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高考作文

談高考作文錦集六篇

本文已影響 1.45W人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談高考作文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談高考作文錦集六篇

談高考作文 篇1

雖說鄙人煞費苦心跳槽已是飢渴已久之事,然未見初曉。如此下去,亦難逃書寫高考作文之命運。便智鳥先飛了一段。

涉獵高考作文,鄙人內心洶涌。原來高考作文很簡單。你無需思考此話真假如同你可以無需思考高考作文怎麼寫。高考作文,無需發動你不靈光的腦袋創造俏麗駢文、唯妙比喻、波濤排比、真假擬人之類佳句。你亦無需擁有海量想象、前衛認識、另類觀點。高考作文,可以無需你寫,學會用就OK了!

關於抒情。抒喜情用“漫卷詩書喜欲狂”、“採菊東籬下”……抒悲情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抒報國用“會挽碉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信念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抒抱負用“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關於描寫。寫景用“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寫人用“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花,目若秋波”……

……

關於議論。正如我要證明“高考作文,可以無需你寫,學會用就OK了!”這一觀點而把歷史的結晶拿出來作論據一樣。你也可以用“用”來議論!到這裏,足以證明“用”的可能性。

上面的結晶大都產於教材。由此可證明“用”的可操作性。

《也無風雨也無情》,xx年山東高考作文,頗具“用”之模樣。《太白突圍》,xx安徽高考作文,頗具“用”之肌膚。此兩篇產於《最新高考模版示範作文》!《猶記書香》,xx高考滿分作文,全國卷,遺址“用”之血肉。《是夢境與我爲鄰》,xx高考滿分作文,廣東卷,深入“用”之骨髓。由此可證用之實用性。

上述事實證明,你確可以不“寫”高考作文,學會“用”就OK了。

如果你想增強實用性,在作文中脫穎而出,就用外國結晶。例如用拿破崙“‘不可能’這三個字在我的字典裏是沒有的”談自信;用諾桑。麥克伊斯文“我們賺錢只爲了討生活,我們施捨是爲了過生活”談美德;用加謬“文學不能使我們活得更好,但能使我們活的”談文學……當然,對於整天啃教科書都難啃動的我們而言,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學會“用”,高考作文可信手拈來。但有一大禁區萬不可涉足。像我這篇文章,要是出現在高考場上,絕對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我倒不認爲是競爭之火將之化爲灰燼……

談高考作文 篇2

不是題目告訴你要寫什麼,你就寫什麼,不贊成命題者給的材料觀點,寫駁論的文章,照樣能得滿分。

現在的高考評卷已經越來越開放,特別欣賞有自己見解的作文。駁論必須從材料中引申出來,而不能撇開材料,另起爐竈。學會了通過分析來說理,是奔着60分以上甚至滿分去的。

駁論文怎麼寫

第一招

分析矛盾首先尋找材料的對立面。

第二招

分析原因告訴讀者爲什麼會有這些矛盾,挑幾個原因來寫。

第三招

分析條件告訴讀者,我的論點是在這些條件下才成立,別忙着反駁。

和高考作文題觀點擡槓,也能得高分?至少福建省高考語文命題專家組、評價組組長、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潘新和,就是這麼認爲的。

潘新和4日在廈門一中教授如何寫議論文,他說,現在的風向標是:老老實實地順着命題者給的材料來論證,大多也就得個四五十分,但是,和材料觀點擡槓,寫駁論,那麼,就奔着60分以上甚至滿分去的(高考作文滿分70分)。

這其中的區別是:前者是傳統的論證文只選擇符合自己論點的論據,自圓其說,是不講理的;後者是駁論文看到觀點可能出現的對立面,駁人駁己,是講理。

他因此號召高考考生們拋棄論證法來寫議論文,取而代之用駁論法。現在高考作文題基本上都是以議論文形式出現。

潘新和被稱爲是福建語文界的三大俠客之一,因爲對議論文傳統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的批判而聞名。

批單純堆砌論據不是好作文

潘新和在當日題爲《議論文怎樣立意、說理》的講座中,首先痛批了20xx年福建省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認爲它不講理。

當年福建高考作文題給的是袁隆平材料,袁說:工作讓工作的人有個好身體,讓工作的人有個夢想。這篇滿分作文就是傳統的議論文寫法:作者順着材料,首先確定自己觀點:熱愛便會產生創造力,接着,旁徵博引正反論證觀點:熱愛造就創造力,今天的人沒有熱愛,只追求名利,因此沒有創造力。

潘新和反問:熱愛便有創造力?現實中,很多的熱愛產生不了創造力。但是,作者不管讀者信不信,片面地抓住某一觀點,對和自己觀點不一致的,視而不見。

潘新和說,這樣論證性的議論文只是自圓其說,就是不講理。

他還批評了論證法的備考方法:準備一大堆材料作爲論據,再根據論點往其中套。

這點在那篇高考滿分作文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到800字的作文裏,作者引用了一大堆大人物的話,拼命堆砌論據。

潘新和甚至認爲,它之所以能得滿分,一個原因是改卷老師巨大的心理壓力旁徵博引的論據顯示這位學生似乎看了不少的書,一些書可能連老師都沒讀過,所以,這麼勤奮的學生,該給多少分,老師,您看着辦吧。

在潘新和看來,這篇不講理的作文,充其量也就能得四十多分。 挺有獨特見解才能得高分

潘新和說,議論文不能論證,而要駁論通過分析各種矛盾等來講道理。他以20xx年福建省高考的另一篇滿分作文爲例,來說明議論文如何講理。

那年的作文題圍繞着馮驥才的話展開,即運動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內看你使用了多少時間;人生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這篇被潘新和樹立爲正面典型的滿分作文以《人生的賽跑》爲題,作者首先和命題者擡槓:人生的賽跑,其實不在你跑了多少路程,而在於是否過得有意義。接着,作者一層層地講理,例如人生賽跑有時好比雷鋒和一個長壽的惡人;一些人在賽跑中懂得放慢腳步,欣賞沿路風景,遠比執著於賽跑累得滿頭大汗的人有意義。

潘新和說,這篇滿分作文給我們一個信號:不是題目告訴你要寫什麼,你就寫什麼,不贊成命題者給的材料觀點,寫駁論的文章,照樣能得滿分。

潘新和說,現在的高考評卷已經越來越開放,特別欣賞有自己見解的作文。當然,他強調,駁論必須從材料中引申出來,而不能撇開材料,另起爐竈。

潘新和認爲,一般論證性的議論文,充其量也就能得個四五十分,但是,學會了通過分析來說理,是奔着60分以上、甚至滿分去的。

【支招】

寫議論文得眼睛帶刺

如何用分析來寫講理的議論文?潘新和教了三招。

第一招:分析矛盾首先尋找材料的對立面,以知識就是力量爲例,有知識就有力量嗎?許多人有知識沒有力量,讀死書的人,什麼力量也沒有。

第二招:分析原因,告訴讀者爲什麼會有這些矛盾,挑幾個原因來寫。

例如近墨者黑的論題,它對立面是近墨者白,或赤,因此不能武斷地說近墨者黑,那麼,就要分析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

第三招是分析條件,告訴讀者,我的論點是在這些條件下才成立,別忙着反駁。

總之,按照潘新和的方法,一個駁論文的構成是:開頭提出揭示矛盾的論題,如創造基於熱愛,但是,熱愛未必就會有創造;中段分析論題,包括矛盾、原因和條件,創造也需要有天資、學識、勤奮、信心尤其是想象力、創造力;最後得出結論,如創造需要先天、後天,主觀與客觀等,缺一不可,否則功虧一簣。

潘新和認爲,如果學生的眼睛從此帶了刺,勾住每個論題、命題觀點,學會運用分析矛盾、原因、條件等方法來說理,那麼,這樣的駁論文肯定得高分。

【反響】

學生:這簡直是顛覆

這個傳授高考高分作文祕訣的講座,照理說,應該讓高三學生聽,但當日參加講座的是高二學生,有人說,怕引起高三學生思維的混亂。

當日聽完講座,一位男生說:這簡直是顛覆!在被問及他是否敢用駁論法來寫高考議論文時,他說,我可不敢冒這個險,要是遇上保守的.改卷老師,那不就要壯烈犧牲了嗎?

老師:發散思維很重要

廈門一中高中語文教研組的老師們說,已嘗試駁論文的寫法。

廈門一中語文教師戴祖武說,駁論文的實質其實就是發散思維,我們努力讓學生明白:任何議論文,實際上是一道辯題,都有正方反方,當你選正方時,心中還有反方,要多層次分析論題。總之,要以理服人,趕在讀者反駁論點之前,把別人可能反駁你的各種可能指出來,然後一一否定,封住他們的嘴。

戴祖武認爲,種種跡象表明,福建高考好作文的風向標,慢慢地在朝駁論文方向變化,不再追求華麗語言和堆砌的論據。

談高考作文 篇3

被“打撈”出的優秀作文終審評價提升17分

這是一篇被“打撈”出來的高考優秀作文。

最先碰到它的閱卷老師給了36分,剛及格(高考作文滿分爲60分);二評的老師判給它42分——這屬於大多數考生都能得到的基本分。

按照預設程序,一評、二評相差6分,它被電腦傳給第三位老師。第三位老師判39分。

“背靠背”的電腦閱卷降低了“串分”的可能性。這表明3位老師對它的評價相差不遠。

複查階段,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何永康教授發現了這篇綜合判定爲37分的《懷想天空》。反覆讀了3遍,何永康終於下決心給它54分。從閱卷程序上看,這屬於“終審”,比原先的評價高了17分。

從1977年恢復高考算起,何永康從事語文閱卷工作已經30年。今年,他的職責是在及格線附近的作文裏“拾遺”,但是像這樣的情況也是“萬中無一”。

這篇文章當天就被印發給所有閱卷老師——既然3位老師同時“看走眼”,說明現行的評分標準還不完備。爲此,何永康特意寫了按語,又在文中加上點評,用的筆墨比考生的原文還多。落款時,他翻了一下日曆,那天是6月17日,是父親節。

何永康在點評中寫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張揚,不搞“滿天星”的鋪陳鋪排,不搞華彩炫目的“集錦”,不玩深沉,只是極爲樸實地記敘了父親割麥、自己割麥的情景,中間一節還喊了“口號”!然而,它真實、本色、真情、純淨,一板一眼地道來,洶涌的內心波濤潛伏其間。父親的言語,極少,但厚實、博大;兒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發自肺腑……

“推薦它是一種導向。”何永康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說,“在如今的孩子都不太懂感恩的情況下,已經很少見到有兒子這樣來感激當農民的父親,高考作文中還沒有人用過這種筆墨。”

所謂“導向”,除了盼着青年學生都能懂得感恩外,何永康也希望閱卷者和中學語文教師能包容並鼓勵這份“來自現實生活的質樸”,因爲在高考作文中,這已經是久違的文風。

高考作文普遍存在“脫離現實”“辭藻華麗”兩種傾向

何永康發現,近幾年來,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種“脫離現實”的傾向,具體表現爲,不少考生習慣於“回到古代,複述經典”。

比如20xx年,江蘇省高考作文題是《山的沉穩,水的靈動》。結果試卷上“堆滿了古代的山、涌動着古代的水”:一會兒是李清照的“水”,“到黃昏點點滴滴”;一會兒是李白的“水”,“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會兒是蘇東坡的“水”,“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何永康說,“寫來寫去,就是沒有自家的‘自來水’,沒有家前屋後清澈的、或者被污染了的‘水’”

到了20xx年,江蘇省高考作文要求以“鳳頭·豬肚·豹尾”爲話題,於是,成千上萬的考生一齊追捧項羽——烏江自刎確實算是人生的“豹尾”。可惜,大家都寫得大同小異,閱卷者很快產生了“審美疲勞”,一看到“項羽”就發“毛”。

此外,自從1999年高考作文“文體不限”之後,一種被稱作“秋雨體”的文化散文也在高考中大行其道。只是大部分考生與他們所效仿的餘秋雨相比,少了幾十年的生活積澱,用何永康的話來說,“辭藻華麗些還不要緊,怕的是華而不實,光開花不結果。”

實際上,這兩種傾向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存在。

今年重慶市的高考作文題是《酸甜苦辣說高考》。本來高考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考生最熟悉的話題,但是重慶市永川北山中學的蔣海彬老師在閱卷時卻發現,脫離現實生活的傾向似乎積重難返。以往考生寫作有套路,引用名人的詩句和話,然後加點材料,詞藻華麗些就能得到高分。今年要寫高考,沒名人可用了,一些考生還是堅持老一套,引幾句杜甫的詩,後面添句話,說這就是杜甫的高考;引句莊子的話,說這就是莊子的高考……

作爲閱卷組負責人,這幾年來何永康在考前總是要通過媒體叮囑考生“關照現實”,可直到今年依然有相當多的考生重蹈覆轍。何永康認爲,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如此操作相當省事,相當方便。

即便是被考生和教師奉爲指揮棒的《考試大綱》,在作文導向上也比較籠統,比如20xx年的《語文高考大綱》,在文采上要求學生“語言生動”、“文句有意蘊”。

一本賣得挺火的“高考作文寶典”這樣給學生解讀“有意蘊”:寫作文時,不要說“我很悲傷”,要說“我心靈的天空一直下着雨”;不要說“女人和男人應有平等的社會地位”,要說“女人應是一株木棉,和橡樹並立在一起”;不要說“沒有錢”,要說“與孔方兄無緣”,說“‘老人頭’不多”……

談高考作文 篇4

北京高考語文閱卷已經進入尾聲了。據《京華時報》消息,一名參與閱卷的老師透露,今年北京高考作文平均分爲43分,其中仍不乏57以上的高分,甚至有滿分的出現;另據其他媒體消息,部分省份的評卷老師出面澄清,稱高考作文閱卷一般不會輕易給零分,所以高考後流傳的“零分作文”絕大多數是網友惡搞的僞作。

周某清晰的記得,當初本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進入尾聲的時候突然橫空殺出個蔣昕捷,高考作文“誠信”以一篇《赤兔之死》征服了評卷老師,之後每年的六月末七月初各省份的滿分作文均會見諸報端:或措辭犀利,鞭辟入裏;或引經據典,橫亙古今;或天馬行空,大膽創新。而在周某進入大學以後,隨着互聯網的盛行,雖然高考滿分作文仍會於六七月份在各大媒體上準時出現,但是關注度卻敗給了網上流傳的所謂“高考零分作文”。而細細品讀這幾年的所謂高考零分作文,均會發現這些零分作文乖張大膽,直言不諱,抨擊醜惡,鍼砭時弊;直來直去的風格與滿分作文的文采飛揚內涵豐富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而對社會的思考甚至遠勝於滿分作文。不得不承認,滿分作文和零分作文之所以受關注,歸根結底還是跟社會對高考的重視是分不開的。而對作文評閱而言,一個老師有一個審美觀點,一篇作文如果能讓所有參與評閱的老師都拍手叫絕,那這篇文章一定是有它的獨到之處。因此,當分數成了廣大學子的命根子的時候,如何能征服評卷老師,尤其對沒有明確評判標準的作文而言,則顯得至關重要。因此,高考滿分作文一出來,不少考生便開始爭相模仿,結果這些模仿之作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有人說過:“第一個把美女比作鮮花的是智者,那第二個把美女比作鮮花的就是蠢蛋”,那樣第一年蔣昕捷寫了個古白話文拿了滿分,第二年又有人用文言文寫了個進化論題材的文章拿了滿分,於是第三年就有一個考點冒出許多半文不白的文章,不僅不能征服評卷老師,反倒會讓評卷老師感到厭煩,有的甚至可能連平均分四十分都不到。真正的滿分作文的作者,都是對生活有着深入的思考的,這還是在於平日的積累,並不是照貓畫虎就能拿個五十多分甚至滿分的,照貓畫虎,甚至還可能步周正龍的後塵,見笑於大方之家。

而零分作文受追捧,一方面原因是大衆對高考滿分作文的審美疲勞,另一方面在於近幾年有些省份的作文題本身就不知所云,這也就讓網民有了惡搞的衝動,隨便寫一點鍼砭時弊諷刺社會的東西就冠以零分作文的標題來賺取點擊量。其實這是最下三濫的一種標題黨,是對網民不負責任的行爲。何況高考本來是挺嚴肅的事情,被網民拿來這麼一娛樂,藉着網絡傳播的力量,很有可能使得社會進一步把高考妖魔化。這樣,決定考生命運的一考在民衆眼裏就沒有那麼公平公正了,從而產生錯誤的輿論導向。

其實高考作文本身就不好寫,高考滿分作文更不好寫,而真正的高考零分作文比高考滿分作文還要不好寫。過分追捧滿分作文不能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注意是作文水平,不是寫作水平,因爲應試教育下的作文水平是不能代表寫作水平的),只能扼殺創造力;而過分惡搞零分作文,只能妖魔化高考,通過以訛傳訛矇蔽民衆的正確認知。

談高考作文 篇5

湖北省高考考了這樣一道作文: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母語是一個人最初學會的一種語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語。母語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的生存發展之根。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競爭與交匯的時代,母語越來越受到普遍關注。我們交流思想感情,欣賞文學作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等,都離不開母語。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感受母語,學習母語,運用母語。

請根據你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體會,自選角度,寫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不少於800字。

憑心而論,這道作文的話題指向性是非常顯豁的:可直接寫“母語”,也可由“母語”說開去。因此,人們普遍認爲,這是一道沒有多大審題難度的作文題。事情果真如此嗎?

筆者今年有幸參加了湖北省高考閱卷,在13天時間裏,共評閱了20xx來份作文。除偶爾爲一二篇優秀作文擊“鍵”讚歎外,的時間卻不得不爲一些低水平(特別是偏題離題)作文黯然神傷,嗟嘆不已。這些作文(大概有三分之一吧)究竟存在什麼問題?筆者在此試作一小結,以爲後來者戒。

一、曲解話題

什麼是“母語”?簡而言之,母語是一個民族(可以指某一具體的民族如滿族、蒙古族等,也可以指整個中華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語言。這既是一個淺顯的常識,也是由作文材料可以導出的結論。然而,很多同學卻對“母語”作了另一種解釋:母語就是母親的話。有的寫母親的某一句話給他十幾年的人生以啓迪;有的寫家裏發生了衝突,母親的一句話使矛盾冰釋;有的寫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階段正是母親一次次的點撥才使自己克服各種困難,茁壯成長。這類文章很多寫得情真意切,頗富文采,但因爲它審題立意錯誤,自然只能打入另冊。

要消除曲解,避免似是而非的立意,應注意二點:其一,詞語(概念)是約定俗成的,不能用網絡語言來“惡搞”,也不能用腦筋急轉彎來“變形”;其二,孤立的一個詞語可能是多義的,然而在一個具體的語境中往往是單一的,我們在確定義項時應緊緊抓住語境。二、斷章取義

在衆多偏題作文中,有一部分學生以“民族文化”、“發展”、“根”爲話題,作文中隻字不提“母語”。這些詞語雖取自原材料,但因爲不是話題中心語,因而以它們作話題自是很不恰當的。要糾正這個偏差,關鍵是閱讀理解材料要有整體觀,要審清它的範圍(材料範圍和話題範圍),另一方面要善於提取材料中的關鍵詞,特別要注意抓住材料中反覆出現的詞語。

三、弄巧成拙

反彈琵琶,逆向思維,在立意中往往別開生面,使人耳目一新,但逆反要有度。在這次考試中,有的同學提出要淡化母語的地位,甚至要讓母語消亡。母語是一個民族的象徵,母語的消亡往往意味着一個民族文化的消亡。以“母語消亡”立意的學生本質上不一定是不愛國的,但宣揚讓母語消亡,其貽害卻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寫這類文章的同學要端正思想,加強修養,多讀點哲學方面的書籍,讓境界高遠一些,視野寬闊一些,思維縝密一些。

四、暗度陳倉

有一類同學落筆點“母語”,但接下來卻是寫“誠信”、寫“和諧”。“母語”怎麼變成了“誠信”、“和諧”呢?他們的邏輯是:“母語”是“民族之根”,“誠信”和“和諧”也是民族之根,那麼“母語”就是“誠信”或“和諧”。這個推理就像“蘋果是水果,香蕉是水果,所以蘋果是香蕉”一樣滑稽可笑而不堪一擊。

要克服偷換概念、轉換話題的毛病,我們必須遵循概念同一律(即同一個詞語在意義上要自始至終不變),推理要合乎邏輯、事理。

五、舉棋不定

有的同學,一會兒寫“母語”,一會兒寫“母親的話”,從頭到尾,左搖右擺。另有一部分同學,文章寫了六七百字,才發現跑了題,於是趕快圍繞母語發一通議論,生拉硬扯把前後文拼在一起;時間稍充裕的同學,則硬着頭皮圍繞“母語”再寫幾百字。這樣不相干的兩塊拼在一起,自是特別刺眼。要消除搖擺不定、倉猝補救的現象,關鍵在於平時就要養成審題習慣,而且要肯花時間,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

六、迷失自我

作文本應是個性化的大展示,不同的閱歷、認識、情感,使學生作文千姿百態。然而,本次作文卻給我們潑了一瓢冷水,首先是大多數作文的結構“驚人地相似”:前半文寫母語的作用,後半部分寫多元化文化下母語的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所有考生都受到原材料限制,把一篇材料作文變成了擴寫,不自覺地當了命題人的傳聲筒。這與前些年把高考作文中提供的故事類材料擴寫成小說,如出一轍。其二是很多作文的前半部分,堆砌了大量的名言警句,且又未對其進行必要的

分析,結果成了古詩名句默寫大比拼,如果刪去這些名言警句以及被套用的命題材料中的句子,作文中剩下來的自己的文字實在可憐得很。代聖人立言,成了時髦。當學生衆口一詞、千人一面,那將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啊!

談高考作文 篇6

歷年來的高考作文試題儘管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命題的思維導向不外以下三種:即哲理性、現實性和可塑性。因此,高考作文的訓練指導應緊緊圍繞這三性去開展。

一、題目的哲理性如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和1995年的《鳥的評說》的寓言故事,都滲透了深刻的哲理性。

樹木、森林和氣候之間蘊含着一種樸素淺顯而又深邃的哲理,這個哲理沒有超過考生的生活知識及理解能力所達到的範圍;《鳥的評說》同樣涉及到哲學範疇的問題,潛伏着生活中深層的課題,即全面地看待人與事等。爲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平時就要有針對性的訓練。要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引導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性和聯繫性,並以小見大,見微而知著,掌握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基於上述認識,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曾擬了以下題目:《從<項鍊>中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刻舟求劍>中得到的啓示》切忌形而上學看問題;《從<落葉>中悟到的》見微而知著;《中國青年爲什麼穿日本和服拍照》學會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收到了較好效果。

二、題目富於現實性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命題很多要求考生能對生活、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有的由自然現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現象過渡到社會問題,有的從寓言故事引發出社會弊病,有的從生活瑣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課題。而且命題涉及到的各種門類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題是關於三廢治理問題,涉及到環衛方面的知識;1986年作文題觸及到林業、氣象和生態學等方面的知識;1990年的就一對孿生姑娘對玫瑰園的不同看法,寫一篇議論文,聯繫到如何看待社會本質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問題;1994年的《嘗試》,輻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識及悟出諸多的人生真諦。所以,教師一定要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將作文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幫助學生真正地深入生活,瞭解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善於採擷生活中豐富的素材,從而達到以小見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現實生活。並要不斷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引導他們多讀書、多看報,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使之寫作視野極度地開闊起來。

三、題目的極大可塑性首先是內容上的可塑性大。

行文可深可淺,取材極其廣闊,不必臨場搜索枯腸。例如1988年的作文試題爲《習慣》,這是繼1982年之後的又一次直接命題作文,它儘管是採取了我國傳統的命題方式,但仍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極大的可塑性和靈活性,其外延極爲廣闊,考生既可以寫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方面的習慣,也可以寫社會、民族,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既可以寫日常生活中淺表性的問題,也可以觸及社會中較深層性的重大命題;既可以大膽地抨擊傳統的陳規陋習,也可以謳歌讚美時代的新風;既可以透視社會的焦點問題,也可以讚頌改革開放後的新人新事。因此,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題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馳騁自己的筆墨,以達到淋漓盡致的吞吐,無拘無束的歙張。其次是表達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行文體裁可以不拘,可以議論爲主,也可以夾敘夾議,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據,言之成理即可。至於如何運用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佈局謀篇,便待考生隨心駕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寓言詩《鳥的評說》,這是一種一題多體,一題多向的設計,也是一種多層次的寫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體中,從不同的角度盡情揮灑,駕輕就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寫作才能。

基於這樣,高中畢業生的作文訓練,就必須儘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要指導學生博覽羣書,要讓學生觸及各種文體。既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又不能忽視形象思維;既要培養順向思維,又要倡導逆向思維;既要培養實體思維,又要注重空間思維。平時要把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各種應用文和散文等文體的訓練務必強化,作到一專、二博、三活,纔有希望達到成功之彼岸。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