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內古詩知識點歸納彙總

本文已影響 2.47W人 

  一、杜甫詩三首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內古詩知識點歸納彙總

1、《望嶽》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詩中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爲歌詠泰山的名篇。

全詩可分兩大層,都是切着“望”字寫的。

前兩聯爲第一大層,着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所見。泰山位於古代齊、魯兩國之間,其北爲齊,其南爲魯,齊、魯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結果。“未了”,綿綿不盡之意。這裏,詩人想說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個什麼樣子嗎?請看,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着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這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所見。上句寫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虛筆。爲什麼要用虛筆?因爲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鍾,這是詩人的強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詩人心靈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寫泰山的高大,這是實寫。“陰陽”分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曉猶昏。“割”字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後兩聯爲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現的是詩人的感受。“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寫的是實景,乃細望所見。泰山極高,白日裏可以望見山腰間的團團雲氣,層出不窮;又極幽深,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詩人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表達了心情的激盪和眼界的空闊,然後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裏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峯的誓言。

2、《春望》這首詩是一首五言律詩,詩人寫 於安史之亂期間,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是寫望中所見:國都在淪陷後已經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如此強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驚心呢!這一聯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此聯向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以詩人爲“感”“恨”的主體。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着他,他怎能不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呢?另一種以花、鳥爲“感”“恨”的主體。這自然是詩人移情於物的結果。這兩種解釋實質上並無區別,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啓下,章法分明。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意思是自開春以來戰火愈燒愈熾,因而跟家人難通音信。據史載,安祿山發動叛亂的初期,自京畿、坊至於岐、隴都曾遭到叛軍的侵擾,百姓慘遭殺戮。詩人家在於州(今陝西富縣),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詩人這一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實──半年後,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髮。”“白頭”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他蒼老得這麼快,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3、《石 壕 吏》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後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洛陽一帶又騷動起來。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深刻地寫出了老百姓的

困苦和對老百姓的同情和戰爭對老百姓的殘酷,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和情節生動而流傳得最廣。

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後四句是這件事的尾聲,暗示老婦已被差吏抓走。

老婦“致詞”可分三層:第一層(前六句)寫老婦訴說三個兒子全都應徵赴鄴城作戰,已有兩個戰死沙場,說明這一家人已經爲國家作出了重大犧牲。第二層(中間四句)寫老婦訴說家中現狀。“室中更無人”,隱去“老翁逾牆”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孫”猶言孫子正在哺乳期間,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兒媳喪夫,本當改嫁,只因捨不得丟下孩子而仍留家中。“無完裙”,不止於說衣不蔽體,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層(最後四句)寫老婦自請應役。河陽,這是當時官軍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裏需要人,自願爲戰士們做飯,以保全家中僅存的三個人。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當時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頌石壕老婦勇於承擔苦難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進行的這場平叛的戰爭,希望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但他又寫出了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這又表明他爲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深感悲痛。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別》的其他五首詩中。

這是一首古體詩,內容是敘事性的,但又帶有抒情色彩,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處處感到有詩人在。結尾以“獨與老翁別”含蓄地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達了他對這災難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二、實戰演練

 (一)賞析《望嶽》

1、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時間是從 至 ,並由望嶽聯想到將來登嶽。 答案:遠、近 朝、暮

2、"齊魯青未了"一句表現了泰山的'"造化鍾神秀"一句描寫了泰山的;"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寫的是____ _景,用_ ____描寫,表達了 。答案:高大、神奇秀麗、實、細節、心情的激盪和眼界的空闊

3、"造化"句寫泰山的____,是___寫;"陰陽"句寫泰山的_____,是____寫。答案:秀美、虛;高大、實

4、《望嶽》中每一聯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試對此作具體解釋。首聯是,頷聯是 ,頸聯是 ,尾聯是 。答案:遠望、近望、細望、俯視

5、詩的前兩聯着力寫泰山的,後兩聯着力表現的是答案:整體形象、詩人的感受

6、對"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一句作賞析。

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峯的誓言,表達了作者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蘊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才能俯視一切、傲視羣雄。

7、 "鍾"字用得好,歷來被人稱道,試分析其好在何處?答案:"鍾"字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體現出作者對泰山雄奇秀麗美景的喜愛。

8、文中"割"字煉得極好,試分析其表達的作用。答案:從山的北面看來,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象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請結合詩句分析作者所抒發的感情。

答案: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

(二)賞析《春望》

1、頸聯除寫戰火愈燒愈熾,百姓慘遭殺戮外,作者用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 的強烈思念。答案:抵萬金 妻子兒女

2、你怎樣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答案:兩種理解都可:一種觸景生情,花鳥本應使人賞心悅目,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傷心。二種移情於物,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以此襯托詩人心情。

3、首聯中"破"、"深"字煉得極好,試分析其表達作用。答案:"破"字寫出觸目驚心之景色。"深"字寫出令人滿目悽然之景。

4、賞析千古名句"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答案:戰火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鳴。

5、"國破山河在"中"破"給人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答案:"破"字寫出國都長安淪陷,城池殘破,處處是斷壁殘垣、破磚碎瓦的破敗景象,使人觸目驚心。

6、此詩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爲一體,談談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答案:這首詩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已的感情。

7、《春望》緊扣一個"望"字,感情細膩感人。"望"的內容是:;"望"中所想的句子是:_____, 。答案: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8、《春望》一詩的主題是____;答案:傷感國事,懷念家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9、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所展示的畫面,並揭示詩句的含義。 答案: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髮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含義: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三)賞析《石壕吏

1.文中表現戰爭慘烈的句子是

2.文章的寫作背景是“,這是指 兩人發動的叛亂。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4.“老嫗”被抓走了嗎?何以爲證?答: 老答:婦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的詩句可以爲證。

5.有人說唐軍鎮壓“安史之亂”是正義的,老翁逃走是不愛國的表現。你是怎麼看的?請談談你的理由。答:應從人民遭受苦難之深重的角度,體諒老翁的行爲。

 三、《詩四首》重點賞析

  (一)歸園田居(其三)

1.本詩表現一天勞作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說說你對“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兩句的理解(尾聯的“願”指的是什麼)。

答:從表面上看,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實際上表達的是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的願望。

3. 試描繪“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所展現出的畫面。

答:狹窄的田間小路邊草木叢生,皎潔的月光照在草葉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詩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溼了。

(二)《使至塞上》這首詩敘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孤獨鬱悶的思想感情。

1. 從修辭角度賞析“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答:山高路遠,詩人覺得自己好像“徵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在敘事寫景中巧用比喻,生動形象地抒發了自己被排擠出朝廷的飄零、孤獨、鬱悶之情以及遠離故土的思念。

2. 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描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畫面。

答:大漠無邊,長天空闊,一縷青煙直上雲霄;滾滾的黃河呼嘯着奔騰而去,在河的盡頭,是一輪又紅又大的圓圓的落日。

3.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直”和“圓”兩字歷來爲人稱道,請說說這兩個字的

妙處。

答:“直”字荒涼孤獨中透着挺拔雄偉,“圓”字蒼茫壯闊中顯現柔和溫暖。“直”和“圓”兩字準確地描寫了沙漠奇異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4. 蘇軾評價王維詩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是一幅美妙的圖畫。請說說這幅畫的美是如何表現出來的。示例一:①圖畫的構圖美。畫面空間闊大,層次非常豐富: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

示例二:①圖畫的線條美。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寥寥幾筆就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

示例三:①圖畫的色彩美。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於天際,輝映着波瀾不驚的閃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圖畫的意境美。詩句形象生動描繪出壯麗、奇特、別緻的塞外風光,動靜結合,意境雄渾。“大漠”背景下,有緩緩升起的烽煙,有波瀾不驚的“長河”,有即將西下的“落日”。

 (三)渡荊門送別

1. 展開聯想和想像,描繪“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所展現的畫面。

答:連綿的羣山隨着船行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浩蕩的江水奔騰不息,在無盡的原野上滾滾東流。

2.請簡要分析第二聯中“隨”“入”字好在何處。

答:“隨”是“隨着”的意思,山隨着原野的出現逐漸消失了,化靜爲動(或“以動寫靜”),將羣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入”是“流入”的意思,浩蕩的江水奔騰不息,從荊門往遠處望去,彷彿流入無盡的原野。寫出了江水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豪情萬丈,充滿了喜悅的心情和昂揚的激情。

3.賞析“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答:夜晚江面上的月亮像飛下的明鏡,浮雲在江面上凝聚成了海市蜃樓般的美景。形象奇偉,想象瑰麗,表現出詩人豁達灑脫的個性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4.“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憐”字的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憐”字是喜愛的意思 。本句賦予水以人的情態,深情爲詩人送別,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一往情深、依依惜別。

(四)登岳陽樓(其一)

1.分析本詩的思想感情。 答: 表達了作者對國家破碎的哀傷和顧影自憐、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愁(家國之恨和身世之愁)。

2.“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的賞析。答:本聯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萬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時間的跨度上來敘事,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效果,讓人感慨萬分。

3.談談你對“白頭弔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的理解。 答:詩人滿頭白髮在漫天風霜裏憑弔,面對那蒼蒼枯木和清清波濤,心中涌動無限悲涼。 本聯語意雙關,“風霜”既指秋風,又比喻嚴峻的政治形勢;“老木滄波”既是眼前實景,又包含了詩人的憔悴悲愁,流露出家國之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