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關於散文的語言特點解析

本文已影響 2.36W人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過一些經典的散文吧?散文的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你知道怎麼才能寫好散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散文的語言特點解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散文的語言特點解析

一、鑑賞散文中的句子的角度:

結構上:扣題,引出,開門見山,總領,總結,首尾或前後呼應,承上啓下,鋪墊,伏筆。

內容上:本句內容概括,突出主旨

修辭:比喻、擬人、對比、排比、誇張;

寫作手法:對比、象徵、襯托、虛實、動靜、聯想與想象。

散文的語言特點:樸素自然美:口語化,方言色彩。樸素無華,親切感人,充分展示作者的情感。含蓄美:含義豐富深刻,富有哲理,給人啓迪。(有哲理,借景抒情。)

音樂美:(疊詞、句式上整句爲主或整散結合)節奏明快,音節和諧,富有韻律,給人以音樂美。

繪畫美:(多種修辭,多角度寫景,畫面感強。)畫面感強,具有詩情畫意。典雅美:(文言詞彙多,引用或化用古人詩詞)語言典雅。詼諧美:幽默簡潔美:短句子。細膩美:細節描寫或表現情感細膩。

二、標題的好處:有好幾種作用,關鍵還是要具體分析,一般作用有:

第一,作爲全文的線索第二,點明主旨第三,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第四,借物喻人,或象徵手法(這一般標題是物)

第五,含蓄委婉,或引起讀者注意

第六,虛實結合的含義。有的標題是有多層含義,字面的和深層的。

第七,標題也反映作者感受,奠定情感基調。第八,小標題。作用:格式新穎條理

清晰.能夠很好反映文章的脈絡結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三、反覆:同樣的詞語,同樣一句話連繼或間隔地在文章中出現,叫反覆。

反覆具有突出思想,強調感情,分清層次,加強節奏感的修辭效果。間隔反覆還能前後呼應,使結構整齊。

四、開頭的作用

1、點明文章主旨。2、定下文章感情基調。3、引出下文。

4、交作意圖。5、製造懸念,引起讀者思考,吸引讀者。6、寫景爲了渲染氣氛。7、介紹人物。8、抒發感情。9、與結尾相呼應。

※1、如果開篇即點題,首段的作用往往是總括全文,點明題旨,或者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奠定感情基調)。

2、如果開篇沒有點題,那麼,首段的作用就是開啓(引出)下文,或與下文形成對照,或爲下文做鋪墊。

3、文章開篇如果是景物描寫,那麼,首段的作用,從結構上看,它可能是鋪墊作用,從景物描寫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襯托、勾勒環境,提供背景,或營造(渲染)某種氣氛。

4、如果首段連續發問,那麼,首段還兼有引人入勝或發人深思的作用。

5、如果開篇即連續感嘆,那麼,首段還兼有強烈的抒情作用

6、如果開篇是倒敘,那麼,首段還兼有設懸念的作用。

在一般記敘文、各種文學作品中,經常會碰到景物描寫,我們如何全面理解、準確分析其表達作用呢?

首先,我們應從思想內容上考慮。可以試着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一、抒發感情。景與情常是互相滲透、相輔相承的,正所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這是景物描寫的主要作用,詩歌、散文中尤爲常見。比如《春夜喜雨》,

詩人精微描摹潤物的春雨悄悄降臨的景,以抒發詩人聞到春天氣息的喜悅之情。

二、渲染氣氛。這一點在小說、戲劇中很常見。《生命的意義》一文用“冷冷清清”、“陰森森”的景渲染了剛剛遭受白匪屠殺、嚴重破壞的肅殺氣氛;用“蒼翠的小樹”、“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又渲染了戰勝白匪後欣欣向榮、充滿生機的氣氛。

三、襯托人物。這一點還可細分爲襯托人物心理活動,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達人物性格特徵等等。也經常出現在小說、戲劇中,寫人的記敘文中也有。《七根火柴》的開頭寫的是艱苦、陰森、荒涼的景色,烘托了盧進勇苦惱、着急和盼火的內心活動。

四、突出主題。這種作用一般出現在文章的末尾。《七根火柴》一文最後的夜景,烘托了紅軍戰士生起篝火後的歡樂情緒,說明無名戰士用生命保存下來的七根火柴發揮了巨大作用,從而讚頌了無名戰士的崇高品質和偉大精神,突出了中心。

五、交代背景。這種作用一般出現在文章的開頭。《故鄉》一文開頭的景物描寫,展現了蕭條荒寂的現實冬景圖,也是當時中國農村的縮影,這是閏士活動的典型環境。

其次,要從結構思路上考慮。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爲全文定下感情基調。這種作用一般也出現在文章的開頭。《果樹園》開頭集中筆墨寫果園明麗宜人的晨景,爲全文定下歡樂的感情基調;而《故鄉》開頭的描寫,定下的基調則是灰黯的。

二、起線索過渡作用。這種作用一般出現在文章的段落銜接處。《聽潮》就是以潮漲潮落的景色變化爲線索的。

三、推動情節的發展。這種景物描寫一般穿插在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中,小說、戲劇中較常見。《碑》一文中冰天雪地的自然環境,就將故事不斷推向高潮。

四、暗示人物命運

五、另外,還應兼顧到語言表達上的作用。描寫常常使語言變得更加具體、生動、形象、可感,使讀者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臨其境之感。

當然,有些文章中的景物描寫的作用是多元的,這時我們要作綜合分析。比如,《故鄉》開頭的景物描寫:既烘托了“我”當時的悲涼心情和廣大農民的悲慘遭遇;又交代了背景,揭示了中心;還爲全文定下了灰黯的感情基調。

通過以上分析比較、歸納整理,我們也就不難準確分析、全面掌握景物描寫的作用了

六、如何分析景物描寫的特點:

是否借景抒情。是否繪聲、繪形、繪色。

是否從多種感官描寫。

是否動靜結合或以動寫靜或以靜寫動。

是否虛實結合或以實寫虛。

是否聯想與想象。

是否由遠及近,由高到低,由裏到外,由整體到局部(由面到點),或順序相反。是否有比喻、擬人、排比、對比、誇張等修辭。

語言上是否有樸素、含蓄、音樂、繪畫、典雅、簡潔、詼諧、細膩等特點。

五、語言特點

1、散文語言要求精練準確、樸素自然、清新明快、親切感人。

2、不同作家有不同語言風格特點,如有的粗獷,有的細膩,有的豪放,有的婉約。

如冰心的柔美雋麗,朱自清的綿密醇厚,葉聖陶的清淡平實,徐志摩的繁複濃麗,巴金的熱情坦誠,孫犁的真中顯美,汪曾祺的融奇崛於平淡,余光中的雅緻端麗,周濤的氣勢磅礴……

3、語言風格的不同,是由作家的美學追求、藝術個性不同造成的。周作人的散文語言舒緩、自然、沖淡、雋永,這與他的處世哲學、生活趣味有關。徐志摩的散文語言華麗、繁複、奔放、自由,無疑是他張揚性格和詩人氣質的反映。

六、拓展資料

談談散文形式創造的特點。

其一,在敘述方式上,散文對事物的反映都從作者的主觀感受出發,以個人抒情爲主。雖然也使用記敘、議論等敘述方式,但又無不融合着作者的感情,常常是將抒情、記敘、議論熔於一爐,形成一種夾敘夾議的筆法,讀起來使人猶如走進作者敞開的心靈,聆聽其傾訴衷情,備感親切。

其二,在藝術表現上,散文雖不像小說、詩歌、戲劇那樣有特定的要求,但也需要相當的“機智”。有人曾將散文的藝術表現比喻爲“用奇兵”——出奇制勝,以少勝多。散文在藝術表現上的出奇制勝、以少勝多的“機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細處落筆,小中見大。

讀散文,我們常常看到作者對事物的體察與描寫總是那麼精細入微。作者善於抓住最富特色、足以寄寓自己思想感情的細部,寥寥幾筆,便能寫出十分豐富與複雜的內容,或個人情思,或人物風貌,或山水美景,或環境氣氛,讓人“能於極小中獨見其大”。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對父親過鐵道、上下月臺買橘子情景的描寫,如同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電影特寫鏡頭的慢動作,那麼細緻,那麼清晰,無限的父愛以及作者對這父愛的深刻感悟,盡在其中了。二是側面暗示。短小的散文,採取側面的、暗示的寫法,往往要比採取正面的平鋪直敘,其藝術效果更佳。

這不僅能爲我們提供一個新穎的視角,而且能更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的想像力,從而更進一步拓寬和豐富散文描寫的`境界。如老舍的《小麻雀》,就帶有很深刻的暗示性。作者對於社會人生的感悟,滲透在對小麻雀的描寫裏。

“它被人毀壞了,可是還想依靠人,多麼可憐!”“因爲那小貓出世也纔有四個來月,還沒捉住過大老鼠,大概還不曾學會殺生,只是把小鳥銜來玩玩罷了。”“它不預備反抗了,可是並非全無勇氣,因爲它敢在貓的面前一動也不動呢。”字裏行間充滿作者對於被毀壞和凌辱的弱小者的同情,並寄寓着對弱小者能以抗爭求生存的期望,同時還蘊含着一些發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不過,讀這類暗示的寫法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根據作品的實際,認真地、仔細地思索體味,切忌牽強附會地去“發掘”作品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味”,以免造成誤讀。

其三,在結構和行文上,散文所追求的是一種“自然之節奏”。那意態,的確有點像“散步”,似“閒談”,如“行雲流水”。它所以能達到這種境界,主要是由於作者對所寫的材料十分熟悉,胸有成竹,能夠爲散文設計出最佳的結構藍圖;同時又具有嫺熟的表現技巧,能輕鬆自如地使那結構藍圖實現。具體情況又各自不同。

就結構而言,有的比較講求章法,精心佈局,形式顯得縝密、謹嚴,讀者很容易掌握其脈絡、層次,如朱自清的《春》,楊朔的《荔枝蜜》等等;有的只是圍繞一箇中心,牽住一條線索組織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較鬆散、自由,但脈絡、層次也清晰可辨。

如肖乾的《棗核》,張潔的《挖薺菜》等等;還有的,只是抒寫一種心境或情緒,錯綜變化,全憑主觀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在形式上顯得更加隨意,似乎無跡可求,如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就文體而言,散文的美,不只在一般意義上的語言文字的精練和優美,而更在那由作者個性同語言美質所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調。

讀散文,應留心:作者怎樣在正確使用語言文字的前提下去積極修辭,靈活地結構和安排語句,使語言產生特殊的審美效應。我們留心這一切,歸根結蒂還是爲了更深細地體味出作品內含的情、理、意、味,即作者對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