作者爲什麼要描寫楊二嫂這個人物呢?

4、具體研習,突出重點(精讀“我”心理描寫部分)

第一步:速讀全文,理清心理歷程

摘抄描寫我心理活動語句。(失望──希望)

第二步:體味和推敲第3段和最三段語句的意義和表達作用?

問題討論:

⑴離鄉20年,“我”對故鄉的感情是怎樣的?爲什麼會有這種感情?

⑵看到故鄉,“我”的心情怎樣?爲什麼?

⑶“我”希望的故鄉是怎樣的呢?

⑷爲什麼閏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落遠?

⑸細讀“路”的文字,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5、總結:

⑴閏土、楊二嫂、“我”三人分別是哪個階層的代表?作品塑造這些人物有什麼作用?

⑵歸納小說的主題思想。

三、閱讀延伸

木屐

沉重的木屐軋在江南惆悵的雨地裏。爸爸的背上,不是揹着我,就是馱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憊的.雙腳拖着,彎彎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齒。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與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隨着池塘邊的水翻車,一圈圈地碾動了歲月的車輪。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黃牛的背,而犁卻馱上爸爸的肩膀。雨聲中,我反覆聆聽木屐敲擊土地的聲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這顫抖的敲擊中,我長大了。

轉眼,我到了上學的年紀。爸爸送我上學那天又下雨,我騎坐在爸爸的背上。然而,一條淹沒小木橋的河水阻住了我們的去路。爸爸捲起褲管,咬着牙涉過冰寒徹骨的春水,我分明聽見他牙關的磕碰並感受到他身體的顫抖。第一次,我感覺江南的雨天是惆悵的。

放學時,我衝出教室,卻發覺雨滴裏微笑着的爸爸。他執意讓我騎“高馬”。我執拗不過,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氣將我放下休息,我回頭時確見一行零亂、不規則的屐齒印。看着爸爸蒼白的臉,我眼淚奪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讓他背了。

於是,我擁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學穿着一雙半舊的雨靴來上學,引起全校學生的羨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雙雨靴。爲了達到目的,一天我將我的木屐藏在一個山洞裏,謊稱丟了。從不打罵我的爸爸惱怒,揚起手打我,落下卻輕輕的。在他的天平上,一頭是祖輩的財富,一頭是兒子。

當晚,堂屋響着不斷的咳嗽聲和斧頭聲,我失眠了,發誓再也不讓爸爸生氣,準備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當我從黎明的迷糊中醒來,卻見一雙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擺在牀前。

我看到套上牛準備去春耕的爸爸通紅的眼睛,我的眼淚悄悄的流了下來。爸爸忽然返身,撫摸着我的頭說:做人要踏實,不要這山望那山高,懂嗎?

我呆呆的點點頭,看着晨曦中爸爸遠去的身影和他身後的一個個屐齒印……

終於,我接到了那張我只能在地圖上才能看到、我夢想的地方來的“錄取通知書”。走的前夜,鄉親們來送我,屋檐下襬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鄉親們回家時,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畫下了一個木屐永遠走不出的圈。”回過頭來,卻發現爸

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門角擺放在沒有繼承人的鐵犁和木屐上。見我望着他,爸爸忙擠出一絲笑,自我安慰的說: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鄉親們照顧。”

看着爸爸斑白的頭髮,我才猛然意識到他老了。

坐在行將遠去的汽車上,我脫下了那雙木屐。這時幾次勸不回去,堅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給我一樣東西,就轉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離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駝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悵的雨地裏。

我心裏像堵着什麼,不覺觸到爸爸送我的東西,打開一看,竟是一雙新雨靴……

11、請寫出選文的線索和感情基調。

12、選文通過哪些具體事件來體現父愛,請簡要概括。

13、文中寫“我感覺江南的雨天是惆悵的”,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惆悵”?

14、如何理解文中“斗笠畫下了一個木屐永遠走不出的圈”,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15、從選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話,並從思想內容和語言表達兩個方面說說感受最深的理由。(上題中的句子除外)

人教版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2頁例1及練習十一的第1、2、3、4題。

教材分析:教材提供的是一幅小朋友餵雞的圖,利用這幅圖抽像出“連加計算”類型的題。“連加”對於剛上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是學習的難點。因爲它是由兩個計算步驟構成的一個連續的口算過程。在計算中要先記住前兩個數相加的結果,再與第三個數相加,才能完成計算任務。一年級的學生往往把第一步計算的結果忘記,因此第二步的計算也就不容易了。因此我設計了連動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地上有5只小雞,跑來了2只,停一下,又跑來了1只,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上的動畫過程,理解“5+2+1”的意義和計算順序。

學情分析:最後通過一個拿“8分錢”的遊戲,讓學生明白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數學是生活的需要,並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實際情景中抽象出連加計算數學問題的過程,直觀理解連加計算的意義。

2.掌握連加計算的方法,能正確地計算10以內的連加計算。

3.初步學習用連加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體會連加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準備: 10根小棒、實物圖形卡片、裝錢的信封。

教學設計:

一、質疑激情

導語:同學們,小明是一個愛勞動的孩子。今天,她又在幫媽媽幹活了,瞧!小明在幹什麼?(出示小明在喂5只小雞)請問:現在地上有幾隻小雞在吃米?

[藉助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來開始上課,學生比較感興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學習的狀態。同時也進行品德教育。]

二、操作探索,學習新知

1.引導觀察。

請同學們看屏幕觀察。(小明在喂5只小雞,接着出示跑來2只小雞,停頓一下,最後出示跑來1只小雞)

[觀察動畫,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交流、彙報。

a.問:你從屏幕上看到了什麼?

b.小組交流。

c.學生彙報。(學生可能說:小明在喂5只小雞,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共有幾隻小雞?也可能說有5只小雞在吃米,跑來3只小雞,共有幾隻?提醒學生,跑來的學生說出算式,5+2+1,教師問:這個算式和我們以前學過的算式一樣嗎?不一樣。3只是一起跑來的嗎?)

[小組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學生的發言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能力,也很自然地引出了課題。]

d.引導揭示課題:像這種算式我們叫“連加”。

板書課題: lián jiā

連 加

3.探究“連加”計算的順序方法。

a.提問:5+2+1=8,你是怎樣算出得數的?

b.小組合作探索方法。

c.小組彙報。學生可能說◆一個一個地數出來的。◆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共跑來3只,加上原來的5只,共是8只。(不管哪種方法,學生只要說出理由,都給予肯定。)

[教師讓學生說,但並不限制學生的說法,體現了現代教學思想的算法多樣化,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d.教師總結計算順序和方法。

板書5+2+1=8

三、應用拓展

1.動手操作:

a.教師談話,拿出小棒,跟老師這樣做:先拿出4根,再拿出2根,最後拿出3根。共拿出了幾根?列算式說得數。

b.學生活動。請照老師的樣子,和你的.同位,來試一試:拿小棒、說算式、說得數。

[學生並不是簡單重複老師的動作,而是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理解了“連加”的順序,深化了新知。]

2.鞏固練習。

出示練習十一的第2題,學生先說題意,再填在書上,指名學生說,集體訂正。

3.變式練習:遊戲:從信封內拿出8分錢。

[運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到了數學的價值。]

a.教師提要求:1.信封內有6個1分、4個2分、1個5分,請你拿出8分錢,看有幾種拿法,填在表裏。2.同位合作,一人拿,一人記。

b.學生展示拿法。 5分 2分 1分

5分

2分

1分

第一種

()個

()個

()個

第二種

()個

()個

()個

第三種

()個

()個

()個

第四種

()個

()個

()個

第五種

()個

()個

()個

第六種

()個

()個

()個

第七種

()個

()個

()個

[通過變式練習,讓學生真正明白了:學習數學是爲了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是生活的需要。同時也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四、課堂小結:問學生: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

教學反思:一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相對比較弱,因此教師創造了許多動手操作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了學習中。但教師沒有僅僅限於知識的教學,更注重知識的運用,讓學生學會必要的知識後,及時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爲今後學習數學鼓足了勁。

人教版教學設計9

【教學設計】

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歷史、地理、計算機的會考,課外幾乎騰不出時間來背誦。所以,爲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決定多加一課時,把背誦的任務揉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外不再留任何作業。

爲此,我對《師說》的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第一課時

1、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序”“辭”“賦”“疏”“傳”等文體引出“說”並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

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

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說關於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4、讓學生閱讀註釋1,瞭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

5、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老師打出關於作者韓愈的幻燈片,指名讓平時語文學習最吃力的同學進行信息復位。用以當堂記住作家知識。

6、教師範讀課文。

7、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着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8、提問:整體感知之後,大家發現本文哪一段與解說“師”的道理關係不大?引出第四段。

9、提問:第四段起什麼作用?讓學生對照註釋翻譯第四段。

10、提問: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

11、在回答過程中講清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

12、通過“不拘於時”簡述寫作背景,破解解題時留下的懸念。

13、理清該段思路,背誦全段。

14、過渡到第一段,讓學生對照註釋翻譯第一段,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15、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16、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

17、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背誦。

16、連貫背誦全段。

第二課時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讓學生藉助註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4、完成海淀版練習冊104頁的第八題,全面瞭解本段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並體味這種思路和方法的好處。

5、藉助此表指導背誦。

6、連貫背誦全段。

7、默寫全段。

第三課時

1、齊讀第三自然段。

2、讓學生藉助註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4、讓學生歸納總結論證方法並體味這種方法的好處。

5、指導背誦。

6、理全文思路,背誦全文。

7、處理課後習題和海淀版練習冊。

【教學效果】

當初設計的從文本出發,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並通過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同時也順利實現了在課上完成背誦、處理完作業的預想。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裏有不同的收穫,解決了“優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第二天提問的結果也表明,同學們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學常識。課程結束以後,百分之八十的同學能夠背誦全文並默寫。說明大家對本文的邏輯思路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另外,教學處在第一課時結束以後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同學對本課內容感興趣並有較大收穫。

【教學反思】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同時,由於過分強調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爲背誦服務,並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後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後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爲,“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爲:“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鑽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爲大家的榜樣的。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展示的機會,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教學設計10

【學習目標】

1、樂於探究,能發現詞語的結構特點。

2、能獨立識字,區別形近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通過口語交際調動學生參加討論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能向大家展示自己課外學習所得,展示與同學合作辦的牆報、以及其他有關記錄“六一”活動的內容。

【課前準備】

1、課堂小練習。

2、生字認讀卡片。

3、“辯論會”的活動主題牌。

【教學設計】

〖我的發現

引導學生髮現六組詞語的.共同構詞特點:重疊形式相同;都是由兩個意思相反的詞構成的。

1、請學生自由讀詞語,說說這些詞語有哪些相同之處,再讀讀這些詞語,注意把握這些詞語的朗讀節奏。

2、照樣子說詞語:

大大小小──(大小) 多多少少──( )

深深淺淺──( ) 高高低低──( )

長長短短──( ) 粗粗細細──( )

〖日積月累

1、讀讀認認:

⑴ 自由練讀四組同偏旁的字,說說每一組中的字有哪些相同之處。

⑵ 讀讀生字組成的詞語,想想這些字詞的意思。

⑶ 通過組詞的形式,認讀記憶八個生字。

⑷ 採取多種形式鞏固識記。

2、我會填:

⑴ 看題目,說說這道題要我們幹什麼。

⑵ 仔細讀讀每一組字,說說你有什麼發現。

⑶ 獨立完成練習。

⑷ 四人小組交流互改,有不能確定正誤的,提出來請老師或同學幫助。

3、我會讀:

⑴ 自由練讀。

⑵ 說說你讀懂了什麼?(引導學生懂得愛護公共設施,人人有責)

⑶ 提出不懂的問題,集體討論解決。

⑷ 交流該怎麼來讀這首詩,再自由練讀。

⑸ 賽詩會──年誰讀得最好。

人教版教學設計11

【學習內容】

人教版本第二單元位置第2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識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關係,能用左、右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初步掌握判斷左、右位置的方法:明確以“誰”爲標準,“誰”的左右。

【學習重點】

建立左右的標準,能初步掌握判斷左、右位置的方法。

【學習難點】

1、明確左右的標準;

2、能正確用左右來描述物體的位置。

【設計特色】

通過學生個體先進行獨立思考,進而同桌爲單位進行討論、分析,並解答老師提出的一個關鍵性問題“爲什麼不同的人的左右是誰就不一樣?”整理出判斷左右時必須明確是“誰”的左右,以誰爲標準去判斷。

【學習過程】

環節

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目標

問題情境

一、遊戲引入。

1、老師口令,生做動作:(1)、伸出你的.左手,甩甩你的右手。

(2)、指指你的右眼,捂住你的左耳。

(3)、用你的右手捏捏你的左耳朵……

2、小結:在剛纔的遊戲裏多次出現了兩個字,什麼字?(左右)同學們,你能猜到我們今天將要學什麼?

3、板書:左右

根據老師的指令作出相應的舉動,遊戲中產生學習的興趣。

以學生喜歡的遊戲活動入手,喚起學生學習的願望。

獨立探究

獨立學習任務:

每個人觀察一下自己的左邊、右邊分別是誰?

每個人都要認真地觀察。

先認清自己的左右分別是誰,爲發現判斷左右的標準的學習做好準備。

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任務:

1、以同桌爲一組,互相說說自己左右兩邊的人是誰。

2、想一想:自己的左右兩邊的人爲什麼和同桌的不同。

先把獨立學習的結果在小組內彙集,接受組內其他同學的評價,發現錯誤及時改正。然後通過觀察、思考與交流,得出判斷左右時,知道是“誰”的左右很重要。

把大家觀察與思考的結果在組內彙集,得出判斷之前必須知道是誰的左右。

建構模型

把握好“誰”的左右,也就是以誰爲標準去判斷左右。

應用拓展

左右的相對性。

1、疑問:剛纔在遊戲時,同樣是舉右手,爲什麼老師舉的右手和你們的不同?(方向)

2、追問1: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3、追問2:怎樣才能和你們的右手在一個方向呢?

4、小結:當方向相反的時候,就會出現以上的情況,把我們的方向調到一樣的時候,就可以使我們的手的方向一樣。

在教師引導下明確左右時有相對性的,當方向改變時,左右會隨之發生改變。

【板書設計】

左右

人教版教學設計12

【教學目的】

1、體驗成長的感受。

2、學習小說的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學習小說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成長體驗,細節欣賞。

【教學難點】

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預讀

1、導語:同學們到了初三,身體長高了,都覺得自己長大了,但是你心理“長大”了嗎?這篇課文描述了一個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到蘆葦蕩裏去放鴨。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壓迫着他同時也錘鍊着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後,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要長大。你有這樣“長大”的體驗嗎?

2、作家簡介:曹文軒,1954年生於江蘇鹽城農村,現爲全國作協委員,北大教授。著有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等,小說《草房子》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3、預讀課文。要求:疏通大致情節,劃出精彩細節和優美的句子。

4、積累詞彙:

⑴讀準字音:

嬉鬧覓食驅除舊茬兒戳破撩逗

⑵解釋詞語:

厚實:富裕。

覓食:尋找食物。

嬉鬧:笑着鬧着。

驅除:趕走,除掉。

迴應:回答。撩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二、情節梳理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們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三、細節與成長

1、“我要上岸回家……”──幼稚、軟弱、戀家。

2、“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克服想家,展望未來。

3、“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軟弱。

4、夢到母親,哇哇大哭,“我要回家”──幼稚軟弱,已經受磨練。

5、遇到暴風雨時的種種表現──鎮定、勇敢、堅強、負責。

6、找到鴨子又迷路時,他哭了起來──情緒的發泄。是委屈的,激動的哭。

7、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想起母親……長大了,堅強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勇敢堅強的面對現實。

8、他驚喜地發現鴨下蛋了──成長的自豪和驕傲。

“孤獨之旅”的含義是:杜小康在孤獨中成長的過程。

四、環境與語言

1、自然環境描寫爲人物成長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背景。

試找出小說環境描寫的段落,說說這樣的環境描寫對錶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麼作用。

①鴨羣:鴨子的恐懼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

鴨子的長大是杜小康成長的寫照。

②蘆葦蕩:前部分那無邊無際的蘆葦蕩製造了杜小康的恐懼與孤獨。

後部分的蘆葦蕩襯托了杜小康的“長大”。

③暴風雨:給了杜小康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2、語言有的生動細緻,有的意味深長。

試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品味體會。

如:“鴨羣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形”

“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

“鴨們也長大了”……

五、漫話成長

以“我的成長”爲話題說說自己的成長經歷。

人教版教學設計13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瞭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學習重難點】

1、瞭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學習過程】

一、引入

孩子們,我們生活在充滿愛的世界裏,你享受了哪些愛?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是什麼?有一個小朋友卡羅納在也無法享受母愛,因爲他的母親去世了。今天我們學習《卡羅納》看看大家是怎樣做的。

二、初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通讀課文,藉助拼音把課文讀正確並瞭解課文大致內容。

師生交流:你讀懂了什麼?

2、再讀課文,勾出使你受感動的地方,在旁邊寫出感想。

3、分小組交流。

三、交流閱讀中的收穫

1、說說哪些地方使你感動,爲什麼?

2、讀4~8段,找出大家知道卡羅納母親去世見到卡羅納的言行舉止,在旁邊寫出感想。

3、分小組交流大家的表現並談談自己的想法。

4、全班交流。

5、說說你從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麼啓發。

四、再讀讀課文,看看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大家討論

五、讀讀“資料袋”並推薦《愛的教育》此書供學生課外閱讀,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愛

【課後小結】

1、親近文本,品詞析句:

在教學環節的安排上,注重引導學生潛心讀書,抓住“古怪”與“可愛”,通過品重點的關聯詞、成語等,採用換詞比較等的方式,以詞推進到句與語段的學習上,環環緊扣,“步步爲營”,在親近文本中,觸摸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

2、注重遷移,“現買現賣”學了第二自然段的.總分關係的寫法後,要求學生以此爲藍本,將課文第三自然段的文句進行擴充“補白”,既立足文本,又尋求有效的“讀寫結合點”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

3、追求樸實,操作性強本份教學設計能有適當的預設,並提出相應的教學應對策略,同時還能設計一些填空類的題目,引領學生有效地深入學文,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人教版教學設計14

一、學習目標

1、閱讀課文,瞭解中國農民勤儉堅韌的性格和他們艱苦的生活。

2、學習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

3、培養熱愛父親、尊重父親,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父親”的形象特點及其意義。

三、教學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簡介作者。

2、檢查預習,掌握字詞。

3、整體感知,把握課文情節。

4、再次閱讀課文,思考問題並討論。

⑴父親爲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⑵父親是怎麼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的`?

⑶新屋造好後,父親又怎麼樣了?

⑷說說文中流露出“我”對父親怎樣的情感?

⑸本文的敘事線索是什麼?

5、研讀賞析,小組討論:

⑴找出最讓你感動的描寫父親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說說使你感動的原因(體現父親的什麼特點?)。

⑵作者爲什麼在老屋的三級青石階上用了那麼多的筆墨?

6、拓展延伸:

⑴比較〈背影〉和〈臺階〉在立意和選材上的異同。

⑵在生活中你的父親有什麼特點是你感動最深的?請你以“給父親畫像”爲話題,說一段話(注意抓住父親的特點)。

7、佈置作業。

人教版教學設計15

六年級語文上冊《山中訪友》教案設計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山中訪友》是一篇詞美、句美、景美、情美的佳作。因此教學時以“審美”爲切入口,按照美的規律從審美角度進行閱讀設計,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創設審美的閱讀情境,喚起學生的美感情趣,使學生獲得美感體驗。在具體的教學中以課文爲本,以緊扣品讀字句爲前提,領着學生在誦讀中發現美的朋友,品味美的情感,抒發美的心聲,以此培養學生的審美想像、審美情感、審美意識,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把握作者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語段,

領會文章第二人稱的妙用、擬人手法的運用。

2、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優美的語言,鑑賞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

欣賞品味文章的語言,在欣賞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教學難點

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寫景狀物的技巧(細心觀察、用心領悟、細膩的描寫),學習運用。

四、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導讀法、點撥法

五、教學步驟

一、走近山中:

1、導入新課:

有人說,沒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在春光明媚,草長鶯飛,百花爭豔的時節出去踏青訪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時還會留下一個好記憶。因此,我特地爲大家請來一位導遊,他是李漢榮作家。(課件顯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導滿懷好心情帶我們到“山中訪友”。(課件顯示課題)

2、播放課件《山中訪友》,學生觀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設計意圖:藉助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幫助學生走進文中所描繪的畫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爲下環節與文本交流打下基礎。)

二、走進山中:

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課件顯示問題)

(1)作者滿懷好心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誰?(學生答,師板書: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白雲、懸崖、瀑布、雲雀、落葉、老柏樹、歸鳥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點,理清思路。)

(2)這些“朋友”我們平時也常常見到,我們通常稱之爲什麼?(景物)

文章寫的是作者“山中觀景”的過程,爲什麼要以“山中訪友”爲題呢?

這兩個標題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區別?用心體會,認真思考。

(3)學生暢談看法。

(4)教師小結:用朋友稱呼山中的景物,表現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愛、與它們的親近,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把景物寫活了、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

2、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讀一讀,並說一說喜歡的理由。

(1)作者喜愛、親近大自然的感情還可以從哪些詞語、句子中感受出來?

(2)作者是“訪友”而非“觀景”從哪些語句中可以進一步感受出來?

(設計意圖:此環節意在讓學生於誦讀中,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並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學生可能找到的好詞好句有:

(1)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

(由第三人稱變爲第二人稱。用第二人稱,好象面對面地與老橋交談、傾訴,使得作者所表達的感情更親切、更自然、更強烈。)

(2)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彼岸,你把滾滾流水送向遠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擬人手法,既抓住古橋形狀的特點,又寫出古橋鞠躬盡瘁爲人類服務的奉獻精神。)

(3)走進樹林,鳥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擬人,“喚”和“交換眼神”,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感覺特別的親切。)

(設計意圖:在學生列舉句子時進行引導,讓學生對一些有特點的句子進行分析、感悟、閱讀理解並通過朗讀加深體會。)

3、欣賞品味,領悟感受

在作者的筆下,各種各樣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們自己的生命,在朗讀中,哪一樣景物深深地打動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爲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爲什麼?(靜心默讀。一邊讀一邊想象文中動人的畫面,並且給畫面配上色彩和聲音,讓畫面在腦中動起來;也可以聯想生活中或者書中,影視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請同學們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詩情畫意的畫面,好,請進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歡、最令自己感動的景物,欣賞領略語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自己喜歡的景物的語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爲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爲什麼?

我希望自己成爲_________________,因爲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表述,反映他們對於課文語言的理解和領會,同時也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在學生描述的過程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幾句話,着重朗讀,深入體會,再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對於重要詞語、關鍵語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沒有,爲作者所讚揚的、被我們所喜愛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爲:他們身上有着一種爲我們所熟悉的,在我們身邊存在着的可貴的品質,有哪些呢?(無私奉獻、自我犧牲、清澈純潔、充滿智慧……)——正是由於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給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啓迪,所以才讓我們這樣流連忘返吧。

(設計意圖: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和薰陶。使他們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指導學生朗讀美句佳段。

5、聯想創作:

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在我們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讓人忍不住想要去親近。在作者的親切的呼喚聲中,在作者熱情的讚美聲中,山中的景物會有怎樣的感悟和迴應呢,試着猜想一下它們的內心世界,試着以某一種景物的語氣給作者寫一段迴應的話吧。

要求:①同桌兩位同學互相配合,一位同學讀原文,一位同學進行相應的想象,然後互換角色,再試一次。

②要儘量地喚起自己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體會自然景物的特點。

③要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人稱的變化,恰當地選用詞語,儘量做到語言生動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關練習。。

(2)全班交流,教師和同學及時予以點評,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設計意圖:小組中的交流與合作,這個過程體現了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關注,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

例句: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橋爺爺!,你無怨無悔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擡頭望你,我就想起長征途中的老班長和捨己爲人的老支書。

古橋爺爺:你好,我矗立在這裏,看風雲變幻,看人世滄桑,深感時光易逝,幾百年,幾千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孩子,要珍惜現在的一切啊。

(設計意圖: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三、走出山中

李作家把去訪友時的“好心情”帶回了家。爲答謝山中好友,他準備舉辦一個朋友聯歡會。爲此,他特邀記者參加並準備會前接受採訪。如果你是記者,你有什麼問題想採訪李作家?(教師扮演李作家,學生扮演記者開展采訪活動)

(設計意圖:一是教師因勢利導,適當滲透思想教育---要熱愛大自然,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二是活動中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四、總結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我們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經歷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難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們,大自然是我們的好朋友,能給我們以許多啓迪,我們可以盡情地去親近大自然,放鬆我們的身體,同時也應該愛護大自然。

五、佈置作業

仿寫片斷《秋日的山中訪友》

板書設計

山中觀景(事)

山中訪友 擬人手法

熱愛自然(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