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推薦作文

關於壯族三月三的作文

本文已影響 3.46W人 

關於壯族三月三的作文1

今年,我第一次到鄉下外婆家去過三月三,農曆三月三是壯族傳統的節日。壯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飯特出名,我是早有耳聞的。一聽見五色糯米飯這個詞,我嘴都讒了。

關於壯族三月三的作文

到了外婆家,我叫外婆演示一次做糯米飯的程序給我看,外婆笑了笑就答應了。開始,外婆把楓葉放在臼中搗爛,曬乾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外婆還說,這楓葉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繼續做。

第二天,外婆把葉渣撈出來濾淨,然後取出黑色染料液體。黑色染料液體要放入鍋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外婆接着把黃梔子的果實提取,再將黃梔子搗碎成片後放入清水裏浸泡,就可以得到黃橙色的雜料液體。緊接着,外婆又用同一品種而葉片形狀不同的紅藍草經水煮而成的紅色雜料液體和紫色雜料液體跟糯米浸泡。外婆還告訴我說,這些植物葉片稍長的,顏色就稍深點,煮出來的顏色較濃,泡出來的米即成紫色;葉片較圓的,顏色較淺,煮出來的顏色較淡,泡出來的米即成鮮紅。經外婆這麼有一講,我才知道:原來一種植物還會有兩種顏色呢,真是太神奇了!

外婆說,用這些雜料浸泡過的糯米分別放在鍋裏蒸十幾分鍾,就能得出各種各樣的糯米飯。說着說着,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飯啊!

可是當外婆還沒有做好五色糯米飯時,鄰居的小夥伴已經來叫我去趕歌圩了。我聽了立刻欣喜若狂,因爲這是我第一次去趕歌圩呀。我和小夥伴邊走邊聊天起來,雖然他們說的壯語我一句也聽不懂,但是從他們的眼神和笑容裏,我知道了壯族人民是很熱情好客的,就連小孩也不例外。

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一個土坡上,只見一對對青年男女肩並着肩在土坡上對歌,周圍都圍滿了觀衆,真是熱鬧非凡啊!他們唱的山歌咿咿呀呀的,我都聽不懂唱的是什麼,但是從那些叔叔阿姨臉上的表情來看,我猜想他們唱的應該是喜慶的山歌。聽到他們的歌聲,我突然想起現在中央電視臺正在播放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裏所唱的歌,就有一些選手唱的也是用民族語言唱的歌曲,主持人把它叫作“原生態唱法”,我想:這些叔叔阿姨們唱的調子大概也應該是原生態唱法吧。

看着看着,我忽然想外婆還在家給我做五色糯米飯呢,於是我趕緊往家跑去。剛回到家門口,就聞到一股清香味從門縫裏鑽出來。我趕緊跑進家去,只見飯桌上擺滿了香噴噴的五色糯米飯,它們的顏色分別是:紅、黃、黑、紫、白五種。我連忙盛了一碗糯米飯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那五色糯米飯色澤鮮豔、五彩繽紛、晶瑩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潤柔軟、味道鮮美、純正平和、且有微甘、美味可口、沁人心脾,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

如今,已經過了一個多月,可是每當想起外婆做的五色糯米飯,那濃濃的親情和純純的友情便縈繞在我的腦海裏。

我愛美麗而迷人的家鄉,更愛家鄉勤勞熱情好客的壯族人民!

關於壯族三月三的作文2

你要走了。原諒我不親暱地叫你,因爲名字太多,我實在無法抉擇。還記得麼,當我把你所有的名字寫下來時,你撒嬌般的感動伴着一個淚水漣漣的表情。可我知道你不會哭的。你曾許下諾言,初中三年你決不會讓我們看到你哭的樣子。可你最終還是違反了,因爲一個男孩的欺負。你邊擦乾眼淚邊說,這不算。後面的解釋我早已記不清了,可我記得你倔強的表情,那個高傲的孩子,永遠長不大。

那等到三月三日,我們分別的那一天,你會哭麼?我們都不許哭,好不好?

你要走了。到另一個我們不熟悉的大城市去。你會不習慣麼?你身邊沒了我們的芭比,沒了我們的祕密花園,沒了我們的瘋笑。這裏你不吃早飯時會有人提醒,那裏呢?這樣遲早會落下胃病的。你聽了這話,只是笑笑,不服氣地昂頭甩辮子。我們有時明明都知道是對的,卻用這樣的方式裝成不同意。我們這倆個奇怪的孩子,永遠長不大。

那等到三月三日,我們分別的那一天,你會把悲傷藏起來,燦爛地笑麼?我們會習慣這種分別的場面嗎?

你要走了。我想,不習慣的不僅是你,更是我吧。你將不會天天在我身邊,蝴蝶一般地轉悠,你將不會與我走在花徑上訴說心腸,你將不會以你萬伏電壓的眼睛玩笑般地電我……不會了!從此,沒有人陪我一起瘋狂地大笑,沒人陪我擺弄那些在他人眼中幼稚的東西,沒人拉我無所事事地閒逛,沒人能如此瞭解我,沒人能與我如此相象……

那等到三月三日,我們分別的那一天,我該挽留你麼?

我們曾大喊:“我們要永遠在一起做好朋友!”你還記得麼?但我知道這不可能,所以我早已做好初三畢業後分離的準備。可爲什麼你要將這提早半年?

我甚至開始質疑“永遠”。難道說,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永恆的事情嗎?所謂的永恆,只是天大的謊話?

那永遠長不大,不也是一個笑話嗎?長大了,就必須接受一次次這樣殘酷的洗禮?

我不知道。也許也不會有人知道。彼得?;潘只是想象中永無島的精靈,《不想長大》也只是童心未泯者編織的美麗謊言。同樣不想長大的我們,也在自欺欺人地欺騙着自己。

等到三月三日,我只能說聲再見了。

再見。你要好好的。

再見。我們都要好好的。

再見。我們不許哭。

再見。請不要忘記,那些日子,那些地方,那時花開。

三月三日,離歌奏響。

關於壯族三月三的作文3

“年年三月擺歌臺,聲聲山歌唱不絕……”在農曆三月初三時,便是壯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歌圩節。

而關於歌圩節還有這樣的一個傳說。

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人們稱她“劉三姐”。劉三姐聰明過人,經常有山歌歌頌勞動人民的辛苦,以及揭露財主們的罪行。以至於財主們一心想將劉三姐,除之而後快。在一年的三月初三,劉三姐上山砍柴,下山時,一位名叫莫懷仁的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導致劉三姐不幸墜崖身亡。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劉三姐,現在每年三月初三這天歌唱,一唱便是三天三夜,從此,歌圩節便形成了。

“咚,咚,咚。”

聽,這是哪的聲音?原來,這是有人在跳竹竿舞啊。

一些壯族的原住民手持竹竿,對立面的站着。口中唱着山歌,手中的竹竿便跟着山歌的節奏上下襬動着發出“咚咚”聲。唱起了山歌,那些手捧五彩糯飯的壯族老鄉也跟着節奏跳起了竹竿舞。激昂歡樂的竹竿舞,不僅深深地感染着我們的身心,也使一些遊客情不自禁地加入了進去。頓時,所有的歡呼聲、喝彩聲、鼓掌聲都交織在了一起,形成了一首美妙的交響樂。

一曲竹竿舞未了,歌圩節的另一出重頭戲――山歌對唱,開始了。

“林中千萬樹,單這顆勻稱;林中這些人,數妹最心稱。”在這個壯族一年一度的重大節日裏,壯族人民不僅會舉行盛大的宴會,還會在這天擇良人。若有能對上山歌的人,便是有緣人。

除了竹竿舞,山歌對唱等活動,壯族人民還在那三天裏舉行舞龍(獅)、鬥牛、吃五彩糯米飯、拋綵球等活動,以示喜慶。

祭三姐,唱山歌,三月三,歌圩節。

關於壯族三月三的作文4

每年農曆三月,正是風和日麗,春花燦爛的時節,我們廣西壯族同胞也迎來一個傳統盛大的節日——三月三。 每年三月三,家家戶戶都要蒸上花糯飯。今年我家也不例外。提前幾天,奶奶就把做花糯飯的原料:楓樹葉、染飯草、黃花、糯米都準備好了。

三月初二,吃完晚飯後,我就讓奶奶教我如何做花糯飯。奶奶說:“做花糯飯,首先要準備各種顏色的水,這是很關鍵的,否則就蒸不出漂亮的花糯飯了。”我看見奶奶把搗碎的楓樹葉先用水煮,再用手搓,如此反覆幾次,最後過濾,墨一樣黑的水就準備好了。接下來是染紫色的染飯草,做法和楓樹葉一樣。最容易做的是黃顏料的水,先把黃花放到水裏煮幾分鐘,再倒出過濾就可以了。最後奶奶把煮好的水分別放在不同的盆裏,倒進糯米進行浸泡。就這樣,蒸花糯飯的準備工作就做好了,只要等到第二天把用不同顏色的水浸泡的糯米蒸熟,大工就算告成了。

奶奶邊教我,還邊給我講了一個傳奇故事:相傳很久以前,廣西有一位名叫“劉三姐”的歌仙,歌聲優美,但她常用山歌揭露財主們的罪行,財主們卻拿她沒辦法,心中很是記恨。終於在一年的三月初三,在劉三姐上山砍柴時,派人斬斷山藤,使其跌入山谷身亡。後來人們就在三月初三這天蒸花糯飯祭奠她,唱山歌來紀念她 三月三的早晨,我在一股濃濃的香味中醒來,原來奶奶已經把花糯飯蒸好了。我連忙起來,奶奶就把蒸好的花糯飯倒進大圓盆裏,熱騰騰的,香噴噴的,又活像一個美豔的花盆。黑的如墨,白的似玉,黃的像金,紫的若水晶,很是漂亮。讓人看的口水直流,我迫不及待的捏上一團,放進嘴裏,真香!我吃了一小碗後,就捏上一團竄門去了。各家小朋友都拿出自家做的花糯飯,看誰家的做得漂亮。

今年的三月三我學會怎樣做花糯飯,真佩服古代廣西壯族人民的聰明才智,能從大自然中發掘如此漂亮的食用的顏色。我還了解了民族的英雄:敢於與惡勢力做鬥爭的劉三姐。

關於壯族三月三的作文5

我的家鄉就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這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這裏保留了很多風俗習慣,我想介紹的是“三月三歌圩節”。在我國“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相傳三月三是皇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爲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但是現在,每個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壯族的三月三相傳爲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壯族的特色,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爲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爲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壯族山歌簡稱爲“壯歌”,又稱“壯族民歌”,一般指壯族人民用壯話演唱的民間歌謠。壯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吶喊。雖然吶喊不能算是歌,但它無疑孕育出了壯族山歌的種子。真正義意上的壯歌應該是從壯族原始社會中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開始,這從現在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中可見一斑。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繡球一直流傳至今。壯族素以“善歌”著稱,壯鄉素有“歌海”盛譽。壯民善以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壯族山歌歷史悠久,壯民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幾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節上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不過壯族人玩繡球,以拋繡球爲樂,也不是近一兩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輔所著的《溪蠻叢笑》,對歌墟的拋繡球活動描述道:“土俗節數日,野外男女分兩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來拋接,名爲飛綸。”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也說:“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爲行列,以五色結爲球,歌而拋之,謂之飛綸。男女目成,則女受綸而男婚已定。”所謂飛綸,就是今天的繡球。

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悽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宋《太平寰宇記》中也記載:“壯人於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已經相當興盛。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墟活動的地方就有多達26個縣,幾乎遍佈廣西各地。

如今在我們家裏,雖然不會以唱山歌的形式過節,但仍然會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等等歡度節日。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將是永恆的經典。

關於壯族三月三的作文6

美麗富饒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彩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

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在壯語中被稱作“窩墩”、“窩巖”,意爲“出野外玩耍”。由於這種活動相互酬唱,彼此對歌,所以古代人之爲“墩圩”。

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着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纔出衆的青年爲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不過,據古代文獻的記載,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悽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這裏所說的就是男女青年聚會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發展,並定期在固定地點舉行。

壯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過,農曆三月三最爲隆重。搭綵棚、擺歌臺、拋綵球、擇佳偶,別有風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羣,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瞭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后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有精采的拋繡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羣衆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