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傳統書信亦馨香散文

本文已影響 3.11W人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張籍的這首《秋思》,形象生動地道盡了傳統書信的種種特點和詩人欲作家書前前後後複雜而又細微的心態。有人回鄉,趁機讓人帶封家書,說明當時通信之不易。匆匆作書,說不盡萬重心意,於是快寫快封,企盼早日到達。可是行人臨走時,忽又想起有些話還沒有說盡,於是急忙又拆開信封,補寫兩句,急切而又匆忙的心情躍然紙上。

傳統書信亦馨香散文

書信要跟隨旅人一同行止,有時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往往會耗時月餘甚至數月才能到達,所以讀到一封家書便格外珍重。杜甫言“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不獨在戰爭年代如此,在和平年代也是這樣的。

現在不同了。電子傳輸,把時間幾乎縮短爲零,速度達到了極致。朝發夕至,這是古人對速度的理想追求。現在則是即發即至,拇指一動,短信發出,食指一點,郵件到達。一個“快”字,算是道盡了現代通訊的種種優越。

追求高節奏生活的現代人理所當然地選擇電子通訊手段,拇指一動,一切搞定,何樂而不爲。不信你問問你身邊的文化人,問問大學教授、新聞記者、醫生、法官、工程師,看看有誰還在堅持把信寫在紙上,裝進信封,貼上郵票,然後投郵寄發?這樣做是不是太不時尚,也太落伍了?

問題就出在這裏。電子傳輸快則快矣,快得不要時間,省卻過程,只剩下結果。現代美學認爲,美的追求重在過程,而不在結果。這裏丟失的恰恰是過程的'美。傳統書信的突出特點是慢,要寫,要封,要郵寄,伴隨着這個複雜的過程,就是等待。而等待是美麗的,那種情致,那種思念,那種牽掛,那種焦慮,就構成了一道美麗的文化風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晏殊的詩句抒發的是路遙之苦;“燈前寫了書無數,算沒個人傳與”,黃庭堅傾訴的是找不到傳書之使的苦衷,和李白的“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是同一種心情;“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盧同的相思催生了異想天開,和王維的“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簡直是異曲同工;柳永的“強拈書信頻頻看,又爭似,親相見”,則是抒發了“見字如面”的喜悅。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鴻雁傳書,明月送情,全是古人在漫長的等待中催生的思維奇葩,是等待給出了細微而豐富的思維活動於時間和空間。

傳統書信要用筆寫,這就牽涉到漢字書法,現在還在堅守,還在發揚這門藝術的人是越來越少了。有不少人甚至退化到只會認字不會寫字的地步,這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文化丟失。

讓我們在盡情享用現代通訊快捷便當的同時,也時不時地拿起筆來,寫上幾封傳統書信,以留住那淡淡的墨香,你親切的字跡,那濃濃的思念吧。當然,這也給郵政部門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要儘量保證郵路的通暢與安全。我曾經拿着一封信跑了三四公里,居然找不到一家寄信的地方,因爲原來的郵政所都改做郵政儲蓄了。所以當我撰寫此文時,也寄語郵政部門,希望他們提供良好的服務,以成全傳統書信的這份馨香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