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九年級作文

讀《無聲告白》的九年級作文示例

本文已影響 1.4W人 

讀《無聲告白》,壓抑悲傷,甚至在那幾秒裏還有止不住的心痛。但力透紙背的深情和所有發生的事情又深深地吸引我。

讀《無聲告白》的九年級作文

莉迪亞死了,書一開始就把這樣一個不輕鬆的信息放在眼前,隨着想知道怎麼回事的讀下去,更多地知道了莉迪亞的事後,悲傷在心裏堆積起來。莉迪亞的死和所有相關人物躍然紙上,和着他們的人生,在現實裏充滿酸楚與無奈,然而人總還是比我們自己想象的勇敢和堅強,像石頭縫中生長的小草一樣,我們總能在萬般痛楚中覓得力量,生活下去。

喜歡書裏每一個角色,都不完美,就像生活中周圍的人一樣真實,卻在千瘡百孔的生活裏努力着。心裏唯一遺憾難過的是莉迪亞的離去。其實她也可以像書裏其他人一樣繼續走下去,也許就在下一個不遠處的生活裏就能獲得救贖,善良勤奮的莉迪亞應生活得更好纔是。好在,她的死救贖了其他人,這讓人在深深地疼惜中還有溫暖餘留。

奇怪的想,假若給莉迪亞一個完全真實的擁抱,她能感到自己年輕美麗的生命嗎!她還會離去嗎!

莉迪亞,一個善良聰明的女孩,幼年時害怕失去媽媽而過早懂事,順應大人的心願,從小聽話,勤奮努力,少有感受自己真實的內心,實際她是一個孤獨、敏感的孩子。她一直活在恐懼之中,她不知道除了恐懼還能做什麼,她害怕有一天母親會再次消失,她父親會因此崩潰,全家再次瓦解。此後,她母親的所有心願都變成她的承諾,只要母親能留下,她願意將母親的心願作爲自己的承諾。莉迪亞帶着父母的期待成長,那些牆上的海報、圖片、書本、獎牌代表着父母對她的每一個期待,然而,莉迪亞並不想要,但是卻接受了它們,最後正是它們把莉迪亞拖到了湖底。

瑪麗琳---莉迪亞的媽媽,從小跟着母親長大,父親缺席,母親希望她與衆不同,能過上富足的家庭生活。帶着母親的期待瑪麗琳從小勤奮刻苦,成績優異,偶然認識了莉迪亞的父親詹姆斯。李先生,被他吸引,並結婚,因內斯和莉迪亞的先後出生停止了學業。多年後母親去世觸動了她的內心,某一天她突然離家,想繼續完成學習實現當醫生的心願,後因自己第三個孩子漢娜的即將出生,被迫放棄。

這本書也是一本反映普通移民生活的錯綜複雜的情感如何影響人生的故事。其實,在原生故土的人生成長就充滿了千變萬化的複雜性,更何況移民的華裔後代,在生理、心理上融入一個異國的文化、生活等,那艱難的過程可想而知。莉迪亞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代表人物,作爲中國人的詹姆斯。李先生,從小勤奮只爲能融入他自身別無選擇的美國這樣一個發達國家,潛意識裏也承載有父母的期待,能在這個國度裏獲得體面富裕的生活。由於父母的職業及自己在校園裏唯一的亞洲膚色,形成了他自卑也自負的心理,他敏感(他的敏感與亞洲人種的特點也被三個孩子繼承)、小心、溫柔、有禮貌,他的特質正好吸引了瑪裏琳嚮往的獨一無二,而他則嚮往融入這個國家。當他遇到瑪麗琳和瑪麗琳的愛,他小心猶豫也因此高興,認爲美麗平凡的瑪麗琳能夠讓他融入美國人羣,於是很快便與瑪麗琳結婚生子,然而,生活並沒有想他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即便他們一起決定從此只向前看,但當瑪麗琳離家,以及相繼發生的很多事情,他敏感的心還是格外脆弱,除了逃避便是把自己的期待寄予自己的孩子身上。在無法與瑪麗琳愉快溝通相處時,便順理成章的投入了自己的助理教授路易莎的懷抱,以獲撫慰,像個孩子樣不願意也無力擔待承載生活的艱難。

莉迪琳的哥哥內斯,幾乎就是父親的翻版,聰明好學,安靜沉默,敏感膽小,由於他的不理解也加強了莉迪亞走向死亡,但內斯本人也還是個孩子,擁有自己理不清的煩惱衝突,在努力平衡自己的同時無暇察覺妹妹的真實內心。

漢娜是莉迪亞的妹妹,她出生得不是時候,由於父母的焦慮期望都圍繞着莉迪亞,恰好使她在家裏相對輕鬆,但也常常被忽視的生活着。所以漢娜沉默、安靜、喜歡觀察思考,渴望被關注但也能夠獨自和自己玩耍,熱愛着家裏每一個成員,對人善良寬容,能感到姐姐的焦慮卻不知道如何幫助,因太小也幫不了。

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在生活中沉浮,沒有誰能躲過命運的洗練。

其中印象尤其特別的是瑪麗琳的母親,“她母親夢想着過上金光閃閃,縈繞着香草味道的生活,最後卻孤獨終老,像一隻困在這座空蕩蕩的小房子裏的可憐蒼蠅”,這樣的媽媽自己本身還不夠獨立完整,所以她永遠無法對女兒說出“你的人生完全取決於你,你能做你想做的任何事”,她無法給於女兒充裕的愛(從某個角度來說,她對女兒的要求和期待,是嘗試着希望能在女兒身上獲得力量),她將女兒與自己視爲一體,將自己的心願加於女兒身上,爲心願而活,我想她是書中最孤獨的人吧,她甚至不知道如何與女兒溝通,如何表達自己的愛,這也讓在這樣的環境裏成長的女兒瑪麗琳形成了類似的生存模式,結果深愛女兒的瑪麗琳最終將自己的女兒推向深淵並失去女兒。

莉迪亞的死,讓人十分難過和悲傷,是父母沉重的期待壓垮了她,但生活裏卻能感到父母是愛着莉迪亞的,到底哪裏出故障了呢?

瑪麗琳與詹姆斯。李先生有個共同的地方:猶豫脆弱時往往選擇逃避,不願意面對,不願意想太多,害怕擔待。

假如瑪麗琳不是用逃避的辦法來解決想要完成學業和夢想的事情,假如瑪麗琳和詹姆斯。李先生能意識到真正的愛是能夠看到女兒自身生命的存在,而沒有附加的去愛女兒,就不會出現悲劇的結果。

可是,瑪麗琳和詹姆斯。李先生也是由於自己缺乏家庭足夠的愛,而沒有形成相對完整獨立的自我,所以將自己的心願附在女兒的身上。

假如莉迪亞獲有父母足夠的愛,充實的力量在心裏,莉迪亞就會有力量去拒絕,拒絕自己不想要的,接受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父母希望她要的.。正是由於那次母親的突然離開對年幼的莉迪亞造成深深的傷害與恐懼,而後來也沒有得到一次完整的修復調節,使得莉迪婭由於害怕失去母親,而一直活在恐懼中,一直力求滿足父母期待而確保能擁有父母的愛,然而這種情形之下獲得的愛已然毫無力量可言,只剩下看不見感不到的不斷增大的不真實的虛空。這也反過來更加迷糊了本來自身人格不夠完整的父母,更加看不到女兒真實的內心,以爲女兒真的喜歡自己的心願,於是更加遠離女兒真實的內心,而錯誤的去愛與期待。

每一次不經意的真實的愛都在爲孩子成長內心積累力量,而每一次的積累都是日後必能用到的,特別是坎坷挫折中。而莉迪亞的父母彷彿完全背道而馳,而自己又全然不知。他們忘記了女兒鮮活存在的生命是孩子自身的,他們忘記了自己還需不斷的成長以克服自身的焦慮恐懼。

這是個十分悲傷的故事,它無不讓人深切的感受到,人的命運幾乎是在重演和輪迴,唯有愛讓家庭的輪迴變得更好,也唯有愛能讓輪迴中的悲劇不斷被阻斷。

一個被父母好好愛過的孩子,也會懂得怎樣去愛自己、愛自己的孩子、以及他人。

紀伯倫有首詩對孩子的生命作了最生動的詮釋,他深邃的文字穿越歷史和空間,依舊富有生命力的讓我們爲之動容,只因爲我們也都曾經做過孩子,以至於讓我們都滿懷感激和珍惜地與孩子的生命再次相伴成長。

------論孩子------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並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爲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爲生命不會後退,也不會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裏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着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因爲他愛這一路飛翔的箭,也愛那無比穩定的弓。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