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2016關於清明節徵文精選

本文已影響 2.78W人 

莫名的傷感,清明,窗外鑼鼓震天響,總是這樣,情緒漂浮不定,什麼時候能停。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2016關於清明節徵文精選,歡迎大家閱讀借鑑!

2016關於清明節徵文精選

  【2016關於清明節徵文精選1】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即將來臨,它作爲我國流傳廣泛的傳統節日有着極不尋常的特殊意義。清明節回家掃墓祭祖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思念家鄉、懷念親人、寄託對先輩、先烈的不盡哀思和緬懷是每一個炎黃子孫世代相傳的重大日子。清明節的濃烈氣氛雖不及過農曆大年那麼濃厚熱烈,但恢弘的氣勢絕對比過年有過之而無不及。天南海北、四面八方的人,甚至是漂流海外的華人、華僑,不管遠離千里萬里,相隔千山萬水,不論多遠多忙都心繫着清明這個特殊的日子。那回家的氣勢,實在令人吃驚,私家車、大客車、火車、飛機,無不滿載着一顆顆似箭的歸心。耳聞目暄,很多時候,高速路是長長的車流堵塞着,哪怕原本三個小時左右的路程耗用了十個多小時才能到家,也難以阻擋拜祖的殷殷親情。爲了趕上哪個具有非常意義的時刻,人們即使不得不在半夜或凌晨開車回家,以錯開擁堵的時間和車流高峯。

因了清明意義上的絕對和重量.很多的人可能不回來過大年,但一定會回來過清明,這就是國人親情維繫的巨大凝聚力,民族向心力。

清明爲何有如此凝聚力.從積極的意義說,緬懷祖先、表達孝心,感念祖先們對後輩的養育之恩,教誨之情,不僅有着歷史的根祖文明,而且有着現實的教育作用。但是,我們更痛恨那些薄養厚葬,生前對長輩苛刻虐待,死後用物質把所謂孝心表面化,從而掩飾矛盾的僞君子。孝心何必在人歸塵土後?真有孝心的人,應當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爲戒.生前不孝死後孝,實爲僞孝!

清明祭祖,或者叫踏青,是歷史流傳的習慣風俗。習俗的原始本意或許或多或少帶有迷信、風水的色彩,但更有科學的知識淵源在裏面,只不過是人們未曾從自然的角度去體味。

如今清明時節雨紛紛還是會時有發生,至於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情景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但我們相信詩人當初的意境並沒有作假,只是隨着時代的變遷、物質文化生活的改觀不同罷了。春回大地、萬物復甦,人們盡情地欣賞着大自然的美景,無不心曠神怡。清明那天,看着滿山遍坡的墳墓,看着熙熙攘攘祭奠祖先的人流,爆竹接連不斷,香火燒得那麼旺,我們期望子孫的興旺發達,但我們更應注重關愛自然、銘記護林防火的意識。掃墓的鐵杴,祭祖的茳水,是先輩們融科學知識和人爲意識與一體傳給我們消除火患的實用工具。長眠在地的先人們,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情愛,更是一份美好的期望和沉甸甸的社會責任!

  【2016關於清明節徵文精選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想必諸位鄉親父老對這首詩與詩中描寫的時節、景色都不陌生。其實在東瀛島上又何嘗不是這樣。

清明到了,新浪微友羣裏的紅男綠女們相約暫避一下這座喧鬧的都城,感受一下異域的鄉土風情。於是便在這個霪雨霏霏的日曜日(日語的星期天)開始了我們的自駕遊。目的地是一個叫宮ヶ瀨的山村。一路上可謂是高歌猛進,刺耳的dj從車載音響裏蹦出來,就連這車子都跟着扭來扭去了。還好我們不算老,還有一顆能隨着節奏跳躍的心。當發動機熄滅、車門打開的一瞬間,一切都定格了,印象中“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景色嫣然浮現,那麼的安靜,如畫般的讓人迷醉。

不曉得是我們趕的巧,還是冥冥之中的指引,這個村莊今天正好在過お祭り大會(日本的一種民俗習慣,傳統的祭祀活動,人們聚在一起,載歌載舞)。在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上,有一個木製搭起來的大舞臺。村民們圍坐在臺下,津津有味的欣賞着。我也來到臺下,剛好看到一位老婆婆登臺表演。老婆婆唱的是傳統的日本歌謠,歌詞大意是一位佳人站在橋頭日夜盼望着她的丈夫早日征戰歸來,一陣風輕輕刮過、撩起了老婆婆額前的幾捋銀絲,老婆婆滿懷深情的唱着,歌曲的高潮處,老婆婆的眼睛裏滿含淚水,歌中唱到橋那端丈夫的魂靈歸來了。瞬時間那雙渾濁的眼睛裏,迸發出無限的悲悵愁情,就連我這個他國之人,聽到此處也是如癡如醉的了。也許此時的老婆婆已經變成那位佳人了吧。

唉,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完憂,我這個吃貨便被眼前的琳琅潦亂又錯落有致、玲瓏雅倩的祭祀食品一條街勾引了過去。新鮮出爐的章魚燒,灑滿香甜的ソース(一種醬料)吃到嘴裏滑膩膩的,新鮮的章魚肉特別的多汁、富有彈性,似活魚般在嘴裏蹦來蹦去。再來一碗熱氣騰騰的そば(一種手工特製的蕎麥麪條),新鮮的的山野菜,外加甘甜的湯汁,吃過後我們那叫一個通透啊。剛結束表演的那位老婆婆也在人羣中笑咪咪地啜着一小杯清酒,嚼着不知名的小吃。我上前問她:“老人家,剛纔您的歌曲催人淚下,怎麼一會就多雲轉睛了?”老人回答說:“苦樂對於我來說,就像這杯清酒,咽在肚裏,留在心中。”這種苦樂觀、這般隱忍承受力,都在青山綠水與佳餚淡釀的時空轉換間一體融化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省己修身的春秋漢唐文化難道只存乎中華民族嗎?後來我詢問村民得知,這些祭祀活動都是村民自發組織、自發表演的,而表演的經費是由村民自己的商會出錢,爲的是吸引我們這些城市遊客來這個村子觀光。

這個村子被湖水隔成兩塊,環形公路本是互通的,但村民說他們還是習慣走一座吊橋。因爲它貫通着村子的歲月,溝通着村民的感情;它勾聯着世代姻緣,勾挽着生離死別。這座橋大概就是村子的血脈吧。

我們當時也好奇的想,這種祭祀活動難道不是一種自我循環、他向標榜的小經濟文化模式嗎?真是妙在其中,潛移默化。莫非他們的祭祀和我們的清明也有關係,但隨着如畫般的景色不斷出現在我們眼前,追查原因早就被我們忘卻了。我們就要離開這個村莊了,要返回那個混凝土怪物的肚子裏。幸好出村的道路上還有那美麗的櫻花,含羞默默,貌似在告訴我們不要忘記這個山村的意韻。

回來的路上,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我的故鄉,一直被稱爲塞北綠洲的小城。小時候爺爺領我去過他的老家,那也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小小的山村也是被碧綠的湖水環抱着。那個湖叫巨龍湖,湖中間有一座小島,還有許多關於小島的傳說嘞。依稀記得在老家那院子裏有一盤大石磨,具體磨什麼已是不記得了。但那時淘氣的我,經常趁休息的時候爬上石磨,嘻嘻哈哈的,就連旁邊剛解下碾繩喘着粗氣的毛驢也對我表示不滿。而爺爺則和村裏的老人抽着旱菸,咧着嘴笑着說:“這娃淘的沒邊兒了,討狗嫌啊”。那時的天很藍,水很清。身經百戰的爺爺早已去世了,我也身在海外。每年都不能在爺爺的墳前祭拜,不知道他老人家會不會生我這個淘小子的氣。家鄉也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早已高樓林立了。

一個人不要忘記他的根,一個社會不要忘記自己獨有的文化,忘卻了不能忘卻的事物,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我很害怕爺爺出現在我的夢裏,因爲那時爺爺的背影已經不在那個熟悉的村莊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