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通用21篇)

本文已影響 3.56W人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經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對作者主觀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體中僅次於詩歌的。你所見過的散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通用21篇)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1

在城南臥着一位石人,一位歷經千年而容顏未改的智者。彈指一揮,巍巍千年。可他不曾孤單!雖然只是獨山一身,但是不遠處便可遙望劈山、駝山諸多山頭——無論塊頭大小,幾千年的情意應該有了。

也許是雪蓑道人的點化靈光,他生氣多了,連衡王也爲之動情折腰。一個賀壽的“壽”字,被能工巧匠鐫刻在摩崖之上;一座富有靈光的山體,被世人歷經百年的仰慕吹捧。

因爲如此,如今的他——一位智者,終究是對得起“雲門”的稱號了!

雲門之於臥牛古城,乃是通體發光的一顆金子。壽字之與世人情相,正是平添了幾分值得驕傲品位的光芒。堅守着千百年的枯燥與乏味,他沒有退卻。泰然自若靜臥于山林,傾聽山野那各種紛雜優雅的聲響,遠離了塵世喧囂,儼然一位隱士。幽藏於山間,默默地綻放山體的光豔,有條不紊地呼吸運作休息——他已經有了生命。這就是亙古未變的雲門仙山。因爲他這樣的高度,我們凡人才可以仰望仙境之地,我們才能騰雲駕霧俯瞰市井萬象。

多少年前,幽深的山林,突然想找一位守護神,於是他來了。什麼也沒帶,只是一個笨重結實的身體,和幾分憂鬱的隱士情懷。日夜不歇,他把自己打造得更具魅力:有些碎石脫落了,山體也變得個性化,一片片蒼翠矮小的松柏屹立在他青黃的肌膚上,而且全身也突現出生硬的階路(或許的引導人們)。而他毫無怨言,有原本可以傲立於城南,悠哉清閒,他竟不起工匠的雕鑿,但他心軟了,他要回饋這座千年不衰的城池。風風雨雨,日日夜夜,總會有人不經意間傷害他,或許是拍打幾下山體,或是砍卻幾株鬆廟,他用平淡笑掉了一切。

直到那天,一羣工匠如螞蟻一樣爬上他疲憊的身軀,敲敲打打,頭顱是一塊骨骼似乎要斷摔,絲絲一陣癢,然後不動聲色地抖落了第一片碎石。於是,就像是現代人們流行的紋身一樣,這個“壽”從此就成了他的紋身——一個永遠標誌他的符號。似乎雲門山上鐫刻“壽”字是必然的,並非古代衡王的“一時興起”,也許沒有那些穿鑿附會的傳聞;然而,我們臥牛城內那世世代代的百姓並沒有去遐想這些問題,只是被這樣一個活力四射而意味深遠的一字所吸引——一種盲目的膜拜!

是通徹心扉,還是應當興高采烈?他失去了守護神常有的幽靜,又找尋到了人們熱情下的讚頌與鼓舞——古城人們總會叫說道:這纔有山的樣子嘛!他的身軀開始負荷更多臥牛的後人,愈來愈多的人想去撫摸這字,還有諸多聞風而來的名人雅士也偏要競相題字獻醜。今日看來,一排排公德碑成了雲門的另一道風景!一個脆弱的靈魂,面對佳片累牘和一時嘲諷,失去了智者的敏銳,得到的僅僅是:一座不近人情的道觀隱紮在肩膀上,頭頂上不知何時矗起了幾幢仙祠,山腳也悄然冒出了一座花裏花哨的望壽亭……

終究是要食人間煙火的!多少年前的造山運動有了你這個獨生子,你就理應回報人民。現在稱之爲隱士,彷彿有點一眼萬年的感觸,略顯過時,卻無奈愚鈍的思維適應不了這幾十年的怪變——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既然這千百年的雲門聖山造就了無比燦爛的臥牛文化,那麼也應該好好呈現給我們豐潤的經濟回收!”——那些所謂的放眼未來的人經常這麼自誇自賣地教唆別人。

雖談不上什麼人性摧殘,至少於我是不樂意去刻意開闢什麼景區,適得其反的功效掩蓋了名山大川應有的氣質。山中修起了暢通的柏油路,雲門山下也有了開闊的停車場,一個個的飯店山莊在吞噬山體林木……我想妄加評論,我們的雲門仙山仍舊是在自己狹小的空間裏,頭頂仙七,運籌於人間天上,內心不知是傷痕累累還是感慨萬千?千百年以來的這位睿智的隱士不由分說地默默忍受,脊樑都壓彎了,凸現出一道道青色的裂痕。當有人登頂後,免不了要呼喊幾聲,我想,居高臨下的豪氣應當緣於此,可更應該是自山體的本質內迸發的一股浩然之氣,直插雲霄。

臥牛城南聳起的不僅是一座實體山川,而切乃是古青脊柱中樑之所在。如果沒有云門之山,古青會從古支撐到今嗎?——沒人告訴我!

攀登雲門山的時候,山勢確乎很陡,怕得很吃力,但是由於萬民敬仰,我還是虔誠爬到山頂。下山時,讓我注意的是山腳停車場西南邊有一方小小水池,幾條金魚在裏面自由遊弋,山的倒影十分清晰,趣味良多。可我在池邊卻高興不起來,不曉得爲魚還是爲山還是爲城而悲慟?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2

我愛隱士,因爲我喜歡在那山水間,隻身一人,遠離那世間的煩惱,尋一處靜謐。

我愛隱士,因爲我愛王維,那竹水間是多麼清幽啊!凡塵鬧,心間靜,竹間的琴聲最動聽。獨一人,入山澗,斜光印在青苔上,流水的波光,映在我心上,那叮咚的聲音,是我心中最美的符號,那聲音和琴聲,是天地奏給我的音響。院中的桂花,凋零了我也不管它。不論白天和月夜,那山澗是那麼悠悠。我閉住簡易的柴扉,仍可望盡天涯月。或許我還要入凡塵爲官職,但是一有明間我來此,在這裏能看見桂開桂落,草青草枯,能在幽靜中彈奏一曲琴,是我最大的享受。

我愛隱士,因爲我愛陶淵明,那農田裏是多麼悠閒啊!一個鈀,一壺茶,金色麥浪的年華。或許不曾收穫,也或許只是白忙活,但是我知道,我滿足的是一那份意境,官場的拘束不存,悠悠的心境伴我老。即便已老,菊花南山和飛鳥,雜草叢生的菜園,我向往。朋友間,一杯酒,在那半醉半醒的時候,大笑而去,不必留念,不必告別,不必哈腰,不必行禮,衣不足惜,廬不足惜,只借那份意境。啊,待到重陽的菊花,我再來賞它。

我愛隱士,因爲我愛杜甫,草堂中是多麼的安靜啊!廣廈夢,已破裂,盛唐景,化飛煙,小小的文人,牽着那大唐的興滅,不是那茅屋破,是它裝不下,杜甫龐大的世界。茅飛又何妨?屋漏又何妨?我只住在成都效,伴隨着玄宗,共同看大唐興亡。衣衫襤褸處,心卻尊如皇,悠悠岷江,幽幽竹塘,只有那破屋和我一起想。我爲何而戰鬥?只有迷茫。在迷茫中我找到了方向,因爲這還有那一支筆,有那一張紙,等着我,去盡情張揚!

尋一處靜謐,或擇一處靜謐,褪去表面的浮華,放下了一切,你自己便盡情地去張揚吧!去怒放吧!去追尋那真正的天人合一吧!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3

觀不盡的筆墨,聽不厭的笙簫,一排排青山,一株株垂柳將我吸引到那裏——旖旎繁華的江南。沒有肅殺,不顯王氣,一方方水潭,一處處田園,多麼溫馨詩意的江南!迷戀江南,更多目光停留在西子湖畔。那滑膩的水邊曾有一處小園。房前屋後有株株梅花爭豔。幾聲鶴唳,伴着幾聲吟哦充斥着靜謐的小園。簡樸雅緻的廳堂,青竹編制的垂簾,低矮的屋宇卻處處芝蘭。終於知道,這方小園是中國隱士文化的頂巔。屋子的主人叫林和靖,書畫音律,無所不通。

八斗之才,不舉不仕。梅妻鶴子,不宦不娶。林和靖乃隱士,林和靖乃真隱士!他身居荒野,卻樂守田園。先生告訴人們“小隱隱於林,大隱隱於市”。仕宦貴族時常造訪,他均待之以禮。因此他又成了大隱士。於是隱士文化成就了他,或者說,他成就了隱士文化。無法領會先生的高妙之境,只知道他將自己隱遁於藝術。粗布麻衣,貧居陋巷,可是有誰嗅不到他的馨香?揮灑筆墨,輕撫素琴,那馥郁的文化氛圍震盪了西子湖,洗盡了杭州柳巷的塵囂。他身上便有了仙家的縹緲,道家的朗逸和佛家的清淨。他是人,卻不染俗塵;他是仙,卻流連於世間。對着幾點梅影,凝着幾許目光,嗅着幾縷幽香,面前是半畝方塘,手中是一壺佳釀。天光雲影,雅俗並舉。梅瓣鶴羽,物我相歡。小橋流水,竊走了流年……日日月月,先生終於老去,葬於青山,與江南風土俱成一體。不需高聳的巨碑,不要虛渺的諡號。死後,他仍隱在江南。深深地敬慕,哪怕能做先生的一端硯臺,默守在他桌邊,看他潑灑出的山水,聽他紙上的吟唱。願望終不能償,只能癡癡地幻想。早已遠去的先生不由我不苦苦瞻仰。可是我們往往有太多的放不下,熙熙攘攘的天下有我們留戀的名,有我們追求的利。

那半畝方塘已不能浣洗鉛華,低矮的屋宇也容納不下膨脹的慾望。對於林和靖,剩下的只能是景仰和觀望,沒有誰能瀟灑地效仿。再看梅,看鶴,卻沒有先生那般癡醉。顆顆梅子不足夠果腹,支支鶴羽亦不夠溫暖。那些只能作爲樂趣,已不值得用生命去愛護。我一遍遍追問自己,如有一天尋芳江南,我會不會沉醉在那般迷霧裏不肯歸去?當江南柔膩的雨打溼先生冢上的蒿草,我定要去誠心地祭奠。不!還是不要去了,既然捨棄不下俗世,又何必打擾先生的清夢呢?讓先生在江南的懷抱裏清修吧;讓江南在先生的懷抱裏超塵吧。將先生留在夢裏,遠遠地觀望吧!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4

你是放蕩不羈的竹林隱士。

你是忠貞不渝的大魏忠臣。

你是高山流水的音樂名家。

你是才學滿腹的文學巨匠……

作爲晉帝司馬炎派來的使臣,我沉重地推開了牢房的鐵門,走近你的身旁向你恭敬地問道:“嵇先生,你真的不願接受聖上聘請嗎?這可是最後一次機會了,半個時辰後你就要行刑了。聖上惜才,倘若你現在接受聘請,半個時辰後可就是拜相封侯了。“

你蔑視了一眼,鄙夷地轉過了身去。那眼神中,透露着對司馬氏的不屑與鄙視。

”哎,其實你的心思我都知道,我又何嘗忘得了曹魏呢?但當今天下已歸司馬氏所有,何必再做無謂地掙扎?你接受司馬氏的聘請,定不會爲後世所唾棄;反之,如若您入仕並治理好天下,定會名留青史爲後世所讚頌。“我誠懇地勸道。

您終於轉過身來,長嘆一聲說道:“我要是想要名和利,豈會等到現在,還得罪了司馬氏?司馬氏不過是想利用我的名聲罷了,重用我實乃無稽之談。況且我自幼父母雙亡,流離失所。曹家待我不薄,甚至將皇室公主嫁於我。而如今曹魏覆滅,我不僅無所作爲,難道還要落井下石嗎,那我還有何顏面於九泉之下面對曹魏先帝?頭可斷,血可流,忠貞不能丟!你不要再勸了,我是不會接受司馬氏的聘請的!“

半個時辰後,我帶你來到了刑場,你神情悠然自得,絲毫不像一個要被處斬了的人,更像是一個漫步桃花源的旅人。行刑前,你要來了一張古琴,雙手撫琴撥絃,彈指一揮間,便撫歌一曲《廣陵散》。激弦——曲志高亢,蕩氣迴腸;烈弦——烈火灼心,絃音刺耳;柔弦——柔美雅樂,扣人心絃;和絃——和聲悅悅,琴音悠悠。彷彿將你的忠貞,節烈寄於琴中,合於天地。曲畢,你仰天長嘆一聲:”廣陵已失,千古絕響!“刑場外旁觀的三千大學士,無不叩首跪拜,奏請司馬炎放你一命。司馬炎毫不留情地拒絕了,但這也似乎很符合你的心意。隨後,你便毅然決然地慷慨赴死了。

曲終人散皆是夢,繁華落盡一場空。你雖英年早逝,但你忠貞與國,節烈與身的無畏精神卻永遠地流傳了下來,走近竹林隱士——嵇康。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5

在我們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上,有那麼一種特別的羣體——隱士。他們之所以被稱爲“士”,是因爲這些人自有大學問、高品行;他們之所以要“隱”,是爲了逃避無道的亂世、污濁的世俗。然而,還是有那麼一位“隱士”,受後世人之不齒,因爲他的“隱”只是一場作秀而已。

周顒周先生是鐘山上一位遠近聞名的隱士。山野之間,他搭起了草堂,鋪就了竹蓆,或對飛澗,或覓清霧。桂鬆是他傳經的弟子,雲壑是他講道的學生。

莫被周先生親近自然的笑容迷惑!

他遠近聞名的名聲正是最好的諷刺:真真切切的隱士哪裏會有沽名釣譽的陋習!

這不,真正讓他引頸而待的好事終於上門來了。有京城裏的達官貴人因仰慕周先生的志存高遠,便派遣使者要請他出山。原本跟周先生親密無間的山雀野禽,都翹首而待,等着看使者被驅逐出山的笑話。但是,事與願違:周先生二話不說,立馬拋下了手上的經書,換掉了竹編的蓑衣,棄置了可愛的小廬,然後衣冠楚楚、志得意滿地踏上他的青雲之路。

周顒先生的小九九算得可真不賴,仕途上暢通無阻,名利雙收自然不在話下。高堂之上,他埋首於累贅的案牘不亦樂乎;歌臺之下,他快活在聲色犬馬之中流連忘返。是的,周先生夢寐以求的生活才真正開始,赫赫功績,九州之牧誰不認識這位周隱士啊?只可憐山中的明月獨自沉浮,無人詠歎;飄渺的雲霞顧影自憐,伴誰入眠?洋洋的聲討之言已從鐘山的深山老林溢滿而出。

周先生公務繁忙,一會兒要到那裏辦事,一會兒又要到那邊應酬。是啊,官場上游刃有餘,錢袋裏毫無盈餘,還要隱士這頂帽子幹什麼呢?盈虛自有數,這不,周先生今天正乘着一輛華美奢侈的車子,要穿過鐘山去會會一位大官人。

覺醒吧,沸騰吧,正是一草一木皆指其爲敵的好時候了!

鐘山關起了重重的簾帳,派出煙雲封鎖山道,讓他踟躕難行;抽回淙淙的溪水,莫讓他玷污了聖潔的清泉。松柏怒視,伸出枝椏阻其車輪;桂樟羞顏,揚起枝條掃其蹤跡。滿山皆嗔怒逼視,欲訴其憤懣之腔、不齒之情。在一片吹噓恐嚇之下,周先生只得爬出了他那輛華蓋之車,按着那頂高高在上的官帽,甩下他那羣賤肉橫生的隨從,一溜煙地逃出了這個對他而言充滿噩夢的地獄。

這就是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而作者本人正是一位真正的隱士。這篇聲討之文,瀟灑酣暢地道出了孔先生羞於與這種人同享隱士之名。

但是,古語有云:“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我們若想成爲一名隱士,不必遷居山野,只要能在塵囂之中,時時莫忘滌盪易污的心靈,堅決將種種不良誘惑拒之門外,辛勤耕耘屬於自己的'一方心田,即可即可。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6

清粼粼的濮水岸上,一個垂釣的身影佝僂着,管他身後迎來的是什麼“以國事相累”,回送的只一個“持竿不顧”,只一句“願曳尾於塗中”……

南山的東籬下,一個菊叢中的身影,在山水的清新中洗滌自己“誤落塵網”而塵封的心靈,任陋室中的無絃琴空置,唱一句“能識琴中韻,何勞弦上聲”……

諸葛孔明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那粗茶淡飯中的冰清玉潔,那孤寂中的孑然塵上,在亂世的躁動中留下了怎樣一筆飛白……

“欲迴天地入扁舟”由是便成了多少社稷之臣追求的境界,權士與隱士相結合由此化爲了中華文化的一類典型。然而,談山水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水之樂;厭名利之談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故能在動盪塵囂中站起來離開君王寶座,在潦倒與氣節的選擇中平靜地墨守“不食周粟”決心的伯夷、叔仲是少的;在狹小茅廬中心懷天下,從容間,讓風雲變化不過掌中羽扇一搖的臥龍先生是少的;在“屋漏偏逢連夜雨”的落魄中嘆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少陵野老是少的;在病痛中,癡癡追隨着左遷的蘇軾的巢谷是少的。山水玄談對那些“神情不關山水”的人來說,不過是小小的點綴。在多少王孫公子看來,賈寶玉“中鄉魁而卻塵緣”,揮一揮衣袖的超脫,不過一個“癡傻”;對多少仕途得意者而言,看風來影疏,雁渡寒潭,學學“梅妻鶴子”,充半個林靖和很得宜;於多少金榜無緣人之心,吐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露一番不屑的清高最佳。孰不知名利紛擾,無心留戀於仰望星空流雲,此時富有也是貧賤;衣冠楚楚,風流倜儻只爲迎合世俗的眼光,此時偉岸也是卑賤。只嘆魏晉已逝,阮籍不再。所謂的潘岳、陳繼儒不過皆是如此的“半面人”罷了。什麼“心纏機務而詠皋壤”,什麼“翩然一隻雲間鶴,飛來飛去宰相衙”。

呵!

所謂劍是武士的資本,權是政客的資本,錢是商人的資本,那麼,隱士的資本便是鬆雪浮雲,泉石清流。這資本讓他們“讀《易》曉窗前,丹砂研鬆間之露。談經午案,寶磬宣竹下之風”;讓他們胸中成秋空霽海,陋室化石室丹丘;讓他們“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葉落;去流無意,漫歲隨天外風捲雲舒”。

這資本造就了一份心如不繫之舟,一任流行坎止的坦蕩。

水靜則清,萬物可以照其影,人心亦是如此。當喧囂沉寂,心海的沉渣便一起沉澱下去。如此造就的那一份份健全的人格便如青墨沉在時光的流裏,淡淡化開去,好似玻璃背後附着的銀,讓那一泓清水有了沉穩的底色,幻作一方明鑑,漸漸閃亮起來……

噫噓嘻,隱士!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7

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天裏百花爭豔,競相開放!它們似乎愛名利一般,它們的美也引來了愛甜蜜生活的人與蝴蝶!

美好的季節裏,花都爭奇鬥豔!它們是好勝,還是好讚美!但唯獨與世無爭的菊花在秋日中獨佔鰲頭!

颯颯秋風,蕭瑟的秋日裏,昔日的爭豔者都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而秋日正是菊花生命中的燦爛時刻!它不羨慕別人的讚賞,也不羨慕柔和的陽光!它只是靜靜的等着屬於自己的季節!

它在春日裏默默無聞,在秋日裏卻展現風采!不怕幽靜,不怕蕭條!它覺得,它是爲秋而開花,爲自己而開花!菊花比五彩繽紛更絢麗奪目,比蘭花幽遠,比水仙清新!聳立在孤傲的秋風中!

或許這是它的習性,是它的品質!或許它是潔身自好的,或許它更是堅強的,正直的!總之,菊花是秋的精華!

秋對它百般喜愛,不願它落在秋風中!春希望它開在春日裏,夏希望它爲夏增豔!但它卻偏偏隱居在秋日裏!是它不願在春面前展示自己還是沒有自信!或者它是不喜歡那爭名奪利的生活,看不慣那自傲的百花!

菊花,我心中的隱士!花中的“隱士!是我最欣賞的“隱士!是默默無聞奉獻的隱士!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8

在我們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特殊的羣體——隱士。他們之所以被稱爲“學者”,是因爲這些人有自己的大學問題和高風亮節;他們之所以要“隱藏”,是爲了逃避混亂的時代和骯髒的世俗生活。但是,還是有一個“隱士”被世人鄙視,因爲他的“隱瞞”只是作秀。

週轉州老師是中山上有名的隱士。在山野之間,他搭起了一間茅草屋和鋪好的竹蓆,要麼是爲了飛流直下,要麼是爲了尋找清澈的霧氣。桂鬆是他傳經的弟子,雲和是他傳道的學生。

不要被周老師貼近自然的笑容所迷惑!他出名的名聲是最好的諷刺:一個真正的隱士不可能有撈名聲的壞習慣!沒有,真正吸引他的好事終於來到了門口。北京的一些達官貴人派使者邀請周先生出山,因爲他們欽佩他的遠大抱負。本來和周老師很親近的山雀野鳥們,都在等着送信的人被趕出大山的笑話。然而,沒有成功:周老師二話沒說,立即把經文留在手中,換掉了竹蓑衣,拋棄了可愛的盧曉,然後帶着極大的衣裝和自豪感踏上了他的綠雲之路。

周青老師的事業真的不差,事業暢通無阻,名利雙收自然。高高的大廳上方,他沉浸在笨重的箱子裏;在歌聲的平臺下,他在狗和馬之間快樂而纏綿。是的,周先生的夢想生活真的開始了,有了很大的成就。誰不知道這個周隱士?只有窮山中的月亮獨自起落,無人嘆息;煙雲自憐,誰陪他們睡?楊洋的聲討已經從中山的山林裏溢出來了。

周先生公務繁忙,會去那裏出差一段時間,然後再去那裏應酬。是的,錢包裏沒有多餘的東西,那麼隱士的帽子是幹什麼用的呢?盈與虛各有其數。不,今天,周老師正坐在一輛華麗豪華的汽車裏,穿過中山去見一個重要的人。

清醒,沸騰,這是萬物爲敵的好時機!鐘山關了重簾帳,派雲擋住山路,使他爲難;抽走流淌的小溪,不要讓它玷污了聖泉。松柏怒目而視,伸枝擋住車輪;肉桂感到羞愧,舉起它的樹枝來掃它的蹤跡。衆山皆怒而瞪視,欲怨其怒而藐視。在一片臭美和恐嚇之下,周先生不得不從他的篷車裏爬出來,把官帽壓在他的頂上,甩掉隨行人員的廉價肉,逃離這個對他來說充滿噩夢的地獄。

這是孔志覺的《北山移文》,作者本人是真正的隱士。這種痛斥透露出孔先生羞於與這類人分享隱士的名字。

不過有句老話:“小藏於野,中藏於城,大藏於朝。”如果我們想成爲一個隱士,我們不必搬到山野,只要我們總能洗掉我們骯髒的心,堅決拒絕各種不好的誘惑,努力培養我們自己的心。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9

閱讀的詩漸漸多了,欣賞的詞漸漸多了,積澱的知識漸漸多了,便也覺得中國的“隱士”漸漸多了。

中國的史書卷卷記載了“隱士”的高風亮節,頁頁滲透着“隱士”的超然豁達,句句充滿了“隱士”的憤世嫉俗。然而在我看來,所謂的“隱士”並非真正的隱士。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五柳先生開荒南野,找到了心中的“桃花源”,許多人認爲他是一個十足的隱士。然而,他曾幾何時又做到了遠離塵俗?還不是“常著文章以自娛,頗示已志?”他曾幾何時又做到了“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還不是發着“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的牢騷?他曾幾何時又做到兼濟天下?“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衣不蔽體,食不裹腹的他又怎能惠及萬尾?

各朝各代命途多舛的才俊們在仕途不得志後,總想着寄情山水,隱居幽篁。與其說他們是隱士,不如說他們是爲了逃避現實。是爲了掩飾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恨,是爲了掩飾人生幾多坎坷的怨,是爲了掩飾欲言無知己”的愁。

他們看不起世俗,看不起世俗的荒謬,看不起世俗的渾濁,看不起世俗的頹廢。他們覺得隱居纔是生活的真諦,纔是人生的大徹大悟,纔是生命的至高境界。可惜,他們錯了。他們並沒有看破紅塵,如果他們參透了“人生”這個禪,又何必遠離世俗,世俗與他們又有何干?正所謂“小隱隱於林,大隱隱於市”。

“隱士”可謂一生都在展示自己,一生都在陶醉自己,一生都在麻痹自己。他們撫弦的清脆,吟詩的豪壯;他們憤世的污穢,嫉俗的腐朽;他們遊山的氤氳,看水的汩汩。與其說他們生活在“桃花源”裏,不如說他們生活在他們自己虛構的世界裏?。

他們的生對這個世界沒有多大意義,他們的死對這個世界也沒有多大影響。他們只知道空懷一腔雄心壯志,卻不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付出實際行動;他們只知道空懷一腔報國熱情,卻不爲“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馬革裹屍,征戰沙場。

他們是懦弱的。

真正的隱士,就算爾虞我詐,也不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真正的隱士,就算朝不慮夕,也不摧眉折腰,揚身正氣;真正的隱士也憤世嫉俗;也暢遊山水;也撫弦吟詩;但他們爲的不是自己,而是黎民百姓。“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纔是他們的高尚。

做一回真正的隱士,不再抱怨世事的不公,做一回真正的隱士,不再隱居幽篁而坐嘯;做一回真正的隱士,學會爲天下蒼生而歸隱!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10

陶淵明是漢魏晉南北朝前後五百年曆史中最優秀的詩人,開創了“田園詩”派。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士族家庭,少年時代便懷有兼濟天下的壯志,卻只因寒門出身,不得不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他倍感疲憊,於是開始放棄官場名利轉向追求心靈的寧靜與淡泊。

他是一個略微消極的人,他所作的《歸去來兮辭》描述了從路上到居室,再到庭院和郊野,開始還是“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認爲回家是正確的,而做官是錯誤的。但在欣賞完大自然的壯美景色之後,反而生髮出了“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的悲嘆與感慨,這種消極的想法想必大多數上了年紀卻過分留戀世間美好萬物的人時常會有吧!

同時他還是一個善於運用積極情緒化解內心矛盾的人,“寓形宇內復幾時”,“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更是用積極態度勸慰自己的內心要忠於天命、安於本分,這讓我想起一句話,叫做“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有時成功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同時具備的。他也說過,“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我最喜歡的一句正是如此。

他也是一個有着高傲氣節的人,一句“豈能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深深觸動着我的內心,這句話也廣爲流傳,被後人傳頌至今。

他纔是一名真正的隱士,隱居只是爲了擺脫世俗官場羈絆,同時他深深的喜愛着鄉村優美的雅境,一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便是最好的驗證。不同於其他人的“終南捷徑”,我想也只有他纔是最純粹的那個人吧!

他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幅安貧樂道、崇尚自然、淡泊名利的恬淡圖景,但這一切情景都蘊藏在景物中等待着我們去挖掘,巧妙的自然景物同時也流露出了田園生活的安逸,以及作者的喜悅之情。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11

在我們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上,有那麼一種特別的羣體——隱士。他們之所以被稱爲“士”,是因爲這些人自有大學問、高品行;他們之所以要“隱”,是爲了逃避無道的亂世、污濁的世俗。然而,還是有那麼一位“隱士”,受後世人之不齒,因爲他的“隱”只是一場作秀而已。

周顒周先生是鐘山上一位遠近聞名的隱士。山野之間,他搭起了草堂,鋪就了竹蓆,或對飛澗,或覓清霧。桂鬆是他傳經的弟子,雲壑是他講道的學生。

莫被周先生親近自然的笑容迷惑!他遠近聞名的名聲正是最好的諷刺:真真切切的隱士哪裏會有沽名釣譽的陋習!這不,真正讓他引頸而待的好事終於上門來了。有京城裏的達官貴人因仰慕周先生的志存高遠,便派遣使者要請他出山。原本跟周先生親密無間的山雀野禽,都翹首而待,等着看使者被驅逐出山的笑話。但是,事與願違:周先生二話不說,立馬拋下了手上的經書,換掉了竹編的蓑衣,棄置了可愛的小廬,然後衣冠楚楚、志得意滿地踏上他的青雲之路。

周顒先生的小九九算得可真不賴,仕途上暢通無阻,名利雙收自然不在話下。高堂之上,他埋首於累贅的案牘不亦樂乎;歌臺之下,他快活在聲色犬馬之中流連忘返。是的,周先生夢寐以求的生活才真正開始,赫赫功績,九州之牧誰不認識這位周隱士啊?只可憐山中的明月獨自沉浮,無人詠歎;飄渺的雲霞顧影自憐,伴誰入眠?洋洋的聲討之言已從鐘山的深山老林溢滿而出。

周先生公務繁忙,一會兒要到那裏辦事,一會兒又要到那邊應酬。是啊,官場上游刃有餘,錢袋裏毫無盈餘,還要隱士這頂帽子幹什麼呢?盈虛自有數,這不,周先生今天正乘着一輛華美奢侈的車子,要穿過鐘山去會會一位大官人。

覺醒吧,沸騰吧,正是一草一木皆指其爲敵的好時候了!鐘山關起了重重的簾帳,派出煙雲封鎖山道,讓他踟躕難行;抽回淙淙的溪水,莫讓他玷污了聖潔的清泉。松柏怒視,伸出枝椏阻其車輪;桂樟羞顏,揚起枝條掃其蹤跡。滿山皆嗔怒逼視,欲訴其憤懣之腔、不齒之情。在一片吹噓恐嚇之下,周先生只得爬出了他那輛華蓋之車,按着那頂高高在上的官帽,甩下他那羣賤肉橫生的隨從,一溜煙地逃出了這個對他而言充滿噩夢的地獄。

這就是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而作者本人正是一位真正的隱士。這篇聲討之文,瀟灑酣暢地道出了孔先生羞於與這種人同享隱士之名。

但是,古語有云:“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我們若想成爲一名隱士,不必遷居山野,只要能在塵囂之中,時時莫忘滌盪易污的心靈,堅決將種種不良誘惑拒之門外,辛勤耕耘屬於自己的一方心田,即可即可。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12

孔稚珪在《北山移文》一文中,可謂是對周顒大張撻伐,說他非常虛僞(“何其謬哉!”),令人生厭。是什麼讓一個講究仁信禮讓的大儒如此憤慨,以至於專做文章來聲討周顒?原來,這周顒本是北山上一位有名的隱士。而孔則認爲,一名真正的隱士,是應該具有“耿介拔俗之標,瀟灑出塵之想”的人,而周顒雖文思不凡,學問高深,但他一直心存俗世中的慾望,假借出世之名,實則爲圖官位(“假容於江皋,乃纓情於好爵”),是個不折不扣的假隱士。孔先生的文章,可謂汪洋恣意,氣勢不凡,筆所落處,皆擊起鏗然回聲。在兩晉時期,類似周顒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想必在這樣的聲討之下,那些周顒之輩,必定是羞紅了臉吧!

說起隱士,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那種豆南山下的靖節先生。那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感染了古往今來無數的人,特別是那些失意的士人。在現實中不受重用,便想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隨性的生活,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從這種層面看,因爲現實的失意而選擇隱居的人,其實內心仍保留着對仕途的期待吧!所以,一旦有了機會,他們也會走出山林走向一條他們原本所不齒的道路,這正是孔稚珪所批評的。但是,誰又能去指責他們呢?畢竟名與利還是多數人內心非常向往的啊!

假隱之人,一直以來都存在。這些人有些受人譏笑唾棄,也有些出山之後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前者的例子,除周顒以外,比較著名的是明代的陳繼儒,他雖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寫詩譏笑他“翩翩一隻雲間鶴,飛來飛去宰相家”。而對於後者,我們可謂對其是充滿敬羨之情。如如殷商時的伊尹,商周時的姜尚,元末的劉基,當然,還有大名鼎鼎的諸葛亮。想想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隱居山林的孔明出山,其實情況與周顒也差不多,但比較起他們的才華與出山後的功業,就會發現區別到底在哪裏了。真的隱士,則是一直幽居在山林之中,真正的不問世俗。這些人很少與外界來往,所以對於他們的記載,流傳的詩作,一直都比較少見。其實不論真隱假隱,都只是一些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罷了,並無好壞高低之分,隔着千百年的時空遠遠觀望,我們是不是能對這些人有一些新的看法呢?

一些隱士在名利面前,紛紛倒戈,他們裂荷衣,走俗狀,做了逃跑的隱士。恐怕只有那些內心真正強大的,把山林作爲自己唯一歸宿的人,纔不至於逃跑吧。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13

唐詩中有一些詩是令人嚮往的,特別是田園詩,那份閒適與自然是很讓人嚮往的。而詩的作者,則常常是一些隱士。他們往往有着大而高的官職,卻放棄不做,他們往往有着巨大的權勢,卻不屑於心。他們歸隱田園,久居深山,追求高尚,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然而,對於他們的做法,我不敢苟同。我認爲一個人不應該背離社會,歸隱田園然後美名其曰:“久在樊籠中,復得返自然。”社會是一個大家庭,有美就有醜,有高尚就有低賤,詩人自封爲高尚士也,卻把官場比作“樊籠”。丟下自己的責任,歸隱自得其樂,自己享受閒適安然,培養高尚情操,卻置一方百姓於不顧。古人有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或許在他們歸隱之前的生活中沒有“國家興亡”類似的事情打擾到他們。但是,他們詩中的中的種種,無一不在揭露着當時社會的黑暗,匹夫都有責任,何況這些“高尚士也”?然而他們卻厭倦了官場,看慣了黑暗,歸隱了田園,將天下百姓留給了貪官污吏,任其生活在痛苦之中。這樣的人,歸隱田園只爲自己,還配追求高尚的品格嗎?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縱然也是厭倦了官場,看盡了黑暗冷暖。但他卻沒有歸隱,而是在渾濁中保持乾淨正直,盡一己之力去幫助處於水深火熱的人們。他的出世無疑是對避世的人的一種諷刺。從陶淵明到李商隱,這些位高權重的人的覺悟,在我看來,還不如小小的刺史周敦頤。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14

次日,我們又去了溫嶺的長嶼洞天。聽說長嶼洞天的熊貓館裏有三隻國寶——熊貓。是真的呢?還是徒有虛名?

我們迫不及待地來到熊貓館,映入眼簾的就是三隻大熊貓呆在玻璃房裏。它們一動不動的,好像在睡覺。這是真的熊貓嗎?

我常常在新聞裏看見大熊貓,電視裏的大熊貓黑白相間。黑的烏黑烏黑,白的雪白雪白,可愛極了!但我眼前的大熊貓,雖然也是黑白相間,但那種白不是純白,是帶有黃色的,看起來髒兮兮的。

我問了問熊貓館的阿姨,這些熊貓分別叫什麼。這時,引人注目的來了。叫“福娃”的那隻熊貓醒了過來。它悠然自得,轉了幾圈後又倒下去,睡着了。哎,看着這些死氣沉沉的熊貓真沒勁!咦?那阿姨爲什麼向“歡歡”走過去。因爲好奇,我便跟在阿姨後面,探個究竟。哦,原來“歡歡”要吃竹子了!阿姨將一大堆竹子塞進了玻璃房,“歡歡”可能是聞到了竹子的香味,也可能是被體內的生物鐘叫醒了,它起來吃竹子了。只見“歡歡”順手拿起一根長長的竹子,用嘴巴咬住竹子中間部位,雙手用力一掰,那根倒黴的竹子便栽在“歡歡”手下了。我以前從來沒見過熊貓吃竹子,都認爲熊貓是連皮帶肉吃竹子的。今天,我可大開眼界了:“歡歡”先把皮咬下來,吐到一旁,再吃裏面的肉。這一系列的動作,簡直就像人類吃甘蔗!連我見多識廣的哥哥也驚訝的將嘴,不由自主地變成了“O”型。接着,“歡歡”又和剛剛一模一樣地“消滅”了第二根竹子……不一會兒,那堆竹子就被吃的乾乾淨淨。

這個暑假我收穫的可真多呀!我學會了游泳,敢一個人獨自回家,並且親眼目睹了大熊貓是如何吃竹子,這真是個快樂的暑假!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15

“隱士”文化是中國蓓統文化中很神祕的一部分。那些古代隱士,在我們心目中總是一襲青衣小褂、逍遙自在,伴着晨霞走來,又隨着清風而去。

他們走入深山曠野,開始修行自我。

他們避開浮華之世,選擇獨善其身。

古來隱士不計其數。他們總被人們認爲是德行高尚、視榮華富貴如浮雲。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千古奇人鬼谷子獨具通天之智卻隱居深山密林,“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更是種豆南山下。就連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也曾隱居草廬,而傳說八仙中的韓湘子是在藍田得道化仙的。不論是“踏雪尋梅”的孟浩然,還是曾經在茂林中撫琴長嘯的王維,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隱士。

孔子曾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這乃是一代聖賢對於隱士的理解和定義。但是對於這一點,我不敢苟同。“天下有道則見”這句話無可厚非。但天下無道之時,那些身負才學之人何必退隱?正是因爲天下無道,才更需要能人賢人治理天下、逆轉乾坤啊,其不聞“亂世出英雄”嗎?在國家混亂之時,一個人的才學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找個地方隱居,不僅愧對自身,更是愧對社會。這並不是清高,我覺得用懦弱形容反而更合適。我認爲,真正的清高乃是臨污穢之地念亦無邪,面對危難之境心尚坦然。

那些放棄壯志理想,放棄與世俗鬥爭,消極避世的隱士乃是面對現實頹唐墮落的,乃是自私的、怯懦的、畏縮的。不敢接受生活的千錘百煉,跑到山裏享受清靜日子,找個藉口美其名日“潔身自好”。六祖慧能說得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若心念本淨,又怎會遭塵世玷污。

隱士們放棄了承擔的責任。而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的承擔,都是作爲一個人永遠無法,也不應該推卻的。

我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我只知道有困難就要克服,有夢想就要追逐,有責任就要擔當。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16

他的詩,遠不如詩仙太白的瀟灑豪邁,亦不及詩聖杜甫的家國之悲,尚未見零落成泥香如故的蕭索,且不現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邁。他,不是岳飛、文天祥般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他只是一個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的隱士。他,就是王維。

在悠閒的午後,聽着《陽關三疊》,品着清茶,吟着摩詰的詩,是一種享受。在紛擾的生活中,摩詰的詩,是不足以用來勵志的,一如清茶無法替代烈酒。但他的詩,卻足以用來怡情養性,用來想象,用來調劑壓抑的生活之外那些許的個人時間。吟詩的那一刻,世界已與我無關,我只屬於自己,唯有如此,才能讀出這位彈琴賦詩,嘯詠終日的世外高人心靈深處的那份超然脫俗與難以掩飾的淡淡憂傷。

綠意渲染着摩詰的詩篇,他的詩,是城市中的森林,是喧鬧中難覓的一份寧靜。

對王維之詩,總有一份莫名的好感與一份難以言喻的感動,這,大約還源於《山居秋暝》。

我是從《山居秋暝》伊始而品讀王維的,亦是從《山居秋暝》開始品讀古詩的。一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讓我從一個背詩應試的孩子開始試探着成爲一個讀詩品詩的愛詩者。

從小生長在工業城市的灰暗天空下的我,至今沒有機會見到“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此般奇景,便連“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這份平實也無緣在現實中得見。但摩詰,這位千年前的詩人,卻帶我在夢裏見到了,見到了那皎潔的明月,那潺潺的清泉,那瑩潤如玉的卵石,那參天的松木,感受到了那颯颯的秋風。在夢裏,我見到了桃源。

摩詰,隱士也,但他依然出過仕,做過官,在經歷了人生的一切風浪後,他,才最終選擇了歸隱。他,也曾經歷過“風勁角弓鳴”的豪壯,亦詠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蒼茫,筆下更流瀉過“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的恢宏。但詩人似乎註定是要官場失意的,坎坷之後,他終於還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如“徵蓬出汗塞,歸雁入胡天”一般離開了黑暗的官場,離開了那個他曾經滿懷壯志,欲一展抱負的政治舞臺。只餘在“輕陰閣小雨”之時,將“深院晝慵開”,於“深林人不知”之處,只餘“明月來相照”。

唐的詩,三分天下,一分爲李白,一分爲杜甫,一分爲王維,李白爲仙,杜甫爲聖,摩詰爲佛。太白,飄逸灑脫,一個仙字形神兼備的形容了他,杜甫,深沉凝重,一個聖字道盡了。而王維,卻用另一種方式讓人們記住了他,維摩詰,佛的名字,一如佛家的清靜,也許,只有東坡的那句“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纔是的評吧。他的“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他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他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他的“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無疑不向吟者展開了一幅幅迤邐的畫卷。還是雪芹在《紅樓夢》中,借香菱之口一語道破天機:“想來那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是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摩詰之詩,摩詰的心曲。唯有與之心靈共鳴,方能得其中三昧。

空山不見人,我不曾見王維。但透過一本薄薄的詩集,我竟隱約見到他的心,他的穿越千年,傲然獨立卻又帶着淺淺憂傷的心。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17

合上書本,自己對陶淵明那篇《桃花源記》裏的桃花產生了嚮往到不如說是癡迷,不管老師如何說這種社會是不可能出現的。但我心中迫切地想去到那裏過一段隱士般的生活,我向來是羨慕隱士隔絕外世、淡泊寧靜的作風......

於是,我收拾行裝,再帶上一臉親切的笑容以便會會那裏好客熱情的鄉親。準備停當後,憑直覺踏上一條古路,果然看見了一條碧玉般的小河,暗自慶幸之餘,忽然記起應該接受太守和劉子驥的教訓,馬上裝出遊山玩水的興致,其實心思已經全跑到桃花源裏去了。

借了船家一葉小舟,再借天上一縷清風,依照天意,順着碧水清流而下,閉上眼晴,享受悠閒。也許自己能到桃花源中的某個地方避一避塵世間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忽然間,臉上好像落了什麼東西,拿下一看,不禁眼發亮,心狂跳,功夫不負有心人,是幾片桃花瓣,往四周一望,一片霧水茫茫,果然“忘路之遠近”興奮之餘,趕快往前行駛,想一睹桃花之奇麗風采。

可一到桃林,我卻比漁人更爲詫異,怎不見了芳草鮮美,怎不見了落英繽紛,眼前一片頹敗之景:園中雜草叢生,那股仙氣,那種美景蕩然無存;樹的枝幹破敗,花瓣無風自落,怪不得我臉上......低頭一看手中,那花瓣中心卻是黑色。令我驚訝的是,原本範圍很大的桃花源竟減損了一半之多,望天上一望,桃園上空也飄着像我們的城市工廠上空纔有的那種黑煙。怎麼污染成這個樣子?難道是桃花源裏的居民疏於管理?我將信將疑地順水往前走,那景象越發令我觸目驚心......

伴着嘈雜不堪的吵鬧,我進入了村口,當即被嚇得瞠目結舌,一動也不能動了。什麼豁然開朗,眼前一片烏煙瘴氣;什麼土地平曠,土地早搞成死板的水泥地且似乎年久失修,邊緣泥濘又骯髒;什麼屋舍儼然,潔淨悠然的小平房小茅屋搖身變成了華麗且綴滿彩燈的高樓大廈,而其間又毫不客氣的插滿了細膩的小食鋪,俗豔的美髮廳;什麼良田美竹桑樹翠竹,哪還見它們的影子,有的只是什麼計時收費污濁的游泳池,只是那羣俯首弄姿矯揉造作的假樹假竹假花;又稱得上什麼阡陌交通?被四周林立的樓房擠得可憐兮兮的道路上卻早裏三層外三層地擠滿了人;而可怕的正是人,衣着雖華麗了卻脫不了俗氣,臉上收拾得亮麗了卻惟獨少了淳樸與親切......

天啊!我見到了什麼,我不相信這是真的!每個人的臉上充滿了油滑猜忌;孩子丟在街上沒人理睬;一位老人被兒子踢出家門無人憐憫;街頭遍佈乞丐竟無人施捨,而與此同時,兩位嬌媚的闊太太正攀比着滿手滿腳的金銀首飾......

而這時,一些人似乎注意到我這個外來客,便圍了上來,接着從頭到腳的打量,彷彿目光都落在我的行囊和提包上。突然,什麼小吃店店主、美髮廳店主紛紛接我到其店裏消費,估計想大賺我一筆,而他們臉上的笑容虛假得只剩下利益......

我頓時覺得原來明淨的桃花源與現今污濁的“桃花源”攪在一起,眼前凌亂不堪,再加上手腳被店主接的生痛,忽然覺得一陣噁心,便大叫一聲逃出了這個世界。

我無語,心哀沉。爲這個地方的淪落而可惜嗎?爲什麼我比這漁人晚來了些日子便遭此大難?回頭一望,桃花源的洞口竟立着一塊打廣告牌,來時匆忙還真沒看到,上書:桃花源入口,請來此地,包君滿意,吃住安康,事業有成。旅遊門票每日150元。”旁邊還極低俗地畫上陶淵明像,手舉一串桃風鈴曰:“憑票可得本地製造桃木風鈴一串,確實不錯!”

我悲哀不如說是氣憤,桃花源裏的人啊,忘了你們的先世,忘了你們是何故到了此地的嗎?而今,如此寧靜淳樸的仙境有成了亂世,莫不是在漁人之後許許多多的俗人來到這裏,擾了你們的寧靜,毀了你們的品德,把此地名聲敗壞,踐踏環境,是這裏又成了一個徒有虛名其實與俗世一樣昏天黑地的地方,再也沒有“世外桃源”一說!

我伴着一汪污水回去,不禁暗自害怕,若下幾個世紀的人誤以爲我們此時的世界是多麼淳樸多麼不染俗塵而趨之若鶩,那麼下幾個世紀的世紀後的世界該變成什麼樣啊?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18

山中的大樹,因爲無才而能免被伐之災,終能成千年老樹;然而主人家的大雁卻因無才而惹來殺人之禍,死於他手!究其原因是因爲老樹懂得“隱忍”的大道理而保全其身。而大雁卻又因在充滿競爭的社會中,因無能而被淘汰。那我們到底要成爲“隱忍”的智者,還是做個不斷完善自己的進者呢?依我之意:唯有隱與進兼顧,纔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隱退”猶如山間明月,淡淡雲朵遮其光輝而更顯神祕;於亂世中隱退是一種保身之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正的隱者懂得放棄對外物的貪念,因爲他們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陶淵明厭惡生活的喧囂,而孤身獨隱南山,過着遠離鬧市的隱居生活,享受着“悠然現南山”的美妙。在這山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悠然自得,這是真正的隱者,或許這就是他的生存智慧。然而過分隱退,那是消極避世。李叔同——一個曾經力圖變革中國陳舊文學藝術的翩翩君子,最終撇下紅塵,修起了律宗。我明白,那個時代李叔同這樣的知識分子有着內心難以言說的痛苦與掙扎。他感到力不從心,對社會已失去重建的信心。我們不能指責他的消極避世,但若人人都成了弘一,那誰來成爲錚錚鐵骨的魯迅呢?“隱”對個人來說或許是智慧,但對國家來說卻是逃避!

“進者”猶如午間太陽,光輝奪目但鋒芒畢露,最終也會惹來后羿射日的下場。在當今社會我們需要進者,需像毛遂自薦的主動,世界的大舞臺早已壘好,等待我們去揮斥方遒;要像毛澤東一樣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才能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進者”擁有“自信人生三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豪情。然而過於鋒芒畢露,那耀眼的灼光最終燒傷的卻是自己。唐伯虎由於考試後說了一句:“狀元一定是我。”而被懷疑作弊,最終被官場拒之門外,滿腔才華無處施展;胡惟庸正因居高自傲最終被明太祖賜死;張居正正因權傾朝野,最終落得被抄家的下場。由此可見,過度“進”則會使自己慘敗收場。

唯有擁有“隱退”的智慧,與“進者”的主動,方能在抱拳自己的同時主動出擊,在世界的大舞臺博得一片自我的天地!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19

觀不盡的筆墨,聽不厭的笙簫,排排青山、株株垂柳將我吸引到那裏——旖旎繁華的江南。沒有肅殺,不顯王氣,一方方水潭,一處處田園,多麼溫馨,多麼富有詩意。

迷戀着江南,我將更多的目光停留在西子湖畔。那水邊曾有一處小園。房前屋後有株株梅花爭豔。幾聲鶴唳,伴着幾聲吟哦,填滿了這個靜謐的小園。廳堂簡樸雅緻,屋宇低矮卻處處芝蘭。

我終於知道,這方小園是中國隱士文化的頂巔。園子的主人叫林和靖,書畫音律,無所不通。八斗之才,不舉不仕。梅妻鶴子,不仕不娶。林和靖乃隱士。林和靖乃真隱士!他未身居荒野或田園。仕宦貴族時常造訪,他均待之以禮。古語有言,“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所以,他是大隱士。可以說,是隱士文化成就了他,也可以說,是他成就了隱士文化。

我年齡尚小、閱歷尚淺,無法領會和靖先生的高妙境界,只知道他將自己隱遁於詩文之中。粗布麻衣,貧居陋巷,可是有誰嗅不到他的馨香呢?揮灑筆墨,輕撫素琴,那馥郁的墨香震盪了西子湖,洗盡了杭州柳巷的塵土。他集仙家的縹緲、道人的朗逸和佛士的清淨於一身。他是人,卻不染俗塵;他是仙,只慣看世間風月。對着幾點梅影,嗅着幾縷幽香,面前是半畝方塘,手中是一壺佳釀。天光雲影,雅俗並賞;梅瓣鶴羽,物我相歡。小橋流水,竊走了流年,先生死後之肉身,葬於青山,與江南的詩意結成一體。他不愛高聳的墓碑,亦不喜虛緲的諡號。他的靈魂,倚梅攜鶴,仍隱在江南。

我深深地敬慕着和靖先生,我願做先生桌角的一方硯臺,看他潑灑出的山水,聽他脫口而出的吟唱。我也知此願望終不能償,便只癡癡地幻想。和靖先生,您的隱逸精神使我不由得苦苦瞻仰。

和靖先生,您看到這千年後的人世了嗎?您那半畝方塘已無力洗下現代人的鉛華,您當年居住的低矮屋宇也容納不下現代人日益膨脹的慾望,他們有太多的放不下,熙熙攘攘的天下有他們留戀的名、有他們追求的利。對於林和靖,人們所做的只是景仰和觀望,他們已經無力也無心效仿。

再看梅、看鶴,卻不如和靖先生那般癡醉。顆顆梅子不足以果腹,支支鶴羽亦不夠溫暖。那些只能作爲樂趣,已不值得用生命去戀慕。我一遍遍追問自己,如有一天尋芳江南,我會不會沉醉在那迷霧裏不肯歸來?

明年,當江南柔膩的雨打溼和靖先生冢上的蒿草之時,我定要到那裏誠心祭奠。不!還是不要去了,既然捨棄不下俗世,又何必擾和靖先生的清夢呢?讓和靖先生在江南的懷抱裏清修吧,讓江南在先生的懷抱裏超塵吧。將先生留在夢裏,遠遠地觀望吧!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20

看遠山蒼翠欲滴,賞秋菊清高淡雅,觀流水飛花翠玉,喜躬耕壟畝,醉賞夕陽。

揮袖乾坤,一轉身,遁守山林,吟花弄月,開始了對人生的大徹大悟。這就是隱士的作風了。

朦朧,就是他們的詩。他們把眼中的世外桃源說得美妙絕倫,引得無數文人雅士垂涎欲滴。殊不知這羣近視者的可悲之處。

近視,使刺眼的陽光變得溫和。內心的近視,是他們逃避勢力而黑暗的guānchǎng,把自己麻醉在幻想的烏托邦。

他們的確近視了,他們看不到,或者根本不願看到那些在陡壁險崖中經歷挫折,劈荊斬棘,最終憑着不屈不撓和曠世之才登上榮光寶殿的鬥士,卻在不多的挫折中喪失了鬥志,沉醉欲虛幻之中無法自拔。他們既不甘於急流勇退,也無力拼到功成名就之時,就在無奈之中選擇逃避,那便是投入自然了。

忘卻失意,逃避不快,小小的zìwèi帶來多大的享受啊!

餘秋雨說:“他們消除了志向,逐漸又把這種消除當作了志向,於是,十年寒窗,博覽文史,走到民族文化的高坡前,與社會交手不了幾個回合,便把自己埋進一座孤山……”

竟是巧妙的自欺欺人,朦朧了山水,也近乎朦朧了世人。

我提倡不爲五斗米折腰,但遺憾陶翁爲何不鬥爭到底。與其感嘆世風日下,倒不如去努力改變它,哪怕因此而犧牲;與其退一步海闊天空,倒不如成風破浪,直掛雲帆。

論語》裏,隱者桀溺對子路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闢十之人哉?”

不想清高的隱士身後竟埋藏着些許懦弱,面對龐大的黑暗勢力,他們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無法放着膽子“知其不可爲而爲之”,於是選擇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捷徑,或放下烏紗帽,或揮揮衣袖,之後歸隱山林,留下“隱士”的美稱。

然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自家事的隱士對別人,對國家又做過什麼呢?他們近視了,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只看到自己,收自家的麥,釣自家的魚,種自家的菜。對於天下百姓的飢寒困頓,他們又能做什麼鬥爭呢?

隱士多近視,捋一長袖在身,逍遙地走向竹林深處。

遠處炊煙裊裊……

以上只是個人愚見,僅是對多數隱士的看法。

雲門隱士壽字情的散文 篇21

黃昏時,我看到孤零零的藤葉依舊掛在牆外的一個角落裏。雨點拍打着窗上的玻璃。風兒不飄動了。雨水順着藤葉的顏色彷彿滴下來,染溼了我的衣裳。這時,一隻全身翠綠的小昆蟲不知不覺地被我伸懶腰的姿態打下來。

它全身翠綠背上的殼像畫滿白色紙條的背心。我立刻輕輕趴在地上觸摸它的觸角。宏觀世界彷彿受到驚嚇,不停地扇動着它透明的翅膀,飛起來只能看見它肥嫩的身子。

它不僅外表有所出人意料,而且捕食能力也出人意料的。我把它放在螞蟻羣裏,等待着這小傢伙精彩的表演。它跑到草叢裏,等待伏擊。這時,一隻幼蟻帶着家人來到這兒,危機離他們越來越近,我在心裏祈福着。但幼蟻一家還是沒有注意到它。它一撲上去結果了這些弱者的生命。吃飽了的它靜靜地躺在夕陽下,它翻過身來,讓我見識到了什麼是偉大的發現。在它的肚上有了顆似五角星的紅點。爲了不讓別的動物趁機捕殺它,我利用它身上顏色的特點又放回了藤葉上,因此,我的靈感爲它取名爲“冥星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