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走進穀雨詩會散文

本文已影響 1.82W人 

每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都有一羣激情四射、熱情如火的人,開始熱切地盼望一個江西文壇獨有的盛會——穀雨詩會召開。

走進穀雨詩會散文

4月17日,“上饒縣第二十四屆穀雨詩會”盛情啓幕了,80多名代表聚在一起,好不歡暢。縣作協主席、文化局長徐勇主持詩會;林業局長蘇振文就文學與林業、環境、生態的關係作了發言;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建明講話要求把握時代脈搏,樹立精品意識,與時俱進,做到文藝創作“三貼近”,即貼近羣衆,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副縣長、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夏磊做主題發言。在去年穀雨詩會講過“業餘作者爲什麼寫,讀什麼書,怎麼樣寫”的基礎上,他今年重點講授“業餘作者寫什麼”,強調文學要尋找、記錄、呼喚、傳播真善美,散文要追求真實的情感;“這個時代給我們最大的饋贈,就是日常生活的豐富多彩”,文章太大失去了親切,太小又顯得狹隘;“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讓看的人痛心從而更懂得珍惜;“懷舊並不頹廢”,人們因爲在城市生活中感到無助,所以在心靈中回望故鄉;“一個熱愛國學文化,能拿起筆寫作的人,就一定是一個不危害他人,並且會生活的人。”

作品展示開始後,中國十大詩人之一的林莉爲上饒櫻花節創作的組詩,由參加全國主持人大賽進入前十名的趙娟朗誦,她的朗誦抑揚頓挫、激情四射,唯美的詩歌,優美的旋律,真乃珠聯璧合,整個會場都熠熠生輝,現場氣氛立即進入了高潮。

接下來高潮迭起,與會代表爭先恐後,紛紛舉手上臺展示。主要有業餘作者自己創作的古體詩、現代詩、散文詩即興朗誦。音協進行了學員填詞譜曲演唱的綜合展示,還帶來了笛子獨奏。作爲本屆穀雨詩會的東道主代表,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我也登臺朗誦了一首自己的小詩,是去年中秋節和三清女子文學研究會的姐妹們一起,到森林公園辰鐘樓上品酒賞月,有感而發寫下的《仲秋暢吟》:

森林公園才女歡,辰鐘樓上玉瓊漿。

嫦娥曼舞舒廣袖,清光滿天共飛揚。

舉杯靜思三清媚,點點繁星簇銀盤。

吟詩誦詞抒豪情,縷縷清風染墨香。

醉臥林梢君莫笑,回望樹下影更酣。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上饒縣“穀雨詩會”。五十多年前,由江西省省長邵式平倡導的“穀雨詩會”,已經成爲江西文化界的一個品牌,成爲江西乃至全國影響最爲廣泛的文化現象之一。每一屆的穀雨詩會,既是作品展示會,也是文友之間極好的學習交流機會。在這裏,大家不分年齡和性別,忽略身份和地位,作品就是自己最好的名片。手中有文章、有雜誌、有文集的朋友,都充分利用這個機會盡情交流,彼此探討,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我們文學會的《三清媚》雜誌,也受到了大家熱烈的歡迎。

下午兩點,作品展示和文學創作座談繼續進行。每一個代表,都信心百倍地走到臺上,在美好的春天裏,在文學的舞臺上,盡情展示自己的風采。每一次展示,都會贏得大家熱烈的掌聲。

張恆傑,一個快退休的老工人,在市政府大樓守門。2011年9月,公交公司承包後有兩路公交車改道,造成數百上班族和萬千羣衆辦事行路難,他是其中之一。於是他鼓足勇氣給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汪霞寫信反映情況,汪霞同志收到信後兩次給他打電話瞭解情況,聽取意見,經過多方協調,這兩路公交車終於在10月、11月恢復了原線路,從而解決了廣大市民天天行路的難題,他有感而作詩《贊汪霞同志》:

執政爲民非虛言,現代宦海好官員。

以人爲本行德政,草根冷暖掛胸間。

位高不忘小百姓,權重更思惠周全。

青史上饒留名姓,豐碑早立民心田。

75歲的平隆厚,一位退休幹部,堅持文學創作,有作品在《上饒政協》《康樂壽》等雜誌上刊登。他紅光滿面、神彩奕奕地走到臺前,朗誦他的養生作品《長壽健康歌》:

早起早睡天天堅

每天漫步七八千

清淡雜糧爲根本

煩事氣事棄開邊

常看保健書刊好

發現小病早治療

幸福源於好心態

快樂走在人生

肖培根,上饒縣尊橋鄉一個普通的年輕人,一個新時代的新型農民,全身心地熱愛着詩歌,他熱情洋溢地朗誦了自己爲櫻花節和穀雨詩會創作的詩歌《櫻花》:

我騰出歲月的包圍

把所有傷口藏入雲間

在江南一個叫穀雨的夜裏

追尋櫻花樹下凌落的夢

夢幻的精靈

由白色、淡紅轉爲深紅

演繹繽紛的一生

落花的盡頭懸着

一個待放的骨朵

我仍爲你癡守

直至滑落在你遠行的方向

農民詩人吳億華,一個用田間的汗水和深情的詩歌撫養出兩個大學生兒女的漢子,他有着高大強健的體魄,也有着一顆細膩敏感的心,以火車爲題,竟然寫出了一百首同題詩,不能不讓人折服。

一位地地道道的淳樸老農民,花白的平頭,一件咖啡色的中山裝洗得發白,瘦小精幹,只是他的兩眼充滿神彩,讓你感覺他和別的農民有點不一樣。他的手裏沒有文稿,我沒聽清他的名字,甚至也沒有記住他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朗誦的詩,但他寫詩的故事卻深深刻在我的腦海中:每年春天採茶的.季節,村裏很多人都到福建深山幫人採茶,他也去了,負責燒鍋爐。去年,他在茶廠燒了一個月鍋爐,竟然寫了二十二首詩。每次寫出一首詩,他都用紙認真抄好,再貼到鍋爐旁的牆壁上,經常回味吟哦。有一天,茶廠的老闆有事走進鍋爐房,被他滿牆的詩歌震撼,認真閱讀之後,緊握他那粗糙的雙手大加讚賞。他鄉遇知音,激動之餘,靈感忽現,當即賦詩一首,他朗誦的就是這首知遇詩。

晚上我有兩張《印象上饒》大型演出的票,特邀了有車的文學會會員婷陪我一起前往市藝術中心觀看。回程路上,我深有感觸地和她聊起了穀雨詩會的事,認爲文學的意義不僅僅是成名成家,不僅僅是寫出高深優美的作品,不僅僅是記錄真善美假醜惡,而更在於引領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精神和靈魂的成長。一個趕牛的老農在燃燒的鍋爐邊也能悟出那麼多詩意,真的讓我非常感動!婷沉靜了一會兒,然後一邊繼續開車,一邊沉穩地回答:想象一下塵土飛揚的鍋爐邊,頭髮花白的老農和貼滿牆壁的詩歌,我認爲這已經遠遠超越了文學本身,成爲一種最真實最感人的關於文學使命的行爲藝術!

2012、4、19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