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樹人以苦-散文閱讀

本文已影響 3.49W人 

《我平庸,我快樂》的作者“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擁有庸常而快樂的人生”,這並不錯。但他將此希望稱之爲“一種新型育人理想”,認爲“追求爲痛苦之源,平庸爲快樂之本”,我就以爲很不妥。

樹人以苦-散文閱讀

如果這是個人的理想,應該算得平常,大約旁人也是不便有“微詞”的。然而這般著書立說、言傳而身教,且那書擺上了“很多人的案頭”,我就以爲這分明已經很不“平庸”、而很“追求”了。我於是想,這“很追求”之中,一定有人要爲出書賣書的傑出表現而快樂得睡不着覺的,或者還記得要囁嚅一番“痛苦”,以免得被人說“自相矛盾”。

能出書者,當然不能算得是“平庸”。——或者也不盡然,如以金元編碼書號,如寓言中的蝙蝠一樣爲禽爲獸,炮製“跨元傑出”的表現,已是多年的時尚。但願事實不如我想。

然而我要說,宣揚人生應該“庸常而快樂”,“追求爲痛苦之源,平庸爲快樂之本”,不管視何爲因,視何爲果,都斷不可上升爲“育人理想”。這也並不“新”。讀古希臘哲學,或者中國晉代哲學可知,不提。

我們知道,阿Q是庸常而快樂的,然而他時常要爲一些事痛苦。他的痛苦卻並非因簡單地有無追求的緣故。因爲魯迅活畫此人形象,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此處的不爭,未嘗不可以理解爲不求。可知阿Q們的痛苦之源當不在於有無“追求”,細究起來應該在於追求什麼。魯迅倒是痛苦,甚至“絕望”,但是他未嘗不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然而他清楚,即使如魏晉名士般風度翩翩吧,那痛苦也是不少的`。

東坡先生在黃州,把酒酹江月,煙雨任平生,已不再如先前那樣看待壯志功名,然而他此後的人生,仍要遭受各種痛苦。事實是,只要活着,這痛苦看似無源之水,卻能汩汩而出;看似無本之木,卻能欣欣向榮!

人生本來就是苦的。不承認這一點,就無所謂快樂。痛苦於社會之病、國民之殤的魯迅一類的知識分子——民族的脊樑,他們直面慘淡人生而奮然前行,擁有高貴的快樂。幾年前,陳丹青寫魯迅,正是此種快樂的會心者。

蘇軾的快樂,是那山高月小的赤壁下的不盡江水。他一人之力就可證明,傑出的人格力量已經表達爲傑出的文學才華,凝聚成了堅韌的人生內核、性命基礎,爲他自己、爲這個民族,奉獻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其中深蘊了快樂之意。

人若有高貴的追求,纔有可能覆蓋掉人生之苦。那不是剿除,而是超越。佛陀教誨:痛苦之源在於貪。追求不等於貪。佛陀、基督,毛、周,一切影響人類、推動歷史發展的人物,無不胸懷理想,心存大志,擁有美好的追求。他們爲實現人間美好理想而付出各樣代價,遭受巨大痛苦。即如佛陀,祛邪除惡,普渡衆生,受盡劫難,終至涅槃。這就是大無大有,大歡大喜。

其人平庸,何以言樂!

只是可嘆,“病態社會的愚弱國民”,心內了無高尚的追求,就難免永墮無邊苦海。以此種心態教育來哲,纔會將小孩子那天真命體的自性快樂,溯源歸根於社會重壓之下的平庸選擇,從而築城退守所謂的平庸人生,甚而至於囁嚅其所苦所哀、實則是虛榮其所得所喜,那就不僅僅是在褻瀆高貴的性命,更是在顛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天道了。

生而爲人,就要拒絕一貫的平庸,哪怕喪失眼前的快樂;生而爲人,就要擁抱永遠的追求,即使遭受恆久的痛苦。

樹人者,當自知人生之苦,然後可以言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