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推薦作文

高考作文命題走向教案

本文已影響 3.11W人 

  一、2004年高考作文的特點

高考作文命題走向教案

20xx年全國各具特色的15道高考作文試題,呈現以下特點:

(一)、從命題的形式看,幾乎是清一色採用話題作文,唯北京卷以“包容”爲題——看是屬於命題作文,但從實質看,這樣的命題作文也可以納入話題作文的範疇。

從試題的構造看,同是話題作文,卻出現了三種類型:一是材料型,二是命題型,三是選題型。在15道試題中,材料型佔12道題,形成了一股主流,是當前語文界使用頻率最高的題型,也是高考作文命題的首選。上海的“忙”,北京的“包容”,採用命題型話題作文。這種類型的題目簡約明快,思維空間廣闊,有着很好的發展勢頭。福建卷則另闢蹊徑,採用選題型。這種題型打破了只給一個話題的成規,爲高考作文命題作了有益的嘗試。

從文體的要求看,有的全不限,有的是加限制的不限,焦點仍然在於能不能寫詩歌。高考作文能不能寫詩歌,這是見仁見智的學術問題,但全國卷允許寫詩達數年之久,卻遲遲不拿出評價的標準,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從話題的設計看,聯合式話題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4份全國卷、天津卷,遼寧卷、浙江卷、重慶卷、江蘇卷、廣東卷等10份試卷這樣設計話題,真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爲之。不過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受20xx年話題模式的影響,意在增多話題的限制,加大審題的難度,加強試題的避猜性,大大提高了考查的思維價值。除外,設計單一式話題的有北京、上海、湖北、湖南等,設計多項式話題的有福建卷,從而顯示了話題設計的多樣性。

(二)從話題的內容上看大體反映以下幾個方面:

1、審察自我,正視問題:全國卷的“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看到自己與看到別人”,重慶卷的“自我認識與他人期望”,共有三個話題就如何看待自己與別人展開討論,都是以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爲核心來考查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和寫作能力。全國卷的另兩個話題是“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及“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前一個話題是談論一個人應該怎樣正確對待所遭遇的挫折,後一個話題是談論一個人應該如何去面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它們實際上是從正反兩面談論如何正確面對自己所遇到的困難,從而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這五道題植根於中學生的思想土壤,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2、關注社會,聚焦熱點:上海卷的話題“忙”,抓住了當今社會講究快節奏高效率的特點,把作文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浙江卷的話題“人文素養與發展”,是從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總體達標比例與經濟發展不協調的現狀提煉出來的,讓高考作文與現實中的.社會矛盾掛鉤,引發考生深入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湖南卷的話題“家庭教育”,是當前全社會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考生首當其衝,最有生活體驗,也最有發言權。上面這些話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生活熱點,意義重大。

3、價值取向,道德修養:天津卷“材與非材”,遼寧卷 “平凡與自豪”,都屬於價值觀範疇。發人深省且充滿思辯性。偉大出自平凡,我們在爲偉大而驕傲的同時,也要爲平凡而自豪——正確對待平凡,這樣的話題廣大考生大有發揮的餘地。北京卷 “包容”,湖北卷 “買鏡”,都跟道德修養有關。我們的祖先極爲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綿延的傳統美德和豐富的文化積澱,給考生寫作的靈動。

4、自然情致,人文景觀:江蘇卷以“水的靈動,山的沉穩”爲話題,讓考生走進大自然;福建卷以人物(文學形象)爲話題,使試題充滿人文色彩。

  二、“新課標”下的20xx年高考作文命題走向

任何事物的變化,一是本身的矛盾所引起的發展變化,二是外界的原因引起的發展變化。高考作文也是如此。

對於高考作文影響最大的,筆者認爲是2002年新修訂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和2004年正式實施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高考作文受到的直接影響來自於語文考綱,而且考綱是《大綱》《課標》的執行方案以及觀念的具體化。新課標、新考試精神要求學生“負責任地寫作”、“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要有獨立的寫作思維”,這是作文拿高分的新標準。據此,對20xx年高考作文命題走向作以下的預測。

1。在“認識”這個話題上繼續引申。引導中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2003年的“情感的親疏與認識關係”,延續到今年的全國卷的四個話題,還有其它省份的幾個話題作文,都是講“認識”的。認識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認識社會,才能融入當代中國的社會;認識自我,才能全面發展,規劃人生理想。因此,20xx年從“認識”這個話題還可能進一步細化,具體化。

2。從審美引申到文化。《課標》:“審美教育有助於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能力。”2004年的江蘇卷“山的沉穩,水的靈動”是這一方面的可貴嘗試。當然,關於知、情、意在作文方面的考查,不一定全面考,更不一定侷限於山水自然,也可能有對人的審美(帥、酷以及氣質),也可能有對社會風尚及流行文化的審美,也可能對傳統文化中小說及詩、詞、曲、賦的審美,甚至可能引申到文化的範疇。

3。考查語言運用和語文實踐活動。在《課標》裏“應用、拓展”,“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範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口頭應用能力,能根據交際的需要,選擇適當時機與場合,提出話題,敏捷應對,注意表達效果。參加演講與辯論,學習主持集會、演出等活動。”關於這方面的考題,在90年代有給編輯部的一封信,反映環保問題;上海卷,近年來有假設從某刊物的幾個欄目中選一個做編輯;以前上海卷連續兩年寫小作文:兩分鐘的發言稿,從考查“說”的角度出題;其實,還可以考講演稿,還有辯論、採訪、主持等等,全面考查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樣既考了“寫”,又考了“說”,把高考作文與語文活動聯繫起來。

4。把課外閱讀與高考作文聯繫起來。2004年福建卷,列了兩組人物,每組5人,5人中有真實歷史人物,也有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也就是說,傳記人物與文學形象。這古今中外的5個人物都是可以從課外閱讀中獲得。那麼800字以上的文章就是兩種體裁,一是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速(縮)寫;二是評論,文學評論或歷史人物評論。因此,作爲應對策略,除了讀小說外,還應引導學生閱讀歷史人物傳記。沒有閱讀便無從下筆。

高考作文的演變,還會受到高考作文本身出現的矛盾,從而引起變化。針對有些考生作文“胡編亂造”、 “四不象”的作文大量出現和內容空泛、缺少生動的記敘,缺乏深刻的分析推理等情況,近年來,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中增加了“感情真實”、“內容豐富”的條目,並且對“四不象”類的作文一律封殺,不及格。爲了從根本上整治“四不象”,爲了與高中作文教學的訓練體裁的一致,話題作文開放式的“體裁不限”的規定,有可能改變。這一點應引起注意。

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在實施中矯正,高考作文的形式和選材的開放度將在今後的命題要求中微調。在新課標理念的引導下,從有利於選拔人才的實際需要出發,高考也在探索中前進,在前進中繼續探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